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0817-2013 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規范_第1頁
GB/T 50817-2013 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規范_第2頁
GB/T 50817-2013 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規范_第3頁
GB/T 50817-2013 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規范_第4頁
GB/T 50817-2013 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閱讀全文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用

人人文庫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規范

Codefordesignoffarmlandshelterbeltsengineering

GB/T50817-2013

主編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林業局

批準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專用

施行日期:2013年5月1日

人人文庫

中國計劃出版社

2013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專用

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規范

GB/T50817-2013

中國計劃出版社出版

網址: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木樨地北里甲11號國宏大廈C座4層

郵政編碼:100038電話:(010)63906433(發行部)

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

北京世知印務有限公司印刷

850mm×1168mm1/322.25印張51千字

人人文庫2013年4月第1版2013年4月第1次印刷

統一書號:1580242·011

定價:14.00元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侵權舉報電話:(010)63906404

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寄本社出版部調換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告

第1582號

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發布國家標準

《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規范》的公告

現批準《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規范》為專用國家標準,編號為

GB/T50817—2013,自2013年5月1日起實施。

本規范由我部標準定額研究所組織中國計劃出版社出版

發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012年12月25日

人人文庫

前言

本規范是根據原建設部《關于印發〈2007年工程建設標準規

范制訂、修訂計劃(第二批)〉的通知》(建標〔2007〕126號)的要求,

由河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會同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共同編

制而成。

在本規范的編制過程中,編制組對我國主要農田防護林區

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收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有關農田

防護林設計、施工、管理和科研方面的新技術、新成果及經驗等,

參考有關國外先進標準,廣泛征求有關管理、建設專用、設計、研究單

位和專家的意見,通過反復討論、修改和完善,最后經審查定稿。

本規范共分6章和6個附錄,主要技術內容包括:總則、術

語、綜合調查、總平面圖設計、營造林工程設計、森林保護工程設

計等。

本規范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負責管理,由國家林業局負責日

常管理,由河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本

規范在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至河南省林業調查規

劃院(地址:河南省鄭州市花園北路81號,郵政編碼:450045),以

供今后修訂時參考。

本規人人文庫范主編單位:河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

本規范參編單位: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

本規范主要起草人員:張向陽王豐軍杜濱寧曹冠武

田金萍肖武奇趙建新郭良

鄭曉敏雷躍平譚運德張莉

趙黎明孫會新張慧勤江帆

王靜洲李立偉曲進社黃新峰

·1·

鄭安平張紅文馬群智劉國偉

本規范主要審查人員:周光輝陳瑞國王福祥騰起和

趙體順王玉魁樓曉欽鄭良

翟明普范國強樊巍

專用

人人文庫

·2·

目次

1總則…………………(1)

2術語…………………(2)

3綜合調查…………………(5)

3.1一般規定………………(5)

3.2專項調查………………(6)

3.3小班區劃調查……………(6)

3.4栽植材料調查……………(7)

4總平面圖設計……………專用(8)

4.1一般規定………………(8)

4.2總平面圖設計……………(8)

4.3總平面設計圖圖面要求…………………(9)

5營造林工程設計…………(11)

5.1一般規定………………(11)

5.2新建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11)

5.3低效農田防護林改造工程設計……………(17)

6森林保護工程設計………(19)

6.1一般規定………………(19)

6.2森林防人人文庫火………………(19)

6.3林業有害生物防治………(19)

6.4其他工程………………(20)

附錄A農田防護林工程專項調查表………(21)

附錄B農田防護林工程主要造林樹(品)種………………(24)

附錄C主要農田防護林類型區的農田林網設計…………(26)

附錄D主要農林間作模式設計……………(30)

·1·

附錄E農田防護林工程造林整地規格及應用條件………(32)

附錄F農田防護林工程主要造林樹(品)種適宜密度……(34)

本規范用詞說明………………(38)

引用標準名錄…………………(39)

附:條文說明…………………(41)

專用

人人文庫

·2·

Contents

1Gvisions………(1)

2Terms……………………(2)

3Comprehensivesurvey……(5)

3.1Generalrequirement……(5)

3.2Specialsurvey…………(6)

3.3Spartmentsurvey…………………(6)

3.4Plantingmaterialssurvey………………(7)

4Generallayoutplandesign………………專用(8)

4.1Generalrequirement……(8)

