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2024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試卷共30題,每題2分,共6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出土了大批刻有文字的龜甲、獸骨,這些文字證實了文獻中關于商朝的部分歷史記載。這說明商朝(
)A.疆域遼闊 B.階級出現 C.歷史可信 D.制度完備2.公元前221年,戰國結束,秦朝開始。這說明(
)A.統一國家形成 B.封建盛世出現 C.社會流動加強 D.儒學成為正統3.依據歷史邏輯關系,填寫在下面中最為恰當的是(
)A.實行休養生息 B.維護邊疆穩固 C.解決經濟貧困 D.加強中央集權4.在河北省一次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幅遼代壁畫《備茶圖》,畫中有茶盞、盞托、茶碗、茶勺、渣斗等茶具,這反映出遼代(
)A.完成了封建化進程 B.貧富差距十分明顯C.手工業發展較緩慢 D.受到中原文化影響5.下圖運河工程首次(
)A.連接西域交通 B.溝通五大水系 C.深入嶺南地區 D.實現河海連運6.下圖中地方權力分配的設置,所吸取的歷史教訓是(
)A.藩鎮割據 B.外戚干政 C.宦官專權 D.土地兼并7.洋務新政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這一嘗試主要是(
)A.進行思想解放運動 B.引進機器生產技術C.改變封建專制制度 D.廢除科舉選官制度8.1901年2月14日的一則公告中寫道:本年夏間……朕奉慈駕西巡,京師云擾。據此推斷該公告的發布者是(
)A.義和團 B.西方列強 C.清政府 D.革命黨人9.下側著作共同反映的歷史主題是(
)A.富國強兵 B.政治變革 C.實業救國 D.民主科學10.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制定了憲法大綱,選舉產生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這表明中國共產黨著力于(
)A.人民軍隊的創建 B.工人運動的開展C.統一戰線的鞏固 D.革命政權的建立11.《西北文化日報》在1936年12月13日發表“張楊昨發動對蔣兵諫,通電全國發表救國主張”的相關報道。這反映出當時中國(
)A.民族危機加劇 B.國共合作形成 C.軍閥混戰重現 D.階級矛盾尖銳12.1949年春,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這一決策提出的歷史背景是(
)A.全面內戰的爆發 B.三大戰役的勝利 C.渡江戰役的發起 D.全國的基本解放13.“鐵人”王進喜在他的日記中寫道:“我是個普通工人,沒啥本事,就是為國家打了幾口井。”其所蘊含的時代精神有利于(
)A.人民政權得以鞏固 B.國民經濟全面恢復C.社會主義制度建立 D.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4.下列歷史信息反映出中國: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中美兩國開始走向關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1976年,與中國建交國家累計達到111個。(
)A.提出了獨立自主的方針 B.開創了和平發展的理念C.拓展了外交活動的舞臺 D.實現了睦鄰友好的目標15.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開啟于(
)A.1978年 B.1982年 C.1987年 D.1992年16.在西亞地區的考古逮址中,發現了公元前9000年左右的小麥和大麥,馴養的狗、綿羊和山羊的骨骼以及定居的村落遺跡,這說明當時西亞地區(
)A.進入文明時代 B.產生原始農業 C.出現商品貿易 D.形成早期城市17.現藏于大英博物館的羅塞塔石碑,碑文為托勒密五世詔書,分別用古埃及象形文字、世俗體文字和希臘文三種文字刻寫。這能夠反映(
)A.文化隔閡的消除 B.文字失傳的因素C.文明之間的交流 D.文學繁榮的表現18.如圖描繪的是(
)A.拉美大地產制 B.日本貴族莊園 C.西歐封建莊園 D.蘇聯集體農莊19.古代印第安人從特斯科科湖中撈起肥沃的淤泥,堆積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動園地。這一做法目的是(
)A.發展農耕 B.用于觀光 C.清除污染 D.方便運輸20.有西方學者稱“沒有美第奇家族,就沒有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該家族重要的經濟來源是銀行金融信貸業務。這反映出文藝復興出現的重要條件是(
)A.封建勢力衰弱 B.古典文化再生 C.近代科學興起 D.資本主義萌芽21.1799年,拿破侖發動軍事政變上臺,后來稱帝,但他維護大革命所確立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據此判斷法國(
)A.政權性質沒有改變 B.長期稱霸歐洲大陸C.國際地位直線上升 D.已然成為法治國家22.1884年,英、法、德等國在柏林召開會議,決定各國可以先在地圖上劃定彼此的勢力范圍,然后再去占領,此次“地圖上作業”會議主要是為了占領(
)A.亞洲 B.歐洲 C.美洲 D.非洲23.下圖信息顯示出同盟國(
)A.實力強于對手 B.獲取外援便利 C.便于協同作戰 D.具有海上優勢24.1920年,印度國大黨新黨章規定,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以爭取實現自治。這使印度民族解放運動(
)A.避免了流血沖突 B.明確了斗爭方式 C.取得了完全勝利 D.消除了民族矛盾25.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這反映出第二世界大戰(
)A.出現戰略轉折 B.性質發生改變 C.進入全球階段 D.取得根本勝利26.1946年,美國駐蘇聯大使館代辦提出美國要依靠實力抵制蘇聯的擴張;蘇聯駐美國大使斷定美國正在把蘇聯作為戰爭的對象面準備未來的戰爭。這表明美蘇(
)A.加強合作 B.開始冷戰 C.爆發戰爭 D.轉向對抗27.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加大政府在公共事業領域的開支,刺激消費需求;制訂經濟發展計劃,促進經濟協調發展,這反映了其在經濟上(
)A.減少政府干預 B.實行計劃經濟 C.加強宏觀調控 D.重視國際協調28.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獲得民族獨立。這主要說明(
