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高層建筑工程結構抗震基本參數表填表說明_第1頁
重慶市高層建筑工程結構抗震基本參數表填表說明_第2頁
重慶市高層建筑工程結構抗震基本參數表填表說明_第3頁
重慶市高層建筑工程結構抗震基本參數表填表說明_第4頁
重慶市高層建筑工程結構抗震基本參數表填表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慶市高層建筑工程結構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根據《高規》和《抗規》的修編調整,《重慶市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界定規定》所指的高層建筑工程為住宅建筑層數10層及10層以上或建筑高度超過24m的其它民用建筑工程,非抗震區及此范圍以外工程可不填寫此《抗震基本參數表》。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表樣參數共16大項)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包含內容有: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1、工程總信息:2、平面超限參數:1~5項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3、豎向超限參數:6~10項豎向構件先補充說明: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版中對一、二、三級且超過2層框架柱截面要求的變化:6.3.5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項要求:

1截面的寬度和高度,四級或不超過2層時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級且超過2層時不宜小于400mm;圓柱的直徑,四級或不超過2層時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級且超過2層時不宜小于450mm。

2剪跨比宜大于2。

3截面長邊與短邊的邊長比不宜大于3。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4、其他補充超限情況:5、自評結論、簽字蓋章欄及施工圖審查機構審查結論、簽字蓋章欄: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工程名稱樓棟號設計階段初步設計填表時間場地類別Ⅱ

建筑抗震設防烈度6度、7度(措施)抗震設防類別丙(標準設防類)

嵌固層所在樓層號基礎地下室層數0主樓層數35裙樓層數2屋頂塔樓層數2地下室高度(m)0主樓結構高度(m)108.8裙樓結構高度(m)9.2屋頂塔樓高度(m)6主樓結構體系主體結構高度限值(m)裙樓結構形式裙樓結構高度限值(m)大空間結構屋蓋跨度(m)懸挑長度(m)單向最大長度(m)2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4按地勘資料或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提供的依據填寫,分I0、I1、II、III、IV類5、如抗震措施和抗震計算的設防烈度不一致時,應分別描述。6、按《建筑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8)的規定確定建筑物抗震設防類別,分甲(特殊設防類)、乙(重點設防類)、丙(標準設防類)、丁(一般設防類)四類7、按建筑圖對樓層的劃分填寫樓層層號,如果嵌固點取在基頂時,填基礎9、與地下室高度對應的結構樓層數8、嵌固點至建筑地下室底層建筑地坪的深度。如嵌固點取在基頂時,填011、與主樓結構高度對應的結構樓層數10、以嵌固點起算,至大屋面的高度,不包括屋頂塔樓13、與裙樓結構高度對應的結構樓層數12、以嵌固點起算,至裙樓結構頂板的高度15、與塔樓高度對應的結構樓層數高層建筑工程應按不同的結構單元,分別按《重慶市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界定規定》(2010年版)的要求填寫本表。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工程名稱樓棟號設計階段填表時間場地類別Ⅱ

建筑抗震設防烈度6度、7度(措施)抗震設防類別丙(標準設防類)

嵌固層所在樓層號基礎地下室層數0主樓層數35裙樓層數2屋頂塔樓層數2地下室高度(m)0主樓結構高度(m)108.8裙樓結構高度(m)9.2屋頂塔樓高度(m)6主樓結構體系部分框支-抗震墻主體結構高度限值(m)120裙樓結構形式框架裙樓結構高度限值(m)60大空間結構屋蓋跨度(m)懸挑長度(m)單向最大長度(m)14、屋頂塔樓的結構高度。屋頂塔樓應滿足下列條件:a)樓層收進部位的高度(從嵌固層起算),與房屋總高度之比小于0.2,結構面積(不包括懸挑部分)小于屋頂層結構面積(不包括懸挑部分)的1/3,且樓層收進后的水平尺寸(任一方向)小于下部樓層水平尺寸的0.75倍時,將形成:(2)、主體結構上的高塔樓,如天線塔等(1)、裙樓屋面上的主塔樓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工程名稱樓棟號設計階段填表時間場地類別Ⅱ

