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全冊教案(完整版)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_第1頁
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全冊教案(完整版)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_第2頁
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全冊教案(完整版)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_第3頁
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全冊教案(完整版)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_第4頁
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全冊教案(完整版)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全冊教案(完整版)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第一章 聲現象第1節 聲音是什么一、知識與技能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等實驗,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識。 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橡皮筋、鋼尺、真空鈴。1.激發興趣利用課件展現一些自然界中正在發聲的情景。(通過對

2、自然界一些聲音的播放,使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在一個有聲的世界里,從而對聲音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2.提出問題啟發,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經常制造出一些聲音來,現在利用書桌上的東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聲音來。(學生利用書桌的東西制造出聲音)提問:你對聲音有什么問題?(學生說出自己想知道的有關聲的問題)在黑板上列舉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一、聲的產生探究聲音產生的條件1.問題啟發(1)你能不能使正在發聲的物體停止發聲。(2)觀察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何區別。(3)正在發聲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特征。(4)發聲的物體分別是什么。學生思考:通過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感悟到:實驗中要用到比較的方法,比較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

3、的區別。2.探究實驗活動一做一做:一根橡皮筋,一把鋼尺,試著使它們發出聲音。(教師指導觀察學生實驗,尤其強調將發聲與不發聲時進行比較;指導學生回答以上問題)活動二讀一讀:大家齊聲朗讀:“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問題:(1)你觀察這次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的區別像活動一一樣明顯嗎?(2)怎樣使不明顯的現象變明顯呢?將手指輕輕放在喉嚨發聲處。歸納:在物理的研究中經常用到變抽象為具體,變細微為顯著的研究方法。活動三說一說:說出生活生產中其它一些發聲現象。試著解釋發聲現象的道理。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二、聲音的傳播1.提出問題航天員在太空中,有時需要到飛

4、船外工作。當航天員在太空艙外時,他們之間的交流必須要用電子通信設備,這是為什么?但在太空艙內時,航天員的交流可以直接對話,這又是因為什么原因? 2.實驗探究活動一聽一聽:“真空鈴”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實驗中的現象,回答提出的問題。自主學習“聲波”部分。(指出類比法)活動二做一做:用一張桌子做實驗活動三想一想:面對路人的詢問,釣魚的小兒為什么默不作聲。3.總結:氣體、固體、液體都能傳聲,而真空不能傳聲。能傳播聲音的物質叫介質。三、聲速學生活動:閱讀教材“聲速”部分。學生討論交流,歸納總結規律: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聲速的大小跟介質種類和溫度有關,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會被反射回來

5、的現象叫回聲。完成本課時對應課后練習1.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2.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如問題的提出方式等等。這些設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課堂上能夠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課堂氣氛活躍。教師的導入沒有吸引力。第一章 聲現象第2節 樂音的特征一、知識與技能1.知道響度、音調、音色是聲音的三個特征。2.了解響度與振幅(距離聲源遠近)有關,音調與頻率有關,音色與發聲體發聲情況不同有關。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演示、觀察、探究、活動、討論等方法,培養學生親歷親為和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并能從中

6、體驗轉換法與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方法。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從各種活動中激發和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參與和體驗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感受科學探究方法的偉大,并能激發起為科學進步而努力奉獻的決心和信心。響度、音調、音色是理解日常聲現象。區分聲音的音調和響度的不同。刻度尺、記錄表格、音叉、吉他、投影。世界上的聲音千差萬別、各種各樣:有悅耳動聽,使人心情愉快的樂音(如:音樂廳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雜刺耳,令人厭煩的噪聲(如剎車時的摩擦聲、打磨工件的聲音、電鉆的聲音)。讓我們一起來研究樂音的特性。一、樂音:是物體作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但同是樂音,有的調子高,有的調子低,有的聲音大,有的聲音小

7、,這是怎么回事呢?二、聲音的特性:既然聲音是由振動著的物體發出的,我們會這樣猜想:聲音的差別必然跟物體的振動情況有關,是不是這樣呢?1.響度聲音的強弱(大小)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響度和振動的哪方面有關?先引導學生猜想實驗物品:刻度尺,記錄表格。過程:把刻度尺緊壓在桌邊上,(1)將刻度尺1/2伸出桌外輕輕撥動(2)將刻度尺1/2伸出桌外用力撥動使其振動發聲。操作關鍵:(1)按刻度尺的手要用力壓緊。(2)使刻度尺兩次振動的伸出長度相同。觀察:刻度尺兩次撥動時,振動幅度情況?發出聲音的特點?結論:振幅大聲音大(響度大)好,這次探究也很成功!我們得到的結論是:振幅大,響度大;振幅小,響度小。 師演示

8、敲音叉試驗,讓學生注意觀察。這個小試驗,驗證了我們得到的結論。另外,聲音的響度,還與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舉例:聽喇叭廣播,遠近聽聲音大小不同。2.音調聲音的高低師演示:請聽:用吉他彈幾個不同的音。提問:你感覺有什么不同?(生)回答:聲音的高低不一樣。我們先來研究聲音的高低與振動的關系:得出:1.音調聲音的高低。讓我們一起來探究:生分組試驗 物品:刻度尺,記錄表格。過程:把刻度尺緊壓在桌邊上,將刻度尺1/5伸出桌外;將刻度尺1/伸出桌外;將刻度尺1/2伸出桌外,使其振動發聲。操作關鍵:(1)按刻度尺的手要用力壓緊。(2)使刻度尺兩次振動的幅度大致相同。觀察:刻度尺伸出桌外長短不同時:振動快慢情

