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發表論文21篇廣州教研發表4篇人民大學主辦的復印報刊課件_第1頁
公開發表論文21篇廣州教研發表4篇人民大學主辦的復印報刊課件_第2頁
公開發表論文21篇廣州教研發表4篇人民大學主辦的復印報刊課件_第3頁
公開發表論文21篇廣州教研發表4篇人民大學主辦的復印報刊課件_第4頁
公開發表論文21篇廣州教研發表4篇人民大學主辦的復印報刊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公開發表論文21篇廣州教研發表4篇人民大學主辦的復印報刊中學化學教與學全文轉載5篇解題方法和教學實錄、教學設計論文寫作課題研究解題方法和教學實錄、教學設計1998年2003年共6篇論文寫作2004年2010年共7篇課題研究2010至今共8篇人民大學復印報刊全文轉載5篇2003年教學設計電解的原理2004年論文培養微觀想象能力 建立化學基本觀念2005年高考復習有機化學專題復習指要2009年論文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教學設計2012年論文運用“四重表征”教學模式培養化學基本觀念的實踐研究論文從哪里來1998年9月公開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有機物燃燒的規律及其應用2003年發表的教學設計電解的原理2005年

2、高考復習有機化學專題復習指要 2009年發表的論文論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教學設計2010年發表的論文通過“我與化學”活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論文從哪里來2010年發表的論文如何通過化學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2011年發表的論文高中化學實驗教育教學功能的開發與應用2011年發表的論文通過“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復習培養學生化學基本觀念2012年發表的論文課堂教學中通過評價促進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培養中學生化學基本觀念 的實踐研究廣東仲元中學 曾國瓊 一、與課題有關的已有的研究二、如何進行課題研究三、課題研究的成果一、已有的研究1.已有的研究2. 課題的創新點1、國外研究現狀美國課程專家艾里克森認為化

3、學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基本觀念的形成,重視學生對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及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4美國化學會會長R布里斯羅(Ronald Breslow)認為:作為一個有科學素養的社會公民必須懂得一些化學基本原理。52. 國內研究現狀(1)山東師范大學畢華林教授認為:“化學基本觀念,簡單地講,就是學生通過化學學習所獲得的對化學的總觀性認識”。畢教授指出化學教學必須超越傳授具體知識的層面,從傳授事實、掌握知識轉變為使用事實、發展觀念,他認為各種課型都能實施“觀念為本”的教學,“觀念為本”教學與事實性知識學習應有機融合。畢教授的研究生杜明成在基于化學基本觀念構建的教科書設計,闡述了化學基本觀念的構建影響著學

4、生理解和應用化學知識的水平,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重要的價值。畢教授的研究生邵霞選擇魯科版化學反應原理選修教材為研究藍本,進行基于化學基本觀念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探討模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闡述了化學基本觀念的教學對學生化學素養的發展、具體化學知識的掌握、化學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的影響。6 (2)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王磊教授認為中學學科中的觀念或觀念性知識是在學科具體知識的基礎上通過不斷的概括和提煉形成的,它對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都能發揮重要的、持久的遷移作用。(3)山西師范大學的梁永平老師:14畢華林教授、王磊教授、梁永平教授的研究團隊不僅從理論的角度進行研究,還主要以山東魯科版為藍本

5、進行了案例研究。(4)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的莘贊梅老師:5篇(5)浙江樂清中學的魏樟慶老師:6篇(6)北京教育學院的何彩霞老師:18篇北京教育學院的何彩霞老師:13何彩霞老師都是以具體的案例尤其是一節課的形式研究了如何促進學科觀念的建構。3課題的創新點人教版的教材在全國使用率高達70%以上,因此,本課題組選取人教版必修化學1、化學2、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選修6實驗化學5本教材作為研究藍本,參考江蘇版和山東版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培養中學生化學基本觀念實踐研究。課題組的老師來自于番禺區五所不同層次(有A類、B類、C類、D類、E類學校,有城鎮學校和農村學校),研究成果具有

