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年級歷史下學期期中模擬卷(統編版2025)(考試時間:60分鐘,分值:100分)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測試范圍:七年級下冊1~11課。5.難度系數:0.65。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最大的國家糧庫。經考古發掘,遺址面積40多萬平方米,有數百個糧窖。倉窖口徑最大的達18米,最深達12米。這反映出隋朝(
)A.疆域遼闊B.社會經濟發展,國力強盛C.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D.加強中央集權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據題干“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最大的國家糧庫”和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隋朝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糧庫糧食多,B項正確;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公元589年,滅掉南陳,統一南北,結束了南北朝亂世局面,隋朝疆域面積遼闊,但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隋文帝滅陳,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但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項;隋朝實行州縣制,強化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排除D項。故選B項。2.一個朝代的興衰與統治者的政策密切相關。從下列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個王朝滅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
統治者商紂王秦始皇隋煬帝政策對外征伐,修筑豪華宮殿,征收繁重的賦稅,施用酷刑等對農民征收服沉重的賦稅,大規模地征調民力徭役和兵役,實行嚴苛的法律等縱情享樂,奢侈無度;征發大批的勞動力,營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屢次發動戰爭等A.實行殘暴統治 B.加強中央集權 C.實行民族壓迫 D.加強文化專制【答案】A【解析】根據“征收繁重的賦稅,施用酷刑”、“大規模地征調民力徭役和兵役,實行嚴苛的法律等”、“營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屢次發動戰爭”等信息可知,這三個王朝的滅亡主要是統治者過度使用民力,采取了殘暴的統治,A項正確;綜上所述可知,加速三個王朝滅亡的共同原因是統治的殘暴,而非加強中央集權、民族壓迫和文化專制,排除BCD項。故選A項。3.并州大地上群星閃耀,名相輩出,狄仁杰就是其中之一。同學們在查找史料中找到如下事跡:時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坐誤昭陵(唐太宗墓)柏樹,仁杰奏罪免職,不至于死。……仁杰曰:“臣聞逆龍鱗,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樹殺一將軍,千載之后,謂陛下為何主?”帝(唐高宗)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據以上史料能夠推斷出(
)A.狄仁杰作為宰相位高權重 B.狄仁杰處事機敏能言善辯C.狄仁杰知人善任賞識人才 D.狄仁杰客觀公正直言進諫【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大意可知,權善才誤砍了唐太宗墓前的柏樹,唐高宗本意要處死權善才。但是狄仁杰勸高宗因為一株柏樹要殺死一個將軍會被后人詬病君主不愛惜人才。最后高宗聽取了狄仁杰的建議,權善才免于死罪,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狄仁杰在處理事務方面的客觀公正,同時面對政事敢于直言進諫,D項正確;材料中狄仁杰作為宰相,向皇帝提出建議,不能體現他獨攬大權,位高權重,排除A項;材料中狄仁杰是對皇帝的錯誤敢于進諫,不是處事機敏,排除B項;材料中狄仁杰不畏皇權,敢于向皇帝進諫,讓高宗意識到武衛大將軍權善才的功績,不因一點錯誤誅殺大將軍,使高宗能在千古后不被后世批判,排除C項。故選D項。4.觀察下圖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這些出土文物說明唐朝(
)大食金幣波斯金幣東羅馬金幣開元通寶A.人們喜歡收集錢幣 B.隨葬文物品種多樣C.中外鑄幣技術高超 D.中外經貿交流頻繁【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唐朝對外貿易頻繁,出土唐朝的大食金幣、波斯金幣、東羅馬金幣等就體現了中外經貿交流頻繁,D項正確;金幣是通貨,它體現的是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來往,出土唐朝的大食金幣、波斯金幣、東羅馬金幣并不單單只說明人們喜歡收集錢幣,排除A項;出土單一的金幣并不能說明唐朝隨葬文物品種多樣,排除B項;金幣是通貨,出土外國金幣體現的是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來往,并不能看出中外鑄幣技術高超,排除C項。故選D項。5.唐朝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有東市、西市兩個商業區,東市“四方珍奇,皆所積集”,西市聚集了大量西域、中亞等地的商人與商品。洛陽作為東都,商業也極為發達,是南北物資交流的重要樞紐。這反映了唐朝(
