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2025屆重慶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高考模擬調研卷(七)歷史試題(康德卷)歷史測試卷共4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尚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理念和精神,漢字是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以下是漢字“中”的字形(字源)演變,它反映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A.連續性 B.創新性 C.統一性 D.包容性【答案】A【解析】根據漢字“中”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出,漢字是一脈相承的,后世的文字都是在前代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這體現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A項正確;創新性強調在傳承基礎上的新創造、新發展,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字形的延續,而非創新,排除B項;統一性側重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統一特征,材料未涉及,排除C項;包容性強調對外來文化等的吸收融合,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2.魏晉至隋唐文獻中有不少關于棉花、棉布的記載。《梁書·高昌傳》記載了吐魯番地區有一種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縷,名曰白疊子,國人取織以為布”。考古資料表明,宋以前的棉織物實物大部分是在新疆發現的,新疆民豐東漢墓曾出土印花布、手帕等棉織品。由此,可以得到的確切結論是()A.我國最早掌握植棉紡織技術 B.新疆地區棉織技術來自中原C.棉布是絲路貿易的主要商品 D.中原地區種棉織布發展較晚【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魏晉至隋唐文獻中有不少關于棉花、棉布的記載。《梁書·高昌傳》記載了吐魯番地區有一種草,宋以前的棉織物實物大部分是在新疆發現的,新疆民豐東漢墓曾出土印花布、手帕等棉織品”結合所學可知,從《梁書·高昌傳》對吐魯番地區棉花及棉織物的記載,以及新疆民豐東漢墓出土棉織品等信息可以看出,在宋以前新疆地區就有棉織物相關情況,相比中原地區,新疆地區棉織技術發展相對較早,所以可以得出中原地區棉織技術發展較晚的結論,D項正確;題干僅提及了新疆地區的棉花種植和棉織情況,沒有與其他地區對比,無法得出我國最早掌握植棉紡織技術,排除A項;文中只說在新疆發現宋以前棉織物實物,未提及中原地區棉織技術來源,不能得出此結論,排除B項;題干只是呈現了吐魯番地區的棉花及棉織物以及新疆發現的棉織物實物等情況,沒有關于棉布在絲路貿易中地位的描述,不能得出棉布是絲路貿易主要商品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3.《唐六典》對詔令有明確的規范,冊命、封贈用簡,頒行重大制度的制書用黃麻紙,“敕旨、論事敕及敕牒用黃藤紙,其赦書頒下諸州用絹”。而對于改動、漏發、錯發、盜用文書等行為,《唐六典》也有相應的懲戒規定。這些規定()A.促進了文書行政制度化 B.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C.推動了法律制度體系化 D.對專制皇權形成制約【答案】A【解析】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唐六典》對詔令有明確的規范,也有相應的懲戒規定,結合所學,《唐六典》是古代官修職官政典,是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分為理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六部分,有利于行政制度化,A項正確;《唐六典》的這些規定,沒有涉及到官制的改革,起不到提升行政效率的作用,排除B項;《唐六典》旨在通過制度化的方式明確各級官吏的職責和權力,材料體現不出法律制度的體系化,排除C項;《唐六典》加強中央政府的控制力,D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4.宋朝制度規定,御史、監司屬官、縣官等中上層官吏必須科舉出身才能就任。依靠父輩恩蔭的世家子弟很少授予實職,大量貴族子弟放棄恩蔭轉投科舉。