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魯迅電影觀后感_第1頁
高中生魯迅電影觀后感_第2頁
高中生魯迅電影觀后感_第3頁
高中生魯迅電影觀后感_第4頁
高中生魯迅電影觀后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生魯迅電影觀后感從電影院回家的路上,思索著,魯迅一生都在為中國大眾的覺醒而奮斗不息。看完之后,大家都有什么樣的感受呢?直到那一天,我有幸觀賞了影片《魯迅》,從此,魯迅在我的世界里扮演者不一樣的角色,與我心中,占據了更多的分量。

電影魯迅選取了魯迅一生中最后三年的重要事件,展現了魯迅對中國共產黨的崇敬之情,對中華民族的赤膽之誠,對振興國家和民族的炙熱情懷,謳歌了魯迅在極其艱難險惡的環境里以筆代刀,頑強戰斗的崇高品格和關心愛護年輕一代的寬廣胸懷,魯迅,一個20世紀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不僅是一位革命家,戰斗家,也是一個富有浪漫主義精神的,大恨大愛的人物,魯迅時時都在“橫眉冷對千夫指”,卻始終不忘“俯首甘為孺子牛”。面對白色恐怖,他不顧自己的安危,擔心的是革命青年。面對戰友的離去,他雖感苦悶,但依然奮起,用筆端來嘆息勞苦大眾的命運。面對深愛的戀人,他感到自己的所惜與被惜。在生命的最后歲月,魯迅先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存在感,他洞悉了生活的本義。就在這對世界的感悟,對人生的反思中,一個民族魂在靈柩中安息了……

用120分鐘的電影描繪魯迅最后幾年的日子并非易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背后隱藏的是文豪繁復的思緒和感情。本部電影是通過用寫實和寫意相結合的手段拍攝傳記,能給人更多的思考空間,更耐人尋味,影片中的魯迅也用生活的語言道出了人生的哲理。

在真實與虛幻間穿越

影片開始,魯迅在江南空曠昏暗的石子路上漫步。恍惚間,祥林嫂走上前問魯迅,“人死了有沒有靈魂?”“或許有吧。”“那也有地獄了……”接著,魯迅又被喊著“救救孩子”的“狂人”拉住,而身邊的高唱著“手執鋼鞭將你打”的阿Q卻頭也不回地沖進黑暗……魯迅筆下人物就這樣在真實和虛幻間與他會面。

特殊的光影效果,巧妙地展現了魯迅頭腦中的夢境,寥寥幾個畫面勝過了千言萬語。雖然是傳記影片,但是作者沒有拘泥于單一的白描,卻用和筆下人物會面的“虛擬夢幻”方式,展現了魯迅內心的精神生活和文學創作,虛實相濟地把文豪的作品和他的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戰斗精神有沖擊力

影片抽出了與瞿秋白交往、擔憂楊杏佛安危、幫助蕭紅蕭軍等幾個片斷,展示了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的一面。白色恐怖、楊杏佛遇刺幾個外部動作戲份較多的片斷,烘托出魯迅的演講、論戰的激昂。風雨交加間,魯迅帶病參加楊杏佛的追悼會,出門時把家門鑰匙塞給了許廣平,傘都不拿就大踏步離開了。雖然沒有對白,但是風雨交加間,外景的浮躁喧嘩,是時局動蕩的寫照。而葬禮上焦點的虛實、鏡頭的縱深,也營造出了紀實的感覺。這種真實感賦予了魯迅戰斗精神更多的沖擊力。

夜談談出詩意

除了緊張的戰斗,影片在處理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十分詩意。魯迅的家庭生活有聲有色,許多鮮活的細節展現了他作為父親和丈夫的一面。魯迅拒絕出國療養之后,許廣平哭了,這時魯迅和海嬰一樣,躺在地板上想不出安慰的方法,夾著上海方言的對話,平實卻也感人。而在與朋友的相處中,影片采用了超現實的畫面展現忘年交的深情,魯迅與瞿秋白秉燭夜談,聊到魯迅的詩《雪》,說話間,在魯迅的臥室里竟然下起了飄飄灑灑的大雪。這些富有詩意的處理給人印象頗深。