建筑抗震設防烈度6度、7度(措施)抗震設防類別丙(標準設防類)

嵌固層所在樓層號基礎地下室層數0主樓層數35裙樓層數2屋頂塔樓層數2地下室高度(m)0主樓結構高度(m)108.8裙樓結構高度(m)9.2屋頂塔樓高度(m)6主樓結構體系部分框支-抗震墻主體結構高度限值(m)裙樓結構形式裙樓結構高度限值(m)大空間結構屋蓋跨度(m)懸挑長度(m)單向最大長度(m)14、b)若a)中比值大于0.2時,但結構面積(不包括懸挑部分)小于屋頂層結構面積(不包括懸挑部分)的1/3,且樓層收進后的水平尺寸(任一方向)小于下部樓層水平尺寸的0.75倍時,形成屋頂小塔樓,如樓電梯間,水箱間等。主體結構上的屋頂小塔樓,如樓、電梯間,水箱間等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工程名稱樓棟號設計階段填表時間場地類別Ⅱ

建筑抗震設防烈度6度、7度(措施)抗震設防類別丙(標準設防類)

嵌固層所在樓層號基礎地下室層數0主樓層數35裙樓層數2屋頂塔樓層數2地下室高度(m)0主樓結構高度(m)108.8裙樓結構高度(m)9.2屋頂塔樓高度(m)6主樓結構體系部分框支-抗震墻主體結構高度限值(m)120裙樓結構形式框架裙樓結構高度限值(m)60大空間結構屋蓋跨度(m)懸挑長度(m)單向最大長度(m)16按《重慶市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界定規定》(以下簡稱:超限規定)第四條表4.1、4.2、4.3的分類填寫。當采用不在上述范圍內的新型結構體系時,按實填寫并屬于超限高層。表4.1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房屋高度限值表結構體系抗震設防類別標準設防類重點設防類特殊設防類框架普通柱框架6050框架-剪力墻異型柱框架-抗震墻4540底部抽柱帶轉換層的異型柱框架-抗震墻.40(10層)36(10層)普通柱框架-抗震墻130120含較多短肢剪力墻的框架-抗震墻110100剪力墻全部落地抗震墻140120部分框支-抗震墻120100含較多短肢剪力墻的部分框支抗震墻10080含較多短肢剪力墻的抗震墻120100筒體框架-核心筒150130筒中筒180150底部帶轉換層的筒中筒165140板柱-抗震墻80701、底部抽柱帶轉換層的異型柱框架-抗震墻.為樓層數和高度雙控。2、含較多短肢剪力墻,指短肢剪力墻承擔的傾覆力矩不小于結構底部總傾覆力矩的30%。(不按面積控制)3、當結構高層部分具有第五條第二款中第1~4項不規則情況之一且具有本款中第5~8項不規則情況之一者,高度界定值應為表中數值的85%。表4.1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房屋高度限值表結構體系框架普通柱框架框架-剪力墻異型柱框架-抗震墻底部抽柱帶轉換層的異型柱框架-抗震墻.普通柱框架-抗震墻含較多短肢剪力墻的框架-抗震墻剪力墻全部落地抗震墻部分框支-抗震墻含較多短肢剪力墻的部分框支抗震墻含較多短肢剪力墻的抗震墻筒體框架-核心筒筒中筒底部帶轉換層的筒中筒板柱-抗震墻18按《超限規定》第四條確定。現僅舉鋼筋混凝土結構做說明4、若為錯層結構,高度界定值應為表中數值的90%。5、若為Ⅳ類場地的結構,高度界定值應為表中數值的80%。此條依據《建質【2010】109號》:當平面與豎向均不規則時,其高度應比表內數值降低至少10%。建議取15%(原渝建發[2008]84號文為20%)。在新的《高規》中明確乙、丙類建筑高度限值一樣。此條限制比較嚴格,即當平面與豎向均不規則(注意5條為樓板不不連續),具有兩項B值超限時將會受此限制,因一般情況下,位移比會超1.2,如有如錯層、豎向收進、加強層、連體等任意一項存在時時,要注意是否存在高度限值的折減。上述情況對應與《抗震參數表》中項目:前者為1~5的全部項,后者為6、8、10中的全部項,另外還包括除框支外的轉換即上下墻、柱、支撐不連續(參數表中無此項),含加強層、連體類等。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工程名稱樓棟號設計階段填表時間場地類別Ⅱ