宋太宗下令“自今舉人凡關食祿之家,委禮部具析以聞,當令覆試”。這反映出宋代()A.門閥政治積重難返 B.開始確立殿試制度 C.社會階層流動受阻 D.科舉取士受到推崇【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宋朝通過制度規定中上層官吏必須科舉出身,限制世家子弟的恩蔭特權,并推行復試制度以嚴格選拔。這些措施旨在削弱門閥貴族對政權的壟斷,強化科舉作為主要選官途徑的地位。題目中貴族子弟放棄恩蔭轉投科舉,以及宋太宗對官宦子弟科舉的嚴格審查,均體現了宋代對科舉制度的推崇和依賴,D項正確;宋朝通過科舉抑制門閥,大量貴族子弟放棄恩蔭轉投科舉。而非“積重難返”排除A項;殿試制度始于武則天時期,宋太宗措施是完善科舉,非“開始確立”,排除B項;科舉擴大寒門入仕機會,題干現象反映階層流動加強,而非“受阻”,排除C項。故選D項。5.元代雜劇的題材內容十分廣泛,“上則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則閭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厚薄,無一物不得其情狀”。當時有人記述戲曲演出的盛況時說:“日聚觀至數百人,或千人。其傳為慈孝、為節義事者,長幼無不慷慨長嘆至流涕,或慟哭不能終觀”。由此推斷,雜劇在元代流行是因為()A.儒家倫理觀念融入作品 B.社會政治氛圍相對寬松C.題材內容契合民眾意趣 D.世俗文化成為社會主流【答案】C【解析】材料指出元代雜劇題材廣泛,涵蓋政治得失與市井生活,且演出時觀眾對“慈孝”“節義”等情節產生強烈共鳴。這反映出雜劇內容貼近民眾生活,符合其道德觀念和情感需求。題材契合民眾興趣,直接對應材料中“無一物不得其情狀”和觀眾的情感共鳴,是雜劇流行的直接原因,C項正確;儒家倫理融入雖涉及道德主題,但材料更側重內容廣泛性與觀眾反應,而非儒家倫理的主動宣揚,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元代政治環境對雜劇的影響,且元代統治者對文化控制較嚴(如科舉長期停廢),只是由于漢人知識分子仕途受阻,轉而投身戲曲創作,而非政治環境寬松所致,排除B項;世俗文化成為主流與元代雅俗文化并存的歷史背景不符,且材料只提到了元雜劇受喜愛,沒有與其他文學形式做對比,無法得出“社會主流”,排除D項。故選C項。6.明清時期漢口鎮人戶統計表(據王耀《清代城市人口職業結構的商業化》)明嘉靖年間(1522-1566)乾隆十二年(1747)嘉慶十八年(1813)居民(戶)13953320936929人口(人)600099381129183漢口鎮人戶的變化,主要源于()A.賦役制度的調整 B.商業貿易的繁榮 C.生產方式的變革 D.小農經濟的解體【答案】B【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漢口鎮憑借其位于長江、漢水交匯處的地理優勢,逐漸發展為全國性商業重鎮。表格數據顯示,從明嘉靖到清嘉慶年間,漢口鎮的居民戶數和人口數量激增,尤其是乾隆至嘉慶時期增長顯著。這主要得益于漢口作為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糧食、鹽、茶葉等大宗商品貿易繁榮,吸引了大量商人、手工業者和勞動力聚集,即商業貿易的繁榮,B項正確;賦役制度調整雖可能促進整體人口增長,但無法直接解釋漢口作為城市的人口集中現象,排除A項;生產方式變革在明清時期尚未發生,中國并未在這一時期走向近代化,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小農經濟解體發生于近代鴉片戰爭后,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7.鴉片戰爭后,清廷委派姚瑩赴西藏里塘,調解當地的宗教和政治紛爭。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主張“(考論而辯證)異地山川風俗形勢,及海外諸國之情形”,“稍習夷事,以求撫馭之方耳”,提出加強沿海與邊疆防務的建議。這說明當時()A.“學習西方”成為知識界共識 B.傳統的華夷觀念已被摒棄C.經世致用思想被賦予新的內涵 D.清朝面臨嚴重的邊疆危機【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鴉片戰爭后,清廷委派姚瑩赴西藏里塘,調解當地的宗教和政治紛爭。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考論而辯證)異地山川風俗形勢,及海外諸國之情形,稍習夷事,以求撫馭之方耳”結合所學可知,“經世致用”是明清時期的一種思想,強調學問應服務于現實政治和社會問題。鴉片戰爭后,面對外來沖擊,經世致用思想從傳統的國內治理擴展到應對外國事務,確實被賦予了“學習外國、抵御外侮”的新內涵。姚瑩的主張正是這一思想的體現,C項正確;姚瑩的主張確實體現了對西方(或外國)的關注和學習,但題干僅提到姚瑩個人的觀點和行動,并未說明“知識界共識”。