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陶瓷制作工藝原料篇1、粘土 陶瓷原料。是一種含水鋁硅酸鹽礦物,主要化學組成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和結晶水,同時含有少量堿金屬、堿土金屬氧化物和著色氧化物等。粘土具有獨特的可塑性和結合性。其加水膨潤后可捏練成泥團,塑造成所需要的形狀,經焙燒后變得堅硬致密,這種性能,構成了陶瓷制作的工藝基礎,粘土是陶瓷生產的基礎原料。2、瓷土 制作瓷器的原料。由高嶺土、長石、石英等組成,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和三氧化鋁,并含有少量的氧化鐵、氧化鈦、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鉀和氧化鈉等。它的可塑性能和結合性能均較高,耐火度高,是普遍使用的制瓷原料。3、高嶺土
2、0;陶瓷原料,是一種主要由高嶺石組成的粘土。它的化學實驗式為:Al2O3·2SiO2·2H2O,重量的百分比依次為:3950、4654、1396。純凈高嶺土為致密或松疏的塊狀,外觀呈白色、淺灰色,被其他雜質污染時,可顯黑、褐、粉紅、米黃色等,具有滑膩感,易用手捏成粉末。煅燒后顏色潔白,耐火度高,是一種優良的制瓷原料。4、坩子土 陶瓷原料,是粘土的一種,產于北方地區。它的礦物組成以高嶺土為主,其次還有石英等,是北方常用的制瓷原料。5、瓷石 制作瓷器的原料,是一種由石英、絹云母組成,并有若干長石、高嶺土等的巖石狀礦物。呈致密塊狀,外觀
3、為白色、灰白色、黃白色和灰綠色。有的呈玻璃光澤,有的呈土狀光澤。斷面常呈貝殼狀、無明顯解理。6、長石 陶瓷原料,屬不含水的堿金屬或堿土金屬的鋁硅酸鹽,是陶瓷生產中主要的熔劑原料。長石是一族礦物的總稱,呈架狀硅酸鹽結構,化學成分主要是鉀、鈉、鈣和少量鋇的鋁硅酸鹽。在成瓷過程中,長石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逐漸熔融,變成乳白色的粘稠玻璃體。這種玻璃體可以起到助熔作用。此外,還可以起到高溫墊塑作用與高溫膠結作用,防止高溫變形。冷卻后的長石增加透明度,提高光澤與透光度,改善瓷的外觀質量與使用效能。長石在陶瓷生產中用作壞料、釉料、色料熔劑等。7、石英 陶瓷原料。其比
4、學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另含有少量雜質,它一部分以硅酸鹽化合物狀態存在,構成各種礦物巖石;另一部分則以獨立狀態存在,成為單獨的礦物實體。常用作陶瓷原料的脈石英和石英巖二氧化硅的含量分別在99、97以上。脈石英作致密塊狀結晶態或凝固為玻璃態,并呈礦脈狀產出,多呈白色、乳白色或灰色、不透明或半透明,質地堅硬,斷面有玻璃光澤或油脂光澤,石英巖作致密堅固的塊體,石英是硅酸鹽工業的基本原料,也是陶瓷生產中不可缺少的原料。8、滑石 陶瓷原料,是一種含水的鎂硅酸鹽,化學實驗式為3MgO·4SiO2·H2O,一般成粗鱗片狀和細鱗片狀致密集合體,作塊狀。純凈的滑石外觀呈白
5、色,含雜質者一般為淡綠、淺黃、淺灰或淺褐等色,具有油脂光澤,富有滑膩感,薄片呈半透明透明狀。滑石主要用于制造各種滑石質工業瓷和釉。在瓷中加入少量的滑石(12),可以提高透明度、白度和致密芳,擴大燒結范圍。壞體中如同時含有滑石和長石,則增強機械強度與耐磨性。在釉中滑石作助熔劑,提高釉的彈性,還可以增強釉料的乳濁性。9、白堊 陶瓷原料,屬于鈣質類原料,主要成分為氧化鈣,理論組成為氧化鈣56、二氧化碳44。晶體呈菱面體,有時呈粒狀或板狀。顏色為白色或乳白色,雜質污染時可呈暗灰、黃、紅、褐色。有玻璃光澤,質脆。在陶瓷生產中廣泛用于配制釉料,主要起助熔作用,能降低釉的熔融溫度,促使
6、釉層玻化,提高釉的光澤度和透明度。10、釉石 制備釉料的一種物質,俗稱"釉果"。主要由石英、絹云母組成,常含有少量長石、方解石、高嶺石和黃鐵礦等雜質。為致密塊狀,外觀多呈青綠、淺綠、微黃、淺黃色,斷口呈貝殼狀。釉石和少量石灰質原料配合,可制成釉料,常作青釉或紋片釉的配料。11、釉灰 用來制備釉料,起助熔作用的物質。由石灰石和鳳尾草(狼雞草)煉制,經陳腐、淘洗而成。化學成分主要是氧化鈣,制備方法很簡單,即把石灰石和鳳尾草相間層層堆放起來,經8501100煅燒,停火冷卻后置窯中濕式陳腐3個月,然后置于地面自然干燥,再研磨、淘洗成釉灰,
7、稱為頭灰。其殘渣經過一段時間陳腐,再進行粉碎和精細淘洗,所得釉灰稱為二灰。二灰與頭灰相比,氧比鈣含量略有降低。12、不子 制瓷原料的專用名詞。瓷土由產地采掘后,加以粉碎淘洗,制成磚形小塊,俗名"不子"。13、助熔劑 制作陶瓷時,為了促進胎、釉原料的熔化而加進的助熔物質。助熔劑主要有氧化鈣、氧比鈉、氧化鉛等。它在燒成過程中,可加速低溫易熔物的形成,并降低制品的燒成溫度。14、著色劑 在陶瓷器的胎、釉中起呈包作用的物質。陶瓷中常見的著色劑有三氧化二鐵、氧化銅、氧化鈷、氧比錳、二氧化鈦等,分別呈現紅、綠、籃、紫、黃
8、等色。15、青花料 繪制青花瓷紋飾的原料,即鈷土礦物。中國青花料蘊藏較為豐富,江西、浙江以及廣西、廣東、福建等地均有鈷土礦藏。中國古代青花瓷使用的青花料一部分來自國外,大部分屬國產,進口料有蘇麻離青、回青;常用的國產料有石子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等。16、蘇麻離青 又譯作"蘇泥勃青",一種進口青花料,產于西亞地區。元代、明代早期景德鎮窯燒制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這種青花料,蘇麻離青成分特點是含錳量較低,含鐵量較高。低錳可減少青色中的紫、紅色調,使青花色澤濃艷;高鐵往往使青花出現黑疵斑點,濃艷與黑斑相映成趣,成為蘇麻離青呈色的突出特點