)A.文學藝術燦爛 B.商業發展繁榮 C.城市規模宏大 D.社會管理規范【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有東市、西市兩個商業區,東市‘四方珍奇,皆所積集’,西市聚集了大量西域、中亞等地的商人與商品。洛陽作為東都,商業也極為發達,是南北物資交流的重要樞紐。”可知,題干描述了唐朝長安的東市、西市商業區聚集各地珍奇商品及西域、中亞商人,洛陽作為南北物資交流樞紐,說明商業活動頻繁且貿易范圍廣泛,B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唐朝城市商業的發展,與文學藝術、社會管理無關直接關系,排除AD項;題干重在強調商業活動,而非城市的規模,排除C項。故選B項。6.1960年考古學者在對唐朝都城長安西市南大街東端遺址的挖掘中發現:“除出土建筑材料外,有大量瓷碗、盆等殘片,其中以厚胎白釉低圈足碗、盆為多……在遺址南側臨街的地面上發現有小圓坑數處,并埋有壇和罐。”這一考古發現可以印證此處(
)A.可能是飲食業聚集之處 B.飲食結構呈現多元化C.是長安城最繁華的地方 D.營業突破了各種限制【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1960年考古學者在對唐朝都城長安西市南大街東端遺址的挖掘中發現:‘除出土建筑材料外,有大量瓷碗、盆等殘片,其中以厚胎白釉低圈足碗、盆為多……在遺址南側臨街的地面上發現有小圓坑數處,并埋有壇和罐。’”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的長安城有市坊之分,市是商業區,在商業區臨街地面出現大量的瓷碗、盆等,可以猜測此處可能是飲食業聚集之處,A項正確;材料信息沒有體現唐朝人們的飲食,不能說明飲食結構呈現多元化,排除B項;瓷碗、盆的出現不能說明此處是長安城最繁華的地方,排除C項;營業突破了各種限制與唐朝時期經商受限的史實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A項。7.五代十國時期軍閥混戰,后梁軍隊三次掘開黃河堤防拒敵,造成連年水災,人民流離死亡。農民被迫反抗,要求消滅割據,建立統一國家。可見(
)A.政權對峙并立民不聊生 B.社會危機下人民渴望統一C.分封同姓釀成八王之亂 D.安史之亂造成了巨大破壞【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五代十國時期軍閥混戰,后梁軍隊三次掘開黃河堤防拒敵,造成連年水災,人民流離死亡。農民被迫反抗,要求消滅割據,建立統一國家”可知,五代十國時期軍閥混戰給社會造成巨大的災難,人們反抗軍閥割據,渴望建立統一國家,B項正確;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政權對峙時期,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更迭頻繁,排除A項;西晉分封同姓釀成八王之亂,排除C項;安史之亂發生在唐朝,排除D項。故選B項。8.有學者提出,在處理邊疆關系的布局上,多數古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北防、南融、西通”的戰略。下列符合唐朝處理邊疆關系描述的是(
)A.北防匈奴 B.南融吐蕃 C.西開絲路 D.西聯回紇【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符合唐朝處理邊疆關系描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回紇大多數西遷到今新疆地區,逐漸與當地民眾融合,成為維吾爾族先民的主體,因此符合唐朝處理邊疆關系描述的是西聯回紇,D項正確;北防匈奴,不符合唐朝史實,因為唐朝聯合漠北回紇等出兵平定了后突厥汗國,突厥在我國北方退出歷史舞臺,排除A項;南融吐蕃,不符合唐朝史實,因為唐太宗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的各個部落,唐朝時期南方是南詔政權,排除B項;西開絲路,發生在西漢時期,不符合唐朝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9.據記載,貞觀、顯慶年間,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訪印度。太歷年間,李勉做廣州刺史時,廣州每年來華的外國商人,至少在80萬以上。這反映了唐朝(
)A.對外交往活躍 B.民族政策開明 C.經濟文化繁榮 D.社會風氣開放【答案】A【解析】據題干“貞觀、顯慶年間,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訪印度。太歷年間,李勉做廣州刺史時,廣州每年來華的外國商人,至少在80萬以上”和所學知識可知,從唐朝派官員出訪印度以及廣州有大量外國商人來華這兩個方面來看,充分說明了唐朝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外交往都非常頻繁、活躍,A項正確;題干中主要講述的是唐朝與外國的交往情況,并未涉及到唐朝國內的民族政策相關內容,排除B項;雖然唐朝經濟文化確實繁榮,但題干重點強調的是對外交往的狀況,排除C項;題干內容主要圍繞對外交往展開,沒有關于唐朝社會風氣方面的描述,排除D項。故選A項。10.隋唐統一中國后,中華典章制度、思想文化等深刻影響了日本、朝鮮和越南,最終形成了以中華文明為基礎、以漢字為表征的東亞文化圈,它也被稱為“中國文化圈”。“中國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匯聚,融合創新 B.統治者個人勵精圖治C.民族融洽,社會穩定 D.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對周邊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最終形成了以中華文明為基礎、以漢字為表征的“中國文化圈”,因此“中國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國力強盛、經濟繁榮,D項正確;文化匯聚,融合創新是“中國文化圈”形成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項;“統治者個人勵精圖治”對“中華文化圈”的形成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中國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民族融洽,社會穩定”有利于國力強盛,但不是“中國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11.某校歷史興趣小組打算舉辦一期“隋唐書畫展”,下列人物的作品可以參展的是(