鴉片戰爭后,“學習西方”尚未成為普遍共識,而是少數開明知識分子的主張,排除A項;“華夷觀念”指中國傳統的“華夏中心論”,認為中國是文明中心,外國是“夷狄”。姚瑩雖然主張了解外國,但目的是“撫馭之方”,并未完全摒棄華夷觀念。鴉片戰爭后,華夷觀念仍廣泛存在,只是部分知識分子開始反思,排除B項;題干提到姚瑩提出加強沿海與邊疆防務的建議,確實可以說明清朝面臨邊疆危機。但題干的核心是姚瑩的思想和主張,而非單純強調危機本身,排除D項。故選C項。8.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工人群眾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集會。這是中國首次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1925年5月1日,廣州舉行“五一”節慶祝會,廣州工農學三界大聯合,巡行人數達20萬,沿途高呼“勞工神圣”“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等口號。“五一”慶祝活動的發展()A.擴大了革命的群眾基礎 B.推動了革命重心的轉移C.有力地配合了北伐戰爭 D.揭開了國共合作的序幕【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工人群眾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集會,廣州工農學三界大聯合,巡行人數達20萬”結合所學可知,1920年的活動主要是工人參與,而1925年的活動發展為“工農學三界大聯合”,參與人數達20萬,說明群眾基礎確實擴大了,A項正確;革命重心的轉移通常指從城市到農村(如井岡山時期)或從工人運動到農民運動(如毛澤東領導的農民運動)。“五一”活動主要是城市工人運動,并未體現革命重心的轉移,排除B項;北伐戰爭始于1926年,而題干提到的是1925年的活動。時間上不匹配,且題干未提到與北伐的直接聯系,排除C項;國共合作的序幕是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正式形成第一次國共合作。1925年的“五一”活動是合作后的表現,而非“揭開序幕”,排除D項。故選A項。9.1935年11月初,中共中央決定在陜晉蘇區設立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駐西北辦事處,“為著統一和加強中國西北各省蘇維埃運動的領導,使中國西北各省的蘇維埃運動在更鞏固的基礎上更猛烈的發展起來”。這一舉措的直接背景是()A.紅軍長征取得完全勝利 B.遵義會議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C.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陜北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的確立【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央紅軍于1935年10月勝利抵達陜北,結束了長征,此時中共中央急需鞏固陜晉蘇區并統一領導西北革命力量,題干中1935年11月初設立西北辦事處,正是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為整合西北蘇區、推動革命發展的直接舉措,C項正確;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于1936年10月,此時長征尚未完全勝利,排除A項;遵義會議雖在1935年1月糾正錯誤路線,但當時中央紅軍仍在長征途中,與題干時間及地理背景不符,排除B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于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正式確立,晚于題干時間,排除D項。故選C項。10.2000-2016年我國高科技產業技術引進支出額與對外技術依存度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我國()A.國有企業改革走向深入 B.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增強C.對外開放新格局已形成 D.