9、。17、回青 一種進口青花料。上等回青亦稱"佛頭青"。回青主要是明代正德后期至萬歷早期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多與石子青配合制料。二料搭配,相得益彰,燒制出的青花色調藍中微泛紅紫,濃重,鮮艷,使青花的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8、石子青 亦稱"無名子"。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后期至清代初年景德鎮窯使用石子青繪畫青花瓷。上高石子青含三氧化二鐵538%、氧化錳2987%、氧化鈷415%,一般呈色藍中帶灰而清雅,個別明麗濃艷。19、平等青 亦稱"陂塘青"。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
10、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后,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效果頗佳。20、浙料 青花料的一種。明代末期、清代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浙料。浙江江山生青料含三氧化二鐵 440、氧化錳1997、氧化鈷181%。燒成后,青花色澤一般藍中泛灰,清麗幽雅;也有的青翠鮮艷。21、珠明料 青花料的一種。產于云南省。云南將其所產上等青花料稱為"金片"或"珠密","珠明"即由"珠密"轉音而來。清代景德鎮窯和明、清時期云南一些瓷窯的青花器曾用此料。珠明料氧化
11、鈷含量較高,達411。燒成后,青花色澤蔥翠鮮艷。22、玻璃白 繪制粉彩瓷器使用的顏料。玻璃白的成分是二氧比硅、氧化鉛和氧化砷。二氧化硅是形成玻璃白的主要成分,氧化鉛為熔劑,氧化砷起乳濁劑的作用。它不透明,可以使彩的顏色明亮、滋潤、柔和如含粉質。古陶瓷制作工藝成型篇1、陶車 陶瓷器中圓形器成型的主要工具,古稱"陶鈞",又稱"轆轤"。約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完善的陶車由旋輪、軸頂帽、軸、復桿、蕩箍組成。旋輪為圓形木質,軸頂帽嵌于旋輪背面中心部,覆置在插埋于土中的直軸頂端。蕩箍套置于軸下部。夏桿安在軸兩側,起平衡、定
12、位作用。制坯時,將胎泥放置于旋輪上面中間,撥動旋輪,使之快速持久轉動,然后用手將放置于旋輪中間的胎泥拉成所需要的器形。陶車也用于修坯、裝飾等工序,陶車的出現和廣泛使用,提高了陶瓷手工業的生產效率,對提高陶瓷器的質量有重要作用。2、軸頂碗 陶車上的一個部件,又稱"軸頂帽"。呈八棱矮柱形,底面有一鍋底狀凹窩,瓷質,凹面施釉,比較光滑,制作規整。鑲嵌固定在陶車旋轉背面中心部位,凹窩扣在直軸頂端,是使陶車旋轉的關鍵部件。3、蕩箍 陶車上的一個部件。呈扁矮的圓筒狀,瓷質,內側面施釉,制作規整。安套在陶車直軸的下部,與直軸兩側的復桿下端相連,
13、是使陶車平穩旋轉的重要部件。4、陶拍 制作陶瓷器的工具。器物成型后用來修整器物、拍印紋飾。由木板或陶制成,平面一般呈鏟形。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頗為盛行。使用陶拍拍打器物的外壁,不但可以使器物的表面光整,而且可以使因手制等因素導致坯體結合不良之處緊密牢固。同時,在拍面上刻出陰紋或纏繩子,拍打后,在器物壞體上還可以出現各種花紋,裝飾器物。拍打時,往往用礫石或陶墊墊在器物內壁,以防止變形。5、淘洗 陶瓷原料加工過程中的一道工序。其過程是將開采、粉碎之后的原料放在水里簸動或加水攪動,以除去雜質,使其符合工藝的要求。6、陳腐 陶瓷坯料加工
14、的主要工序之一。將泥料放在不透光、不透氣的室內儲存一段時間,并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陳腐有利于坯料的氧化和水解反應的進行,從而改善泥料的性能。陳腐時間多在一年以上。現在的生產,多用真空練泥代替陳腐。7、練泥 對泥料進一步加工的工序。把經過淘洗壓濾的泥料反復翻打,或切成小塊反復堆積敲打踏練。練泥可使泥料致密均勻,其致密性、可塑性,并改善其成型性能。8、成型 陶瓷器生產工序之一。將制備好的坯料制成規定的尺寸和形狀并具有一定機械強度的生坯。古代多用手工捏塑、模制、泥條筑成及輪制拉坯等方法。成型后的坯件僅為半成品,其后還有干燥、施釉、燒成等多道工序。9、手制
15、 陶瓷制品的手工成型方法,是最古老的成型方法。包括捏塑法和泥條盤筑法等。我國各地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文化的陶器普遍彩手制,有些地方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仍然采用,已發現的西周時期的原始青瓷也為手制成型。雖然隨著陶瓷工藝的進步,手制已從最初的主導地位退到從屬、次要地位,但迄今未曾間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殉葬用的青瓷冥器、唐代長沙窯、宋代磁州窯的瓷塑玩具均為手制成型。云南邊境傣族的制陶,迄今還以手制為主。手制的陶瓷器,不論時代早晚、地域差別,其共同點是器物造型不規范,器壁厚薄不勻,有的留有手制痕跡,如指紋、泥條盤旋痕等。10、輪制 比手制進步的一種陶瓷成型工藝。