)①孫思邈②顏真卿③柳公權④吳道子⑤閻立本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唐朝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是繼東晉“書圣”王羲之之后,最后成就的大書法家;唐朝著名的書法家還有柳公權,他的字方折峻麗,筆力勁健;唐朝畫家吳道子畫技高超,他的畫線條流暢,立體感強,風格奔放,開后世寫意畫先河,后世稱他為“畫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圖》;唐朝閻立本擅長人物故事畫,他的畫筆力剛健,線條像盤屈的鐵絲,人物神形兼備,代表作《步輦圖》,②③④⑤均符合題意,C項正確;孫思邈著有《千金方》,在醫學和藥物學方面貢獻很大,被后世尊為“藥王”,不是書畫家,①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12.《唐詩三百首》中收錄了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等千古名句。這反映了盛唐時期(
)A.開明包容的民族政策 B.昂揚進取的社會風氣C.海納百川的對外政策 D.重文輕武的社會風尚【答案】B【解析】據題干“‘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和所學知識可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抒發了戍邊士卒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表達了將士們誓死報國的豪情壯志及其赤誠的愛國熱情,二者共同抒發了將士們保家衛國、英勇抗敵的愛國情懷,反映了盛唐時期昂揚進取的社會風氣,B項正確;題干中未涉及開明包容的民族政策和海納百川的對外政策,主要是強調昂揚進取的社會風氣,排除A項、C項;崇文抑武的社會風尚是在北宋時期形成,不符合盛唐軍事強盛的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13.觀察下列莫高窟中的壁畫和雕塑,我們可以發現莫高窟也是我國哪一宗教的藝術寶庫(
)A.佛教 B.道教 C.儒家 D.伊斯蘭教【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原地區,體現出佛教思想的石窟藝術出現,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和莫高窟,A項正確;道家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排除B項;儒家是思想文化,也叫儒教,不符合材料中佛教思想,排除C項;伊斯蘭教是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紀初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信奉《古蘭經》,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A項。14.北宋時期所推行的“重文輕武”政策,帶來了怎樣的結果(
)A.輕視地方武備,不利于邊防的鞏固B.削弱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不利于中央集權C.減少了軍事開支,減輕中央政府的經濟負擔D.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答案】A【解析】據題干“北宋時期所推行的‘重文輕武’政策,帶來了怎樣的結果”和所學知識可知,北宋“重文輕武”政策下,對地方軍備重視不足,武將權力受到諸多限制,軍隊戰斗力也有所削弱,這確實不利于邊防的鞏固,A項正確;“重文輕武”政策是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權,而非削弱,排除B項;雖然抑制武將權力,但北宋養兵數量龐大,軍事開支并沒有減少,反而加重了中央政府的經濟負擔,排除C項;“重文輕武”政策大大降低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可能性,但“杜絕”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15.據統計,唐代玄宗至代宗三朝宰相總人數為62人,其中科舉出身15人,占比24.2%;五代宰相總人數為46人,其中科舉出身24人,占比52.2%;宋代宰相總人數為135人,其中科舉出身111人,占比82.2%。這表明(
)A.科舉逐漸成為官員選拔主要方式 B.唐朝宰相普遍通過考試進行選拔C.高門望族在唐代就已經完全衰落 D.科舉是削弱宰相權力的制度設計【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唐代玄宗至代宗三朝宰相總人數為62人,其中科舉出身15人,占比24.2%;五代宰相總人數為46人,其中科舉出身24人,占比52.2%;宋代宰相總人數為135人,其中科舉出身111人,占比82.2%。”可知,唐代到宋代,科舉出身的宰相占比越來越高,說明科舉逐漸成為官員選拔主要方式,A項正確;材料重在強調唐代到宋代科舉出身的宰相占比的變化,“唐朝宰相普遍通過考試進行選拔”這一表述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高門望族在唐代就已經完全衰落”這一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科舉制與宰相權力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16.澶淵之盟后,宋、遼之間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380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圣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這說明(