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答案】B【解析】從圖中可見,隨著購買國內技術支出不斷上升、對外技術依存度總體呈下降趨勢,說明我國對外來技術的依賴逐漸減少,而國內自主技術的投入和應用逐步提高,體現出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B項正確;材料僅說明剛科技產業的變化,并未指明具體屬于哪種企業,排除A項;我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但材料涉及的是高科技產業技術的依存度問題,不涉及對外開放的經濟格局問題,排除C項;我國基本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是在1958年至1978年間,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1.公元前3世紀,西亞、中亞地區興起了帕提亞帝國(又稱安息帝國)。其早期的國王熱衷于說希臘語,喜愛古希臘話劇;國內發行的錢幣,其正面是具有希臘發式的國王肖像,背面則是坐在王位上身穿帕提亞服飾的宙斯或者阿波羅等。這反映出()A.希臘殖民時代的文化傳播 B.希波戰爭客觀上帶來文化交融C.絲綢之路促進歐亞文明交流 D.安息帝國融合了波斯和希臘文明【答案】D【解析】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帕提亞帝國(安息帝國)興起于公元前3世紀的西亞和中亞地區,此前該地區處于希臘化塞琉古帝國的統治下。題目中描述的國王熱衷希臘語、古希臘話劇,錢幣設計融合希臘發式與神祇(如宙斯、阿波羅)以及帕提亞本土服飾,反映了其對希臘化文化的吸收,同時保留波斯傳統。帕提亞作為波斯文化繼承者,融合了希臘化時期的文明元素,體現了本土與外來文化的結合,D項正確;希臘殖民時代早于帕提亞帝國,且西亞的希臘文化傳播主要通過亞歷山大東征后的希臘化,而非早期殖民,排除A項;希波戰爭發生于公元前5世紀,與帕提亞的文化交融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絲綢之路的繁榮在張騫通西域(前2世紀后期)之后,早于帕提亞的希臘文化融合現象,排除C項。故選D項。12.尼德蘭神學家伊拉斯謨(1469-1536)以多種希臘文本《圣經》手稿為基礎,編譯出版了新拉丁文本《圣經》;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歷時13年,運用生動通俗的語言,把希伯來文、希臘文本《圣經》翻譯為德語,廣為流傳。這些翻譯活動()A.宣揚了科學和理性精神 B.具有思想解放的重要意義C.肯定了世俗權力的重要性 D.揭開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序幕【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伊拉斯謨編譯新拉丁文本《圣經》,馬丁·路德用通俗語言翻譯《圣經》,打破了教會對《圣經》解釋權的壟斷,使《圣經》能被更多民眾閱讀,有利于人們擺脫教會的思想束縛,具有思想解放的重要意義,B項正確;科學和理性精神是啟蒙運動的核心,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題干中的翻譯活動主要針對宗教和思想領域,并未直接涉及世俗權力問題,排除C項;宗教改革運動的序幕由路德1517年《九十五條論綱》開啟,而德語《圣經》翻譯始于1521年,是其后續行動而非開端,排除D項。故選B項。13.工業化、城市化促進了英國社會中多代共同生活的復合家庭形式的發展。對此,有學者評論道:“一旦財產所有權不再是生產的條件,晚婚及限制家庭規模的必要性就被去除。”據此可以推斷,英國社會生產巨變帶來的“家庭革命”()A.促進了人口的增長 B.改善了家庭收入水平 C.推動了社會民主化 D.制約了工廠生產規模【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工廠制度興起,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取代了傳統的家庭式農業或手工業生產,人們不再主要依賴土地或家族傳承的財產來進行生產,而是通過在工廠工作獲得工資收入。晚婚的必要性降低,因為不再需要長時間積累財產來保障婚后的生活和生產。限制家庭規模的必要性降低,因為不需要擔心過多子女導致財產分散而影響家庭的經濟狀況,所以家庭規模會擴大,人口出生率可能提高,A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家庭形式和人口生育方面的變化,沒有直接涉及家庭收入水平的內容,排除B項;社會民主化通常涉及政治權利的平等化、政治參與的擴大化以及社會公平正義的提升等方面,而材料中所描述的“家庭革命”主要是家庭結構、婚姻觀念和生育行為等方面的變化,排除C項;家庭規模擴大可能會增加勞動力供給,為工廠生產提供更多的人力支持,有利于工廠生產規模的擴大,排除D項。故選A項。14.商業匯票,通常是指由企業或個人在商業交易中為支付貨款、借款或其他債務而簽發的一種票據。一戰后,以美元計價和結算的商業匯票登上歷史舞臺。到1924年,全球商業匯票以美元計價的總額超過了英鎊的1倍。這說明一戰后()A.國際金本位制走向解體 B.美元確立全球主導地位C.美國對外經濟擴張加快 D.