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創設激發潛能、調動情愫的任務群情境,關聯多維度的實踐任務,尋找合適的視角將詩詞中的畫面具象化、內容場景化、詩句意境化。基于任務群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以“循意象”為依托,從“還原”走向“審辨”;以“跨學科”為基點,從“融合”走向“驅動”;以“鏈專題”為導向,從“趨同”走向“析異”。鼓勵學生深入體會浸潤于詩詞中的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關鍵詞:任務群;古詩詞教學;初中語文古詩詞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寄寓著中華民族的自信底色、文化基因。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依據“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任務群的核心內容,結合古詩詞特點,幫助學生在不同情境中展開有意義的閱讀與表達,為學生創設綜合化、輻射化的實踐任務,培養民族自豪感。任務群遵循“預學—深學—能學”原則,既呼應多篇的結構設計,又兼顧單篇的深層解讀,能夠引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古詩詞的學習更加傾向于個性化感悟,要盡可能多地挖掘課程資源的內涵和外延,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認知,讓學生沉浸其中,體會古人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增加人生的閱歷,培養審美的能力,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一、以“循意象”為依托,從“還原”走向“審辨”“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1]可見,意象是情感的載體,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抓手。重視“意”與“象”的關系,就是重視“主”與“客”、“情”與“境”之間的關系。創設符合詩詞中意象的情感意境,讓學生抓住其中的“象”,就能更加深入地品悟到其中的“意”,使學生在情感和心理上與詩人產生共鳴,領略到詩詞中呈現的美妙雅趣、特定氛圍、動人情感,進而提高詩詞的品鑒能力。(一)構建“群落意象”任務群“單獨孤立的意象,不足以表現情感的特征,故意象往往以群落的形式出現,而情感的運動則隱于意象群落之中。”[2]古詩詞中的“群落意象”是具有象征意義和情感色彩的組合意象。教學時可以嘗試“還原”,回到詩詞最初的情態中,讓學生了解創作的背景、發生的事件等。在此基礎上設計學習任務群,讓學生的思維從“低階”走向“高階”,表述從“無奇”走向“有趣”。多意象組合情境的還原,不僅可以增加畫面層級性、景致梯度性,還可以產生情感體驗的疊加效應,出現意象的“陌生化”表達,重建對生活的感知,進而讓學生產生“審辨”的思維能力。如教學《天凈沙·秋思》《商山早行》《錢塘湖春行》,“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三組詩句均出現“群落意象”,可以設計以下任務群。任務一:讀一讀,圈畫意象;任務二:品一品,揣摩意象;任務三:悟一悟,理解意象。結合意象來組合任務群,能更好地明晰作者獨特的心境。需要強調的是,學生理解意象,教師對背景、內容的補充應該適可而止,要多“留白”。學生反復品味,就能深層次領會“群落意象”的妙處,理解創作的意圖和審美的意境,從而理解詩詞中獨有的理趣、情趣。(二)構建“遷移意象”任務群古詩詞教學時,意象之間“一旦找到一點關聯,就會使讀者覺得既陌生又新鮮,感到有新意”[3]。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意象的合理遷移來串聯“意”與“象”,在意象遷移基礎上對學生加以引導,讓他們對古詩詞有突破性理解和創新。“遷移意象”是相對于“固化意象”而言的,學生比較熟悉的是出現頻率很高,對應的情感場景也比較固定的“固化意象”,比如“大雁”對應“思鄉”,“柳條”對應“離別”。而“遷移意象”則是將固化意象分門別類梳理,從多角度和多層面對意象進行勾連,是進一步的重組和整合。“遷移意象”更看重意象之間的關聯,是由眼前的“表意之象”觸景生情而還原的夢中之境、景中之事,能讓學生品嘗到“偶遇式”的浪漫,以更好地體會詩詞的情韻。如教學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讀到“鬢微霜,又何妨”,由此遷移關聯,想到白居易《賣炭翁》“兩鬢蒼蒼十指黑”,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將軍白發征夫淚”,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可以設計以下任務群。