從電影院回家的路上,我在思索,魯迅一生都在為中國大眾的覺醒而奮斗不息。以他審視時代的睿智,其實他很清楚自己的理想在他的生前是無法實現的,然而他卻為這個理想不停地工作,“肩住黑暗的閘門,放年輕人到光明的地方去”,即使是失敗了,即使是被黑暗勢力威脅,即使是被背叛了,他仍然信奉“趕快做”的人生哲學,在生命的最后幾個小時里還在戰斗,還在關心著中國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啟蒙。影片就是在一個個生動的場景中,把貫穿魯迅一生的信條“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形象地凸顯在銀幕上。

魯迅電影觀后感2

“魯迅完全應該是一個很好玩的人。”

魯迅先生的孫子周令飛如是說。

作為魯迅的扮演者,濮存昕也說過類似的話:“最重要的是我覺得我塑造出來的魯迅太‘緊’了一點,魯迅應該是個更幽默、更好玩一些的人。”那魯迅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政客、摯友、論敵、親人有著各自的描述,每個讀者和觀眾心中也有著屬于自己的那個魯迅。只是我不喜歡很多人站在某種意識形態的立場上去褒揚或者詆毀他,正如陳獨秀1937年在《我對于魯迅之認識》中所寫的那樣:“世之毀譽過當者,莫如對于魯迅先生。……真實的魯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個人,有文學天才的人。”當年原本要在那部夭折的《魯迅傳》中扮演魯迅而癡迷的琢磨過他的戲骨趙丹也在《角色自我設計》中這么寫道:“我無論如何不能抱著主席夸贊魯迅的幾個偉大去創造角色,那就糟了,必須忘掉那幾個偉大。”

是的,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就是給我們還原了一個接近真實的那個被官方宣傳已經臉譜化了的迅哥兒。他不僅僅是個革命者,也不僅僅是個戰士,他還是一個生活有著情調的男人、愛著女人的丈夫、疼著孩子的父親、講得了笑話的長者、喝得起咖啡的知識分子!他告訴蕭紅怎么搭配衣服,他開導蕭軍怎么談戀愛,他教巴金如何欣賞版畫,他還陪許廣平一塊兒看電影。影片將鏡頭對準了魯迅一生中的最后三年,插入了七個夢境貫穿其跌宕起伏的一生,并將魯迅生平最具有影響力的作品串連在電影中。很多場景和臺詞都來自魯迅的小說詩文或者真實生活,有些則作了些許改編。

電影的開篇,昏黃的夜燈下,魯迅獨自一人在江南空曠昏暗的石子路上漫步,烏篷船、咸亨酒店、孔乙己、阿Q……一個個熟悉的場景和人物向我們走來。恍惚間,祥林嫂走上前去問魯迅:“人死了有沒有靈魂?”“或許有吧。”“那也有地獄了。”于是接下來,三個人的死亡便組成了影片的一個內在結構:楊杏佛之死、瞿秋白之死和魯迅之死。在影片的結尾,幾乎是完全再現了當年萬人空巷的那場葬禮,鏡頭甚至沒有向我們展示一滴眼淚,但當看到那浩浩蕩蕩的為“民族魂”默默送殯的黃包車隊時,我差點兒就落淚了。

作為一部小眾化的藝術電影來講,《魯迅》各個方面都挺好的,多年不見的中國藝術片啊,大概有幾個年頭沒看到這樣的國產小眾藝術電影了,手法上構思上技巧上都是用了心的。唯一的毛病我覺得是過于舒緩,剪掉20分鐘去就應該更好了!