16、將泥料放在勸的陶車旋輪上,借其快速轉動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輪制出現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盛行于山東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時期的蛋殼陶,即是輪制陶的精品。之后,輪制更以其無可替代的優勢成為陶瓷成型工藝的主流。春秋時期的原始瓷器已由原來的手制成型改為輪制。瓷質軸頂碗,是一種相當進步的陶車設備,表明成熟瓷器一出現即采用輪制成型。輪制陶瓷器的特點是器形規整,厚薄均勻,在器壁表里普遍留有平行的輪紋,器底則往往遺有線割的編心紋。11、慢輪成型 陶器成型方法之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一部分陶器開始使用結構極為簡單、轉動很慢的輪盤即慢輪輔助成型,提高了勞動效率,為輪制技術的發展奠定
17、了基礎。同時,這種慢輪也可以用來修坯和裝飾花紋。用慢輪修整的壞體往往遺留有局部輪紋。12、快輪成型 陶瓷器成型方法之一。將胎泥放置于陶車旋輪上面中間,撥動旋輪,使之快速旋轉,然后以手工拉坯的方式制成所需要的器形。快輪成型技術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一直沿用至今。快輪成型法比手工和慢輪結合的成型法有了明顯進步,器形規整,厚薄均勻,可以制作器壁很薄的器物。快輪成型法的出現和普及大大提高了陶瓷器的產量和質量。13、拉坯 即做坯,日用陶瓷器的成型方法之一。隨輪制法的出現而出現。把作坯用的泥料放在陶車上,轉動輪盤,雙手按泥向上提拉,隨手法的屈伸收放把坯拉成所需形
18、狀。一般盤、碗、盅、碟等圓器類均需拉坯成型。現在除一些念古瓷廠采用拉坯成型,一般不再使用。14、圓器 古代陶瓷手工業專業分工術語,指能夠直接在陶車上拉坯,或用陶模(范)成型的器物,如碗、盤、碟、杯、盞、洗等。景德鎮制瓷行業分工精細,專門生產這類器物的行業稱為圓器業或圓器作坊。古瓷器分類術語。將圓器作坊中制作的器物稱為圓器。15、琢器 古代陶瓷手工業專業分工術語。將不能僅靠陶車,而需要多種工序或進一步加工成型的器物稱為琢器,區別于盤、碗、碟一類圓器。琢器的制作方法有在陶車上拉坯,也有分段制作,然后粘接成型。古瓷器分類術語,指琢器作坊中制作的器物。此類器
19、物既有生活用瓷,又有陳設藝術瓷,常見的有方形、圓形、扁形、多角形或雕塑的器物。16、泥條筑成法 陶器的手制成型方法之一,是新石器時代最常用的制陶方法。包括泥條圈筑法和泥條盤筑法。即將坯泥制成圈狀層層相疊,或用一根長泥條從下向上螺旋式盤筑,再將里外抹平,制成器形。商、周時期原始瓷器亦為泥條盤筑法制成。用這種方法制成的器物,內壁往往留有泥條盤筑或圈筑的痕跡。17、捏塑法 陶瓷制品手制成型方法之一。將泥料用手捏塑成型。新石器時代早期即已出現。這種方法出現后一直沿用,這種方法適用于制作比較小、對工藝要求不太精的器物。器壁上往往留有指紋,器形也不大規整。18、
20、雕鑲成型法 陶瓷器成型方法之一。方形或多角形的器物,因不能用陶車成型,因此先將練好的泥料制成坯板,再切成合適的小塊,然后用泥漿將其粘接成所需要的坯體形狀,最后將表面加以修整成器。19、模制 陶瓷器成型方法之一,即用模子制坯。新石器時代的模制法是局部內模。利用較大的圓形礫石作內模,以制成圓腹圜底的陶器。另一種意義上的模制是用模型作外范。將泥料涂敷或打成泥片置入模型內,用手或機械壓制,稍干取出,即為器坯。模制用的模型有單模和合模,古代多用生土制成(或經素燒),現在一般多用石膏。20、陶范 金屬或陶瓷成型時的用具。一般為陶質。先做成陽
21、模,再用泥從模上翻出,然后入窯燒結。出現于商代,當時用來鑄造銅器的。秦代及其以后,用于制作陶瓷俑、動物模型和器物部件、花紋等。以陶范制陶瓷器物,可使器形規范并提高產量。21、旋坯 制坯過程中的一道工序,又稱"利坯"。拉坯制成的器坯,粗厚不平整,必須經過旋削。旋車與拉坯陶車相同,只是中心多一木樁,樁頂渾圓,多裹以絲綿。旋時將坯體扣合樁上,撥動輪盤使之轉動,用刀旋削器坯,使之內外平整光滑、厚薄適當。22、慢輪修坯 與泥條盤筑法結合使用的一種制陶工藝。制坯時放在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上,利用輪盤的旋轉修整器物口沿,使之規整。此工藝大體開
22、始于仰韶文化中期,為后來輪制陶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經慢輪修整的器物往往局部留有輪紋,個別人小型陶器有時器壁上也遺有較多輪紋,但輪紋密度比輪制的小得多,且往往僅存在于局部。23、脫胎 一種薄胎細白瓷的制作工藝。這種瓷器的胎體薄到幾乎看不到的程度,似乎脫去胎體,僅剩釉層。明代永樂時期景德鎮窯燒制的白瓷中出現了半脫胎狀,成化時期有了新的發展,達到了脫胎的效果。白瓷脫胎,從配方、拉坯、旋壞、修坯、旋釉到裝窯燒成,工藝要求極嚴。旋坯最為艱難、緊要,關鍵時刻,少一刀則嫌過厚,多一刀則坯破器廢。24、挖足 將拉坯時留下的泥把切削掉一部分,然后挖成器物底足的工藝。近
23、現代又稱為挖坯或剮坯。25、削足 瓷器成型工藝之一,指將拉坯時留下的泥把切削掉一部分,制成器足。26、挖足過肩 瓷器成型工藝之一,碗的圈足與碗壁相接處稱為"碗肩",所挖圈足內的深度超過碗肩,形成碗底薄、圈足內深外淺的碗足形式,稱為挖足過肩。27、澀圈 亦稱"砂圈"。在碗、盤類器物旋釉后,將內底刮去一圈釉,使胎體裸露,這一環形無釉區域,稱之為"澀圈"。澀圈工藝出現于金代,流行于元代北方地區,元代以后仍存在。這類器物疊燒時不用間隔具,將器物的圈足直接置于另一件的澀圈上,裝燒
24、簡便,節省空間,可提高產量。但器物內底一圈無釉,影響美觀,只能作為普通的民用瓷器。古陶瓷制作工藝裝飾篇1、陶衣 陶器表面施加的一層薄薄的物質。以較好的陶土或瓷土經淘洗加工,用水調和成泥漿,涂于陶器坯體表面,入窯燒成后即形成陶衣。陶衣有白、紅、赭等顏色。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上,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等陶器也往往涂陶衣。陶衣可以使陶器表面光潔美觀,將彩陶花紋襯托得更加鮮明。2、化妝土 起瓷器美化作用的一層物質。化妝土是以上好的瓷土加工調和成泥漿,施于質地較粗糙或顏色較深的瓷器坯體表面,其顏色有灰色、淺灰色、白色等。這種工藝出現于西晉時