建筑抗震設防烈度6度、7度(措施)抗震設防類別丙(標準設防類)

嵌固層所在樓層號基礎地下室層數0主樓層數35裙樓層數2屋頂塔樓層數2地下室高度(m)0主樓結構高度(m)108.8裙樓結構高度(m)9.2屋頂塔樓高度(m)6主樓結構體系部分框支-抗震墻主體結構高度限值(m)120裙樓結構形式框架裙樓結構高度限值(m)60大空間結構屋蓋跨度(m)120(限值)懸挑長度(m)40(限值)單向最大長度(m)300(限值)17指超出主體結構范圍的裙樓所選用的結構形式。無裙樓時可不填(/)。這里的“指超出主體結構范圍”指的是超出主體結構受力的影響范圍,也就是滿足上述14條a)的要求,能使上部主體結構形成塔樓的才稱為裙樓,否則應將其視為主體結構的一部分,按后面第36條要求,將其作為整個結構的收階判斷。18根據選定的裙樓結構形式,按《超限規定》第四條確定。確定方式同主體結構高度限值的確定方法。19當為大空間結構時填寫此部分內容,否則可不填(/),后面各項數據為最大超限限值。另外,所有結構房屋高度均應從結構嵌固層算起,結構嵌固層應為四周均埋入土體或巖石中,未設置任何永久結構縫的地下室。其它高層結構的相關規定詳見《超限規定》第四條的有關要求。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續表一)1A樓層豎向構件最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與該樓層平均值的比值1.33限值A≤1.4

限值B≤1.20B相鄰層偏心率<0.15限值A無限制B≤0.15C相鄰層質心相差與邊長的比值<0.15限值A無限制B≤0.152結構扭轉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與平動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的比值0.83限值AC2限值B無20SATWE結構計算位移信息WDISP.OUT中Ratio-(X)與Ratio-(Y)的較大值,不包括地下室和出屋面塔樓C1(《超限規定》第五條1(1)款C1分別填≤1.4、≤1.5、≤1.6)表5.1結構體系△μ/h框架1/1375框架-剪力墻、框架-核心筒、板柱-剪力墻1/2000筒中筒、剪力墻1/2500除框架結構外的轉換層1/2500第五條1(1)款A、當樓層的最大層間位移角大于表5.1時,在規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樓層豎向構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5倍;第五條1(1)款B、當樓層的最大層間位移角小于表5.1時,在規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樓層豎向構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6倍;第五條1(1)款C、B級高度建筑、復雜高層建筑、混合結構、裙房以上超過1/3樓層大于1.4倍。

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續表一)1A樓層豎向構件最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與該樓層平均值的比值1.33限值A≤1.4

限值B≤1.20B相鄰層偏心率<0.15限值A無限制B≤0.15C相鄰層質心相差與邊長的比值<0.15限值A無限制B≤0.152結構扭轉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與平動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的比值0.83限值AC2限值B無相鄰層偏心率,偏心率計算的原因主要是: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續表一)1A樓層豎向構件最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與該樓層平均值的比值1.33限值A≤1.4