9、況?發出聲音的特點?結論:振動的越快發出的聲音越高(音調越高)。我們得到的結論是:物體振動的越快,發出聲音的音調越高。那么能不能用一個物理量來表示振動的快慢程度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試著回答下面的問題:(1)頻率的物理意義是什么?什么叫頻率?(2)在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是什么?(3)物體振動的快慢、頻率跟音調的關系是什么?(4)大多數人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是多少?(5)什么叫超聲波?什么叫次聲波?(6)生活中你對超聲波,和次聲波了解多少?他們有什么用處?(以上問題利用投影)老師先引導學生回答,再講解:超聲波:高于20000赫茲的聲。次聲波:低于20赫茲的聲。(這兩種聲,人是聽不到的)超聲波和

10、次聲波在生活中的現象和應用:有一些動物有完善的發射和接受超聲波或次聲波的器官。超聲波如:蝙蝠、海豚(要說明它們是如何利用超聲波的)、貓、狗;次聲波如:大象(解釋章首圖,講海嘯中大象救人的故事)在故事中,讓學生懂得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要保護我們的生存家園。一起來看教材上的“想想議議”。引導學生分析,蝴蝶、蜜蜂、蚊子的飛行特點,頻率的高低,是否能聽到。聲音有音調的不同,也有強弱、大小的不同。以上,我們共同研究了聲音的兩個特性:音調和響度。師演示用吉他來演示,聲調和響度是聲音的兩個不同的特征。用力撥粗弦音調低,響度大。輕輕撥細弦音調高,響度小。可見:響度大的聲音,音調不一定高;音調高的聲音,響度不一定

11、大。討論:(1)蚊子與黃牛的叫聲。(2)1234567(老師唱出音調)指的是音調還是響度?生做小游戲前排指定一位同學不許回頭,后面的同學指到誰,誰說一句話。讓前排指定同學判斷是誰的聲音。師做在桌子底下分別敲鼓和音叉,讓學生判斷是什么發出的聲音。學生回答后,引出問題:我們是怎樣區分開不同的聲音的?這是由于音色不同。3.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又叫音品。(板書)這是聲音特征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為什么每一種物體振動發出聲音的音色都不同呢?音色是由發聲體的材料、結構等決定的。(板書)人也有各自的音色,但人的一生中,隨著年齡的不同,音色會發生改變。小結本課:樂音的三

12、個特性:音調振動頻率;響度振幅;音色不同發聲體。完成本課時對應課后練習1.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2.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如問題的提出方式等等。這些設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課堂上能夠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課堂氣氛活躍。教師的導入沒有吸引力。第一章 聲現象第3節 噪聲及其控制一、知識與技能1.了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2.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二、過程與方法通過體驗和觀察,了解控制噪聲的思路。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養成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境意識。

13、噪聲的危害以及控制噪聲的措施。結合實際,提出控制噪聲污染的措施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音頻、鬧鐘、音叉、泡沫塑料塊、玻璃。【播放聲音】首先送給同學們一段音樂月光下的鳳尾竹作為禮物,當同學們都沉浸在音樂里時,老師用泡沫塑料塊摩擦玻璃發出刺耳的聲音。【提出問題】你聽完這兩段聲音有什么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回答:聽音樂時感到輕松、心情愉悅,聽到噪聲時感到雜亂、煩躁,不愿意聽到。【導入課題】聲音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能給人以優美享受的聲音,叫做樂音;另一類是令人感到心煩意亂的聲音,我們把它叫做噪聲,隨著現代化大工業的發展,近年來噪聲己成為國際公害。那你想知道有關噪聲的哪些知識呢? 思考,質疑:(1)噪聲

14、是怎樣產生的?(2)它對人體有那些危害?(3)怎樣才能有效地防止或減弱噪聲? 認真聽老師的講述,進入本課的學習。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很好,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探究問題一:噪聲的來源【過渡問題】你知道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嗎?樂音和噪聲的波形有什么不同呢?回顧舊知,思考回答: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仔細觀察,思考示波器上的兩種波形之間的區別:泡沫塑料塊刮玻璃時產生的波形是無規則的,音叉的波形是由規則的。【引導總結】提問:你能說出什么樣的聲音是噪聲嗎?仔細思考,組內討論,學生代表回答: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就是噪聲。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溫馨提示:這是從物理學的角度對噪聲定義的。【

15、引導討論】現在我們正安心的認真學習,突然從外面傳來響亮而悅耳的音樂,音樂聲對我們來說是噪聲嗎?請說明理由。組內展開熱烈討論,學生形成兩種不同的意見,組內學生代表發言,在老師的引導下最后形成共識:這是噪聲,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是噪聲。教師聽取各組的討論情況,讓學生代表自由發言并準確地評價與鼓勵。溫馨提示:這是從環保的角度對噪聲定義的。【舉出實例】請你想一想,你周圍常有哪些噪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找到這些噪聲的來源嗎?讓學生代表發言,說出身邊的噪聲及感受,并說出噪聲的來源,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一定的補充,并將典型事例進行板書。組內展開討論交流