世界經濟體系面臨危機【答案】C【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一戰后,美國憑借未受戰爭直接沖擊的經濟實力,成為全球最大債權國,并通過貸款和商品輸出加速對外經濟擴張。商業匯票以美元計價總額超過英鎊,直接反映了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頻率和影響力提升,這是美國經濟擴張的體現,C項正確;一戰期間各國暫停了金本位,戰后有些國家恢復,排除A項;“美元確立全球主導地位”不符合史實,因為美元完全取代英鎊成為主導貨幣是在二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時(1944年后),排除B項;世界經濟體系危機尚未顯現,大蕭條始于1929年開始,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5.二戰后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概況表(1950-1973)GDP增長率(%)TPP增長率(%)蘇聯5.410日本9.359英國3.066法國3.172美國3.741注:TPP即全要素生產率,是經濟學中衡量生產效率的重要指標,它反映了在扣除資本、勞動等有形要素投入后,技術進步、組織創新等無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由此可以得出()A.西歐、日本的科技水平超過美國 B.蘇聯主要依賴資本和勞動的投入C.西方發達國家具有技術和資源優勢 D.TFP增長率對GDP增長率沒有影響【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二戰后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概況表(1950-1973)”結合所學可知,蘇聯的TFP增長率為10%,相對其他國家較低,而GDP增長率為5.4%。結合注釋中全要素生產率的定義,它反映了扣除資本、勞動等有形要素投入后,技術進步、組織創新等無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蘇聯TFP增長率低,說明其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組織創新等無形要素貢獻相對少,那么可以推斷出蘇聯主要依賴資本和勞動的投入來推動經濟增長,B項正確;從表格中只能看到日本在1950-1973年期間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率較高,但這并不等同于其科技水平就超過了美國,排除A項;表格僅呈現了GDP增長率和TFP增長率的數據,并沒有關于資源優勢的相關信息,無法從給定表格得出西方發達國家具有資源優勢這一結論,排除C項;全要素生產率反映了技術進步、組織創新等無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衡量生產效率的重要指標,必然對GDP增長率有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史記》濃縮了中華大地從文明開端的五帝時代,歷經夏商周三代分封建藩到秦漢“大一統”的過程。以黃帝開篇,夏商周三代、列國諸侯及各民族都被視為“黃帝子孫”,“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越王勾踐禹之苗裔”、“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秦始皇本紀》引賈誼說:“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肯定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重要意義。針對漢初諸侯王反叛,司馬遷把他們放入列傳予以批評。《匈奴列傳》《南越列傳》《西南夷列傳》等列傳,更是把中原周邊民族也納入其中。——根據張大可《<史記>如何彰顯“大一統”歷史觀》等整理材料二清朝在推進國家統一事業時,既傳承又超越宋明時期的“大一統”觀。雍正帝曾對“夷夏之防”的觀點進行批判,乾隆帝在認可元承宋統的同時,并不否認《遼史》與《金史》的正史性質,采取各予正統的做法,以弱化“華夷之辨”的影響。對于明朝,清帝一方面通過優禮明朝陵寢表明其接續明朝正統的合法性,另一方面通過批評明朝弊政來反襯清帝對“德性”的充分占有,以論證明亡清興的必然性。清代統治者先后完成了《皇輿全覽圖》《雍正十排圖》《乾隆內府輿圖》的測繪工作,并接續纂修了《大清一統志》,明確了“大一統”天下的大致范圍,并將疆域一統確立為獲取“正統”的首要標準。——摘編自朱滸、孫浩然《中華文明統一性特征在清代的表達與實踐》材料三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后十年間,邊疆、民族研究一度成為顯學。