限值B≤1.20B相鄰層偏心率<0.15限值A無限制B≤0.15C相鄰層質心相差與邊長的比值<0.15限值A無限制B≤0.152結構扭轉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與平動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的比值0.83限值AC2限值B無21X向和Y向所有樓層的最大值,一般情況下填寫相鄰層形心偏心率(方案設計判斷用),當有可靠計算依據時(初設起),可采用剛度的偏心率1)、這里的”有可靠計算依據“可理解為建結構模型計算,當結構模型建立后,可從SATEW的總信息WMASS.OUT中查得各層的剛心坐標,由此可計算出各相鄰層剛度的偏心距ex(ey)=│X(Y)stif上-X(Y)stif下│,方案設計時可計算形心的偏心距ex(ey)=│形心X(Y)上-形心X(Y)下│2)、可從WMASS.OUT中查得對應層的等效寬B、等效高H,以此計算此層的回轉半徑r=√(I/A)=H/(2√3)3)、計算此相鄰層偏心率=ex(ey)/r==(2√3)ex(ey)/H,依次計算找出最大值。由于無特殊要求時,此項不做控制項,所以方案設計時可不做精確計算,僅控制上下層面積及形狀不要變化太大即可。==============================================各樓層等效尺寸(單位:m,m**2)==============================================層號塔號面積形心X形心Y等效寬B等效高H最大寬BMAX最小寬BMIN

111969.0724.7821.3457.3170.4770.4857.31211969.0724.7821.3457.3170.4770.4857.31313104.4525.0521.4876.7370.6976.7370.69================================各層剛心、偏心率、相鄰層側移剛度比等計算信息FloorNo:層號TowerNo:塔號Xstif,Ystif:剛心的X,Y坐標值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續表一)1A樓層豎向構件最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與該樓層平均值的比值1.33限值A≤1.4

限值B≤1.20B相鄰層偏心率<0.15限值A無限制B≤0.15C相鄰層質心相差與邊長的比值<0.15限值A無限制B≤0.152結構扭轉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與平動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的比值0.83限值AC2限值B無22相鄰層質心相差與邊長的比值:X向和Y向所有樓層的最大值質心相差可先從SATEW的總信息WMASS.OUT中查得各層的質心坐標,再由此可計算出各相鄰層質心的偏心相差emx(y)=│X(Y)mass上-X(Y)mass下│**********************************************************各層的質量、質心坐標信息**********************************************************層號塔號質心X質心Y質心Z恒載質量活載質量(m)(m)(t)(t)51122.60021.582214.700455.2144.850122.62220.752212.000302.761.349122.60521.646209.0003079.0272.148122.57921.691205.1002366.4181.147122.57921.691201.2002366.4181.1此處的邊長可采用X向和Y向所對應樓層的等效長(寬)。最后選擇計算比值的最大值填寫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續表一)1A樓層豎向構件最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與該樓層平均值的比值1.33限值A≤1.4