16、,并回答,如:自習課時同學的說話聲、不小心學習用具掉到地上發出的聲音;擦黑板聲;街道上的拖拉機聲;圖書室里的說話聲;建筑工地的機器聲;鄰居家電視機過大的聲音等,當聽到噪聲時感到心煩意亂,不能集中精力各小組內互相補充和學習,嘗試著對各種噪聲進行分類,逐漸完善自己的分類結果。【精析細練】下列屬于噪聲的是 ( )A.上課時,學校里的大喇叭里傳出了優美的歌聲B.上課時,老師的講話聲C.音樂廳里演奏的交響樂D.舞臺上口技演員模仿的風雨聲學生思考后回答并說明理由,答案:A探究問題二:噪聲強弱的等級和危害1、噪聲強弱的等級【展示材料】讓學生閱讀下面的材料,提問:你有什么想法?教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出想法。

17、采石場機器轟鳴 養殖場牲畜“發瘋”房山一農民2000年承包了村里的十幾畝荒山并辦起了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養殖場。2001年11月,村里的養殖場邊上又建起了一座石子廠。石子廠每天機器日夜轟鳴,噪聲不斷,結果養殖場內的牲畜出現各種異常情況:有的不進食;有的無睡眠;還有的牲畜到處亂竄,相互哄擠,造成部分小雞骨折,許多小豬被踩死。眼看著損失與日俱增,養殖場主一怒之下將石子廠告上了法院,要求消除噪音并賠償經濟損失60000元北京晚報(2001年12月25日)報道學生閱讀材料,組內同學互相交流想法,小組學生代表發言,如噪聲的來源多、噪聲響度太大、噪聲是有害的、要注意環境保護等等。【提出問題】既然噪聲的來源那

18、么多,還噪聲又有強有弱,那人們以什么為單位來表示聲音強弱的等級?它的符號是什么?思考,回答:人們以分貝為單位來表示聲音強弱的等級,符號是dB。【指導自學】出示下列問題讓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1)人剛剛能聽到的最微弱的聲音時是多少dB?(2)較為理想的安靜環境是多少dB?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聲音不能超過多少dB?(3)70 dB的噪聲有什么危害?為了保證工作和學習,聲音不能超過多少dB?(4)90 dB的噪聲有什么危害?為了保護聽力,聲音不能超過多少dB?(5)如果突然暴露在150 dB的噪聲中會出現什么后果?閱讀教材,認真思考后回答問題:(1)人剛剛能聽到的最微弱的聲音時是0dB。(2)較為理

19、想的安靜環境是3040 dB,所以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聲音不能超過50dB。(3)70 dB會干擾談話,影響工作效率,所以為了保證工作和學習,聲音不能超過70dB。(4)長期生活在90 dB以上的噪聲環境中,聽力會受到嚴重影響并產生神經衰弱、頭疼、高血壓等疾病,所以為了保護聽力,聲音不能超過90dB.(5)如果突然暴露在150 dB的噪聲中,鼓膜會破裂出血,雙耳完全失去聽力。閱讀資料,積極發言,發表自己的想法。探究問題三:控制噪聲1.聲音從產生到引起聽覺的三個階段【過渡問題】讓鬧鈴發聲,然后提問:根據前邊學過的知識,你能說出鬧鈴聲從產生到引起聽覺的三個階段嗎?回憶以前學過的內容,積極思考,回答

20、:聲源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的傳播鼓膜振動引起聽覺。2.控制(或減減弱)噪聲的措施【歸納總結】將學生提出的控制(或減弱)噪聲的方法進行分析歸納,引導學生共同總結出控制(或減弱)噪聲的措施:1.防止噪聲的產生在聲源處減弱2.阻斷噪聲的傳播在傳播過程中減弱3.防止噪聲進入耳朵在人耳處減弱【學以致用】下圖中控制噪聲的措施分別屬于哪一類?摩托車的消聲器 工廠用的防噪聲耳罩 穿越北京動物園的“隔音蛟龍”完成本課時對應課后練習1.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2.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如問題的提出方式等等。這些設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

21、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課堂上能夠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課堂氣氛活躍。教師的導入沒有吸引力。第一章 聲現象第4節 人耳聽不見的聲音一、知識與技能1.知道人的聽覺范圍是20Hz-20000Hz2.了解超聲波的特點和應用,知道次聲波的危害及監測。二、過程與方法1.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2.閱讀“科學世界,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三、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觀察、實驗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后繼學習打基礎。3.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超聲波的特點

22、和應用。次聲波的危害及監測。多媒體視頻。火山、地震暴發前,自然界中的動物有什么異常反應?它們是通過什徑獲得這種信息的?人類為什么不能?通過交流、討論,引入新課。1.人耳聽覺的頻率范圍(1)人耳聽覺的頻率范圍是20Hz-20000Hz。比如人能聽見蜜蜂飛時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卻聽不見蝴蝶飛行時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2)每個人的聽覺范圍不同,有些年輕人可以聽到低于20Hz的聲音;一般情況下,人的年齡越大,聽覺的頻率范圍越小。有種助聽器就是用來擴大老年人的聽覺頻率范圍的。(3)人和一些動物的聽覺范圍不同。狗、大象可以聽見次聲波,蝙蝠、海豚、狗可以聽見超聲波。2.超聲波(1)定義:頻率高于20000H

23、z的聲音。(2)特點:方向性好、穿透力強、易于獲得較為集中的能量。(3)應用:測距、焊接、清洗、擊碎人體內的結石等。(4)危害:超聲波超過一定強度后,也是噪聲。3.次聲波(1)定義:頻率低于20Hz的聲音。(2)特點:傳的很遠、很容易繞過障礙物、無孔不入。應用:預報地震、臺風,監測核爆炸等。(3)危害:一定強度的次聲波會使人產生恐懼、惡心、神經錯亂,甚至五臟破裂。強度大的還會對機器設備、建筑物造成破壞。完成本課時對應課后練習1.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2.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如問題的提出方式等等。這些設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