)A.世界殖民體系瓦解 B.雅爾塔體系被破壞C.兩大陣營逐漸崩潰 D.南北差異日益縮小29.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下列與此關聯最緊密的是(
)A.經濟全球化 B.文化多樣性 C.區域集團化 D.社會信息化30.下面漫畫顯示,“全球化”巨人就像《格列佛游記》里的格列佛來到小人國,被小人用“投資問題”“供應鏈問題”“地緣政治對立”和“貿易關稅”等繩索拴住。這說明當今全球化(
)A.面臨挑戰 B.進展順暢 C.全面崩潰 D.影響深遠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朝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都極為成熟的時代,出現了從中世社會向近世社會轉型的各種新氣象。——摘自《明史十講》結合所學知識,論證材料中的觀點。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世界歷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公元前500年以前,“四大文明”的出現、確立、初步擴散。第二階段,公元前500年到公元1500年,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間的相互沖擊。第三階段,1500年到1789年,西方在與各大文明交鋒中逐漸取得支配地位。第四階段,1789年后,西方文明轉型以及確立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優勢。——摘編自《世界史》依據材料說明上述四個階段劃分的標準,結合所學知識,列出任意一個階段的相關歷史史實。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時間中國外國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1898年百日維新開展美西戰爭爆發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巴黎和會召開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雅爾塔體系建立指出表中同一年發生的有因果關聯的歷史事件,結合相關史實闡明其關聯。(說明:找出任意一組關聯事件作答即可)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1.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代(中國)。根據材料“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出土了大批刻有文字的龜甲、獸骨,這些文字證實了文獻中關于商朝的部分歷史記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商朝王室用于占卜記事的文字,內容涉及祭祀、戰爭、農業等社會生活各方面,是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之一。而且殷墟甲骨文甲骨文作為一手史料,證實了文獻(如《史記》)中商朝部分歷史的真實性,使商朝從傳說時代進入信史時代,C項正確;甲骨文內容主要涉及政治、經濟活動,未直接提及商朝疆域范圍,無法據此證明疆域遼闊,排除A項;階級分化在夏朝已出現,甲骨文未專門記載階級起源,排除B項;甲骨文雖涉及商朝的祭祀、官制等信息,但其主要體現部分制度的信息,若要反映制度體系的“完備性”,還需要更多元的史料,排除D項。故選C項。2.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公元前221年,戰國結束,秦朝開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滅掉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秦朝。并且秦朝通過軍事征服結束戰國分裂,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如皇帝制、郡縣制),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等,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鞏固了統一。這標志著中國歷史上首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誕生,A項正確;秦朝建立初期主要致力于鞏固統一,且存在嚴刑峻法、徭役繁重等問題,并未出現盛世局面,排除B項;社會流動指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人員變動,其加強通常與選官制度改革(如科舉制)、經濟結構變化等相關,而秦朝的社會階層仍以貴族、地主、農民為主,選官制度尚未形成系統性流動機制,排除C項;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始于西漢漢武帝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而且秦朝推行法家思想,對儒學采取壓制態度,排除D項。故選A項。3.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頒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國勢力,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推行均輸平準加強了對經濟的控制,將財政大權收歸中央;尊崇儒術統一了思想,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所以這些措施共同的作用是加強中央集權,D項正確;實行休養生息主要是漢初為恢復經濟采取的政策,如輕徭薄賦、減輕刑罰等,題干列舉的措施主要不是為了休養生息,排除A項;維護邊疆穩固一般通過軍事行動、設置管理機構等方式,材料中的“推恩令”主要針對國內王國問題,均輸平準是經濟措施,尊崇儒術是思想文化措施,并非直接針對邊疆穩固,排除B項;推行均輸平準有加強經濟控制的作用,但“推恩令”是政治措施,尊崇儒術是思想措施,它們的主要目的不是解決經濟貧困,排除C項。故選D項。4.