2018年高考語文通用版二輪專題復習“論述類文本觀點推斷題”增分練_第1頁
2018年高考語文通用版二輪專題復習“論述類文本觀點推斷題”增分練_第2頁
2018年高考語文通用版二輪專題復習“論述類文本觀點推斷題”增分練_第3頁
2018年高考語文通用版二輪專題復習“論述類文本觀點推斷題”增分練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論述類文本觀點推斷題”增分練(時間:20 分鐘 滿分:18 分)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題。(9 分,每小題 3 分)生態創新是一個全新的理論。它結合當前被全世界廣泛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運用經濟領域的眼光和手段,開拓出了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他認為,創新是一個經濟概念,而不是一個技術概念,單純的發明創造不是創新,只有當它被用于經濟活動時,才成為 “創新”。我國著名生態經濟學家劉思華由此將生態創新定義為:“指包括生態系統本身的變革、創造新的人工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即社會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再生產,各個環節生態化過程。”生態創新這一社會

2、理論的形成與當下的社會時代特點緊密相關。當前,由于環境污染、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問題日趨嚴重,如果單純依靠投入來治理,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無力承擔。生態創新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代內公平包括一個國家范圍內不同階層之間的公平和國家之間的公平,它強調資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單位資源消費量為人口創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時,它又排斥平均主義,過度的平均不利于資源開發和經濟效率的提高。代際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資源在不同代人之間的合理配臵的問題,具體體現為在數量上要至少保持穩定,在質量上要求不至于發生代際退化。單就環境與資源而言,不公平問題還可上升到更深的層次。首

3、先,在不同階層之間,一方面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們會更多地關心生存問題,對保護環境資源認識不夠,從而導致了廣泛的掠奪性開發和普遍的短期行為。其次,發達國家對環境資源的過度使用,本質上是對其他國家環境權益的剝奪,而發展中國家則陷入了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的兩難之中。很顯然,這些問題的解決要從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態創新是重要的途徑。當然,生態創新也并非萬用萬靈,需要決策者們依據現實情況靈活應對處理。狹隘人類中心主義統治了地球長達 200 多年。它是眾多造成當代環境問題根源中的深層根源。所以,要確定可持續發展戰略,首要任務就是重建人與自然間的和諧倫理關系,改變傳統的主奴關系,確立尊重與愛護自然的觀念。其次

4、,環境質量具有消費性,因此在評價生活質量的時候,必須要將環境質量考慮進去。對公眾而言,除了學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區公益性的環保組織或協會,維護自身環境利益。最后,在生態創新前提下,人們的價值基本尺度必須具有可持續性,財富觀也應更新為生態財富觀。這是與工業文明時代的價值財富觀的本質區別。(摘編自高文杰等生態創新的幾個基本問題)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生態創新是結合生態環境問題,運用經濟領域的眼光和手段創建的新的社會理論。 b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來解決環境污染、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問題。c平均意識不利于經濟效率的提高,所以可持續發展理論強調的代內

5、公平排斥平均主義。d在稀缺資源配給的數量質量上,后代人的標準較前代有增長,就是代際公平的底線。解析:選 a b 項 ,“過于絕對”。原文提及的是“如果單純依靠投入來治理,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無力承擔 ”,并不能得出 “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來解決問題”的結論。c 項,“擴大范圍”。原文是“過度的平均不利于資源開發和經濟效率的提高”,而非“平均意識不利于經濟效率的提高”。d 項,“曲解文意”。“后代人的標準較前代有增長”有誤,結合文意應為“后代人的標準與前代持平”。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以熊彼特等人對“生態創新”的理解論證了生態創新是一個全新理論的觀點。b

6、文章認為生態創新的目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代內代際公平。c文章從階層、國家兩個維度挖掘出了環境資源不公平問題的深層表現及相關后果。d重新認識定位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進一步談論生態創新具體做法的一個重要前提。解析:選 a a 項,“混淆關系”。原文第一段中引述熊彼特等人的言論,主要是為了追溯“生態創新”的歷史源流,而非論證“生態創新是一個全新理論”。混淆了論據與觀點的邏輯關系。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生態理論”得以形成并最終提出的重要的社會時代特點是:生態環境愈發惡化。b生態創新理論并非是“包治百病”的萬能理論,需要依據現實具體情況靈活處理。c可持續發展戰略

7、是一個包含了和諧倫理關系的構建、生活質量的評價等內容的系統。d是否倡導可持續發展理念成為了當下與工業文明時代在價值財富觀中的重要區別。解析:選 d d 項 ,“偷換概念”。原文是“人們的價值基本尺度必須具有可持續性的本質區別”,意為“倡導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價值財富觀的本質區別”,而非“是否倡導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價值財富觀中的重要區別”。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題。(9 分,每小題 3 分)當代文藝審美中的“粉絲”與“知音”周興杰“知音”一詞源于鐘子期與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為能聽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為“知音”。子期辭世,伯牙毀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 “知音”的內涵至少涉及兩個方面:一是