24、,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課堂上能夠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課堂氣氛活躍。教師的導入沒有吸引力。第二章 物態變化第1節 物質的三態 溫度一、知識與技能1.能列舉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狀態的物質,理解氣態、液態和固態是物質存在的三種狀態。2.知道在一定條件下,物質存在的狀態可以發生變化。3.能舉例說明三種物態的基本特征。4.知道溫度的概念、單位,攝氏溫度的判定標準。5.掌握熱力學溫標和攝氏溫標的轉換、溫度計與體溫計的異同,溫度計的正確使用。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大量不同狀態物質按照固、液、氣三種不同狀態分類體會對物質分類的方法。2.通過觀察水的物態變化實驗感受物質發生物態變化的條件。

25、3.通過用物質結構的微觀模型解釋三種物態的特征,了解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4.觀察溫度計的構造,通過練習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及情景互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三、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冰化成水的實驗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事實,感受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看待問題。2.通過參與數學活動,產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3.對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等社會問題能發表自己的見解,增強環保意識。1.物質存在狀態、特征及變化。2.正確使用溫度計。理解熱力學溫標和攝氏溫標的轉換。圖片、礦泉水、光盤、酒精、鉛球、氟、醋、水、氫氣、牛奶、肥皂、針管、可口可樂

26、、薯條、水銀、瓶中的氯氣、洗發液、抹布、充氣的救生圖、食鹽、感冒沖劑、露珠、川貝枇杷露、冰棍、水銀、煤氣罐、食用油、籃球、自行車輪胎、燒杯、冷水、溫水、熱水、溫度計。觀察一組圖片:晶瑩剔透的冰雕、飛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機。思考討論:這三幅圖有什么聯系?作為一組圖片我們希望對比什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多媒體投吃冷飲降溫、生火取暖等的圖片,讓學生思考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導學生討論。【過渡】同學們,看到這幾張圖片,大家有什么疑問嗎?我們知冷知熱都和什么有關呢?任務一:物質存在的狀態觀察一組圖片:晶瑩剔透的冰雕、飛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機思考討論:這三幅圖有什么聯系?作為一組圖片我們希望對

27、比什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情景二:物體分類比賽第一組:(男生做)礦泉水、光盤、酒精、鉛球、氟、醋、水、氣球中的氫氣、牛奶、肥皂、冬天在戶外說話時哈出的“白氣”、針管、可口可樂、薯條、水銀、瓶中的氯氣第二組:(女生做)洗發液、抹布、充氣的救生圖、食鹽、感冒沖劑、露珠、川貝枇杷露、冰棍、水銀、煤氣罐、食用油、籃球、自行車輪胎問題:1.將所有物質進行分類,并指出分類的依據2.固、液、氣的不同特征是什么?任務二:物態變化實驗:化冰(用酒精燈加熱燒杯中的冰塊)提示:認真觀察,注意安全,正確使用酒精燈問題:化冰實驗說明了什么?提示:實驗的現象是_,條件是_。得到的結論是_。舉例交流:列舉生活中的物態變

28、化的事例。任務三:解釋物質三態的特征和發生物態變化的原因:觀看動畫模擬,建立微觀模型的概念,通過自學課本討論交流完成任務。1.物質由_組成。2.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_力和_力。3.分子間有一定的_。4.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問題:1.當物質處于固態、液態、氣態時,分子間的距離及分子的運動情況如何?2.當物體的溫度升高時,分子運動的劇然程度及分子間的距離會發生如何變化。自我檢測1.物質由一種狀態變為另一種狀態的過程稱為_。2.固體具有一定的_和_,液體沒有_卻有一定的_,氣體既沒有_,也沒有_。3.自然界中物體常見的三種狀態是_、_、_。4.舉出三個物態變化的例子_.5.下列屬于液態的是

29、()A.冰B.鐵釘C.樹木D.啤酒6.下列現象中,屬于物態變化的是()A.鋼塊軋制鋼板 B.木頭制成課桌C.冰糕化成糖水D.生米煮成熟飯一、溫度和溫度計【過渡】近20年來,全球氣候已明顯變暖,按照目前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長情況,在未來20年,全球溫度每10年將升高0.2,地球表面溫度升高將為人類生活帶來許多方面的影響,那么,這里所說的溫度升高是怎樣判定的呢?怎樣準確測量物體的溫度呢?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活動】我們按照課本圖42來做個小實驗。給大家準備3個盛有水的燒杯,里面分別為冷水、溫水和熱水,現在我們選一位同學按照活動1的方法來試一試。當我們兩手分別感受冷水和熱水后,再同時感

30、受溫水時兩手的感覺不同。這表明,單憑感覺判斷冷熱是不可靠的。那么我要準確測量物體的溫度該怎么辦呢?這將使用到溫度的測量儀器溫度計。常用的溫度計是利用汞、酒精或煤油等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來測量溫度的。【活動】課堂準備常用溫度計數支,分別發放于學生手中,帶領他他們小心仔細的觀察溫度計的構造。瑞典科學家攝爾修斯首先制定了溫度計的分度方法,故被稱為攝氏溫標,單位符號為,如課本圖44。攝氏溫度的判定標準:在1個標準大氣壓下,純凈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0;純水沸騰是的溫度:100。溫度的寫法:10攝氏度寫作10,零下(負)5攝氏度寫作-5。【交流】了解一下課本87頁溫度階梯中的常識。目前國際上用得較多的溫標有