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朝(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遼人茶道的生活實態,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原,這就說明遼朝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D項正確;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產關系主導下,各種非封建因素向封建關系的轉化,主要內容包括土地私有制和地主與農民兩大對立階級的形成,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了部分遼人的生活場景,不能直接反映貧富差距,排除B項;僅從圖中茶具不能判斷手工業發展狀況如何,排除C項。故選D項。5.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唐時期(中國)。材料中的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抵余杭,由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等組成。由此可知,這是隋唐時期的京杭大運河,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京杭大運河將以長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路線,納入了中國東部與南部的交通網絡之中,其首次大規模連接西域交通,A項正確;京杭大運河確實溝通五大水系,這是中國第一次成功溝通五大水系的實例,但是在隋唐之前,古人就做了溝通五大水系的努力,但是這些多數以失敗告終,故大運河是首次成功溝通五大水系,而“首次溝通五大水系”的說法不準確,排除B項;秦始皇時期開鑿的靈渠(連接湘江與漓江)首次溝通長江與珠江水系,使中原勢力深入嶺南,但靈渠為局部運河,未形成跨流域的龐大水系網絡,排除C項;河海連運多見于明清時期的運河,但并非隋唐大運河的核心功能,排除D項。故選A項。6.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府州軍監”與“安撫司”,“轉運司”與“提點刑獄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的是宋朝的“四監司制“,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安史之亂后,節度使權力膨脹,掌握地方軍政財權形成“河朔三鎮”等割據勢力,最終導致唐朝滅亡。因此,宋朝借鑒唐朝“藩鎮格局”的教訓,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在軍事上抽調地方精兵編入中央禁軍,削弱地方武裝。在行政上,派文官任知州,設通判監督,分割地方行政權;財政上,設轉運使將地方賦稅運往中央,切斷割據經濟基礎。這些信息與材料基本相符,可知宋朝加強中央集權,所吸取的歷史教訓是唐朝的藩鎮割據,A項正確;外戚干政屬于中央權力結構問題,與地方權力分配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宦官專權屬于中央宮廷權力斗爭,不直接涉及地方行政制度設計,排除C項;土地兼并屬于經濟問題,與地方權力分配的制度設計無直接因果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7.B【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旗號,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B項正確;洋務新政未涉及思想層面,不是思想解放運動,排除A項;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封建專制制度,排除C項;1905年,清王朝廢除了科舉選官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8.C【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1年的中國。根據材料“1901年2月14日的一則公告中寫道:本年夏間……朕奉慈駕西巡,京師云擾。”及所學可知,1901年是清朝光緒二十七年,這一年清政府經歷了庚子事變,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被迫西逃至西安。由此可知,該公告的發布者是清政府,C項正確;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慈禧太后逃亡西安途中,下令清軍“鏟除”義和團,排除A項;這一時期,西方列強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侵略者占領北京,迫使慈禧太后逃亡西安,排除B項;革命黨人的目標是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與題意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9.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正向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圖片康有為著《孔子改制考》和鄒容著《革命軍》的關鍵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改制考》是康有為為變法制造輿論而寫的著作,借孔子的名義提出變法改制的主張,強調政治變革的必要性,《革命軍》是鄒容宣傳民主革命的著作,主張推翻清朝統治,進行政治變革,所以這兩部著作都反映了對政治變革的要求,B項正確;“富國強兵”主要側重于軍事和經濟方面的發展,與這兩部著作的主旨不符,排除A項;“實業救國”強調通過發展實業來挽救國家,與這兩部著作的主要內容關聯不大,排除C項;“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與《孔子改制考》和《革命軍》的主題不一致,排除D項。故選B項。10.