)A.北宋的軍事力量總體較為薄弱 B.北方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的局面C.宋遼之間出現了和平友好局面 D.宋遼兩國是地位平等的兄弟之國【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雙方互使共達380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圣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可知,題干材料信息體現了澶淵之盟的訂立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的遼宋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從長遠看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C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宋、遼之間友好往來,并未說明北宋與遼的軍事實力強弱情況,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宋遼之間的和平相處,與經濟的繁榮無關,排除B項;宋遼雙方雖然維持相對和平的局面,但是澶淵之盟對于北宋而言畢竟是屈辱的和約,每年要給遼大量的歲幣,不能說是平等友好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17.遼宋夏金時期,契丹、黨項、女真都模仿漢字創造了本民族文字。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
)A.國家統一有利于推動文化的發展 B.漢字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包容性C.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交流的頻繁 D.各政權審美呈現世俗化趨勢【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遼宋夏金時期,主要少數民族都模仿漢字創造了本民族文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遼宋夏金時期,主要少數民族政權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仿效漢字創制了本民族文字,體現了當時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交流的頻繁,C項正確;遼宋夏金時期,國家并未實現統一,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少數民族模仿漢字創造了本民族的文字,無法體現漢字的包容性,排除B項;“審美世俗化”與文字創造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C項。18.在宋代的榷場貿易中,茶葉常常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在金朝,茶葉成為百姓待客的必備物品,百姓婚嫁也以茶葉為聘禮,表示對婚姻的堅貞不渝。對材料所述現象解讀合理的是(
)A.民族交融促進經濟發展 B.政權并立推動文化傳播C.生產發展推動社會變革 D.互市貿易促進文化交融【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在金朝,茶葉成為百姓待客的必備物品,百姓婚嫁也以茶葉為聘禮,表示對婚姻的堅貞不渝”可知,茶葉在金朝成為百姓待客的必需品百姓婚嫁也以茶葉為聘禮,這說明茶葉在金朝得到廣泛傳播,而茶葉在金朝的傳播主要得益于宋金之間的互市貿易,因此材料所述現象說明互市貿易促進文化交融,D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互市貿易促進文化交融,沒有體現民族交融促進經濟發展,排除A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互市貿易促進文化交融,沒有體現政權并立推動文化傳播,排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互市貿易促進文化交融,沒有體現生產發展推動社會變革,排除C項。故選D項。19.有學者認為,盡管元朝行省的名稱和官職設置與前代類似,看似沿襲漢地官制,但實質上是基于大蒙古國燕京、別失八里、阿母河三處的“行大斷事官”模式建立的。該學者認為行省制度(
)A.具有民族交融特征 B.重視因俗而治策略C.消除地方分裂隱患 D.符合中央集權需要【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元朝行省制名稱和官職設置與前代類似,體現對漢地官制的借鑒,這是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但實質上又基于大蒙古國“行大斷事官”模式建立,保留了蒙古族自身的政治元素。所以行省制度融合了蒙古與漢族的政治文化特點,具有民族交融特征,A項正確;題干只是在闡述行省制度的來源,沒有體現針對不同民族風俗進行不同治理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地方分裂隱患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不可能完全被消除,且題干中未提及行省制度對消除地方分裂隱患的作用,排除C項;題干重點在于論述行省制度的建立基礎,強調其民族融合的特點,并非強調它對中央集權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A項。20.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對吐蕃實行因俗而治的政策。他封藏傳佛教薩迦派首領八思巴為帝師,并命八思巴領宣政院事。吐蕃為宣政院轄地,管轄面積與今天西藏的管轄面積大體相當。宣政院的職能相當于行省機構,所以在吐蕃地區不另設行省。這些措施有利于(