31、華氏溫標(F)、攝氏溫標(C)、熱力學溫標(K)和國際實用溫標。其中國際單位制中采用熱力學溫標,由英國科學家湯姆生(開爾文勛爵)創立:以-273作為起點絕對零度;單位:開爾文(K),1K=1。絕對零度是物質低溫的極限值。熱力學溫度T與攝氏溫度t的換算:T=273+t,如課本圖45。有些國家采用德國物理學家華倫海特首創的華氏溫標,單位:“華氏度”,表示為“F”,tF=32+9/5t【提問】大家認為沸騰的水與油誰的溫度更高?試著說一說。【答案】由于油的沸點比水的大,故沸騰的油溫度更高。【知識鞏固】有兩支溫度計,玻璃泡一樣大,但玻璃管的內徑不同,將它們插入同一杯熱水中,它們的水銀柱上升高度和示數分別

32、是( C )A.上升高度一樣,示數相同B.內徑細的升得高,它們的溫度示數不同C.內徑細的升得高,它們的溫度示數相同D.內徑粗的升得高,它們的溫度示數相同【過渡】現在我們對溫度有了大致了解,那么我們該如何使用它呢?二、溫度計的使用【交流】同學們先觀察一下活動3的內容,思考一下為何課本圖46中b、c、d的做法是錯誤的。如果給你一根溫度計,你該怎樣使用它呢?【活動】課堂上請同學們分別用手估測和測量熱水、溫水和冷水的溫度,并填入課本85頁的表中。溫度計使用時,應該: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的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后要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讀數時玻璃

33、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提問】那么怎樣使用體溫計測量體溫呢,它和普通溫度計的構造及使用方法有什么異同?體溫計又稱醫用溫度計。體溫計的工作物質是水銀。體溫計也是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體溫計的量程是3542;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間有很細的縮口,使用前應該甩一甩!類別構造量程分度值用法體溫計玻璃泡上方有縮口35420.1可離開人體讀數;用前甩一甩溫度計無-201001不能開開被測物體讀數;不能甩【提示】測體溫前,應先用酒精對體溫計消毒,使用時要防止體溫計破損,一般在腋下測量體溫。【拓展】了解幾種不同的溫度計,如課本圖4-810。【知識鞏固】用一只讀數是“39

34、.5”的體溫計去測一正常人的體溫,測量前沒有甩溫度計,若當時的氣溫是18,測量后體溫計的讀數為( B )A37 B39.5 C18 D36.8【議一議】人們常用的體溫計是根據液體 熱脹冷縮 的性質制成的,若在紅色的玻璃泡上包上潮濕的酒精棉球,過一會兒其示數會_下降_(填“上升”、“下降”、或“不變”)。三、課堂練習1.下列溫度值最接近實際的是( B )A.健康成年人的體溫是39B.讓人感覺溫暖而舒適的室內溫度是25C.洗澡時淋浴的適宜水溫是60D.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鹽水的凝固點是02.用一支水銀溫度計測量放在25房間里的一盆熱水的溫度時,當溫度計的水銀上升經過“28”這一刻度時,溫度計的讀數表

35、示的是( C )A.房間里的溫度 B.熱水的溫度C.溫度計中水銀的溫度 D.無法判斷3.用一支原來示數是38的體溫計,未經甩,便去測量一個正常人的體溫,如果這人體溫為36.5,則該體溫計的讀數為( );然后再去測量一個發高燒的患者,他的體溫是39.1,則這時體溫計的讀數為( C )A36.5、39.1 B36.5、36.5C38、39.1 D38、38完成本課時對應課后練習1.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2.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如問題的提出方式等等。這些設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課堂上能夠讓

36、所有學生都“動”起來,課堂氣氛活躍。教師的導入沒有吸引力。第二章 物態變化第2節 汽化和液化第1課時 汽化一、知識與技能1知道蒸發的現象和特點。2知道蒸發和沸騰統稱為汽化,了解蒸發和沸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二、過程與方法1觀察水的沸騰現象和條件和特點。2體驗蒸發現象,了解其應用。3通過觀察水的沸騰現象經歷科學實驗的基本過程,體會實驗的魅力,培養分析、概括物理規律的能力,以及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畫圖像、歸納總結沸騰的特點。大燒杯、酒精、鐵架臺、石棉網、酒精燈、溫度計。師:在前面

37、,我們已經學習了水的三種狀態,知道水可以由一種狀態變成另外一種狀態,(出示課件“水的三態變化”)師:老師這里有一杯冷水,過一段時間這杯水會怎樣?請同學們思考后回答。(說明:情景引入、激起學生聽課興趣,學生會根據剛才看到的課件說出水會變成氣體,這杯水會減少等)師:老師這兒還有一杯熱水,這個燒杯中的水過一會兒也會變少嗎?減少的水哪去了?比較這兩杯水發生的現象有什么相同點?(都是由液體變成氣體)。(說明:歸納總結、使他們在參與中感悟成功的喜悅,為學習本節知識提供良好的精神狀態)師:像這種物質由液態變成氣態的現象叫汽化。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汽化現象。師:比較剛才兩杯都變少的過程及現象,有什么不同?(學生討