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信息“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制定了憲法大綱,選舉產生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并且選舉產生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憲法大綱是政權的根本性大法,中央執行委員會是政權的領導機構,這些舉措表明中國共產黨著力于革命政權的建立,D項正確;人民軍隊的創建主要是通過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軍事行動開始創建人民軍隊的基本力量,題干與人民軍隊創建的聯系不大,排除A項;工人運動開展主要是在黨的早期,如五四運動后的一系列工人罷工運動,這里大會的成果重點在于建立政權相關的內容,不是專門針對工人運動開展的舉措,排除B項;統一戰線的鞏固通常涉及到與其他黨派、階層等合作關系的維護和發展,而此次大會主要是關于蘇維埃政權內部的建設,如制定憲法大綱、選舉執行委員會等,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1.A【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6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當時日本加緊侵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全國人民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為挽救民族危亡,發動西安事變,對蔣介石實行“兵諫”。蔣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A項正確;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將《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國民黨。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指出團結御侮的必要,事實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國共合作宣言和蔣介石談話的發表,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排除B項;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兵諫是為了抗日救國,并非重現軍閥混戰的局面,排除C項;1935年華北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經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張學良和楊虎城的行動是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而不是因為階級矛盾尖銳,排除D項。故選A項。12.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9年的中國。結合所學可知,1948年11月-1949年1月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勝利,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為迎接解放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新中國的建立,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在會上提出了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基本方針,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勝利后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B項正確;全面內戰爆發于1946年,排除A項;渡江戰役開始于1949年4月21日,排除C項;全國的基本解放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排除D項。故選B項。13.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我是個普通工人,沒啥本事,就是為國家打了幾口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6—1966年是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此時國家面臨工業基礎薄弱、資源匱乏等挑戰,亟需通過艱苦奮斗推動社會主義建設。而王進喜的話語體現了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勇于擔當的精神,強調以實際行動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是當時工人階級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典型寫照,D項正確;人民政權鞏固主要指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52年),通過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等運動穩定政權,與王進喜所處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不符,排除A項;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為1949—1952年,任務是恢復戰爭破壞的經濟,而王進喜的事跡發生在經濟恢復完成之后的工業化建設階段,排除B項;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王進喜的貢獻主要在制度確立之后的建設時期,而非制度建立階段,排除C項。故選D項。14.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1972年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之后與中國建交國家數量大幅增加,這些都表明中國外交活動范圍不斷擴大,拓展了外交活動的舞臺,C項正確;新中國成立后就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并非題干中這些事件所反映的,排除A項;和平發展理念是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形成的,不是由題干中的這些外交事件開創的,排除B項;題干中不僅僅涉及到周邊鄰國,還包括美國等,不僅僅體現睦鄰友好,排除D項。