25、期浙江金華的婺州窯,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等處也開始采用,南北朝起,湖南、江西、四川、河北等地的窯口相繼使用。施用化妝土可以使粗糙的坯體表面變得光滑、整潔,坯體較深的顏色得以覆蓋,釉層外觀顯得美觀、光亮。化妝土的出現為制瓷工業的普及,擴大原料范圍,提高瓷器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3、劃花 陶瓷器裝飾技法之一。在半干的器物坯體表面以竹、木鐵扦等工具淺劃出線狀花紋,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窯焙燒。劃花手法靈活,線條自然、纖巧。它用工具直接在坯體上劃制,操作簡便,整體感強。劃花出現的時間早,應用廣泛,還往往與刻花、剔花結合使用。4、刻花 陶瓷器裝飾技法之一。刻花是在尚未干
26、透的器物坯體表面以鐵刀等工具刻制出花紋,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窯焙燒。刻花線條有寬有窄,轉折變化多樣,兼有線和面的藝術效果。它用刀直接在坯體上刻制,整體感強,裝飾效果頗佳。5、刻填花 陶瓷器裝飾技法之一,亦稱"刻花填色"。在器物的坯體表現或施釉壞體釉面以刻刀刻出花紋,將色泥或白彩濃汁填在花紋凹線內,然后入窯燒制。6、印花 陶瓷器裝飾技法之一。以有花紋的陶瓷質料的印具,在尚未干的器物坯體上印出花紋,或用有紋樣的模子制坯,直接在坯體上留下花紋,然后入窯或施釉入窯燒制。印花規格統一,操作簡單,節省工時,生產效率較高。印花技法出現較早,至隋唐時
27、期有了較大發展,宋代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典型作品如定窯白釉印花盤、碗、枕等。7、剔花 陶瓷器裝飾技法之一。先在器物坯體表面施釉或施化妝土,并刻劃出花紋,然后將花紋部分或紋樣以外的釉層或化妝土層剔去,露出胎體。施化妝土者罩以透明釉。器物燒成后,釉色、化妝土色與胎地形成對比,花紋具有淺浮雕感,裝飾效果頗佳。剔花技法始于北宋磁州窯,陸續被其他一些窯場采用。8、珍珠地劃花 瓷器裝飾技法之一。工藝過程是在已成型的呈色較深的器胎上施一層薄薄的白色化妝土,以尖狀工具劃出裝飾紋樣,再以細竹管或金屬細管在紋樣以外的空隙戳出珍珠般的小圓圈,罩透明釉后入窯高溫焙燒而成。劃花
28、線條和戳印的小圈呈深褐或淺褐色,與白色化妝土形成顏色對比,裝飾效果獨特。它是借鑒唐代金銀器鏨花工藝而創制出的一種工藝,晚唐時興起于河南密縣窯,北宋以后傳播到省內周圍各窯及河北、山西兩省的窯場。珍珠地劃花瓷器的造型有枕、瓶、罐、爐、洗、碗、燈等。9、貼花 亦稱"模印貼花"、"塑貼花"。瓷器裝飾技法之一。貼花是將模印或捏塑的各種人物、動物、花卉、鋪首等紋樣的泥片用泥漿粘貼在已成形的器物坯體表面,然后施釉入窯焙燒。貼花紋樣生動,逼真,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這種技法出現于漢代,三國兩晉南北朝及唐代流行。10、剪紙貼花 宋代
29、吉州窯瓷器裝飾工藝之一,是將民間剪紙藝術與瓷器裝飾相結合的一種獨特技法,一般裝飾在碗、盞內壁。制作時,先在坯體上施一層含鐵量同的釉,貼上各種圖的剪紙,再施一層含鐵量低的釉,揭掉剪紙,入窯經高濕燒成,即在色彩斑斕的淺褐色窯變釉地上呈現出醬黑色剪紙紋樣。剪紙貼花的裝飾效果樸實典雅,具有民間氣息。11、堆塑 陶瓷器技法之一。凈以手捏或模制的立體人物、動物、亭闕等密集而又有規律地粘貼在器物坯體上,然后直接或施釉入窯燒制。三國兩晉時期流行的青釉谷倉罐是這種裝飾技法的代表作品。12、錐拱 瓷器裝飾技法之一,又稱錐花。用尖細的錐狀工具在瓷坯面劃刻出龍鳳、花草等細線
30、紋飾,再罩釉燒制。這種工藝始于明永樂年間,一直延用至清。13、鏤空 亦稱"鏤雕"、"透雕"。瓷器裝飾技法之一。在器物坯體未干時,將裝飾花紋雕通,然后直接或施釉入窯燒制。鏤空的紋樣一般較為簡單,多為幾何形圖案。這種技法出現在新石器時代陶器上,后來繼續延用,并有所發展,工藝日趨復雜。元代出現雙層結構的鏤空高足杯,清代又出現外層鏤空、內層繪畫的轉心瓶。14、玲瓏 瓷器的一種雕鏤裝飾技法。在器物的坯體上,按設計的位置以金屬刀透雕出若干米粒狀孔眼,稱為"米花"或"米通",用筆蘸釉填
31、滿孔眼(有些器物孔眼不填釉),然后通體施悉入窯高溫一次燒成。孔眼處充滿玻璃狀透明悉汁,具有玲瓏剔透的裝飾效果。玲瓏技法出現于明代早期,明代晚期盛行,清代仍有燒造。15、彩繪 陶瓷器技法之一,即用毛筆蘸各種顏料,在陶瓷器上繪制紋飾。彩繪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漢、唐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明、清時期最為盛行。彩陶上的彩繪是在器物坯體或涂施陶衣的坯體上繪畫花紋,入窯一次燒成。彩繪陶則是在燒成的陶器上繪畫。瓷器有釉下彩繪和釉上彩繪之別。釉下彩繪是用顏料在坯體上繪畫花紋,然后施釉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釉上彩一般是以顏料在施釉后高溫燒過的器物釉畫上繪畫,然后再入窯以600900的低溫烘燒。16
