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語文教材必修(上)《百合花》如何教_第1頁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必修(上)《百合花》如何教_第2頁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必修(上)《百合花》如何教_第3頁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必修(上)《百合花》如何教_第4頁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必修(上)《百合花》如何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必修(上)《百合花》如何教北京第一〇一中學程翔我1982年參加工作,那時高中課本就有《百合花》,我教過后就深深喜歡上了這篇小說。幾十年后的今天,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又重新收入《百合花》,我自然有一種故友久別重逢的親切感。如今再教,感覺《百合花》寫得實在是好。幾十年前,自己尚幼稚,沒有真正讀懂,只覺得好,但理解不透,教學自然不會到位。我體會到,教語文,單靠學識淵博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前也讀過很多教學參考資料,卻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有些資料看了也化解不開。幾十年過去了,如今我不用看很多資料,單是讀上一篇,感覺就懂了,而且心領神會,有滋有味。看來,豐富的人生閱歷就是最好的參考資料。記得剛參加工作時,我把這篇小說的主題教成了“軍民魚水情深”。如今我對它的理解則大不相同。這篇小說是寫人情、人性。今天的高中生,與幾十年前的高中生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他們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接受著同樣的教育。這群學生的年齡是固定的,教師永遠面對15—18歲的學生群體。他們受小學、初中教學的影響,他們受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在理解經(jīng)典上不可能有大的超越。還有,《百合花》的內(nèi)容遠遠超越了中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經(jīng)驗,學生不可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深刻用意,更何況這篇小說外顯的內(nèi)容只是冰山一角,那水下深藏不露的寶物,除了個別學生能苦心孤詣外,絕大多數(shù)學生實在難見真相。而教師是變化的,年齡在變化,心智在變化,對人情世故的體悟也在變化。曹雪芹說過:“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就需要啟發(fā)、引導、點撥。教師的作用,是在教材和學生之間搭建橋梁。而這搭建橋梁的技巧就是教學藝術。我從小說文體入手,沒有在所謂“青春主題”上花費精力。文體是教學設計的切入點;抓住了文體,就牽住了牛鼻子。什么是小說?過去,我們習慣用“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三要素來概括小說的特點。這是很表面化的做法。小說的本質(zhì)特點是虛構以及散文化語言;人物是虛構的,情節(jié)是虛構的。大凡優(yōu)秀小說,其核心任務是塑造人物,塑造人物的核心目的是表現(xiàn)人性;至于表現(xiàn)什么樣的人性,則與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密切相關。《百合花》集中寫了幾個人物?“我”、通訊員和新媳婦三個。哪一個是核心人物?學生有的說通訊員,有的說新媳婦,沒有說“我”的。“我”既然不是核心人物,那在小說中起什么作用呢?學生說,第一人稱敘述視角,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起穿針引線的作用,是重要人物。這個認識是對的。通訊員和新媳婦呢?都是核心人物,核心人物不一定只有一個。教師問:作者是如何塑造通訊員這個人物形象的?此問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認真讀書,梳理相關內(nèi)容。學生說通過一系列的描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細節(jié)描寫、側面描寫、語言描寫,等等。學生找到后,要深入理解。我問學生:“哪段描寫打動了你?”這很能考查學生欣賞小說的能力。一個學生說,這個通訊員與“我”在一起靦腆羞澀,但他臨走時掏出兩個饅頭,朝“我”揚了揚。他還是挺關心人的;表面上不善言談,內(nèi)心火一般熱忱,挺感人的。另一個學生說,他被通訊員“撲”在手榴彈上的行為感動了。這是借助側面描寫來表現(xiàn)他的勇敢。我說,很多文藝作品中都有表現(xiàn)戰(zhàn)士勇敢殺敵、奮不顧身的描寫,這似乎很正常,怎么你就感動了呢?