限值B≤1.20B相鄰層偏心率<0.15限值A無限制B≤0.15C相鄰層質心相差與邊長的比值<0.15限值A無限制B≤0.152結構扭轉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與平動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的比值0.83限值A0.85限值B無23先從SATWE周期文件WZQ.OUT中找出Tt,再求出Tt/T1,從比值的控制可知,第一振型周期不能是以扭轉為主。C2(按《超限規定》第五條1(2)款C2分別填≤0.9、≤0.85)第五條1(1)款(2)結構扭轉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與平動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大于0.9;B級高度建筑結構、復雜高層建筑結構、混合結構高層建筑扭轉周期比大于0.85。注:B級高度高層建筑結構是依據《高規》增加。需要補充的是:當為多塔結構時,應分塔計算周期值,從而計算出其準確的周期比。最后填寫較大的周期比值。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以下為《抗震基本參數表》的3~7項,均屬建筑平面超限控制,現先將平面的有關規定和概念作簡要說明。1、平面凸出:在上圖中,只有當b<0.35L(對應限值B)或0.40L時(對應限值A)時(即在基本規則平面上伸出的較細的平面),才按凸出計算【上圖參數表示均已超限】。否則上圖可分別為十字型、L型、Y字型平面。凸出計算時應滿足超限表中第3項要求。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2、平面突出:當b>0.35L時(即在基本規則平面上伸出的較粗的平面),此時應按突出計算,與突出部分連接的主體結構平面應為基本規則平面。此時,此突出部分僅需滿足超限表中第5項要求,即l/b≤2(1.5【8、9度】)。5結構平面突出部分長度與連接寬度的比值限制A無限值B≤2.00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3、基本規則平面:在考慮平面規則性時,可以認為滿足以下各圖中L/B≤6、l/Bmax≤0.35、l/b≤2條件時的建筑平面為基本規則平面。基本圖形包括以下八種基本平面圖,我們也可稱此八種基本規則平面為典型平面。矩型平面L型平面若為L型截面應同時滿足b/L≥0.40,此時每個肢均應滿足長/寬≤6,否則僅為L×B矩形平面上的凸出。工字型平面槽(U)型平面T型平面Z型平面十字型平面Y型平面所有平面均應滿足b/L≥0.35否則僅為矩形平面上的凸出,各典型平面間可互變,如U型平面有一肢不滿足b/L≥0.35要求時,改變為L型平面上附加凸出;若U型平面兩肢均不滿足b/L≥0.35要求時,則改變為矩形平面上附加凸出,但任何情況下均應滿足L/B≤6。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4、典型寬度:典型寬度是指在規則平面前提下相應的有代表性的寬度,在考慮平面規則性時,可以認為滿足上述第3條條件時的建筑平面為基本規則平面。在不同部位就有其對應的典型寬度。矩型平面L型平面工字型平面槽(U)型平面T型平面Z型平面十字型平面Y型平面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5、典型平面的判斷示例:1、先選擇B×L所在主平面,判斷L/B≤6(5【8、9度】),此步選擇的平面一般為較長的一肢。(1)、L型2、將剩下的另一肢做第一次判斷:若b<0.35L,此平面不屬于L型平面,伸出部分按“凸”出處理;若b≥0.35L,此平面屬于L型平面,才進入L型平面判斷。3、第二次判斷:判斷l/b<2(1.5【8、9度】),即判斷突出部分是否滿足連接寬度要求。4、第三次判斷:l/Bmax≤0.35(0.3【8、9度】),控制突出長度,若不滿足,應縮短l。5、最后判斷角部重疊面積是否滿足大于25%。若上述判斷不滿足要求,此平面將不能視為L型平面,結構只能動刀在適當部位切開平面,設置經計算滿足寬度的抗震縫。采用這種方法必須要使設縫后各自獨立的建筑平面滿足規范的相關要求,建筑投資成本一般都會提高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1、先選擇B×L所在主平面,判斷L/B≤6(5【8、9度】),選擇的平面為凹進后的矩形平面。(2)、槽(U)型2、先選擇兩肢分別做第一次判斷:1)若均為b<0.35L,此平面不屬于U型平面,伸出部分按“凸”出處理;2)若僅單肢為b≥0.35L,此平面應為L型平面,按(1)處理;3)若均為b≥0.35L,此平面屬于U型平面,才進入U型平面判斷。3、第二次判斷:判斷l/b<2(1.5【8、9度】),即判斷突出部分是否滿足連接寬度要求。4、第三次判斷:l/Bmax≤0.35(0.3【8、9度】),控制突出長度,若不滿足,應縮短l。5、第4項判斷時,若第2、第3項的判斷均為兩肢均滿足上述要求,可取短的一肢的厚度B小做Bmax做判斷。若上述判斷不滿足要求,此平面將不為U型平面,在建筑不能處理時,結構也只能采用抗震縫處理。