故選C項。15.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結合所學可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A項正確;改革開放始于1978年,非1982年、1987年和1992年,排除BCD項。故選A項。16.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根據材料“發現了公元前9000年左右的小麥和大麥,馴養的狗、綿羊和山羊的骨骼以及定居的村落遺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小麥、大麥的栽培和狗、綿羊、山羊的馴養,表明西亞地區的人類已從采集狩獵向主動生產食物轉變,這是原始農業產生的關鍵標志。而農作物種植需要固定土地,馴養動物需定居管理,二者共同推動人類從遷徙生活轉向定居,于是西亞地區較早出現村落。綜合以上可知,農作物栽培、動物馴養與定居村落的結合,這些現象符合原始農業產生的表現,B項正確;文明時代的標志是文字、城市、國家等的出現,公元前9000年尚處于新石器時代早期,未形成文明,排除A項;商品貿易需以剩余產品和交換行為為前提,題干未提及物品交換或貿易遺跡,排除C項;早期城市的特征是人口集中、功能復雜(如宮殿、城墻等),題干僅提到“定居村落”,規模和功能未達到城市標準,排除D項。故選B項。17.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埃及)。根據材料“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分別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世俗體文字以及希臘文三種文字”可知,從該石碑詔書可以推斷是在希臘化時期,石碑上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世俗體文字以及希臘文三種文字,這一現象表明受希臘文化影響下的文明之間的相互交流,C項正確;雖然用了三種文字,但不能就此說明文化隔閡被消除,文化隔閡的消除是一個復雜且長期的過程,這一現象不足以證明,排除A項;石碑上的文字并非體現文字失傳的因素,相反,它展示了多種文字同時存在的情況,排除B項;石碑上的內容是詔書,并非文學作品,不能體現文學繁榮,排除D項。故選C項。18.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歐洲)。根據圖畫信息可知,土地的中心有城堡,周邊環繞農田(條田狀分布)、牧場及村落,并且周邊存在教堂、磨坊等公共設施,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歐封建莊園以領主城堡為中心,周圍分布農田、牧場、森林等,農民居住的村落環繞其間,形成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并且莊園內有教堂、磨坊、農舍等建筑,土地按條田制劃分,這些信息與材料基本相符,故圖描繪的是西歐封建莊園,C項正確;拉美大地產制形成于殖民時期,以大莊園主占有大片土地為特征,主要種植經濟作物(如甘蔗、咖啡),依賴奴隸或佃農勞動,場景多為單一作物種植園,與圖片中的多元土地布局不符,排除A項;日本貴族莊園由貴族或寺院占有,土地稱“莊園”,但布局以日式住宅為中心,農田多為分散的水田,與西歐莊園的城堡、條田制差異顯著,排除B項;20世紀蘇聯推行的農業集體化組織,特點是集體耕作、機械化生產,場景中常見集體宿舍、拖拉機等現代元素,與圖片中的封建莊園風格完全不同,排除D項。故選C項。19.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美洲)。根據材料“古代印第安人從特斯科科湖中撈起肥沃的淤泥,堆積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動園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茲特克人生活在墨西哥特斯科科湖周邊,該區域湖泊眾多、沼澤廣布,陸地資源有限。為解決耕地不足問題,他們發明了浮動園地。他們用木排固定于水中,將湖底淤泥、水草等堆積在木排上形成耕地,可種植玉米、豆類等作物,兼具防水淹和土壤肥沃的特點。所以,浮動園地的主要目的是發展農耕,A項正確;古代印第安人處于農業文明階段,社會生產以生存為核心,尚無“觀光”的經濟需求,排除B項;浮動園地的構造材料為自然淤泥和木排,其初衷是解決耕地問題,而非處理污染,且古代并無現代意義上的“污染治理”概念,排除C項;浮動園地固定于水中,主要功能是耕作,并非作為運輸載體,與運輸需求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20.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西方)。根據材料“沒有美第奇家族,就沒有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與“該家族重要的經濟來源是銀行金融信貸業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16世紀,意大利城市因地中海貿易繁榮,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催生了新興資產階級。美第奇家族的銀行金融業務是資本主義商業活動的典型形式,其財富積累為文藝復興提供了物質基礎,反映了經濟基礎(資本主義萌芽)對文化運動的推動作用,D項正確;文藝復興時期封建勢力尚未顯著衰弱,美第奇家族的崛起本質上是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的表現,而非封建勢力衰弱的結果,排除A項;文藝復興以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旗幟,但題干未涉及文化傳承的內容,而是突出美第奇家族的金融活動對文藝復興的支持,排除B項;近代科學興起于文藝復興后期,其非文藝復興的前提條件,而美第奇家族的金融業務屬于商業資本活動,與科學發展無直接因果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21.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1799年的法國。