32、、點彩 瓷器裝飾技法之一。將褐彩點繪在瓷器的釉面上,入窯高溫一次燒成。青瓷點彩出現于西晉時期,流行于東晉、南朝早期,至唐代仍可見到。彩點多見于器物的口沿、肩和器蓋蓋面上,有的還以彩點組成幾何形圖案,自然和諧,疏密得體,簡潔明快。17、分水 繪制青花紋飾的一種工藝,又稱"混水",出現于清康熙朝。青花繪制有勾線與染色的分工。畫面勾線后,用混入適量料水的青花料染色,根據畫面需要,可將青花料調配成不同的濃淡,分出5種、7種甚至9種色階,稱為"青花五彩"。康熙青花利用分水技法描繪的山景、巖石、花草待紋飾層次豐富,立體感強
33、,富于表現力。古陶瓷制作工藝施釉篇1、施釉 又稱上釉、掛釉、罩釉。是指在成型的陶瓷坯體表面施以釉漿。其方法有蘸釉、蕩釉、澆釉、刷釉、吹釉、輪釉等多種。按坯體的不同形狀、厚薄,采用相應的施釉方法。2、蘸釉 又稱"浸釉",是最基本的施釉技法之一。將坯體浸入釉漿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體的吸水性,使釉漿均勻地附著于坯體表面。釉層厚度由坯體的吸水率、釉漿濃度和浸入時間決定。一般適用于厚胎坯體及杯、碗類制品。3、蕩釉 即"蕩內釉",施釉方法之一。把釉漿注入坯體內部,然后將坯體上下左右旋蕩,使釉漿滿布坯體
34、,再傾倒出多余的釉漿,隨后將坯體繼續回轉,使器口不留殘釉。根據不同的要求,也有兩次蕩釉的,但不能多過兩次,否則易產生氣泡。蕩釉法適用于口小而腹深的制品,如壺、瓶等內部上釉。4、澆釉 大型器物的施釉方法之一。也適用于一面施釉的坯體。方法是:在盆中架放一木板,將坯體放在木板上,用勺或碗臼取釉漿潑澆器物。過大的坯體多由兩人共同操作,但兩人手法必須一致,方可使釉層均勻。5、刷釉 又叫"涂釉",施釉方法之一。用毛筆或刷子蘸取釉漿涂在器體表面。刷釉法多用于長方有棱角的器物或是局部上釉、補釉、同一坯體上施幾種不同釉料等情況。在藝術陶瓷生產上也常
35、用此法,以增加一些特殊的藝術效果。最早見于秦漢時期的原始瓷,因其不是通體施釉,而僅為口、肩及內底等處的局部施釉,因而采用刷釉的方法。6、吹釉 施釉方法之一。用一節小竹管,一段蒙上細紗蘸取釉漿,對準器坯應施釉部位,用嘴吹竹管另一端,釉漿即通過細紗孔附著在器坯表面,如此反復進行,即可得到厚度適宜的釉層。吹釉的發明,使器物里外均得以均勻施釉。適用于大型坯體、薄胎坯體、色釉制品及需要上幾種釉的坯體。吹青、吹紅兩種吹釉工藝均為清初所創。7、灑釉 施釉方法之一,亦稱灑彩。在坯體上先施一種釉,然后將另一種釉料灑散其上,使兩種釉色產生網狀交織、線面對比、方向變化的紋
36、理。有全器灑釉,也有局部灑釉。8、輪釉 施釉方法之一。將坯體放在旋轉的輪上,用勺臼取釉漿倒入坯體中央,利用離心力的作用,使釉漿均勻地散開而附著在坯體上,多余的釉漿飛散到坯外。這種方法適用于盤、碟類形狀扁平的器物。9、玳瑁斑 一種黑釉結晶斑。釉面以黑黃等色交錯混合,黑色中有黃褐色斑紋,有如海洋動物玳瑁殼的色澤。玳瑁斑器物的坯體用含鐵量較低的瓷土做成,生坯掛釉,入窯焙燒后再掛一次膨脹系數不同的釉,二次燒成。由于釉層的龜裂、流動、密集、填縫,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狀的斑紋。玳瑁斑始見于宋代。以江西吉安永和窯制品為代表,因這類制品在盞為主,宋代稱玳瑁盞。10、兔
37、毫斑 宋代建陽窯創燒的黑釉結晶斑紋。在黑色釉面上透出尖細的棕黃色或鐵銹色條紋,狀如兔毫,釉中含有較多量的氧化鐵,還含有微量到少量的氧化錳、氧化鈷、氧化銅、氧化鉻等其他著色劑。兔毫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在燒制過程中釉層中產生的氣泡將其中的鐵質帶到釉面,在1300高溫下,釉層流動時,富含鐵質的部分流成條紋。這些細條紋都閃銀灰色光澤,是冷卻時析出的赤鐵礦小晶體所致。兔毫紋結晶釉制品均為宋代建陽窯茶盞,即所謂"兔毫盞",是宋代點茶器的上品。江西、四川、山西等地的瓷窯也仿燒兔毫盞,但數量比福建少。11、油滴斑 宋代建陽窯創燒的黑釉結晶斑紋。釉面上
38、散布著許多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大小不一,油滴斑的生成是因為釉中含鐵量大,燒成時鐵的氧化物一群群富集,冷卻時局部形成過飽和狀態,析出赤鐵礦和磁鐵礦的晶體所致。一般釉厚入油滴較大,釉薄處油滴較小,甚至不能形成油滴,油滴的形成還與燒成溫度有關,一般不超過20左右,油滴斑結晶釉都施于茶盞上。除福建建陽窯,北方地區的定窯、耀州窯、鶴壁窯、臨汾窯也發現過油滴結晶釉標本,以臨汾窯為多。定窯、鶴壁窯燒造的油滴結晶斑點很小,但有很強的銀質光澤。12、鷓鴣斑 宋代建陽窯燒制的一種黑釉結晶斑。因較多的鐵元素在釉里結晶,黑色釉面便呈現類似鷓鴣胸前羽毛一樣的白色圓點花斑,宋代文獻里稱為鷓鴣
39、斑。后代稱為"油滴斑"。古陶瓷制作工藝燒成篇1、陶窯 燒造陶器的窯爐。中國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使用窯燒造陶器。新石器時代的陶窯有橫穴窯和豎穴窯兩種,火焰流動屬于升焰式。商周時期,橫穴窯消失,豎穴窯繼續使用。商代南方出現了龍窯,為平焰式,主要用于燒制印紋硬陶器和原始瓷器。大約西周晚期,北方發明了半倒焰式的饅頭窯。此后,饅頭窯逐漸成為燒制陶器的主要窯爐。2、橫穴窯 陶窯窯爐形制之一。最早的資料發現于河南新鄭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流行于仰韶文化時期。商、西周時期基本不見,橫穴窯是在生土層中掏挖修制而成的,由火膛、火道、火眼、窯室等部分
40、組成。火焰由火膛進入火道,然后經火眼進入窯室,上升流經坯件,最后煙從窯室頂部的排煙孔排出窯外。橫穴窯升溫較快,但不易控制燒成溫度和燒成氣氛,燃料的利用率較低。3、豎穴窯 陶窯窯爐形制之一。出現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商、西周時期繼續使用,此后逐漸被半倒焰式的饅頭窯取代,豎穴窯是在生土層掏挖修制而成的,由火膛、火道、火眼、窯室等部分組成。龍山文化、商、西周時期普遍有窯箅,窯箅上設火眼。燒窯時,火焰從火膛進入火道,然后經火眼進入窯室,上升流經坯件,最后煙由窯室頂部的排煙孔排出窯外。豎穴窯比橫穴窯有所進步,可將燒成溫度提高一些,但也不易控制燒成溫度和燒成氣氛,燃