)A.促進民族團結,維護邊疆穩定 B.引進先進技術,實現富國強兵C.發展對外經濟,改善人民生活 D.鞏固元朝統治,培養政治人才【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題意可知元朝通過設立宣政院,任命藏傳佛教領袖八思巴管理吐蕃地區,實行“因俗而治”的政策,這一做法尊重了吐蕃的宗教和社會傳統,將西藏納入中央行政體系的同時避免直接干涉當地事務,減少了民族矛盾,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控制,從而有效維護了邊疆穩定和民族團結,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元朝邊疆治理措施,沒有體現引進先進技術,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元朝邊疆治理措施,沒有體現發展對外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發展對外經濟指的是與其他國家的經濟交流,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元朝邊疆治理措施,有利于鞏固元朝統治,但無法體現培養政治人才,排除D項。故選A項。第Ⅱ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60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朝經濟發展狀況(12分)材料一隋朝經濟發展狀況時間項目隋初隋盛世人口3000多萬人4600多萬人墾田1900多萬頃5500多萬頃糧倉長安太倉洛陽含嘉倉、興洛倉材料二至(開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齊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無貴物,兩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全國戶口在開元27年達到786萬戶,4543萬口,比武周末的615萬戶、3714萬口又增加27%和22%。——據張豈之《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隋朝經濟發展情況。(4分)(2)根據材料二,歸納唐玄宗統治前期繁榮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時哪些措施對上述局面的出現起到了促進作用?(4分)(3)通過對上述材料的分析,你獲得了哪些認識?(4分)【答案】(1)發展情況:人口增長;墾田擴大;糧倉豐實。(4分,答出兩點即可)(2)表現:糧食豐收;物價便宜;商業繁榮;社會安定;人口增長等。(2分,答出一點即可)措施:統治者重用賢能;重視吏治;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等。(2分,答出一點即可)(3)認識:國家的統一安定,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4分)【解析】(1)發展情況: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明確呈現,隋初人口數量為3000多萬人,而到了隋盛世時期,人口增長到4600多萬人,人口數量的顯著增加。隋初墾田面積是1900多萬頃,隋盛世時增長到5500多萬頃,墾田面積大幅拓展,意味著農業生產規模擴大。隋初只有長安太倉,到隋盛世時,新增了洛陽含嘉倉、興洛倉等大型糧倉。這些糧倉的出現和增多,說明當時糧食儲備充足,是農業豐收和經濟繁榮的有力證明。(2)表現:根據材料二“米斗至十三文,青齊谷斗至五文”和所學知識可知,正是因為糧食產量大幅提高,市場上糧食供應充足,才使得糧價如此便宜,這是糧食豐收的一個重要體現。根據材料“米斗至十三文,青齊谷斗至五文”“兩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和所學知識可知,各類物資價格普遍較低,尤其是糧食價格便宜,這不僅反映出市場物資供應豐富,也說明當時經濟運行良好,通貨膨脹率低,百姓生活成本較低,生活相對富足。根據材料“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和所學知識可知,在東至宋州、汴州,西到岐州的交通沿線,商業店鋪大量分布,且提供的酒食豐盛,這充分表明當時商業活動頻繁,商業往來活躍,交通沿線形成了繁榮的商業帶,體現了商業的繁榮景象。根據材料“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和所學知識可知,人們遠行數千里都不需要攜帶武器防身,說明當時社會治安狀況良好,社會秩序穩定,為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安全的環境,有利于商業活動和人員往來。根據材料“全國戶口在開元27年達到786萬戶,4543萬口,比武周末的615萬戶、3714萬口又增加27%和22%”和所學知識可知,人口數量的增加是經濟繁榮的一個重要標志。穩定的社會環境、充足的物質供應以及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吸引了人口的增長,同時也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人力支持。措施: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重用姚崇、宋璟等賢能之士,推動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開元盛世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唐玄宗整頓吏治,裁減冗員,提高了政府機構的行政效率,減少了行政成本,使得政府能夠更加有效地管理國家事務,更好地為百姓服務,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唐玄宗時期重視農業,可能采取了諸如興修水利、推廣農業技術等措施,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保障了糧食供應,為商業繁榮和社會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3)認識: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國家統一安定,減少了戰亂對經濟的破壞,為人口增長、商業活動、農業生產等創造了有利條件,人們可以安心從事生產和生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唐玄宗作為唐朝的統治者,他采取的重用賢能、重視吏治等一系列措施,對開元盛世的形成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像姚崇、宋璟等賢能之士,憑借他們的才能和智慧輔助唐玄宗治理國家,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說明杰出人物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能夠發揮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若其他角度也言之有理也可。