據材料“1799年,拿破侖發動軍事政變上臺,后來稱帝,但他維護大革命所確立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可知,雖然拿破侖稱帝,但他維護的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政權仍然代表資產階級利益,政權性質沒有改變,A項正確;題干中并沒有提及法國長期稱霸歐洲大陸相關內容,排除B項;題干未涉及法國國際地位直線上升的信息,排除C項;題干沒有信息表明法國已然成為法治國家,排除D項。故選A項。22.D【詳解】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的時空是近代的非洲。根據題目時間“1884年”“柏林會議”“地圖上作業”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指的是1884年英、法、德的國家召開柏林會,目的是為了瓜分非洲,D項正確;材料體現是歐洲國家對非洲的瓜分,不是為了占領歐洲和亞洲,排除AB項;美洲這一時期基本贏得了獨立,排除C項。故選D項。23.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時空是20世紀初的歐洲。據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形成了三國同盟(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和三國協約(英國、法國、俄國)兩大軍事集團。從地圖上看,三國同盟的成員國在地理位置上較為集中,這種地理位置便于它們協同作戰,C項正確;僅從地圖信息無法直接得出同盟國實力強于對手,實力包含經濟、軍事等多方面因素,地圖未提供這些內容,排除A項;地圖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同盟國獲取外援便利,排除B項;英國是三國協約的成員,且英國擁有強大的海軍,從地圖及相關知識可知,同盟國并不具有海上優勢,排除D項。故選C項。24.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時空是1920年的印度。據材料“1920年,印度國大黨新黨章規定,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以爭取實現自治”可知,印度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以爭取實現自治”,這為其民族解放運動指明了方向,即通過合法和平的途徑去追求自治目標。在此之前,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方式可能較為多樣且不統一,新黨章明確了這種特定的斗爭方式,B項正確;雖然印度國大黨規定用合法、和平手段爭取自治,但在實際的民族解放運動進程中,英國殖民統治者并不會輕易放棄其殖民統治,印度人民爭取自治的斗爭過程中依然發生了許多流血沖突,排除A項;直到1947年印度才實現獨立,1920年提出用合法和平手段爭取自治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并沒有因為這一規定就取得了完全勝利,排除C項;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面臨的是英國殖民統治這一外部壓迫,即使規定了爭取自治的方式,也無法消除印度國內本身存在的各種民族矛盾,排除D項。故選B項。25.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時期(世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1年前,戰爭主要在歐洲(如德國進攻西歐)和亞洲(如日本侵華)局部地區進行。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使蘇聯卷入歐洲戰場;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至此,戰爭范圍擴展到歐洲、亞洲、太平洋、北非等全球多地,主要大國(如美蘇)全面參戰,標志著二戰進入全球階段,C項正確;二戰的戰略轉折發生在1942—1943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二戰的性質從一開始就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盡管初期部分國家參戰帶有不同目的,但整體反法西斯性質明確),德國入侵蘇聯和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并未改變戰爭的反法西斯本質,排除B項;二戰的根本勝利以1945年德國投降和日本投降為標志,1941年時軸心國仍處于擴張階段,盟軍尚未取得勝利,排除D項。故選C項。26.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46年的美國。據材料“1946年,美國駐蘇聯大使館代辦提出美國要依靠實力抵制蘇聯的擴張;蘇聯駐美國大使斷定美國正在把蘇聯作為戰爭的對象面準備未來的戰爭”可知,美國要抵制蘇聯擴張,蘇聯認為美國把自己當作戰爭對象準備戰爭,這表明美蘇之間從之前一定程度的合作(如二戰期間共同對抗法西斯)轉向了對抗。這種對抗體現在雙方對彼此的態度和戰略判斷上,D項正確;美國要抵制蘇聯擴張,蘇聯認為美國把自己當作戰爭對象準備戰爭,這明顯不是加強合作的表現,排除A項;冷戰開始的標志是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排除B項;雖然雙方相互敵對,但材料中并沒有表明美蘇已經爆發戰爭。“爆發戰爭”需要有實際的軍事沖突等情況,材料僅體現了雙方的敵對態度和判斷,排除C項。故選D項。27.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加大政府在公共事業領域的開支,刺激消費需求;制訂經濟發展計劃,促進經濟協調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政策上普遍采取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通過財政政策(如擴大政府開支)、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如制訂經濟計劃)等手段干預經濟,以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這屬于國家宏觀調控的范疇,C項正確;題干中“加大政府開支”“制訂經濟計劃”等是強化政府干預的體現,“減少政府干預”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項;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其特征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和中央指令性計劃,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計劃”屬于指導性計劃,不具有強制力,與計劃經濟有本質區別,排除B項;國際協調指國家間通過合作解決經濟問題,而題干強調的是國家內部的政府干預措施,未涉及國際合作,排除D項。