這一時期一些歷史學者發現,“民族”一詞具有強烈的政治性意味,它往往與“民族主義”“民族國家”“民族自決”聯系在一起,成為多民族國家治理的一個經典性難題。傅斯年、顧頡剛等歷史學家致力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詮釋框架,主張慎提、慎用“民族”,以期消解“民族自決”風險。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翦伯贊則強調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民族理論和蘇聯的民族治理實踐來認知“民族”,承認其客觀性的存在,但也不否認“民族”身份對多民族國家的挑戰,主張在團結的理念下解決“民族”的問題。這一時期的中國學者,盡管在學術觀點上有諸多分歧,但普遍將構建中華民族視作一項神圣使命。——摘編自馮建勇《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民族敘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史記》如何彰顯“大一統”歷史觀。(2)根據材料二,歸納清朝“大一統”觀念對宋明時期的超越。(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三四十年代邊疆、民族研究成為顯學的原因,并簡析這些研究的歷史價值。【答案】(1)溯源同祖:將夏商周、諸侯國及周邊民族均視為“黃帝子孫”,強化華夏同源觀念。肯定統一:通過《秦始皇本紀》贊揚秦統一天下,強調中央集權的重要性。批判分裂:將漢初諸侯叛亂納入列傳批評,反對地方割據。民族包容:為匈奴、南越等周邊民族立傳,納入“大一統”敘事體系。(2)突破夷夏之防:批判“華夷之辨”,承認遼、金等政權的正統性。重構正統標準:以疆域一統為獲取正統的首要標準,弱化血緣和族群界限。強化治理實踐:通過地圖測繪(如《皇輿全覽圖》)和《大清一統志》明確疆域范圍,整合邊疆。繼承與否定明朝:既接續明朝正統,又批判其弊政,凸顯清朝“德性”優勢。(3)原因:抗戰救亡需求:全面抗戰爆發后,邊疆穩定和民族團結成為國家存亡關鍵。應對分裂風險:學者試圖消解“民族自決”理論對多民族國家的威脅(如傅斯年主張慎提“民族”)。理論探索: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引入蘇聯民族理論(如翦伯贊),尋求團結抗戰的路徑。歷史價值:強化民族認同:推動“中華民族”整體觀念形成,服務于抗戰動員。學術本土化:結合國情探索民族問題解決方案,為新中國民族政策提供思想資源。維護國家統一:從學理上抵制分裂傾向,鞏固邊疆與民族地區的向心力。【解析】【小問1】根據材料“以黃帝開篇,夏商周三代、列國諸侯及各民族都被視為‘黃帝子孫’”可知,溯源同祖:將夏商周、諸侯國及周邊民族均視為“黃帝子孫”,強化華夏同源觀念;根據材料“肯定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重要意義”可知,肯定統一:通過《秦始皇本紀》贊揚秦統一天下,強調中央集權的重要性;根據材料“針對漢初諸侯王反叛,司馬遷把他們放入列傳予以批評”可知,批判分裂:將漢初諸侯叛亂納入列傳批評,反對地方割據;根據材料“《匈奴列傳》《南越列傳》《西南夷列傳》等列傳,更是把中原周邊民族也納入其中”可知,民族包容:為匈奴、南越等周邊民族立傳,納入“大一統”敘事體系。【小問2】根據材料“雍正帝曾對‘夷夏之防’的觀點進行批判”可知,突破夷夏之防:批判“華夷之辨”,承認遼、金等政權的正統性;根據材料“明確了‘大一統’天下的大致范圍,并將疆域一統確立為獲取‘正統’的首要標準”可知,重構正統標準:以疆域一統為獲取正統的首要標準,弱化血緣和族群界限;根據材料“清代統治者先后完成了《皇輿全覽圖》《雍正十排圖》《乾隆內府輿圖》的測繪工作,并接續纂修了《大清一統志》,明確了‘大一統’天下的大致范圍”可知,強化治理實踐:通過地圖測繪(如《皇輿全覽圖》)和《大清一統志》明確疆域范圍,整合邊疆;根據材料“通過批評明朝弊政來反襯清帝對‘德性’的充分占有,以論證明亡清興的必然性”可知,繼承與否定明朝:既接續明朝正統,又批判其弊政,凸顯清朝“德性”優勢。【小問3】原因:根據材料“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后十年間,邊疆、民族研究一度成為顯學”可知,抗戰救亡需求:全面抗戰爆發后,邊疆穩定和民族團結成為國家存亡關鍵;根據材料“主張慎提、慎用‘民族’,以期消解‘民族自決’風險”可知,應對分裂風險:學者試圖消解“民族自決”理論對多民族國家的威脅(如傅斯年主張慎提“民族”)。根據材料“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翦伯贊則強調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民族理論和蘇聯的民族治理實踐來認知‘民族’,承認其客觀性的存在”可知,理論探索: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引入蘇聯民族理論(如翦伯贊),尋求團結抗戰的路徑。