38、論,搶答)學生會分析出:第一杯中比較平緩、比較慢、不劇烈、可以在任何溫度下進行。第二杯中比較劇烈、比較快加熱到一定的溫度,有氣泡、內部也有氣泡等。教師:按照汽化的定義,這兩杯水雖然都發生了汽化現象,但汽化的方式不同,物理上把前一種汽化方式稱為蒸發,第二種氣化方式稱為沸騰。1蒸發現象。學生實驗:在手背上涂酒精,觀察酒精的變化并體驗涂酒精處手背的感覺。我們在溫度計的玻璃泡上涂一些酒精,看示數的變化。(實驗激趣氣氛活躍)猜一猜,溫度計的示數會怎樣變化?實際做一做。生:做實驗并交流結論。師:溫度計的示數減小說明液體蒸發時要從周圍物體那里吸收熱量,也就是說蒸發吸熱有致冷作用。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的現

39、象?你能說一說嗎?(夏天游泳后剛從水中上岸感到冷,如果被風吹了更冷的發顫。下雨后的面上的積水逐漸變少。涼曬的濕衣服會變干。)師:從同學們所列舉的蒸發的例子,試著歸納總結蒸發的幾個特點。教師總結:發生在液體表面,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汽化進行得緩慢,需要吸熱有致冷作用。師:那么影響蒸發的快慢因素是什么?教師出示實驗課件“蒸發的快慢”總結:液體溫度、空氣流動速度、液體表面積。(這里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2觀察沸騰師:老師剛才加熱的這杯熱水它是汽化的另外一種方式沸騰。因為它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發生,溫度高,非常劇烈。說到沸騰同學們一定非常熟悉吧。誰能說說你見過的水沸騰時有什么現象?(學生總結:有氣泡、

40、有響聲、水翻滾、不停地加熱最后能把水燒干、冒“白氣”、溫度越來越高)。(1)提出問題師:除了這些你們還想知道有關沸騰的那些問題?你能說出這里涉及到的物質狀態的變化、溫度的變化規律、吸熱情況嗎?(提出問題)(2)猜想、假設師:有沒有同學能夠解釋這幾個問題或大膽的猜想一下答案?(液態變為氣態、溫度不斷上升、需要吸熱)師:那么是不是這樣的,能不能設計一個實驗來觀察水的沸騰現象?需要什么樣的實驗裝置?(學生討論、思考、設計實驗裝置)(3)設計實驗學生交流裝置并簡要敘述觀察過程。全班共同討論,并設計記錄表格。 (4)進行實驗并收集數據師:教師總結:必須正確使用溫度計,實驗過程注意安全。注意觀察加熱過程中

41、看到的現象(水的溫度、水發出的聲音、水中的氣泡)。當水溫達到90左右時,每隔1 min記錄一次溫度,水沸騰后,再記錄5 min溫度情況,將數據填入表格中。兩名同學分工合作,一人看表,一人讀出溫度值并填在表格中,讀數要迅速,同時都要注意觀察現象。停止加熱后,要注意繼續觀察。(進行實驗并收集數據)(5)歸納總結分析評估讓學生描述實驗結果,從溫度變化、氣泡大小、聲音大小、吸熱情況等描述。教師總結:沸騰是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水在沸騰時溫度不變。說明水在一定溫度下才能沸騰。我們把這個溫度叫做沸點。水的沸點在正常條件下是100。指導學生觀察熄滅酒精燈后,杯中的水不再沸騰,讓學生思考原

42、因,指出:沸騰需要吸熱。師說明:沸點受氣壓的影響。我們以后再進一步學習。根據液體沸點表,請同學們思考:這節課你所用的溫度計是否是酒精溫度計?生:(思考后回答)不是,酒精的沸點是78。完成本課時對應課后練習1.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方法讓學生體會到“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在設計此課時,從上節課入手,引入新課。2.縱觀本節課的設計,不難發現每個環節都是從提出問題入手展開教學的,這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問題,組成一個步步攀升的臺階,引領學生走向科學知識的殿堂。3.在不違背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如問題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設計等等。這些設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

43、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章 物態變化第2節 汽化和液化第2課時 液化一、知識與技能1知道液化現象。2知道液化放熱及液化的兩種方法:降低溫度、壓縮體積。二、過程與方法1體驗液化現象,了解其應用。2通過觀察液化現象經歷科學實驗的基本過程,體會實驗的魅力,培養分析、概括物理規律的能力,以及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氣體液化的方法。使氣體液化的方法。燒杯、鐵架臺、石棉網、直角玻璃管、軟木塞、酒精燈、水、鐵板、注射器、乙醚。教師:小學自然和初中一年級的地理課本中都講過,雨的形成是大氣中的

44、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珠,形成降水,這是自然界中的液化現象。日常生活中液化現象也經常可以看到。1.降低溫度,氣體液化演示實驗:把熱水裝在燒瓶中放在鐵架臺的石棉網上,直角玻璃管插在軟木塞上然后塞住燒瓶口,用酒精燈給燒瓶中的水加熱,當瓶中的水沸騰時,將鐵板靠近燒瓶口,可見水從鐵板上滴下。引導學生觀察:在直角玻璃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見,在玻璃管口一小段段距離的位置才看見“白氣”。很顯然,從玻璃管噴出來的是“水蒸氣”,水蒸氣無色看不見,水蒸氣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氣”,人們才看見,所以“白氣”是小水珠不是氣。總結:氣體溫度降低可以液化,大量實驗表明,所以氣體在溫度降低到足夠低時都可以液化。2.壓縮體積,