任務一:描摹狀態,明晰其中事;任務二:探知緣由,知曉其中因;任務三:促使關聯,感受其中情。借助以上任務群,學生會意識到“蒼顏白發”是年華流逝、壯志難酬、悲涼苦悶等心境、處境下外顯的外貌特征,據此可以探尋到與“白發”意象相關的價值導向,也更加理解當時背景下人們的生存狀態。(三)構建“定點意象”任務群“定點意象”是詩詞中某個固定的、有明確指向的物象。設計任務群要從意象的本位內核過渡到情感內核,不能脫離本體,也不能脫離詩詞中展現的個人境遇。如定點意象“風”,在“隨風直到夜郎西”中表達的是對友人的同情勸慰,在“散入春風滿洛城”中表達的是對故鄉的思念。分析意象時,要盡可能還原創作情境,讓學生去理解詩人隱含于詩詞中的復雜心境,進而產生審辨思維。定點意象如“樂器”,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中的“蘆管”,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中的“玉笛”,范仲淹《漁家傲·秋思》“羌管悠悠霜滿地”中的“羌管”等,據此來設計任務群。任務一:觀樂器之形態;任務二:品樂器之情境;任務三:理樂器之哲理。觀形辨音,品境明事,思理悟情。同是“樂器”,因為聲音的強弱、高低變化不同,出現的場所、位置不同,彈奏者、吹奏者不同,聽者情緒也會有明顯的變化。在還原畫面時,就會發現情感處境迥然有異。教學古詩詞時要立足意象,引導學生積累、歸納,還原到“定點意象”所在的時代中知人論世,結合作者人生經歷、個性特點來深層解讀,從古詩詞“意境的還原”走向“理性的審辨”,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古詩詞的美感。二、以“跨學科”為基點,從“融合”走向“驅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圍繞學科學習、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4]。古詩詞教學以“跨學科”為基點,建構學習內容,綜合運用各個學科的知識,引入相關助讀資源,提出針對性的拓展問題,從“語文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合”走向“古詩詞學習中的情境驅動”。古詩詞與其他學科融合,能夠高度整合與音樂、美術、歷史等學科相聯系的真實情境和虛擬情境,不僅放大“合力價值”,也促使學生主動探究、援疑質理、合作交流,為古詩詞教學帶來全新生機。(一)真實情境下的跨學科學習古詩詞元素豐富,有音韻節奏,有深邃畫面,有史料厚度,與“跨學科學習”高度匹配。古詩詞“跨學科學習情境對應學習領域是解決實際問題”[5]。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是語文跨學科學習的要義所在,教學時需要與其他學科深度融合,達到有效的創新。在創設的真實情境中融合多學科知識,可以從音樂、美術、歷史等學科層面設計任務群,讓學生通過耳聽、手畫、口唱等多感官調動,加深情感的浸潤度,產生共情力。也可以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詩詞平仄對仗、音韻格律之美,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古詩詞中詩人的情感世界和審美追求。如在創設“感受詩詞中的藝術魅力”情境時,可以將融合了跨學科要素的《雁門太守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咸陽城東樓》放在一起。“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三組詩句都用鮮明的顏色打開了色彩密碼,形成詩詞中個體生命和群體生命流轉的趨勢,可以設計真實情境下的跨學科任務群。任務一:尋找“色”之態;任務二:描摹“色”之聲;任務三:探知“色”之情。可以從美術視角賞析詩句中“紫、紅、綠、黃”等色調運用的深淺度,用動畫短視頻呈現詩句畫面,讓學生畫出物象的對應顏色,關注作者善于著色、以色動人的匠心。還可以從音樂視角聆聽聲音,想象描繪“角聲滿天”“風掣紅旗”“蟬鳴”發出的不同聲響,鼓勵學生在真實的現場情境中探知作者起伏的情感。(二)虛擬情境下的跨學科學習虛擬情境(virtualsituation)是“演境”或者“擬境”,是一種在虛擬情境中進行的有目的性、有指向性的交互體驗。教學古詩詞時,可以借助各種智能軟件創設古詩詞跨學科學習的虛擬情境。如利用“豆包”“文心一言”等改寫、賞析古詩詞,與學生比賽;利用AI技術再現詩人生活場景,利用VR技術進入虛擬情境之中,實現學生與詩人的實時對話等。古詩詞虛擬情境下的跨學科學習可以是生物、音樂等多種學科的橫向融合,也可以是VR、AI等技術支持的虛擬情境的縱向融合。