22.文明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多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唐朝的文化,輝煌燦爛,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唐朝統治的近300年中,政治局面相對穩定的時期比較長,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摘編自朱紹侯等《中國古代史(上冊)》(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文化輝煌燦爛的原因。(2分)材料二盛唐文化氣象恢弘,猶如磁石般吸引著周邊國家和政權前來學習和交流。發達的海上和陸上交通,推動了中外交流的繁榮。日本新羅等國家曾派遣留學生,常駐長安,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和社會制度。——摘編自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歷史地圖冊》(2)根據材料三舉例日本、新羅來華留學生的杰出人物各一例。概括唐朝的對外交往呈現出的特點?(4分)材料三鑒真(687-763)塑像玄奘(600-664)西行求法郵票(3)材料二兩幅圖分別反映了唐朝對外交往的哪些史實?兩位人物的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借鑒?(4分)材料四唐朝允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參加科舉考試和坪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著很多域外來的使節和留學生,有不少人與當地人通婚。武則天下令組織編纂的《三教珠英》一書,儒、佛、道的內容都包括在其中。——摘編自朱漢國《中國歷史》(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文化發展的認識。(2分)【答案】(1)政治局面穩定,社會經濟繁榮、對外交往頻繁。(2分,答出一點即可)(2)阿倍仲麻呂、崔致遠。(2分)對外開放、雙向交流、往來頻繁。(2分,答出兩點即可)(3)鑒真東渡、玄奘西行。(2分)精神:不畏艱險、信念堅定、勇于開拓。(2分,答出兩點即可)(4)認識:國家穩定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發展要互相交流、借鑒、不斷創新。(2分,答出一點即可)【解析】(1)原因:根據材料“在唐朝統治的近300年中,政治局面相對穩定的時期比較長,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文化輝煌燦爛,唐朝時期政治局面穩定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社會經濟繁榮提供了經濟基礎,對外交往頻繁促進文化發展。唐朝文化輝煌燦爛的原因是政治局面穩定,社會經濟繁榮、對外交往頻繁。(2)杰出人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中外交往頻繁,日本遣唐使來華,新羅也有留學生來華學習,其中日本代表有阿倍仲麻呂,新羅代表有崔致遠。特點:從日本和新羅留學生來華,發達的海上和陸上交通,推動中外交往頻繁等內容可知,唐朝時期對外交往呈現的特點是:對外開放、雙向交流、往來頻繁。(3)史實:根據“鑒真塑像”“玄奘西行求法”可知,兩幅圖分別反映了唐朝時期及對外交往的史實分別是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精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鑒真東渡日本歷經艱難險阻,雙目失明仍然堅持,玄奘西行也歷經各種困難,共同體現了兩位人物不畏艱險、信念堅定、勇于開拓的精神,這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4)認識: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中外交往頻繁是建立在國家穩定富強基礎上的,文明交往是雙向的,因此可以得出的認識是:國家穩定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發展要互相交流、借鑒、不斷創新。23.史料是認識歷史的依據,運用可信史料進行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習的必備素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下表反映的是唐朝建立至天寶年間總人口數變化情況。年號紀年總人口/人年號紀年總人口/人618—626年高祖武德年間12000000732年開元二十年45595168652年高宗永徽三年22800000736年開元二十四年46508518705年中宗神龍元年35705617754年天寶十三年52601039726年玄宗開元十四年41003477——摘編自江惠芳《關于唐朝經濟制度建設對促進唐朝經濟發展的研究》材料二北宋時期,“蜀民歲增,曠土盡缺,下戶才有田三五十畝或五七畝,而贍一家十數口,一不熟即轉死溝壑,誠可矜惻”。許多無地和少地農民在擺脫了種種束縛之后,為謀求生計,利用經濟發展所提供的條件……從提供勞動力、增加市場需求、擴大耕地面積等方面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摘編自徐東升《宋代農民流動與經濟發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朝建立至天寶年間”人口數量的發展趨勢及其背景。(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這一時期四川農民成為流民的主要原因。簡述農民的流動對宋代經濟發展的進步意義。(4分)(3)數據是史料的表現形式之一,也是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和支撐。