45、氣體液化問題:使氣體液化是否只有降低溫度一種辦法?用溫度降低的方法雖然能使所有的氣體液化,但是要使氣體的溫度足夠低,需要非常復雜的技術,所以人們就想尋找能在不太低的溫度下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演示:取一支大的注射器,拉動活塞使注射器里吸進一些乙醚,取下針頭,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時,注射器里的液態乙醚消失,全部變為乙醚蒸氣,然后推動活塞,壓縮乙醚蒸氣體積,讓學生注意觀察有沒有液體出現。(注:本實驗若用投影儀投影觀察效果較明顯)實驗結論:用壓縮體積的辦法可以使氣體液化。教師強調;有的氣體單靠壓縮不能使它液化,必須使它溫度降低到一定溫度以下,才能設法使它液化。完成本課時對應

46、課后練習1.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方法讓學生體會到“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在設計此課時,從自然現象入手,引入新課。2.縱觀本節課的設計,不難發現每個環節都是從一個個演示實驗入手展開教學的,這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問題,組成一個步步攀升的臺階,引領學生走向科學知識的殿堂。3.在不違背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如問題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設計等等。這些設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章 物態變化第3節 熔化和凝固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物質存在的三態,確認固態和液態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2.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描述晶體熔化和凝

47、固的特點,理解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的意義。 3.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晶體熔化圖象的描繪,能根據圖象敘述晶體和非晶體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實驗和教師指導實驗,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善于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隨堂實驗使學生樹立規范實驗、仔細實驗、勤于動手的良好習慣以及學生分工協作的團結精神。做好晶體和非晶體熔化的對比實驗。晶體熔化時雖然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描繪晶體熔化圖像;據圖敘述晶體和非晶體的特點。海波、萘、冰、蠟、溫度計、燒杯、酒精燈、鐵架臺、攪拌器。請學生回答“物質常見的三種狀態是什么?”,獎勵給回答問

48、題的同學一個冰棍,出示冰棍后發現“要吃的冰棍變成了水”,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現象,經過學生思考回答,展示圖片不同物質熔化的圖片讓學生進一步確認,引出新課。設計本環節旨在讓學生從日常的自然現象中領悟關于物質熔化和凝固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展示知識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特色。 第一個環節:設疑提出問題 物質由固態變成液態過程中溫度是否發生變化?不同物質變化規律是否相同?吸熱還是放熱 第二個環節:自由猜想 為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意識,教師讓學生結合問題和生活經經驗自由猜想。 第三個環節:教師指導設計實驗 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實驗器材的限制,為了節約時間,

49、以便有更多的時間觀察熔化過程,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實驗的思路,設計出實驗方案。 第四個環節:小組合作進行實驗 1.分工協作,職責分明 為保證學生順利完成實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好組織工作,幫助學生分好小組,6人一組,(報時、攪拌、讀數、觀察狀態、記錄、描點各一人),根據學生選擇海波、萘、冰和蠟做為藥品的不同分為八大組做熔化實驗。教師應強調實驗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特別是強調實驗時加強分工協作。學生只有分工明確,職責分明,實驗才有望成功。 2.仔細觀察,認真實驗 實驗時要培養學生認真操作、仔細觀察的科學態度。特別強調仔細觀察溫度計示數變化,不同溫度下的狀態、熔化時的狀態及溫度,及時記錄實驗中的數據

50、(每1分鐘記錄一次)。注意:當海和萘開始熔化時,要及時攪拌;仔細觀察溫度與物質的變化情況。 第五個環節: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根據實驗數據,學生在方格坐標紙上描點、連線、完成圖像。指明坐標軸上的兩條數軸的指向分別表示時間和溫度。完成海波、萘、冰和蠟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并加以投影展示,然后引導學生根據圖像進行以下分析: 你的猜想是否正確?物質由固態變成液態過程中溫度是否發生變化?吸熱還是放熱,讓學生展示自己小組的數據和圖像并試述理由。 比較不同小組的數據和圖像一,再分析不同物質變化規律是否相同?結合學生的圖像和回答引出晶體和非晶體。 第六個環節:交流探究成果,及時調控矯正 師投影一組晶體和非

51、晶體熔化對比數據和圖像問:(1)從圖像看晶體和非晶體熔過程有什么不同?(2) 從圖像你還能得到什么信息?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歸納出以下結論: 固體分類:晶體:具有一定的熔化溫度的物質,叫做晶體(如硫代硫酸鈉)和非晶體:沒有一定的熔化溫度的物質叫非晶體(如松香)。 晶體和非晶體的熔化特點:晶體和非晶體熔化時都要從外界吸熱。 晶體是在一定溫度下熔化的,晶體熔化時的溫度叫熔點,非晶體沒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即非晶體沒有熔點。 晶體從開始熔化到完全熔化,處于固、液體共存的狀態,非晶體熔化時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狀態。 問:通過你的實驗得出的結論和上述結論相同嗎?若不同?是哪不同?問題可能出在哪兒?讓學生先在小

52、組內討論再提出來大家共同討論交流。 這樣的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們由過去的“觀察者”變為“探究者”,由“驗證者”逐漸轉變為“實驗者”,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熱情。讓他們體會到了未知世界探究的樂趣。同時突出了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完成本課時對應課后練習1.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2.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如問題的提出方式等等。這些設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課堂上能夠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課堂氣氛活躍。教師的導入沒有吸引力。第二章 物態變化第4節

53、 升華和凝華一、知識與技能1.知道什么叫升華,什么叫凝華。2.知道升華是一個吸熱過程,凝華是一個放熱過程。3.能夠解釋生活中常見的升華、凝華現象。二、過程與方法1.組織學生觀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來理解升華和凝華的定義。2.師生共同探究人工造“雪”的過程,理解升華吸熱和凝現象。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收集材料和對日常現象及實驗的觀察,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養成探求知識的欲望。知道升華、凝華現象及它們各自的吸放熱情況。解釋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象。開水、冷水、燒杯、碘升華和凝華管、燈泡。【創設情境】導語:前面幾節課我們已學習了有關物態變化的知識。知道固態和液