故選C項。28.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45~1991年的世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在1945~1991年期間,眾多亞非拉國家紛紛擺脫殖民統治獲得民族獨立。這些國家的獨立,意味著曾經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存在的殖民統治結構逐步崩塌。世界殖民體系是指西方列強通過殖民擴張在亞非拉地區建立的殖民統治整體。當90多個國家獲得民族獨立時,這是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重要標志,A項正確;雅爾塔體系是以美蘇為主導,對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的國際關系體系,其主要特征是美蘇兩分天下、進行冷戰對峙等。雅爾塔體系的瓦解主要標志是蘇聯解體等事件,與眾多國家民族獨立沒有直接的標志性關聯,排除B項;兩大陣營是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其逐漸崩潰主要表現為陣營內部矛盾激化、蘇聯解體等事件,眾多國家獲得民族獨立并不等同于兩大陣營的崩潰,它們不屬于同一范疇的歷史現象,排除C項;南北差異是指發展中國家(南方國家)與發達國家(北方國家)在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差距。90多個國家獲得民族獨立后,這些國家面臨著發展經濟等諸多任務,在當時以及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南北差距并沒有日益縮小,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擴大的趨勢,而且眾多國家獨立本身并不能直接說明南北差異日益縮小,排除D項。故選A項。29.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結合所學分析可知,材料體現了人類文化(包括民族、語言、歷史背景等)的豐富性和差異性,B項正確;經濟全球化是指全球經濟相互依存、跨國流動,材料未涉及經濟領域,排除A項;區域集團化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地理位置鄰近的若干國家或地區,通過一系列協議和條約建立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它主要聚焦于特定區域內的經濟合作等事務,與世界廣泛的民族、語言等文化多樣性的聯系不直接,排除C項;社會信息化指信息技術推動社會變革,與“文化差異”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30.A【詳解】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的時空是現代的世界。根據材料中“‘全球化’巨人”被“小人用‘投資問題’‘供應鏈問題’‘地緣政治對立’和‘貿易關稅’等繩索拴住”說明全球化遭遇投資、供應鏈、貿易關稅等影響,說明全球化的發展面臨挑戰,A項正確;漫畫反映了全球化面臨挑戰,并不是進展順利,排除B項;這一時期的全球化雖然遭遇曲折,但是并未全面崩潰,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化的發展,并未涉及其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31.明朝中后期中國社會開始向近代社會邁進。經濟上,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高度繁榮,在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一定理度上沖擊了傳統的封建經濟;在思想文化上,以李贄、黃宗羲和顧炎武為代表的思想家對傳統的儒家思想進行公開批判,他們肯定人的正當私欲,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工商基本,有力地地推動了人們思想的解放;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經濟推動下,市民階層力量日益壯大,市民文學隨之興起,世俗文化日益發達。這些現象的出現都推動著中國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明朝(中國)。據材料“從中世社會向近世社會轉型的各種新氣象”及結合所學可知,明朝中后期中國社會開始向近代社會邁進。從經濟、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結合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市井烤肉活動方案
- 小學生樹林尋寶活動方案
- 小年小班活動方案
- 幫扶考察活動方案
- 小班憲法活動方案
- 帽子涂色活動方案
- 工地團建活動方案
- 居委會五一活動方案
- 布置下次教研活動方案
- 工地講堂活動方案
- 印章刻制工序的質量控制流程
- 幼兒園獲獎公開課:中班語言美術《有趣的西瓜皮》課件
- 室內零星維修工程施工方案
- 2025年02月海口市龍華區事業編制人員79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科技引領冰雪旅游智能設施與游客體驗的融合
- 2025年湖南金葉煙草薄片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I-MR(單值-移動極差)控制圖
- 《經皮椎體成形術》課件
- 《鄒忌諷齊王納諫》比較閱讀82篇(歷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匯編)(含答案與翻譯)(截至2024年)
- 工業生產設備投資資金使用計劃
- 政府應急管理與協調機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