談談在探究歷史過程中對數據的使用應注意的問題。(4分)【答案】(1)趨勢:人口數量迅速增長。(2分)背景: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社會政局的安定;統治者重視農業的發展;農具的革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等。(2分,答出一點即可)(2)主要原因:人口迅速增加,人地矛盾突出。(2分)意義:從提供勞動力、增加市場需求、擴大耕地面積等方面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2分,答出一點即可)(3)注意的問題:要注意數據的來源、數據的真實性、數據的完整性等。(4分,答出兩點即可)【解析】(1)趨勢:根據材料從唐朝建立到天寶年間(618-754)年,總人口數12000000到52601039變化可知,人口數量迅速增長。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可從經濟、政局及統治者的政策角度分析,如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社會政局的安定;統治者重視農業的發展;農具的革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等。(2)主要原因:根據材料“蜀民歲增,曠土盡缺,下戶才有田三五十畝或五七畝,而贍一家十數口,一不熟即轉死溝壑”可得出,人口迅速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意義:根據材料“從提供勞動力、增加市場需求、擴大耕地面積等方面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得出,從提供勞動力、增加市場需求、擴大耕地面積等方面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3)注意的問題:結合所學可知,數據作為史料的表現形式之一,因此要注意數據的來源、數據的真實性、數據的完整性等。2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驅羊亦著錦為衣,為惜氈裘防斗時。養蠶繰繭成匹帛,那堪繞帳作旌旗。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摘自王建《涼州行》(節選)材料二元世祖忽必烈再次完成統一大業,無疑是這一時期各民族沖突與諸政權互動水到渠成的歷史性結局。在這一時期中,有著時斷時續的民族戰爭,但也應看到,各民族與各政權之間通過榷場貿易、使者聘問與其他民間途徑,促進了相互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摘編自虞云國《試論十至十三世紀中國境內諸政權的互動》(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民族交融涉及的領域。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唐朝民族交融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元時期民族交融的方式,并舉例加以說明。(4分)(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我國民族關系發展的認識。(4分)【答案】(1)領域:農業、手工業、商業和社會生活方面。(2分,答出兩個領域即可)特點: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影響。(2分)(2)方式:戰爭;榷場貿易;使者聘問;民間交往。(2分,答出一個即可)舉例:宋遼之間澶州之戰、宋夏之間屢次戰爭、岳飛抗金、陸秀夫和文天祥的抗元斗爭等,各民族在戰爭中相互了解,促進了民族交融;宋遼、宋夏在邊境開設貿易場所——榷場,邊境貿易興旺,加深了各族人民的溝通與了解;元朝時,來自中亞、西亞的人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等人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2分,答出一點即可)(3)認識:民族交融始終是我國歷史發展的潮流;各民族在沖突和交往中互相學習、互相影響等。(4分)【解析】(1)領域:根據“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驅羊亦著錦為衣,為惜氈裘防斗時”“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等可知,農業、手工業、商業和社會生活方面。特點:根據“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可知,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影響。(2)方式:根據“各民族與各政權之間通過榷場貿易、使者聘問與其他民間途徑”可知,戰爭;榷場貿易;使者聘問;民間交往。舉例:本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可結合所學從宋元時期的戰爭、貿易、人口遷徙雜居推動民族交融等方面進行舉例說明。(3)認識:本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可以從民族關系發展的趨勢以及交往方式等角度進行作答,如民族交融是歷史發展潮流,各民族交往促進了文明的發展等。2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為加強邊防,唐在沿邊重鎮設立節度使。節度使最初只掌兵權,后來總攬軍、政、財、監之權,權重勢雄,獨霸一方。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員監察地方等多項措施,“由是利歸公上而外權削矣”。宋太宗時,節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從此“無復領支郡者”。元朝變革地方行政制度,設立行省。行省官員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鎮守地方;凡行政號令和公文申稟,“不敢專決大政,咨中書(省)而后行”。