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其他類型的建筑平面,均可按此方法化簡成形如上述八種基本規則平面形狀的建筑平面,然后再按上述方法逐條判斷其實際應為哪種基本平面,最后按確定后的基本規則平面分別填寫抗震基本參數表中所需參數。下面為抗震基本參數表中關于平面規則性參數的填寫方法。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續表二)3A結構平面凹進或凸出的一側尺寸與相應投影方向總尺寸的百分比零0.25(凹)限值A≤0.40限值B≤0.35B結構平面中部兩側收進的總尺寸占平面寬度的百分比限值A≤0.50限值B無4角部重疊的結構平面其角部重疊面積與較小一側的比值限值A≥0.20限值B≥0.2524B1/B的值,結構平面凹進或凸出時填寫,填寫數據時注明是“(凹)”還是“(凸)”,如無填零一側凹進一側凸出1、形如凹進時應先判斷是否為U型平面,否則按“凸”出計算參數。2、形如凸出時應先判斷是否為“突”出型平面,若滿足“突”出的條件,則平面可為L型或T型平面,否則才按“凸”出計算參數。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續表二)3A結構平面凹進或凸出的一側尺寸與相應投影方向總尺寸的百分比零限值A≤0.40限值B≤0.35B結構平面中部兩側收進的總尺寸占平面寬度的百分比零限值A≤0.50限值B無4角部重疊的結構平面其角部重疊面積與較小一側的比值限值A≥0.20限值B≥0.2525(B-B2)/B的值,結構平面有兩側收進時填寫,一側收進時為第三3項第A寬,如無填零兩側凹進1、各肢等寬時參數填寫前的判斷:形如兩側凹進時應先判斷各位置是否均為“突”出型平面,否則應按變形后的規則平面(矩形、L、T、U)上的“凸”出計算參數。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續表二)3A結構平面凹進或凸出的一側尺寸與相應投影方向總尺寸的百分比零限值A≤0.40限值B≤0.35B結構平面中部兩側收進的總尺寸占平面寬度的百分比零限值A≤0.50限值B無4角部重疊的結構平面其角部重疊面積與較小一側的比值限值A≥0.20限值B≥0.2525(B-B2)/B的值,結構平面有兩側收進時填寫,一側收進時為第三3項第A寬,如無填零兩肢不等寬工字型平面2、兩肢不等寬工字型平面:對于工字型平面,若翼緣兩端寬度不一致(B1>B3)時,當滿足l1/L和l2/L均大于0.35,且b1/l1和b2/l2均小于2時,可取B=B3。3、對于工字型平面,若四肢均不一致而(B1>B3)時,應分別判斷各肢均滿足2中的條件時,方可取B=B3。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續表二)3A結構平面凹進或凸出的一側尺寸與相應投影方向總尺寸的百分比零限值A≤0.40限值B≤0.35B結構平面中部兩側收進的總尺寸占平面寬度的百分比零限值A≤0.50限值B無4角部重疊的結構平面其角部重疊面積與較小一側的比值無限值A≥0.20限值B≥0.2526條A3/A2無角部重疊情況時,填無(A3-直線重疊面積,A2-重疊較小面積)角部重疊的結構平面2、此限值和08版A限值一樣,相當于給了一點機會,但若占了這一項,對應的其他B項的限值就嚴格了。1、此限值比08版有所放松A3-直線重疊面積值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續表三)5結構平面突出部分長度與連接寬度的比值零限制A無限值B≤2.006A樓板有效寬度占該層樓板典型寬度的百分比1限值A≥0.40限值B≥0.50B樓板開洞面積占該層樓面面積的百分比限值A≤0.35限值B≤0.30C樓板開洞后任一方向的凈寬限值A無限值B≥5.00D錯層高度與梁高的比值限制A無限值B≤1.007樓板開洞后每一邊的凈寬(m)限值A≥2.00限值B無27條先判斷在滿足“突”出條件時,計算l/b,如無填零(粗而短者為“突”)28條B1/B的值,如無開洞,填1。其中有效寬度應扣除凹入和開洞寬度。注意:有效寬度B1為扣除所有洞口,包括樓梯間、兩個及以上四周未封閉剪力墻的電梯間、不足2m寬板等,B為典型寬度是指在規則平面前提下,在不同部位就有其對應的典型寬度。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續表三)5結構平面突出部分長度與連接寬度的比值零限制A無限值B≤2.006A樓板有效寬度占該層樓板典型寬度的百分比1限值A≥0.40限值B≥0.50B樓板開洞面積占該層樓面面積的百分比<10%限值A≤0.35限值B≤0.30C樓板開洞后任一方向的凈寬>5限值A無限值B≥5.00D錯層高度與梁高的比值0限制A無限值B≤1.007樓板開洞后每一邊的凈寬(m)>2限值A≥2.00限值B無29條樓層開洞面積比為各樓層中的最大值注意:當樓板開洞面積不足該層樓面面積的10%時,可填<10%,洞口邊不足2m的板只能一并歸并為洞口計算。30條樓板任一位置同一方向的寬度不小于2m板寬之和,明顯大于5m時,可填>5m。31條錯層高度與錯層處梁高的比值,如無錯層,可填0。32條樓板開洞后每一邊的凈寬,不包括主體結構懸挑部分,如無開洞,可填>2m。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續表四)8A樓層側向剛度與相鄰上層的比值1.01限值A≥0.6