之所以有緣得以看到這部傳說中的小眾電影,是因為《魯迅》作為了第二屆武漢大學生電影節的開幕影片,而開幕式是在武大舉行的,這部電影也還真和武大扯得上一點關系。開場的“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寓所和潘梓年一道被秘密逮捕”那場戲里的潘梓年,就是后來代表中共接管國立武漢大學的武漢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接管部部長,算是行使過一段校長的職能。不過遺憾的是,魯迅卻實在是沒有和武大發生過任何直接的關系,但他卻和武大的很多人通過文字聯系了起來,這些人里面,既有被他罵過的比如陳西瀅,也有罵了他大半輩子的比如蘇雪林。1936年魯迅去世后,武大亦舉行了悼念魯迅的活動。

魯迅永遠是個另類,是個超離孤獨的孤獨者,“是中國遍地奴才意識的思想荒原上的一個異數”。國民黨時代是這樣,共產黨時代也會一樣。毛澤東在1957......

魯迅電影觀后感3

學校里組織學生去魯迅電影城觀看電影《魯迅》。早在這之前,我通過媒體對《魯迅》這部電影已有了點兒了解,知道它是由著名影星濮存晰主演。對于這樣一個長得高高大大的帥氣的男演員能否好魯迅這個角色,我持有懷疑的態度。

進入電影院,安排好學生的座位,沒多久電影就開場了。

黑白的布景,江南某鎮的一條碎石小路上。魯迅身著長衫,圍著長圍巾,從深巷中走來了。如潮的眾人表情麻木、迷茫、惶恐,他們流水般地從魯迅身邊走過,匆忙的腳步散雜而茫無目的。滿臉凄苦、頭發的蓬亂的祥林嫂來了,她喃喃自語地向魯迅要著“我的孩子,我孩子”;口喊“殺人了!殺人了”的瘋子來了,他緊拽著魯迅的衣服似乎在向魯迅追討著什么;把鞭子甩得啪啪作響嚷著要革命的阿Q來了,他嚷了一陣后就循著石拱橋消失在漆黑的深巷中了;舞水袖的戲子也來了,她揮著浮云般的長袖仿佛要把世間綿綿的仇恨與悲悵都甩了去……這些魯迅作品中的人物雜沓紛來,在魯迅眼前晃動,糾纏,又如煙般地去了……

這就是影片的開頭,沉重、壓抑、令人窒息。那種迷茫、痛苦、絕望的感覺從影片彌漫到我的周圍,仿佛那個時代活生生地再現了,站在街頭的不是魯迅,而是我,是我對著滿街的人,對著黑暗的社會憤慨憂慮。接著,色彩一下子明亮了。鏡頭轉到了一所大學,魯迅對著成千上萬的學子慷慨激昂,他的演講鼓舞了臺下的學子,也鼓舞了我。“我是誰?”“我為什么而活?”“活著的意義又在何處?”魯迅給了我這個晚他一個多世紀出生的后輩很好的解答,讓我從他的話語中重新審視自己活著的意義和價值。

我沒見過魯迅,但從濮存晰扮演的角色中,我認識了魯迅。是的,那個言詞鋒利、憂國憂民、留著胡子的個性剛毅的男子就是魯迅,濮存晰把他演活了,濮存晰把他連同他的那個時代一起帶到了我眼前,讓我有幸看一眼文壇巨匠魯迅,有幸走進文壇巨匠魯迅的生活,走進他的家庭,他的妻兒。

魯迅電影觀后感4

一個彷徨又無助的身影,一個單薄又模糊的身軀,無力地向前,最終又無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后究竟有沒有魂靈?”這句話時而盤旋耳邊,真切刺骨,時而遙遠渺茫,漂浮虛幻……是誰在黑暗中嘆息,是誰在彷徨中掙扎?一個身影的逝去,卻帶來了無盡的深思。人道是黃河十曲,畢竟東流去,漂浮其間,無奈獨流水……

祥林嫂——一個舊社會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經歷了不平凡的傷痛,弱小的身軀支持著沉重的壓力,經歷著時代輪回,四季交替,在凜凜寒風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死亡,永遠沉睡在厚厚的積雪之下。祥林嫂懷著對世界的渴望來到了人世,卻帶著無盡的愁苦古都離開了。憐憫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對社會的評判。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樣是生活在舊社會,同樣是受盡煎熬,同樣是艱難的朝向遠方,滿滿的逝去,留下一個沉痛的身影。這與祥林嫂驚人的相同。封建社會的腐朽,還有那艱苦掙扎的農民,一聲聲無奈的嘆息,隨著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點蹤跡。當清晨的風刮起第一粒沙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像電視畫面一樣,不自然扭動了一下,立即轉向原貌,云依舊飛。