如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這些詩詞句涉及植物“桐樹、菊花、蓬草”。教學時可以借用AI技術從生物、地理等學科角度創設虛擬情境,設計任務群。任務一:解生態習性。查閱生物資料,將這些植物的習性、形態等以文字形式輸出,運用AI轉為圖片、視頻。因為每個學生提供的文字不同,轉化的圖片、視頻也會有異,這樣就可以進一步交流討論,深層次了解植物的外在和內在習性。還可以提供“植物智”()等網絡數據庫,讓對植物學感興趣的學生進一步探索。任務二:識生長環境。借用地理知識,VR虛擬情境讓學生感受環境,感受風的溫度、土壤的濕度、地勢的緯度;或讓學生實時搜索,了解其分布區域、生長季節等。任務三:繪適切畫面。借用美術知識,用AR技術再現詩詞意境,讓學生給畫面調色,再合理想象添加人物或者景物,讓學生領悟到詩人借植物渲染的氛圍、寄寓的情感。古詩詞教學與其他學科“融合”,加大了學生融入情境的力度,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力與文化理解力。三、以“鏈專題”為導向,從“趨同”走向“析異”古詩詞中的專題教學是指組織一系列閱讀資料,圍繞特定問題和任務,整合相互關聯的課程資源,形成具有特定價值理念的教學模式。可以先羅列出多篇古詩詞,找到各資源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組合成一系列“同質”的閱讀資料,設置一致的專題項目,再鏈接另外的專題角度和專題方向,從中提取“異質”的要素,引導學生展開深入閱讀,從多維度賞析古詩詞。教學古詩詞時,啟發學生在“趨同”資源中“析異”,找到古詩詞之間主旨、情感的“差異”,促使學生有針對性地提取古詩詞專題要素,以更好地理解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一)“求同”類專題古詩詞教學從不同的作者、題材、文風等角度出發,找到詩詞間相同或相近的關聯點。開展專題化學習,可以依據文本資源的異同點,對不同篇目的古詩詞進行有機整合,既避免單篇學習的困境,又能夠以點帶面、以少帶多嘗試多篇學習的優勢,讓學生自主拓展,促生發散思維。在專題教學中,可以將不同詩人的作品按照相同的主題、風格等進行整合,形成新的任務群。也可以將不同題材、不同主題、不同背景、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從中提煉出一個或幾個相同的專題,進行“趨同”閱讀,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詞閱讀經驗,以明晰“析異”的價值。古詩詞教學時,可以將不同作品中有“趨同”特質的部分組合在一起形成專題,序列化、系統化地開展教學活動。比如曹操《龜雖壽》、曹植《梁甫行》、劉楨《贈從弟(其二)》,作者不同,詩中涉及的內容、抒發的情感、寄寓的理想不同,在教材中也分屬不同的年級,但是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其中的“同”。三首詩受時代發展的影響,可以歸入“建安風骨”專題教學,設計如下任務群。任務一:讀出昂揚心態;任務二:讀出內心苦楚;任務三:讀出時代特征。學生在完成任務群的過程中逐漸理解了“建安風骨”不僅是志士的精神追求,還是漢魏的文學風格,具有雄健悲涼、慷慨深沉等特點。從多個角度分析古詩詞異中之“同”,引導學生分析詩詞的內容、主題,分析作者的處境、心理,感受詩詞的韻味和張力,增強了代入感,也充分調動了學習古詩詞的熱情。(二)“求異”類專題古詩詞專題教學時,即使選取了相同的賞析角度,也會因為作者際遇的不同,描寫內容的不同,產生不盡相同的感受。學生在尋求古詩詞中的“異”時,可以將相同的主題、題材等進行比較,從中探尋作者可能會有的貶謫、遇赦、隱居等不同的處境,或者壯志未酬、懷才不遇、偉大抱負等不同的情感。還可以鏈接同一作者的不同經歷、相同經歷的不同作者,在“趨同”的關聯點中不斷“析異”。“找不同”,給了學生充分討論的時間、自由探索的空間,讓學生在異境的變遷中發現古詩詞中不一樣的文化底蘊。如果詩詞作者處境相似,就可以從“豪情壯志、守國為家”等不同方向來進行“求異”專題教學,有助于讓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可以結合運用“典故”的詩詞,如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李白《行路難》等組建“用典之異”專題,讓學生了解典故的相關故事,體會詩人在典故中隱含的不同思想、不同哲理。古詩詞教學可以讓學生從多個角度鏈接專題,梳理出其中的不同點,在比較、辨別中學會“同中求異”的方法。如王安石詩歌可以開展“同作者,異心境”專題教學,對詩人的生平信息進行系統整理,對詩人的代表作品進行分類剖析,設計任務群。任務一:初讀其情;任務二:再循其意;任務三:共探其心。再聯合王安石其他詩歌《登飛來峰》《郊行》《書湖陰先生壁》,來揣摩、理解其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