限值B≥0.9B樓層側向剛度與其上三層平均值的比值限值A≥0.70限值B≥0.80C底層側向剛度與相鄰上部樓層的比值限值A無限值B≥1.5D上部樓層收進部位的高度,與房屋總高度之比大于0.2時,上部樓層收進后的水平尺寸與小于下部樓層水平尺寸之比限值A無限值B≥0.75E豎向構件位置縮進與相應方向抗側力結構總尺寸的比值限值A無限值B≤0.25F豎向構件水平外挑與相應方向抗側力結構總尺寸的比值限值A無限值B≤0.10G豎向構件水平外挑尺寸(m)限值A無限值B≤4H上部塔樓數量限值A無限值B≤133條采用層間剪力比層間位移算法得WMASS.OUT-中各層Ratx與Raty較大值的倒數。C3(當轉換層設置在大于2層時,C3≥0.60,其余情況下C3為≥0.50)C4(1、框架結構C4為≥0.7;框-剪、剪力墻、框-筒、筒中筒結構C4為≥0.9;2、還有一類情況應注意:當框-剪、剪力墻、框-筒、筒中筒結構樓層層高大于相鄰層1.5倍時,C4為≥1.1)此類情況在轉換層的相鄰層、建筑入戶層高較高處相鄰層、大開間設置時提高了層高的相鄰層均可能出現。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續表四)8A樓層側向剛度與相鄰上層的比值1.01限值A≥0.6