41、料的利用率較低。4、仰韶文化陶窯 仰韶文化的陶窯分為橫穴窯和豎穴窯兩種。橫穴窯的火膛位于窯室的前方,頂部有弧度,其后有3條大火道傾斜而上,火焰由此通入窯室之中。窯室平面略近圓形,直徑1米左右,窯室的上部向里收縮,底部有大小各異的火眼。豎穴窯的特點是窯室位于火膛之上,火膛為口小底大的袋狀坑,并有數股火道與窯室相通。火膛的外側有火門,從這里遞送燃料。早期的豎穴窯比較原始,到仰韶文化晚期有了較大改進,窯室逐漸后移,火道也由垂直道變為溝狀道。5、龍山文化陶窯 龍山文化早期的陶窯由火膛。火道和窯室3部分組成,火膛較深,位于窯室的前方下部,火道有三股主火道及兩側
42、兩三股支火道,火道的上部有窯箅,箅上有火眼,離火瞠近的火眼較小,遠的較大,這樣使窯內受熱均勻。窯箅的上部即窯室,窯室呈圓形,直徑近1米,窯壁的上部往里收縮成穹隆頂。龍山文化晚期的陶窯結構更趨合理,火膛同窖室之間的距離變長,位于窯室的正前方,火膛為橢圓形豎坑狀,后面為溝狀火道,火焰由火道進入窯室,窯室圓形,直徑13米左右,窯室周邊由低到高依次向里收縮成穹隆頂。6、商代陶窯 商代早期窯爐火膛結構呈直壁平底的圓筒形,直徑約14米。火膛一側有人門火膛上部為窯算。窯箅由支往支撐,厚約01米,上面密布直徑10厘米的圓形箅孔。窯算的上面即窯室。商中期的窯爐與商代前期基本相同,但是箅孔直
43、徑變大,有利于升高窯室內的溫度。商代后期的陶窯仍然屬于圓形饅頭窯,火膛上面窯箅箅孔的數量減少,但是直徑增大,火膛內的支柱減掉,這樣火膛內可容納更多的柴草,增強火力,提高窯室內陶器的燒成溫度。7、西周陶窯 西周陶窯爐的形制屬于圓形饅頭窯,分為兩種:一種由窯室、窯箅、火膛。支柱和火門等5部分組成。窯室底部平面呈圓形,直徑18米左右,窯箅厚04米,箅上有4個對稱的橢圓形箅孔,箅下為圓形火膛,在火膛中部和后壁相接處,有一長方形支柱,在與支柱相應的壁上挖有火門。另一種窯箅底部沒有支柱,窯爐由窯室、窯箅、火膛和火門4部分組成。8、瓷窯 燒造瓷器的窯爐。早期并無專
44、門的瓷窯,瓷器與陶器應為同窯燒造由于燒瓷比燒陶需要更高的溫度和工藝,隨著制瓷業的發展,瓷窯逐漸從陶窯中分離,成為專門燒造瓷器的窯爐。瓷窯的類型較多,按形制劃分,有饅頭窯,龍窯、階級窯、蛋形窯等;按火焰走向劃分,有直焰窯、倒焰窯、半倒焰窯、平焰窯等。饅頭窯和龍窯是最常見的,也是延續時間最長的。一般說來,北方的平原地區多使用饅頭窯,南方的山區、半山區多依山建造龍窯。9、饅頭窯 窯爐形制之一。因火膛和窯室合為一個饅頭形的空間,故稱"饅頭窯"。一說因外形近似饅頭而得名。通常所說的饅頭窯是指半倒焰。倒焰式的窯爐饅頭窯是北方地區流行的陶瓷窯爐形制,由窯門、火膛、窯
45、室、煙囪等部分組成,約出現于西周晚期,至今仍在使用。燒瓷器的饅頭窯以磚坯或磚砌筑,平面形制主要有3種,一是火膛為半圓形;二是火瞠呈半圓形或扇形,這種形制的饅頭窯,因平面近以馬蹄形,故又名馬蹄形窯;三是火膛、窯室平面合起來為圓形,燒瓷饅頭窯立面為券頂或穹隆式頂,火膛一般低于窯床。饅頭窯容易控制升溫和降溫速度,保溫性能好,適于焙燒胎體較厚,高溫下釉粘度較大的瓷器。10、馬蹄形窯 饅頭窯的形制之一。因其平面狀似馬蹄形而得名。其火瞠呈半圓形或扇形,窯室從前至后漸寬,左右兩壁外弧或略外弧,后壁齊直,一般后部左右各設一個平面呈方形或半圓形的較大的煙囪,后壁下部左右設徘煙孔,與煙囪相通
46、,火焰流動方式屬于半倒焰。馬蹄形窯唐至元代流行于北方地區,宋、元時期南方地區有的窯口也用馬蹄形窯燒制瓷器。11、龍窯 窯爐形制之一。以粘土或磚坯、磚依傾斜的山坡建筑而成,因形如龍身而得名,是南方地區五行的燒制陶瓷器的窯爐形制。由窯門、火膛、窯室、排煙孔等部分組成。拱形頂,整體平面呈很窄的長方形,與地面有一定的夾角。火焰由下部的窯頭至上部的窯尾,與窯身平行流動。龍窯出現于商代,稱"陶瓷同窯合燒"。東漢中晚期出現了專燒瓷器的龍窯。兩晉時期發明了分段燒成技術。南朝時期傾斜度、結構漸趨合理,隋、唐時期完全成熟。宋、元時期長度顯著增加,龍窯建筑方便,裝燒量大,產
47、量高。其升溫快,降溫也快,容易維持還原氣氛,適合于焙燒胎體較薄。高溫下粘度較小的石灰釉瓷器,所以有人說龍窯是青瓷的搖籃。12、階級窯 窯爐形制之一。出現于明代福建德化窯,由宋元時期的分室龍窯發展而成,以磚等材料依傾斜的山超建筑,傾斜度在21°左右。由窯門、火膛、若干個室和煙囪等部分組成。各室依次相連,從下至上底部一室高于一室,形成層層階級,故名階級窯。階級窯就整體而言,是一個有較大傾斜度的龍窯;就每個室而言,又是一個半倒焰式的饅頭窯。既有龍窯裝燒量大、產量高的長處,又有饅頭窯容易控制升、降溫速度等優點,并能充分利用前一室的余熱,節省燃料,它適合于燒制德化窯白釉瓷
48、器等含氧化鉀成分較高、釉在高溫下粘度大的瓷器。13、葫蘆形窯 窯爐形制之一,窯因其形狀而得名。以磚、或磚砌筑,由窯門、火膛、前室、后室、煙囪等部分組成,券頂,整體平面呈長條束腰狀,以束腰處為界,分為前后兩室。窯床與地面有一夾角,角度比龍窯小得多,一般為412°。至明末清初后室消失,發展演變成了蛋形窯,葫蘆形窯是由龍窯發展而來的,對龍窯進行了較大的改造,適合于燒造氧化鉀含量較高、釉在高溫下粘度較大的瓷器。14、蛋形窯 窯爐形制之一。出現于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鎮窯,是由元明時期的葫蘆形窯發展演變而成的。以磚等材料鬧筑,由窯門、火瞠、窯室、護墻和煙囪