54、態、液態和氣態之間可以相互轉化,那么固態和氣態之間是否也可以相互轉化呢?設疑:二十四節氣中有“霜降”一說,古時候人們認為霜是從天上降落的,故而稱為霜降。你贊同這個觀點嗎?通過今天的新課學習,就能知道答案了。1.探究碘的升華和凝華【提出問題】固體和氣體之間到底能不能直接發生變化。【猜想與假設】猜想1.把碘加熱后會變成液態碘。猜想2.把碘加熱后會變成氣態碘。【設計實驗】探究固體和氣體之間到底能不能直接發生變化。參照下圖進行選擇需要的實驗器材:開水、冷水、燒杯、碘升華和凝華管。【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1.把碘升華和凝華管放入熱水中,仔細觀察現象。2.當固態的碘變為紫色的碘蒸氣并充滿試管后,將試管從熱水

55、中拿出,再放入涼水中,碘蒸氣又會變為固態的碘。【評估】實驗過程中,給燒瓶里的碘加熱,杯中看到什么現象?有無液態碘出現?有沒有可能在什么地方發生錯誤?學生思考后回答:無液態的碘出現。【交流與合作】把你觀察到的物理現象與同組的同學討論、探究一下,同時進行相互交流,得到正確答案,并得出結論。學生結論:加熱時,碘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冷卻時,碘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2.升華和凝華【總結并過渡】從上面實驗知道:加熱時,碘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這種現象叫升華,冷卻時,碘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這種現象叫凝華。讓學生總結:1.什么是升華?什么是凝華?2.升華需要吸熱嗎?凝華需要放熱嗎?3.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象衣柜里

56、防蟲用的樟腦片,過一段時間就會變小,最后不見了,這就是一種什么現象?學生:升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凝華: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升華需要吸熱;凝華需要放熱 升華冬天,晾在室外的濕衣服會結成冰,但結冰的衣服也會慢慢變干,這是因為什么?學生:冰直接升華為水蒸氣了。北方秋、冬兩季,早晨出現霜、窗玻璃上出現冰花、樹枝上出現霧凇,這些都是什么現象。學生:水蒸氣含量大,遇到冷的玻璃窗凝華成小冰晶。都是凝華現象。冰棍外表的“白粉”是怎樣形成的?學生: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成的小冰晶。利用干冰儲藏食物,運輸食品原理是什么?學生:干冰(固態二氧化碳)的升華來吸熱降溫。3.升華吸熱凝華放熱的應用(

57、1)解釋:引入時的疑問“霜降”的實際成因。學生: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成的小冰晶。(2)有這樣一個例子,用久的燈泡會發黑,你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其中的道理嗎?展示:用久的燈泡會發黑,是因為鎢絲發生了什么現象?學生觀看圖片分析成因交流:鎢絲受熱升華為鎢蒸氣,冷卻后又凝華成固態的小鎢粒附著在燈泡壁上。(3)人工降雨悶熱的夏天遲遲不下雨,就可將裝有“干冰”的炮彈射到烏云密布的天空。不一會,瓢潑大雨傾盆而下。思考在云層中拋撒干冰為什么會促成降雨?提問:人工降雨的全過程經歷了哪些物態變化?思考回答:這是由于“干冰”升華吸熱,促使水蒸氣液化成水滴,造成了人工降雨。交流:干冰升華水蒸氣液化、凝華小冰晶熔化(4

58、)舞臺上的煙在舞臺上撒干冰制造白霧。思考在舞臺上撒干冰為什么會出現白霧?說一說這里包含的物態變化名稱學生:噴出的干冰升華吸收大量的熱,使周圍溫度降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即為看到的白霧。4.討論“想想議議水的三種狀態分別是冰、水和水蒸氣。給圖填字,說明它們三者之間轉化過程的名稱以及吸熱、放熱的關系。學生思考、交流根據學到的知識填空。師生矯正。箭頭所指示的物態變化名稱。5.閱讀“科學 技術 社會”了解水的循環我們不僅需要在技術上使用節水器具、優化用水系統的運行,更需要每個人提高節水意識、養成良好的用水習慣,共同保衛我們的藍色園。閱讀后討論、交流水的循環中的物態變化,知道節約用水的一些措

59、施。節約用水措施如:讓水循環利用淘米水澆花;及時關閉水龍頭。完成本課時對應課后練習1.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2.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如問題的提出方式等等。這些設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課堂上能夠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課堂氣氛活躍。教師的導入沒有吸引力。第二章 物態變化第5節 水循環一、知識與技能1.能用“物態變化”知識分析自然界水循環過程中的相關現象。2.知道水是珍貴的資源,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的意識。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圖片、閱讀教材了解自然界水的循環過程及意義。2.

60、閱讀“科學世界,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觀察、實驗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后繼學習打基礎。3.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運用物態變化的知識分析云、雨、雹、雪、霧、露、霜等自然現象的成因,增強學生環境的意識和節水意識。正確區分并合理解釋云、雨、雹、雪、霧、露、霜等自然現象的成因。課件制作、多媒體設備。情境1:一個人因干渴而昏迷,當他醒來開口說話時,第一個字一般會說什么呢?情境2:唐代詩人李白寫下了著名的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