4.2Generallayoutplandesign………………(8)

4.3Drawingrequirementofgenerallayoutplan………………(9)

5Designofafforestationandforestmanagement………(11)

5.1Generalrequirement……(11)

5.2Designofnewfarmlandshelterbeltsengineering…………(11)

5.3Designoflow-functionfarmlandshelterbelts

improvementengineering………………(17)

6Ftectiondesign…………………(19)

6.1General人人文庫requirement……(19)

6.2Forestfirecontrol………(19)

6.3Forestpestprevention…………………(19)

6.4Others…………………(20)

AppendixASpecialsurveyoffarmlandshelterbelts

engineering……(21)

AppendixBMainspeciesoffarmlandshelterbelts

·3·

engineering……(24)

AppendixCDwork………………(26)

AppendixDDercropping……(30)

AppendixESitepreparationsizeandapplyingcondition

offarmlandshelterbeltsengineering………(32)

AppendixFDensityofmainspeciesoffarmland

shelterbeltsengineering……(34)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38)

Listofquotedstandards……(39)

Addition:Evisions………(41)

專用

人人文庫

·4·

1總則

1.0.1為規范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保證農田防護林工程建設質

量,制定本規范。

1.0.2本規范適用于新建或改造的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

1.0.3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應與當地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

協調,與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相適應。

1.0.4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應貫徹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原則。

1.0.5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應注重科技進步,積極穩妥地引進新

品種、采用新技術和新工藝,重視信息化系統建設專用,提高農田防護

林工程現代化科技水平。

1.0.6農田防護林工程的設計,除應符合本規范外,尚應符合國

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人人文庫

·1·

2術語

2.0.1農田防護林farmlandshelterbelt

以保護農田、減輕自然災害、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保護農區

生物多樣性、改善鄉村景觀、控制非點源污染、保障農業生產條件

為主要目的的防護林。

2.0.2林帶forestbelt

以帶狀形式營造的具有防護作用的樹行的總稱。

2.0.3骨干林帶primaryforestbelt

具有連通性和區域性特點,依托江、海、湖、專用河堤岸和沙漠邊緣

及干線公路建設的抵御自然災害最基礎、最主要的林帶。

2.0.4農田林網work

由主林帶與副林帶縱橫交錯地配置在農田上的眾多網格組成

的農田防護林。

2.0.5林網形狀work

指林網分布狀況。

2.0.6農林間作intercropping

在農田實行林木和作物間種,使農作物受到抗性較強的喬灌

木庇護,減輕農業自然災害的危害。

2.0.7防護人人文庫片林tection

以片狀分布為主要特征,發揮保護農田作用,面積0.067hm2

以上的森林。

2.0.8護村林forestaroundvillage

圍繞農區村邊空地及荒地、荒灘,結合農區用材和村鎮綠化建

設的片林或圍村林帶。

2.0.9主林帶mainforestbelt

·2·

為阻擋主風向(主要害風方向)而設置的農田林網骨架林帶。

2.0.10副林帶accessorialforestbelt,secondaryforestbelt

與主林帶垂直而設置的農田林網輔助林帶。

2.0.11疏透度degreeofporosity

指林帶縱斷面上透光孔隙的面積與縱斷面總面積之比。

2.0.12林帶結構beltstructure

林帶內樹木枝葉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狀況。分為緊密結構、疏

透結構和通風結構。

2.0.13緊密結構tightnessstructure

在有葉期枝葉密集,幾乎沒有透光孔隙,防風距離較短,疏透

度小于0.25。由帶幅較寬,行數較多,造林密度較大的喬木(或配

有亞喬木)和灌木所組成。

2.0.14疏透結構sparsenessstructure專用

透光孔隙在其縱斷面上從上到下均勻分布,一般由喬、灌木組

成雙層林冠,防護距離較大,疏透度0.25~0.3。由行數較少、帶

幅較窄的喬灌木樹種組成;或不配置灌木,只有側枝較發達的喬木

組成。

2.0.15通風結構airinessstructure

以喬木為主,具有明顯的兩個層次,上部為林冠層,有較小而

均勻的透光孔隙,下層為樹干層,有較大的透光孔隙,疏透度0.3

以上。一般由喬木組成,不配置灌木或于林帶外側配置低矮灌木

一行,或在內外兩側各配置一行。

2.0.16有人人文庫效防護距離tectiondistance

害風越過林帶后不造成危害的距離。

2.0.17林帶斷面file

與林帶走向成90°將林帶截開所形成的斷面。能夠反映林帶

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2.0.18全帶更新fullforestbeltregeneration