49、等部分組成,窯床前低后漸高,傾斜度為3°左右。窯室前部高而寬,后漸低、窄,略呈扁長圓形,似平臥在地上的半個蛋,故名蛋形窯,蛋形窯窯身全長1520米,最高,最寬處約5米左右,容積150200立方米。蛋形窯以柴作燃料,燒成時間短,單位耗柴量低,產品質量好。它對清代景德鎮瓷器手工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蛋形窯的建筑結構,對國外也產生了很大影響。15、升焰窯 亦稱"直焰窯",陶窯窯爐的一類,是中國古代陶窯的早期形制,流行于新石器時代和商。西周時期。在生上層掏挖修制而成,由火瞠、火道、火眼、窯室等部分組成。燒窯時,火焰由火膛進入火道,然后經火眼進入窯室
50、,從室底往上升,流經坯件,煙由窯室頂部的徘煙孔排出窯外。這種火焰流動方式的窯爐稱為"升焰窯"。橫穴窯、豎穴窯即屬于升焰窯。升焰窯易升溫,但不易控制燒成溫度和燒成氣氛,燃料利用率較低,裝燒量小。西周后期,逐漸被半倒焰式的饅頭窯所取代。16、平焰窯 陶瓷器在燒成過程中,火焰在窯內與窯身平行流動的窯爐稱為"平焰窯"。龍窯為典型的平焰式窯爐它升溫快,燒成時間短,可提高產量。17、半倒焰窯 饅頭窯形制之一。其火膛呈半圓形或扇形,窯室左、右、后壁齊直、略外弧或外弧。窯室底,即窯床較平或略向后傾斜,后部設煙囪,陶瓷器燒成過程
51、中,火焰由火膛斜直噴向窯室頂部,由于設在后壁下部的排煙孔和煙囪的吸引,倒向窯室后半部,煙則由排煙孔進入煙囪,排出窯外。這種火焰流動方式的饅頭窯,成為"半倒焰窯"。半倒焰窯約出現于西周晚期,此后逐漸流行,用于燒制陶器和瓷器。18、倒焰窯 饅頭窯形制之一,亦稱"全倒焰窯"。從半倒焰窯發展演變而來,在形制結構上與半倒焰窯有明顯不同。其平面火膛、窯室合為一個圓形,壁直立,上部收縮成穹隆式頂,外觀呈圓形饅頭狀。燒窯時,火焰從火膛斜直噴至窯室頂部,然后全部倒向窯底,流經坯件,由吸火孔進入煙道,借助煙囪的抽力,將煙從排窯孔排出窯外。倒焰窯出現于明
52、代,沿用至今,主要用于燒制瓷器,也用來燒制琉璃瓦和琉璃建筑構件等。19、窯門 陶瓷窯爐的組成部分之一,供窯工進窯擺放坯件和開窯搬運燒成品使用。古代除橫穴窯和豎穴,其余各種窯爐均在前窒開設一問,龍窯,階級窯由于腰身比較長,除前壁的門外,還在窯室左右壁設若干個門,數量隨窯身長度而定,多者可達10個以上。窯門形制,左右兩邊直立,頂部一般呈拱形。裝完坯件后,以粘土或磚等材料封閉,一般留有觀火孔和取火樣的孔道。20、火膛 陶瓷窯爐的組成部分之一,亦名"燃燒室"。因窯爐形制不同,火膛的位置、形狀上下盡相同。橫穴窯的火膛位于窯室的前方或斜下方、
53、呈甬道狀。豎穴窯的位于窯室的下方或斜下方,呈袋坑狀或豎坑狀。其余各種窯爐的火瞠均位于窯室前部,平面呈半圓形,扇形或前窄后略寬的梯形等。底面低于或略低于窯床。龍窯、階級窯、葫蘆形窯由于窯身較長,需在窯室頂部兩剛設投柴孔分段燒成,有的投柴孔下有特建的火膛,如階級窯。有的雖無特建火膛,但窯室底部柴的燃燒處,實際上起到了火膛的作用。21、火道 窯爐的組成部分之一。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的橫穴窯和豎穴窯火道設在火膛上部,呈垂直狀或溝道狀。燒窯時,火焰由人膛發起,必須經火道才能進入窯室。其他各種窯爐極少設火道,火焰一般都是由火膛直接進入窯室。22、爐柵 窯爐火膛
54、的組成部分之一,出現于北宋晚期、燃料在火膛內燃燒時,爐柵起著通風和濾去爐灰的作用。北宋晚期和金元時期有的爐柵位于火膛的中前部,有的則布滿火膛,下面是較深的落灰坑。明清以來逐漸采用了生鐵鑄造的爐條,使爐柵的結構大大簡化。23、儲灰坑 窯爐火膛的組成部分之一,亦稱"落灰坑",位于爐柵的下面,較深。燒窯時,爐灰從爐柵落入坑內。儲灰坑不但有暫時存灰的作用,而且還是一個通風道,促使爐柵上和火膛內的燃料充分燃燒。24、窯室 陶瓷窯爐的組成部分之一,是裝燒陶器或瓷器的空間。因窯爐種類不同,窯室形制也不盡相同,橫穴窯、豎穴窯窯室基本呈半圓形;饅頭
55、窯窯室與火膛合為一個饅頭形空問;龍窯呈隧道形;階級窯各室呈饅頭狀;葫蘆形窯呈臥地葫蘆狀;蛋形窯形似禽蛋。25、窯床 陶瓷窯爐的組成部分之一。位于窯室的底部,燒窯時,上面擺放坯件,窯床在建窯時都經過加工處理,上面往往鋪一層細沙,用以提高耐火強度,并有保溫隔熱的作用,橫穴窯、豎穴窯窯床比較平。饅頭窯有的比較平,有的則前高后低,略有坡度。龍窯前低后高,坡度較大,并且前、中、后部。窯尾坡度不同。階級窯整體窯床呈臺階狀。葫蘆形窯,蛋形窯前低后高,略有坡度。26、火眼 窯爐組成部分之一。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的橫穴窯和豎穴窯,在窯室底部,即窯床上開鑿的與火道相通。
56、分布均勻的圓形或橢圓形孔。燒窯時,火焰由火瞠進入火道,經火眼才能進入窯室。27、窯眼 窯爐組成部分之一,亦稱"觀火孔",位于窯室壁上,或封閉窯門時留出。燒窯時,可從此孔看窯爐內火色的變化,進而判斷窯內的溫度和燒成情況。28、排煙孔 窯爐的組成部分之一。橫穴窯、豎穴窯排煙孔設在窯室頂部,窯室封頂時留出:其他各種窯爐,一般皆開設在窯室后壁下部,少者1個,多者10余個,除無煙囪的龍窯,一般皆與煙囪相通。燒窯時,窯室內的煙必須經排煙孔或經徘煙孔進入煙囪排出窯外。29、投柴孔 窯爐中窯室的組成部分之一。在窯室頂部兩側對
57、稱等距離開設圓形小孔,用以投放柴類燃料。設有投柴孔的窯爐有龍窯、階級窯、葫蘆形窯。這3種窯爐由于窯身長,需設投柴孔,進行分段燒造,以保證質量。30、煙道 窯爐的組成部分之一。近現代饅頭窯的窯室和煙囪往往有一定的距離,二者之間的下部設一低矮的通道,即煙道,用于走煙。燒窯時,窯室內的煙,由排煙孔進入煙道,繼而進入煙囪,排出窯外。煙道上設有閘板,用來控制窯爐的溫度和氣氛。31、煙囪 陶瓷窯爐的組成部分之一。在生上層掏挖修制或以磚砌筑,直立于窯室后面,通過窯室后壁下部的排煙孔與窯室相通。煙囪除用于排煙,因其有自然抽力,還可以起到較快提高窯溫,按要求的時間達到