8、接受者能準確把握、解讀出作品的主旨,從而經由作品,接受者與創作者在精神層面產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為基礎,創作者與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賴、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關系。在高雅藝術的欣賞中,接受者以能成 “知音”為榮,創作者以能有“知音”為幸。說一部文學史或藝術史,是作為“知音”的批評家為他們心儀的文學家、 藝術家樹碑立傳的歷史,并不為過。因此, “知音”有意無意地被默認為高雅文藝的欣賞者。而“粉絲”這一名稱則有些不倫不類,它是大眾對“fans”一詞自發的、戲仿式的音譯。在最直接的意義上,“粉”或“粉絲”就是某些事物的“愛好者”。如果僅在“愛好者”的意義上來使用的話,那么說“我是莎士比亞的粉絲”也

9、是沒有問題的。但由于社會成見和媒體引導,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粉絲”一度被貼上了狂熱、非理性、病態等標簽,當作對某些大眾文化產品不加辨別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費者而受到非議。盡管現在人們能以一種理解的眼光來看待“粉絲”,但其被限定特指大眾文化的欣賞者卻是事實。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識力自不待言。那粉絲有沒有文本辨識力呢?通過深入粉絲的文化實踐,研究者發現,粉絲對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銳的辨識力的。20 世紀80 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說,以圖魚目混珠。結果讀者去蕪存菁,終使各式“全庸”盡數淘汰。由此可知,粉絲像知音一樣,都具有敏銳的文本辨識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絲文本辨識的

10、有趣一面在于,他們會因為極度關注文本的某些細節,而選擇性地忽略其他細節。這種“專攻一點、不計其余”的辨別方式,主觀隨意性不言自明,與知音式文藝批評的理性、客觀旨趣相去甚遠。粉絲欣賞要求突破高雅文藝欣賞所規定的 “距離”,使欣賞化為廣場式的狂歡。粉絲欣賞的參與性更突出的表現是,他們不會僅僅停留在對小說、影視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賞上,還會進一步消費許多衍生產品,如印有明星頭像的t 恤、玩偶,等等。如此,粉絲將文化工業提供的資源帶入其日常生活實踐,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義的重新組裝。與此不同,“知音”則更尊重作家的創作意圖或作品主題,他們更像采礦者,努力掘開文本的巖層,提煉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創作

11、主旨。伴隨積極地參與,粉絲的生產力也釋放出來了:他們不會停留在文本的消費上,而是以文化工業產品為資源,創造出數量龐大的、五花八門的新文本,如網絡同人小說、模仿秀及流行音樂粉絲們的翻唱和 mtv 翻拍等,這種新文本有時會達到與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們的生產力主要表現在分析精辟的批評文本上,此外很難看到其他類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見,“知音”和“粉絲”不能相互替代。(選自 2017 年 3 月 6 日中國社會科學報,有刪節)4下列對于“知音”和“粉絲”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知音”只尊重作家的創作意圖,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內涵,提煉出創作主旨。)b“粉絲”對特定文本具有敏銳的

12、辨識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們的辨別方式有一點主觀隨意性。c“知音”都是高雅文藝的欣賞者,他們具有敏銳的文本辨識力,知音式文藝批評的旨趣更理性、客觀。 d“粉絲”具有強大的生產力,他們能以文化工業產品為資源,創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與原作相媲美。解析:選 d a 項,“只尊重作家的創作意圖”錯,原文第段表述為“更尊重作家的創作意圖或作品主題”。b 項,“有一點主觀隨意性”錯,原文第段表述為“主觀隨意性不言自明”,說明“主觀隨意性”很強,選項在程度上與原文表述不符。c 項,“知音都是高雅文藝的欣賞者”說法絕對化,原文第段表述為“知音有意無意地被默認為高雅文藝的欣賞者”。5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

13、,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篇引用鐘子期與俞伯牙的“知音”故事,敘述詳細生動,意在引發讀者興趣,增加文章濃厚的文學色彩。b文章第段分別闡述了“知音”和“粉絲”的來歷、內涵和大眾的評價,令讀者在開篇便對兩個概念有了整體上的了解。c為使讀者對“知音”和“粉絲”有更清晰的認識,文章第段分別從文本辨識力、參與方式和文本生產力等方面加以詳細闡述。d文章層次清晰,結構嚴謹。文中多處運用了舉例論證,增強了論證效果;形象貼切的比喻,使論述更加生動透徹。解析:選 a “知音”的敘述并不詳細生動,且意在“增加文章濃厚的文學色彩”說法不當。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知音”與創作者在精神層面上有著相互依賴的關系,接受者希望能成“知音”,創作者希望能有“知音”。b粉絲欣賞具有強烈的參與性,與欣賞原作本身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