將衰老林帶一次全部伐除,然后在林帶采伐跡地上建立起新

·3·

一代林帶。

2.0.19半帶更新halfforestbeltregeneration

將衰老林帶一側的數行伐除,然后采用植苗或萌芽等更新方

法,在林帶采伐跡地上建立起新一代林帶。

2.0.20帶內更新regenerationinsidetheforestbelt

在林帶內原有樹木行間或伐除部分樹木的空隙地上進行造

林,并依此逐步實現對全部林帶的更新。

2.0.21帶外更新regenerationoutsidetheforestbelt

在林帶的一側按林帶設計寬度造林,用植苗造林或萌芽更新

的方式營造新林,待新植林帶郁閉后再伐除原林帶。

專用

人人文庫

·4·

3綜合調查

3.1一般規定

3.1.1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之前應進行綜合調查,綜合調查應包

括專項調查、小班區劃調查和栽植材料調查。

3.1.2農田防護林區劃應采取下列方法:

1在全國范圍內,應根據農田防護林的地理分布和氣候條

件,劃分為6個農田防護林區。

2在同一農田防護林區內,應根據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

的差異劃分農田防護林類型區。專用

3在同一農田防護林類型區內,應根據土壤類型和水分條件

的差異劃分立地類型。

3.1.3農田防護林區劃分應符合表3.1.3的規定。

表3.1.3農田防護林區劃分

名稱范圍

東北農田防護林區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

寧夏、陜西榆林地區、內蒙古中部、河北、河南、山

華北農田防護林區東、北京、天津、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陜西渭河平原、

山西汾河平原

西北農田防護林區人人文庫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賀蘭山以西

湖南、湖北、江西、四川、浙江、上海、江蘇南部、安徽

長江中下游農田防護林區

南部

東南沿海農田防護林區福建、廣東、廣西沿海、海南

雅魯藏布江、狼楚河和印度河上游的山間寬谷湖盆

西藏拉薩河谷農田防護林區

地帶

·5·

3.2專項調查

3.2.1專項調查應包括災害性氣象因子調查、社會經濟條件調

查、樹種調查和立地類型調查。調查內容應符合本規范附錄A的

規定。

3.2.2災害性氣象因子調查應包括大風、臺風、沙塵、干熱風、霜

凍、低溫冷害、冰雹、洪澇、干旱等。

3.2.3社會經濟條件調查應包括土地利用狀況、農業耕作制度、

農業現代化程度、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等。

3.2.4樹種調查應包括樹種的成林高度、冠形、冠幅、高生長、徑

生長、樹冠結構、抗逆能力和經濟利用價值等。

3.2.5立地類型調查應采用路線調查和樣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

3.2.6路線調查應按下列步驟進行:專用

1在地形圖或衛星影像圖上應選擇3條~5條調查路線,調

查路線應有代表性,宜以最短的距離穿越最多的立地類型。

2沿擬定的路線前進,應隨時記載地形的明顯變化,在地形、

植被明顯變化的典型地段應設點調查,調查應包括下列內容:

1)土壤調查,應按國家林業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執行。

2)植被調查,應包括植被類型、植被總蓋度、各層蓋度、主要

植物種類(建群種、優勢種)及其生活型、多度、蓋度、分布

狀況、高度。

3.2.7樣地調查應分別立地類型、樹(品)種進行,每個類型不宜

少于3個樣人人文庫地。農田林網宜抽取樣帶,在樣帶中宜選擇有代表性

的地段進行調查,樣段不宜小于20m;農林間作宜抽取樣行調查。

樣地調查內容宜包括樹種、年齡、株行距、平均胸徑、平均高、平均

冠幅、平均枝下高、林木蓄積、生長量、灌木種類、灌木高度等。

3.3小班區劃調查

3.3.1小班區劃調查應按國家林業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執行。

·6·

3.3.2小班應以明顯地形地物界線為界,同時應兼顧資源調查和

經營管理的需要,并可按下列基本條件進行區劃:

1權屬不同。

2地類不同。

3主要樹種(組)比例相差二成以上。

4Ⅵ齡級以下相差一個齡級,Ⅶ齡級以上相差二個齡級。

5郁閉度相差一個郁閉度級。

6四旁樹類型不同。

7林帶寬度不同。

8農林間作類型不同。

3.4栽植材料調查

3.4.1苗木應調查現有苗圃地的位置、立地條件專用、育苗面積、種子

來源與質量、每畝用種量與產苗量、苗木種類與質量、育苗設施與

技術措施等情況。

3.4.2種條應調查來源、數量與質量等情況。

人人文庫

·7·

4總平面圖設計

4.1一般規定

4.1.1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應根據工程區邊界、造林布局、輔助

設施、外部銜接道路和內部交通等情況,編制總平面圖設計方案。

4.1.2總平面圖設計方案應經現場勘察,并應通過論證、比較、優

化后形成農田防護林工程總平面圖。

4.2總平面圖設計

4.2.1農田防護林工程總平面圖設計應按下列專用步驟進行:

1繪制農田防護林工程現狀圖。

2以農田防護林工程現狀圖為基礎,針對主要災害性氣象因

子編制農田防護林工程總平面圖設計方案,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1)在農田防護林工程現狀圖上區劃出農田防護林區和農田

防護林類型區。

2)針對各個農田防護林類型區的實際進行農田防護林工程

總平面圖設計。

3對農田防護林工程總平面圖設計方案進行修訂、比選和優

化,形成農田防護林工程總平面設計圖。

4.2.2農田人人文庫防護林工程現狀圖繪制應符合下列要求:

1現狀圖底圖要素應包括地形地貌、行政區劃界、居民點、道

路、橋梁、明顯地物標、現有的林帶和片林、灌排系統及其他人工建

筑物。

2現狀圖的繪制,應以大于或等于1∶25000比例尺的地形

圖或衛星影像圖為基礎,在現場進行補測,應把發生變化或圖上沒

有的地形地物補測在圖上,現場調查圖經整理后應形成現狀圖。

·8·

4.2.3農田防護林工程總平面圖設計方案的編制,應符合下列

要求:

1農田林網、水系林網、道路林網應統籌布設。

2農田防護林工程區域內道路和灌排系統應按道路和灌排

系統的技術要求進行圖上選線(含比較方案),并應與外部公共交

通道路和水系相銜接。

3農田防護林工程采用分期建設時,路網和灌排系統布設時

應與后期工程相協調。

4工程區域內的管護用房、苗圃、病蟲害預測預報站、檢疫檢

驗室等工程項目,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已經選址時,應按可行性研

究報告布設;未經選址時,應按工程項目的技術要求,在圖上選址

(含比較方案)。

5應由不同的設計人員編制多個農田防護林工程專用總平面圖

設計方案。

6農田防護林工程總平面圖設計方案可采用ARCGIS的網

絡分析功能,應首先按道路林網、水系林網、農田林網分級生成各

級網絡,并應將道路林網、水系林網、農田林網分級生成的網絡疊

加分析,形成最優方案。

4.2.4農田防護林工程總平面圖設計方案修訂、比選和優化,應

按下列步驟進行:

1應按總平面設計方案組織現場勘察工作,并應按各專業的勘

察設計要求進行。在征求當地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應綜合水文、地質、

道路、水電、人人文庫樹種適應性等因素,對各個總平面圖設計方案進行修訂。

2對修訂后的各個總平面圖設計方案,應進行論證和比較,

采用安全、經濟、合理的設計方案,并形成農田防護林工程總平面

設計圖。

4.3總平面設計圖圖面要求

4.3.1農田防護林工程總平面設計圖應以不同彩色虛線勾繪出

·9·

農田防護林區界,以不同填充色表示農田防護林類型區,小班注記

和各類符號應符合國家林業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

4.3.2農田防護林工程總平面設計圖應以建設區域為單位分幅,

當圖幅過大時也可以區劃系統的次級單元為單位分幅。比例尺宜

為1∶25000或1∶50000。當項目區總面積小于60000hm2時,比

例尺宜為1∶10000;當項目區總面積超過400000hm2,且地類簡

單時,比例尺宜為1∶100000。

專用

人人文庫

·10·

5營造林工程設計

5.1一般規定

5.1.1營造林工程設計應包括新建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和低效

農田防護林改造工程設計。

5.1.2營造林工程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1營造林工程設計應符合國家有關土地、環保等的規定,并