58、燒成溫度的作用,由于窯爐種類不同,煙囪的數量、大小也不盡相同。橫穴窯、豎穴窯僅在窯室封頂時在頂部留一排煙孔,半倒焰謾頭窯,燒陶器的一般設1或3個煙囪,平面呈圓形、橢圓形或方形,較細小;燒瓷器的絕大多數設兩個平面呈方形或半圓形的較大的煙囪。倒焰式饅頭窯一般設1個平面呈橫長方形或圓形的較大的煙囪。階級窯、葫蘆形窯。蛋形窯均設1個煙囪,平面呈圓形或橢圓形,較大。龍窯不設煙囪,僅在后壁下部設排煙孔。32、釉衣窯 煉制釉灰的窯爐,釉灰明代稱煉灰,清代以來稱為釉灰或灰。景德鎮配制釉灰時,將熟石灰投入水中溶解,干燥后與鳳尾草相間堆疊在窯爐內煅燒而成。生產釉灰的專業性窯爐,至遲在宋代就已
59、出現。根據磁州窯的發掘來看,釉灰窯的結構比生產瓷器的窯爐結構略顯簡單。33、色窯 明情景德鎮燒煉袖上彩顏料用的窯爐。34、匣窯 專門用來燒制匣缽的窯爐。清代唐英陶冶圖載:匣缽成型后,"俟匣坯微干,略加旋削,入窯空燒一次,方堪應用"。江西景德鎮明洪武末年御器廠已有匣窯。35、錦窯 烘燒錦彩瓷器的低溫窯爐,錦彩指瓷中以低溫釉和釉上彩裝飾出的美如錦繡的紋飾。燒成氣氛為氧化焰,燒成溫度一般在600800之間。36、明爐 用于烘烤釉上彩的低溫窯爐,清代前期由西方傳入,專燒脫胎小件瓷器。用一橫置的匣
60、缽,周圍砌以窯磚,用炭火燒之。瓷器置于鐵輪上,漸次送入爐中,旁邊用鉤撥輪使其旋轉,保證受熱均勻。色彩燒成后出爐,然后覆以匣缽,以免冷卻速度過快而出現炸裂,待其緩慢冷卻后即成。37、紅爐 烘烤釉上彩用的低溫爐,景德鎮稱為"紅爐",又叫暗爐、彩爐或彩花爐。紅爐為直立圓筒形,高1米左古,中間為爐膛,直徑06至1米,四周肌磚,與外壁形成夾層,是容納木炭燃料之處,下留風眼。烘烤時,將瓷器放入爐膛內,爐頂用匣缽上做的薄片覆蓋,以泥漿封嚴,留一可關閉的小孔觀火。點著木炭達到溫度要求時即停火,燒成時間約一天,爐子冷卻后取瓷器即可。此爐也可燒澆黃、茄皮紫、孔雀綠等低溫單
61、色釉器物。38、窯具 陶瓷器焙燒時所使用的以耐火粘土制成的器具。主要有間隔具、支座、匣缽、窯柱和試火具。間隔具約出現于戰國時期,之后使用普遍,常見的有托珠、圓餅形、鋸齒形、環形、環形支釘、三角形支釘、三叉形支釘等多種。支座約出現于漢代,有筒形、筒形束腰、喇叭形等。匣缽出現于南朝時期,至唐代普遍使用,有筒形、漏斗形等多種,窯柱多發現于宋元時期北方地區,呈同柱形,有秩序地排列于窯床上。試火具出現于東晉,流行于宋元時期,有錐形、片形等,用來測定窯內溫度,可及時掌握窯內溫度的變化。各種窯具的出現和廣泛使用,對陶瓷器的燒成乃至陶瓷手工業的發展有重要意39、支具
62、;陶瓷器焙燒時支承器物的窯具,又稱"支托"或"支座",以耐火粘土制作,常見的樣式有筒形、筒形束腰、喇叭形、缽形、盆形、高柱三叉形等多種。高矮不等,支具出現于漢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流行。支具的出現和廣泛使用,是裝燒工藝的一大進步,可以將焙燒的器物支托到最佳窯位,避免窯底的"低溫帶",有利于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成品率。40、頂碗 又稱"支頂匣缽",是陶瓷器焙燒時支托坯件的窯具,屬于支具類。以耐火粘土制作。形狀多為上小下大,壁較斜直,支面平整,有些中間留一圓孔。一般用于碗等器物的疊燒。裝燒的方法有兩種
63、,一是仰口疊裝,即將碗等器物的口向上疊捍在頂碗的支面上;另一是先在支面上置一間隔具,然后將碗等器物口向下扣在頂碗上,使頂碗的支面及其上面的間隔具支頂在碗等器物的內底上,口部懸起。頂碗是宋代常見的支托窯具。比較穩固,也可減少所支承器物變形。41、墊餅 陶瓷器焙燒時器物與器物、器物與匣缽之間起間隔作用的窯具。多見用于器物與匣缽之間。以耐火粘土制作。呈圓餅狀,直徑大于。略等于或小于所承托器物的足(底)徑,厚度隨裝燒方法和墊托器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出現于東漢時期,此后逐漸流行,元代以后明顯減少。墊餅與器物接觸面大,承重力強,墊托安穩。但同時與器物粘連的可能性也較大。42、墊圈 陶瓷器焙燒時器物與器物、器物與匣缽之間起間隔作用的窯具。以耐火粘土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第1課神奇的小畫冊(說課稿)
- 《社會學概論》授課教案
- 座椅發泡設計指南
- 兒童心理障礙的早期干預和家庭支持
- 浙江省臺州市六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語文試卷(含答案)
- 湖北省武漢市部分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聯考語文試卷(含答案)
- 河南省安陽市滑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5月月考生物試卷(含答案)
- 工廠體驗體察活動方案
- 工行信用卡品牌活動方案
- 工廠囤貨活動方案
- 模擬談判報告
- 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 四年級家長會 課件
- 公司食堂飯菜不足應急預案
- (滬教牛津版)深圳市小學1-6年級英語單詞默寫表(英文+中文+默寫)
- 醫療器械規下的醫療器械專業知識培訓
- 2023江西制造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招聘考試真題題庫
- 電力建設安全工作規程完整
- 廉潔教育班會(共37張PPT)
- 通信電子線路創新訓練教程部分習題答案
- 2023北京西城區初二期末(下)物理試卷及答案
- 山東省煙臺招遠市(五四制)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