歷史價值:根據材料“遍將構建中華民族視作一項神圣使命”可知,強化民族認同:推動“中華民族”整體觀念形成,服務于抗戰動員;根據材料“強調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民族理論和蘇聯的民族治理實踐來認知‘民族’,承認其客觀性的存在,但也不否認‘民族’身份對多民族國家的挑戰,主張在團結的理念下解決‘民族’的問題”可知,學術本土化:結合國情探索民族問題解決方案,為新中國民族政策提供思想資源;根據材料“普遍將構建中華民族視作一項神圣使命”可知,維護國家統一:從學理上抵制分裂傾向,鞏固邊疆與民族地區的向心力。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現代意義的社會保險起源于德國,德國社會保險體系建立、發展概況如下:國會立法保險對象費用來源運行1883年《疾病保險法》產業工人由雇主承擔1/3,工人承擔2/3由工人和雇主共同管理1884年《工傷事故保險法》產業工人和部分白領工人由雇主全額承擔1889年《傷殘和老年保險法》工業工人、農業工人、手工業雇傭者和公務員由雇主和雇工各負擔一半由國家管理1911年《職員社會保險法》年收入在2000-5000馬克之間的職員(白領工人)由雇主承擔1/3,工人承擔2/3由工人和雇主共同管理1885-1910年,德國工傷事故保險的參保率從18%提高到87%。1885年,參加三大社會保險的人數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只有9.8%,30年后的1915年才發展到42.8%,不到總人口一半。——據王宏波《近代德國社會保險制度的特征與啟示》整理材料二自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社會保障體系弊端漸顯。美國采用現收現付制籌集社保資金,這一模式對人口年齡結構和就業比例變化極為敏感。二戰后“嬰兒潮”使美國人口激增,隨著時間推移,老齡化加劇,就業人口占比降低。為維持社保體系,不得不提高費率,民眾負擔加重。同時,社保項目持續增多,生活成本上升推動社保補助標準提高;社保支出占聯邦政府總支出比重從1950年約10%飆升至近年超50%,財政赤字不斷擴大。此外,美國社保金與低收入崗位工資相近,致使部分缺乏技能的失業者和單親家庭父母工作積極性受挫,家庭子女易產生依賴心理。——摘編自王楠《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經驗與啟示》材料三20世紀50年代,中國開始建立社會主義社會保障制度。1951年,中國政府頒布了《勞動保險條例》,確立了職工養老、醫療、工傷等保險制度。改革開放后,中國逐步建立了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2009年,中國啟動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2011年啟動了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標志著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向全民覆蓋邁出了重要一步。截至2020年,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已超過9億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人。——摘編自《社會保障綠皮書: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1)根據材料一,概括近代德國社會保險制度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20世紀70年代后美國社會保障面臨的困境,并簡析其原因。(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變化及其作用。【答案】(1)特點:政府主導,立法推動并參與管理;漸進發展,社會保險種類、覆蓋人群逐漸擴大;形成國家、企事業及個人相結合的保障模式。(2)困境:政府財政負擔沉重;民眾社保負擔加重;低收入者工作積極性下降。原因:人口結構變化,老齡化加劇,就業人口占比降低;社保項目增多、費率提高、補助標準提高;低收入者對社保產生依賴;經濟出現“滯脹”。(3)變化:從職工保險到全民覆蓋的社會保障;從單一的勞動保險到社會養老、基本醫療等全面保險。