限值B≥0.9B樓層側向剛度與其上三層平均值的比值/限值A≥0.70限值B≥0.80C底層側向剛度與相鄰上部樓層的比值1.63限值A無限值B≥1.5D上部樓層收進部位的高度,與房屋總高度之比大于0.2時,上部樓層收進后的水平尺寸與小于下部樓層水平尺寸之比限值A無限值B≥0.75E豎向構件位置縮進與相應方向抗側力結構總尺寸的比值限值A無限值B≤0.25F豎向構件水平外挑與相應方向抗側力結構總尺寸的比值限值A無限值B≤0.10G豎向構件水平外挑尺寸(m)限值A無限值B≤4H上部塔樓數量限值A無限值B≤134條采用層間剪力比層間位移算法得WMASS.OUT-Ratx1與Raty1較小值乘以0.8。此限值僅針對框架結構,對框-剪、剪力墻、框-筒、筒中筒結構,此欄可不填(/)35采用層間剪力比層間位移算法得WMASS.OUT-中第二層Ratx與Raty較大值的倒數僅針對框-剪、剪力墻、框-筒、筒中筒結構,框架結構此欄可不填(/)。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續表四)8A樓層側向剛度與相鄰上層的比值1.01限值A≥0.6

限值B≥0.9B樓層側向剛度與其上三層平均值的比值/限值A≥0.70限值B≥0.80C底層側向剛度與相鄰上部樓層的比值1.63限值A無限值B≥1.5D上部樓層收進部位的高度,與房屋總高度之比大于0.2時,上部樓層收進后的水平尺寸與下部樓層水平尺寸之比1限值A無限值B≥0.75E豎向構件位置縮進與相應方向抗側力結構總尺寸的比值0限值A無限值B≤0.25F豎向構件水平外挑與相應方向抗側力結構總尺寸的比值限值A無限值B≤0.10G豎向構件水平外挑尺寸(m)限值A無限值B≤4H上部塔樓數量限值A無限值B≤136條H1/H>0.2時填寫B1/B,如無填1(用于上部收階的建筑。上部樓層收進部位的高度從嵌固層起算;上部樓層收進后的水平尺寸包括任一方向;房屋總高度指大屋面的結構計算高度)。37條如無填0(指上部結構構件向內錯位,此條為8、D的加強和擴充,即建筑收進后結構收進總尺寸/此方向結構總尺寸【B-B1】/B)。若結構收進帶有豎向構件轉換和截面尺寸收進時應填寫。當H1/H>0.2時應滿足B1/B≥0.75此類情況不包括滿足條件的屋頂塔樓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續表四)8A樓層側向剛度與相鄰上層的比值1.01限值A≥0.6

限值B≥0.9B樓層側向剛度與其上三層平均值的比值/限值A≥0.70限值B≥0.80C底層側向剛度與相鄰上部樓層的比值1.63限值A無限值B≥1.5D上部樓層收進部位的高度,與房屋總高度之比大于0.2時,上部樓層收進后的水平尺寸與小于下部樓層水平尺寸之比1限值A無限值B≥0.75E豎向構件位置縮進與相應方向抗側力結構總尺寸的比值0限值A無限值B≤0.25F豎向構件水平外挑與相應方向抗側力結構總尺寸的比值0限值A無限值B≤0.10G豎向構件水平外挑尺寸(m)0限值A無限值B≤4H上部塔樓數量1限值A無限值B≤138條如無填0(指上部結構豎向構件向外挑出總尺寸/此方向結構總尺寸【B1-B】/B1)。如上圖所示39條如無填0(指上部結構豎向構件上水平挑出構件長度,此條為8、E的進一步限制,控制單向最大外挑長度a。40條直接按結構設置的主體結構塔數填寫(主要用于判斷是否多塔)。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續表五)9塔樓與大底盤的質心偏心距占底盤相應邊長的百分比0限值A≤0.20限值B無10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與相鄰上一層的比值0.90限值A≥0.65限值B≥0.8011等效剪切剛度(或等效抗側剛度)與相鄰上層的比值限值AC5限值B無12短肢剪力墻承受的傾覆力矩與結構底部(或樓層)總地震傾覆力矩的比值限值A≤0.60限值B無41條如無時填0(當有多個塔樓時,上部塔樓的質心為綜合質心,質心的具體偏移值,可從WMASS.OUT中查得坐標計算(WMASS.OUT最后一項樓層抗剪承載力、及承載力比值)抗震基本參數表(2010年版)

填表說明(續表五)9塔樓與大底盤的質心偏心距占底盤相應邊長的百分比0限值A≤0.20限值B無10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與相鄰上一層的比值0.90限值A≥0.65限值B≥0.8011等效剪切剛度(或等效抗側剛度)與相鄰上層的比值0.80限值A≥0.50

限值B無12短肢剪力墻承受的傾覆力矩與結構底部(或樓層)總地震傾覆力矩的比值0限值A≤0.60限值B無42條建筑結構非底部大空間和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