——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1)755年,唐所設立的哪一位“節度使”發動了叛亂?這一叛亂造成了什么影響?宋太祖吸取這一教訓采取了哪一國策?此后的宋太宗堅持這一政策并推動了哪一格局的出現。(4分)(2)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8分)【答案】(1)節度使:安祿山。(1分)影響: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激化了越來越尖銳的矛盾;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1分,答出一點擊可)國策:崇文抑武(重文輕武)。(1分)格局:文臣統兵。(1分)(2)示例:(8分,觀點2分,論述過程6分)觀點1: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革具有歷史繼承性并不斷創新。(需根據評分標準中的“水平等級”適當賦分。)論述:唐朝設立節度使制度,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控制。宋朝在吸取唐朝滅亡教訓的基礎上,通過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等措施,形成了重文輕武的格局。元朝在繼承前代制度的基礎上,設立行省制度,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推動了中央集權的發展。這些變革體現了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歷史繼承性和不斷創新的精神,也啟示我們在新時代要勇于改革創新,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同時,要尊重歷史傳統和文化傳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根據評分標準中的“水平等級”適當賦分。)觀點2:適時調整地方行政制度有利于國家穩定與發展。(需根據評分標準中的“水平等級”適當賦分。)論述:唐朝節度使制度的失敗和宋朝中央集權的加強都反映了地方行政制度對國家穩定與發展的重要性。元朝設立行省制度,既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又充分發揮了地方的積極性,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適時調整地方行政制度有利于國家穩定與發展。在新時代,我們應該根據國情和時代發展的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地方行政制度,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根據評分標準中的“水平等級”適當賦分。)觀點3: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革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需根據評分標準中的“水平等級”適當賦分。)論述:唐朝設立節度使,雖然導致了藩鎮割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和民族交融。宋朝通過削弱地方節度使的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元朝設立行省制度,將全國劃分為若干行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同時也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這一變革對于新時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具有啟示意義,即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革應該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需根據評分標準中的“水平等級”適當賦分。)【在上述三則示例之外,其他觀點只要是符合唯物史觀的正確觀點,并且論述符合要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國3%呋喃丹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震動感應器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鋁牌油墨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遠程溫度控制器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茶水柜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磚用回彈儀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電動冷裱機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游泳池雙值過濾離心泵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湯圓機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機箱電柜五金沖壓件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史記》上冊注音版
- YY/T 0450.3-2016一次性使用無菌血管內導管輔件第3部分:球囊擴張導管用球囊充壓裝置
- JJG 33-2002萬能角度尺
- GB/T 26150-2019免洗紅棗
- 城市基礎設施PPP項目運營維護方案
- SDS汽油安全技術說明書
- 【企業安全管理】粉塵涉爆企業安全培訓
- GeneralEnglish-入學測試(劍橋五級)附有答案
- 教海探航論文
- IPC-A-610國際標準中英文對照(doc 17)
- JJF(建材)110-2019水泥雷氏夾膨脹測定儀校準規范-(高清現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