應符合國家關于生態公益林建設的要求。

2農田防護林工程應營造混交林,純林的比例不應超過

70%,工程單一主栽樹種株數或面積不應超過70專用%。

3營造林工程設計應綜合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景觀

與游憩需求等因素,對原有的古樹名木、特殊景觀森林等應提出必

要的保護措施。

5.2新建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

5.2.1同一農田防護林類型區林帶的規劃設計標準應基本一致,

不同農田防護林類型區林帶的規劃設計標準應不同。農田防護林

類型區應根據不同地區情況分別依據下列條件劃分:

1風沙區應主要依據風沙危害程度和受災情況。

2干旱人人文庫少雨的灌溉區應主要依據降雨量、蒸發量、干燥度、地

下水位。

3丘陵地帶及坡地應主要依據地形、地貌。

4沿海地區應主要依據大風危害、海潮。

5.2.2在同一農田防護林類型區內,應根據立地類型確定適宜的

樹種和造林方法,立地類型劃分應采取主導因子方法。

5.2.3農田防護林工程造林樹種選擇應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應

·11·

以鄉土樹種為主,并應適當引進外來優良樹種,同時應符合下列

要求:

1主根應深,樹冠應窄,樹干應通直,并應速生。

2抗逆能力應強。

3與農作物協調共生關系應好,不應有相同的病蟲害或是其

中間寄主。

4宜兼顧防護、用材、經濟、美化和觀賞等方面的要求。

5.2.4農田防護林工程主要造林樹(品)種宜按本規范附錄B的

規定執行。

5.2.5農田防護林工程建設類型應包括骨干林帶、農田林網、農

林間作、防護片林和護村林。

5.2.6骨干林帶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1應配置在江、海、湖、河堤岸和沙漠邊緣專用及干線公路上。

2宜采用喬、灌、草結合的緊密結構。

3應沿江、海、湖、河堤岸和沙漠邊緣及干線公路走向自然

設置。

4喬木樹種宜8行~20行,灌木樹種宜2行~4行,林帶寬

度宜20m~100m。

5.2.7農田林網設計應包括林帶結構設計、林帶走向設計、林帶

間距設計和林帶寬度設計。

5.2.8林帶結構設計可通過造林樹種選擇、喬灌草搭配實現,并

可適時采用補植、合理間伐和修枝等措施進行調節。林帶結構應

根據各地實人人文庫際選擇下列結構:

1緊密結構,宜用于果園和種植園,或遭受臺風襲擊的水

網區。

2疏透結構,宜用于平原農區和風沙區的農地。

3通風結構,宜用于一般風害區或風害不大的壤土耕地,或

風速不大的灌溉區和風影響較小的水網區。

5.2.9林帶走向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12·

1有顯著主害風和盛行風地區,宜采取主林帶為長邊的長方

形網格,并應與主害風方向垂直,風偏角的變化不可超過45°。副

林帶方向宜與主林帶垂直。

2其他地區,林帶建設宜與溝、河、路、渠相結合。

5.2.10林帶間距應根據風速、土壤條件、農作物抵御災害的能力

和林帶有效防護距離確定。一般主林帶間距宜為防護林樹種壯齡

林木平均樹高的15倍~20倍,副林帶間距可適當加大。

5.2.11林帶寬度設計應少占耕地,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1對于地少人多、土地墾殖率較高的地區,林帶寬度可窄些。

2對于地多人少、土地墾殖率較低的地區,林帶寬度可寬些。

5.2.12主要農田防護林類型區的農田林網設計宜符合本規范附

錄C的規定,其他農田防護林類型區的農田林網設計應符合本規

范第5.2.8條~第5.2.11條的規定。專用

5.2.13農田林網設計應采取下列減輕林帶脅地的措施:

1在林帶脅地范圍內應選種耐干旱、耐瘠薄、耐遮蔭的作物。

2在靠近耕地的一側宜挖溝斷根或切根貼膜,挖溝位置與最

近一行樹木的距離宜為1m~1.5m,溝深宜為0.6m~0.8m。

3林帶樹木宜在路肩或溝坡栽植。

5.2.14農田林網設計應與機械作業相適應。

5.2.15農林間作類型的選擇,宜符合下列要求:

1在土壤條件差、自然災害嚴重的中低產地區宜選擇以林為

主類型。

2在土壤人人文庫條件較好、自然災害一般的地區宜選擇以農為主

類型。

3在土壤條件較差、自然災害較明顯的地區宜選擇林農并重

類型。

5.2.16農林間作設計應包括下列內容:

1行帶走向,在風沙危害較輕、主要害風方向不明顯的地區,

宜南北走向;在一些風口、干熱風嚴重的地區,宜與主害風方向

·13·

垂直。

2行帶間距,應根據當地立地條件和經濟發展要求確定。

3行帶寬度,宜單行栽植。

5.2.17主要農林間作模式設計宜符合本規范附錄D的規定,其

他農林間作模式設計應符合本規范第5.2.16條的規定。

5.2.18防護片林營造應充分利用荒灘荒地和“四旁”隙地,并應

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造林技術規程》GB/T15776和《生態公益林

建設技術規程》GB/T18337.3的有關規定。

5.2.19護村林應根據種植地的位置及立地條件,選擇相應的樹

種,并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營造林技術措施。

5.2.20裸根苗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

1應使用現行國家標準《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

GB6000規定的Ⅰ、Ⅱ級苗木。專用

2經濟林樹種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名特優經濟林基地建設技

術規程》LY/T1557的有關規定執行。

3未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樹種,應選用品種優良、根

系發達、生長發育良好、植株健壯的苗木。

5.2.21容器苗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容器育苗技術》LY/T1000

的有關規定,種條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造林技術規程》

GB/T15776的有關規定。

5.2.22整地應采用全面整地、帶狀整地和穴狀整地等方法。農

田防護林工程造林整地規格及應用條件宜按本規范附錄E的規

定執行。人人文庫

5.2.23整地時間應符合下列要求:

1應在造林1個月前或上年秋、冬季進行整地。在有凍拔害

的地區和土壤質地較好的濕潤地區可隨整隨造。

2風蝕嚴重的沙土地可隨整隨造。

3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整地可在雨季前或雨季進行,也可

隨整隨造。

·14·

5.2.24合理的造林密度應根據立地條件、樹種生物學特性及營

林水平進行確定。農田防護林工程主要造林樹(品)種適宜密度宜

按本規范附錄F的規定執行。

5.2.25農田防護林工程的造林方法應包括植苗造林和分殖造

林,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造林技術規程》GB/T15776的有關

規定。

5.2.26造林時或造林后,應及時進行灌溉。新造林地的灌溉,應

利用農田水利設施,并應采用節水灌溉技術。

5.2.27造林成活率沒有達到合格標準的造林地,應在當年或次

年造林季節及時進行補植。植苗造林的補植應用同齡苗木。補植

苗應種植在原來栽植穴內,樹種應不變。

5.2.28撫育應包括下列內容:

1松土除草應符合下列要求:專用

1)造林后應及時進行松土除草,并應與扶苗、除蔓等結合進

行,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宜連續進行3年~5年,每

年宜進行1次~3次。鹽堿地及年降水量為300mm~

500mm的半干旱地區,撫育年限可延長到5年~7年;

有凍拔害的地區,第一年應以除草為主,可減少松土

次數。

2)松土除草應做到里淺外深,不應傷害苗木根系,應以穴狀

方式為主,深度宜為10cm~20cm,水分條件差的地區宜

適當加深;風沙區第一、二年不應全面除草松土,應沿樹

行人人文庫帶狀松土除草,行間應保留草帶,并應待成林后再全面

除草。

2對林帶兩側的灌木,以及因干旱、凍害、機械損傷和病蟲危

害造成生長不良的具有萌芽能力的喬木樹種,應及時平茬復壯。

平茬時切口應平滑,并應避免劈裂或掉皮。

3造林后2年~5年,可間作農作物或牧草。間作農作物或

牧草,應為林木留出30cm~40cm保護地帶。林木郁閉后,應停止

·15·

間作。間作農作物或牧草應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間作應選

擇矮稈植物,不應種植不利于林木生長的植物。

5.2.29撫育采伐應符合下列要求:

1撫育采伐應選擇下列對象:

1)郁閉后出現擠壓現象的林帶。

2)結構不符合防護要求的林帶。

3)遭受病蟲害、火災及雪壓、風折等自然災害,但受害木少

于20%的林帶。

2在不影響林帶結構和防護效益的前提下,應按去劣留優、

去弱留強、去小留大的原則對林帶進行機械間伐,機械間伐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