風依舊吹,但我們都隱隱約約地感到這一不是原來的那個世界了。朝露曇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為虛無,東流水去無從返,倚心驚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榮,問蒼天此生何必?悵然若失,仰觀前路,人生希望重重在,何必閉塞阻明月。一飲壺觴千滴醉,點滴心頭,一語憂傷歸空盡,只留一顆晶瑩淚,懸在空中,留在感人心。

魯迅電影觀后感5

4月18號晚上在大學生綜合素質拓展課上我們觀看了電影《魯迅》。整部影片表現了魯迅先生非凡的勇氣、堅毅的品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面對白色恐怖,他不顧自己的安危,擔心的是革命青年。面對戰友的離去,他雖感苦悶,但依然奮起,用筆端來嘆息勞苦大眾的命運。面對深愛的戀人,他感到自己的所惜與被惜。在生命的最后歲月,魯迅先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存在感,他洞悉了生活的本義。就在這對世界的感悟,對人生的反思中,一個民族魂在靈柩中安息了??

影片的一開頭讓人覺得有點恐怖,頭發蓬亂凄苦的祥林嫂,嚷著要革命的阿Q??這些魯迅作品中的人物雜沓紛來,在魯迅先生眼前晃動,正當我們的思想還在小說里那一情一景中徜徉時,影片回到了現實之中。

《魯迅》擷取魯迅一生中最后三年作為背景,展現了他對中國共產黨的崇敬之情,對中華民族的赤膽忠誠,謳歌了魯迅在極其艱難險惡的環境里以筆代刀、頑強戰斗的崇高品格。當魯迅身邊的革命志士〈丁玲,潘梓年,楊杏佛〉一個個被抓,一個個被殺,他根本不因民黨政府的殘暴而感到絲毫畏懼,反而說出了“民黨是世界上最要面子的政府,你說它壞是為它好,是為促其進步,然而它卻會還你一顆帶毒的子彈”的話,可見他面對死亡的威脅依然是正氣凜然,毫不退縮。

魯迅是一個既偉大又平凡的人,片中通過對一個良師、丈夫和父親的形象塑造,表現了魯迅的愛,因為有了愛,魯迅才會有戰斗的精神和力量,還有魯迅與瞿秋白交往、擔憂楊杏佛安危、幫助蕭紅、蕭軍等幾個片斷,都表現了憤怒激昂之中的魯迅不僅是一個無畏的戰斗者,還是一個與常人一樣會感到生命脆弱的有呼吸的凡人。而在與朋友的相處中,令我感動和贊嘆的是他們所展現出的忘年交的深情,魯迅與瞿秋白秉燭夜談,聊到魯迅的詩《雪》,說話間,在魯迅的臥室里竟然下起了飄飄灑灑的大雪。這些富有詩意的處理給人印象頗深。影片充分表現了魯迅先生作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頑強風格、戰斗品質和博大情懷,反映了他對戰友的熱忱關愛、對青年一代的無私奉獻、對親人的赤誠之心和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憂慮與深情,也讓觀眾更全面的了解了這位偉人,讓這位偉人更貼近觀眾的心。最令我感動的情節是在無情的病魔吞噬著魯迅的生命時,他拒絕出國療養,也許魯迅如果出國療養,就不會死去。在他病情很嚴重的時候去醫院檢查,醫生說他最多活半年,魯迅看玩笑說五年以前就有人這么說過,泰然處之。在病魔纏身時,他依然堅持為革命而奮斗,為青年做領路人。

最終,魯迅還是死了,他沒有被反動派擊倒,而是病魔奪去了他的生命。對于我們這沒有經歷過風雨硝煙的一代人來說,為自由為革命而奮斗是想象中的事,無法與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