前面也寫了幾個重傷員,你并沒有感動,為什么這里就感動了呢?學生不能回答。我引導說,這個通訊員“撲”的行為,說明他很勇敢,可他在女性面前呢?學生忽然明白了:這里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個見到女性就臉紅、靦腆、忸怩、羞澀的通訊員,原來在戰(zhàn)場上是如此勇敢無畏!這才是被感動的原因。也就是說,通訊員的完整形象是剝筍一樣慢慢形成的。至此,學生恍然大悟。學生自己被感動,但不一定能說清楚原因。這是他們對小說筆法認識不夠的表現(xiàn)。另外,通訊員的形象是通過“我”態(tài)度的變化逐步顯現(xiàn)出來的。“我”對通訊員的態(tài)度,最初“生氣”,然后發(fā)生“興趣”,接著“親熱”起來;當看到他“傻乎乎”的樣子時,竟然“愛上了”他。這個變化多大呀!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一個“傻乎乎”的人,有什么可愛的呢?這是本篇小說很難理解的地方。通訊員的“傻”,說明了他的單純、質(zhì)樸,沒有“心機”,似一盆清水。所以,概括通訊員的形象,一定要準,那就是“質(zhì)樸、純真、憨厚”。人生在世,你是愿意和心靈透亮的人交往呢,還是愿意和心機深重的人交往呢?答案是明確的。作者茹志鵑寫作本篇小說時,在生活中遇到了沉重打擊,讓她更加想念戰(zhàn)爭年代,那時雖然艱苦,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單純的、美好的。這一點,學生很難體會。這就是寫人性。這里的“愛”,不是男女之間談戀愛的愛,而是同志之間純正的友愛。這大概是處在青春期的高中生難以理解的一種感情。我喜歡《百合花》,更重要的原因是新媳婦這個形象塑造得好。作者對她也進行了各種描寫,其中最精彩的是語言和神態(tài)描寫。新媳婦喜歡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沒笑完”。請看這一段:那位新媳婦也來了,她還是那樣,笑瞇瞇地抿著嘴,偶然從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時不時地東張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來她到底問我說:“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訴她同志弟不是這里的,他現(xiàn)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說:“剛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氣了!”說完又抿了嘴笑著。作者寫得活靈活現(xiàn),如在眼前。教師可以讓學生練習朗讀。這種朗讀叫作“表演式朗讀”,即像演員一樣來表演著讀。比如讀“剛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氣了”這一句時,前后都應加上笑聲“嘻嘻”,這就把新媳婦的神態(tài)表現(xiàn)出來了。學生很難理解到這個程度,因為新媳婦逗通訊員玩的那一段,是新媳婦的“杰作”,她為自己的“杰作”而笑。“他可受我的氣了”這一句太令人遐想了。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場景呢?教師借助“場景還原”的方法,啟發(fā)學生再現(xiàn)新媳婦和通訊員的對話。找兩個學生,一個扮演通訊員,一個扮演新媳婦,來一次對話。估計學生會搞笑,對不到點子上。這就要點撥。本篇小說有多處“暗示”:1.鄉(xiāng)干部的出場。(說明工作繁忙,村里人手不夠,便讓包扎所的人自己去借被子。同時暗示新媳婦的丈夫也上前線去了。)2.通訊員“大姐、大嫂”地喊。“我”看到新媳婦“頭上已硬撓撓地挽了髻,便大嫂長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說剛才這個同志來,說話不好別見怪”。(說明通訊員傻乎乎地亂喊,不知怎樣恰當?shù)胤Q呼新媳婦。傻乎乎的小伙子引起了新媳婦的好感,便想逗一逗他。)3.通訊員說“老百姓死封建”。(很可能是新媳婦說了“女人蓋的被子不能給陌生男人用”,“男女授受不親”之類的話,來逗通訊員。)4.新媳婦稱通訊員是“同志弟”。(“同志弟”的稱呼多親切!新媳婦喜歡逗這位“同志弟”,而且兩人年齡大小也表現(xiàn)出來了。)5.“我剛才也是說的這幾句話,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是這樣說的:“共產(chǎn)黨的部隊打仗是為了老百姓。”把這話移植還原成通訊員與新媳婦的對話,就很有戲了。在新媳婦看來,我哪里用得著你來講這些大道理呀。這位同志弟呀,你只是個通訊員,你打過仗嗎?你會打槍嗎?遇到敵人扔手榴彈你怎么辦?這些逗他玩的話很讓同志弟“受氣”。)這些“暗示”體現(xiàn)作者對情節(jié)的精心安排,絕不是閑筆。什么是情節(jié)?中國古代有“草蛇灰線,伏脈千里”之說。英國小說家福斯特在談到情節(jié)和故事的區(qū)別時說:“國王死了,王后也死了”——這叫故事;而“國王死了,王后由于傷心過度不久也死了”——這叫情節(jié)。