作用: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進了社會公平與穩定;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解析】【小問1】據材料一“國會立法”的內容、“運行”一欄中的“由國家管理”可知,政府主導,立法推動并參與管理;據材料一“1883年《疾病保險法》、1884年《工傷事故保險法》、1889年《傷殘和老年保險法》、1911年《職員社會保險法》”及“保險對象”一欄中的內容可知,漸進發展,社會保險種類、覆蓋人群逐漸擴大;據材料一“費用來源”和“運行”中的內容信息可知,形成國家、企事業及個人相結合的保障模式。【小問2】困境:據材料二“為維持社保體系,不得不提高費率,民眾負擔加重”可知,民眾社保負擔加重;據材料二“社保支出占聯邦政府總支出比重從1950年約10%飆升至近年超50%,財政赤字不斷擴大”可知,政府財政負擔沉重;據材料二“美國社保金與低收入崗位工資相近,致使部分缺乏技能的失業者和單親家庭父母工作積極性受挫”可知,低收入者工作積極性下降。原因:根據材料“二戰后‘嬰兒潮’使美國人口激增,隨著時間推移,老齡化加劇,就業人口占比降低”可知,人口結構變化,老齡化加劇,就業人口占比降低;根據材料“為維持社保體系,不得不提高費率,民眾負擔加重。同時,社保項目持續增多,生活成本上升推動社保補助標準提高”可知,社保項目增多、費率提高、補助標準提高;根據材料“美國社保金與低收入崗位工資相近,致使部分缺乏技能的失業者和單親家庭父母工作積極性受挫,家庭子女易產生依賴心理”可知,低收入者對社保產生依賴;根據材料“自20世紀70年代起”“社保支出占聯邦政府總支出比重從1950年約10%飆升至近年超50%,財政赤字不斷擴大”可知,經濟出現“滯脹”。【小問3】變化:據材料三“1951年,中國政府頒布了《勞動保險條例》,確立了職工養老、醫療、工傷等保險制度。改革開放后,中國逐步建立了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可知,從職工保險到全民覆蓋的社會保障;從單一的勞動保險到社會養老、基本醫療等全面保險。作用:根據材料“確立了職工養老、醫療、工傷等保險制度。改革開放后,中國逐步建立了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2009年,中國啟動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2011年啟動了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標志著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向全民覆蓋邁出了重要一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進了社會公平與穩定;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等方面分析。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9世紀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學家約翰·羅伯特·西萊(1834-1895)運用大詞匯(bigwords)書寫19世紀歐洲及英國的歷史進程。第一個詞是“海洋”:唯獨歐洲推動人類社會邁向海洋文明的階段,從此商業和文化波及世界各大洋。第二個詞是“進步”:“歐洲成為世界文明與教化的中心”。大部分歐洲以外的世界看起來像停滯的……自1880年代的開始,世界只剩下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空氣動力學與飛行原理 課件 3.2.1-3.2.2 空氣動力
- DB64-T 272-2003 砌體工程施工工藝標準
- 江西省上饒市藍天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政治試題
- 河南省項城市老城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含答案)
- 2.高一下學期期中模擬試卷(解析卷)
- 巾幗大講堂朗誦活動方案
- 幫扶系列活動方案
- 巴南區親子閱讀活動方案
- 小學糍粑活動方案
- 小孩春游市集活動方案
- 2024年 黃岡市法院系統招聘審判輔助人員考試真題試題含答案
- ktv營銷經理管理制度
- 荊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月考歷史試題答案
- 公司消防網格化管理制度
- 外科換藥拆線技術規范
- 護士職業溝通技巧課件
- 2025至2030中國氧化鋁纖維行業供需趨勢及投資風險報告
- 2025年四川瀘州市中考數學試卷真題及答案詳解(精校打印)
- 2025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化學(武漢卷)(全解全析)
- 2026屆高考語文復習:直擊2025年語文高考閱讀客觀題關鍵詞比對
- 健康教育大講堂:跌倒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