(福斯特《小說面面觀》)也就是說,情節(jié)一定顯示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說它內(nèi)在,因為它有隱藏性、暗示性。對于短篇小說的教學,找出這些“暗示”相對容易;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把它找出來。如此,學生才有收獲,就懂得小說閱讀的規(guī)律了。這就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如果在教師的啟發(fā)、點撥下,學生能夠還原出對話的場景,那將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尋找,發(fā)現(xiàn)一點就說一點,由點成線,由線成片。學生會感到很有意思,尋找的勁頭會越來越足。當虛擬還原的場景形成后,這隱藏在水下的內(nèi)容就浮出了水面:新媳婦剛剛結婚,還沉浸在幸福之中。她是一個很開朗、俏皮的女性。她的丈夫不在家,很可能也是一位戰(zhàn)士,此時就在前線打仗;或者如鄉(xiāng)干部一樣忙著支前工作。新媳婦看到通訊員,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也就沒有什么隔閡,更沒有提防——這就是戰(zhàn)爭年代的人際關系,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團結友愛,非常單純。通訊員見到新媳婦,不知稱呼什么好,先是稱“大姐”,接著又稱“大嫂”,加上他見到女性就害羞的性格,讓新媳婦覺得他很可愛,于是就想逗逗他。這種逗人玩的心理,中學生很難理解。這是民俗民風,也是美好人情、人性的表現(xiàn)。人與人之間,如果能夠開開玩笑,逗逗樂子,那就說明彼此融洽,有好感,心不設防。新媳婦年齡比通訊員大,可是這位通訊員卻傻乎乎地向新媳婦講起“共產(chǎn)黨的部隊打仗是為了老百姓”這樣的大道理,讓新媳婦覺得通訊員很好玩。在新媳婦看來,我家也是一個革命家庭,丈夫參軍,這些“大道理”用得著你“同志弟”來給我講嗎?自己剛結婚三天,丈夫就上前線了,我深明大義,這些“大道理”我比你“同志弟”懂。但新媳婦并沒蔑視通訊員,傻乎乎的通訊員讓她喜歡。在這樣的心理驅(qū)使下,兩個人之間進行了一場頗有趣的“對話”。想一想吧,這樣的虛擬場景多么有意思呀!再往下發(fā)展,新媳婦有了變化。她看到通訊員被抬下來,短促地“啊”了一聲,聽完擔架員的敘述,她又短促地“啊”了一聲。這兩次“啊”有什么不同?學生應該能回答上來:前者是感到意外而驚訝的呼聲,后者是敬佩和悲痛的呼聲。其實,新媳婦始終懸著一顆心:丈夫的安危。現(xiàn)在,通訊員受重傷,她就當作自己的親人來對待了,羞澀全無,“莊嚴而虔誠”地給他拭著身子,一針一線地縫著肩上的破洞,似乎是在彌補當時未能及時縫補的缺憾。當衛(wèi)生員為難地說“被子……是借老百姓的”的時候,她氣洶洶地嚷了半句:“是我的——”,接著就流下了眼淚。“氣洶洶地嚷”和“流淚”是悲痛到極點的表現(xiàn),或許還有一點自責在里面:會不會她與通訊員“對話”時說的“你打過仗嗎?你會打槍嗎?遇到敵人扔手榴彈你怎么辦”那些話刺激了他?讀到這里,新媳婦的形象才完整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她是一個既開朗、俏皮又深明大義的女性。新媳婦的前后變化形成了鮮明對比,使這個文學形象熠熠生輝。讀者不禁要問:作者為什么要虛構一個新媳婦呢?虛構一個支前模范老大娘行不行?《沙家浜》中不就有個沙奶奶嗎?不行,那與之相對應的就不能是通訊員了,也就不能有逗著玩的內(nèi)容了。創(chuàng)作意圖決定創(chuàng)作內(nèi)容,作者不是簡單地表現(xiàn)軍民魚水情深,而是借戰(zhàn)爭背景來表現(xiàn)美好的人情、人性。在這一點上,《百合花》與《荷花淀》風格類似,即茅盾評價的“清新、俊逸”。茹志鵑在《我寫〈百合花〉的經(jīng)過》一文中寫道:“《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都不是真人真事,也不是依據(jù)真人真事來加工的。”她又寫道:“1958年初,那時雖在反右,不過文學上的許多條條框框,還正在制作和誕生中,可能有一些已經(jīng)降臨人間,不過還沒有套到我的頭上,還沒有成為緊箍咒……”后來,作者的其他作品與這篇就有了明顯不同。一篇作品不能發(fā)自作家心靈深處,還有什么生命力呢?這篇《百合花》則表現(xiàn)出了長久的生命力,歷久彌新。《百合花》寫于反右派斗爭年代,作者的丈夫王嘯平受到了嚴重沖擊,給茹志鵑帶來了異常的痛苦,也帶來了深深的思考。她在《我寫〈百合花〉的經(jīng)過》中寫道:“我寫《百合花》的時候,正是反右派斗爭處于緊鑼密鼓之際,社會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嘯平處于岌岌可危之時,我無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無悲涼地思念起戰(zhàn)時的生活和那時的同志關系。腦子里像放電影一樣,出現(xiàn)了戰(zhàn)爭時接觸到的種種人。戰(zhàn)爭使人不能有長談的機會,但是戰(zhàn)爭確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十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