6、很好帶動作用及推廣價值。 3課題研究的創新點 不僅僅是在高一、高二的新課教學過程中進行實踐研究,還可以在高三化學復習備考的過程中繼續進行研究。這樣不僅是對學生而言,使得基本觀念的培養具有持續性,對于老師來說,可以研究不同課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化學基本觀念。申報課題的時間段里課題組老師不一定都是教高一或高二,像去年我們課題組6人中就有5個人教高三,這樣既可以較好的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教學研究,也更有利于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二、如何進行研究1.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其在教材中的分布2. 研究方法1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其在教材中的分布通過研究明確中學階段化學學科觀念到底包含了哪些內容?如何通過化學教學培養學

7、生的核心基本觀念?畢華林教授主要針對義務教育階段,認為要掌握的化學基本觀念包括元素論、微粒觀、化學反應與能量、物質分類、化學的社會觀以及化學的價值觀等六大主要觀念。梁卉認為基于學科內容的觀念分為物質觀、變化觀、守恒觀、能量觀,基于學科方法的觀念分為實驗觀、分類觀、科學思維方法,基于學科價值的觀念分為科學精神、化學的社會觀、化學的價值觀。課題組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的三維目標,將化學基本觀念分為三類:知識類、方法類、情感類。知識類的基本觀念有:元素觀、微粒觀、變化觀、平衡觀。方法類的的基本觀念有:分類觀、實驗觀。情感類的基本觀念有:化學價值觀。 (1)微粒觀與微粒觀有關

8、的概念原子,分子,離子,電子,質子,中子,原子結構,核素,同素異形體,原子核外電子排布,核外電子的量子化運動,化學鍵,離子鍵,共價鍵,分子間作用力,氫鍵,有機化合物的成鍵特征,同分異構現象,電解質,非電解質,電離,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原電池,電解池等。(1)微粒觀基本理解物質世界是由分子、原子、離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微觀粒子不斷運動、相互間有間隔,物質的聚集狀態與微觀粒子的運動及相互間的距離有關;微觀粒子很小,不方便以常規的單位來計量。構成物質的微粒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這種作用是一種靜電作用。不同層次的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強弱之分,具體表現為化學鍵(離子鍵、共價鍵)、氫鍵和分子間作用力。物質

9、化學變化是微觀粒子(分子、原子或離子)的內部組成或結構的變化,實質是舊鍵的斷裂新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原子、分子或離子等層次微粒的相互作用。中學化學關于“微粒觀”內涵的認識發展是在物質的構成和水溶液兩個認識體系中完成的。對物質構成的認識體系,主要內容包含:物質的微觀構成、原子和分子的微觀構成、微粒的空間結構、微粒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結構與性質的關系等,微粒間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電性作用及其對性質的影響。關于物質的構成,中學化學 “微粒觀”的內涵發展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以人教版為例)。第一階段初中化學中原子、分子的概念學習階段。第二階段高中必修2的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第三階段高中必修2的化學鍵。第四

10、階段高中選修5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的研究階段。 物質及其變化微觀認識經歷了六個平臺:第一平臺:以分子、原子概念建立為標志。第二平臺:以氧化還原反應的理解性學習為標志。第三平臺:以化學鍵觀念的建立為標志。第四平臺:以化學平衡觀點的建立為標志。第五平臺:以化學能與電能的互相轉化理解為標志。第六平臺:以微粒作用的觀點指導有機化合物(以碳原子為中心)的結構研究和性質研究為標志。 (1)微粒觀高中階段形成“微粒觀”的系列課題: 氧化還原反應(電子的轉移)化學能與電能、原電池、電解池離子反應(溶液中進行的離子之間的反應)物質的量、氣體摩爾體積(微觀粒子的運動與宏觀現象的關系)化學鍵、共價鍵、離子鍵化學能與熱能

11、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律水溶液中的離子平衡(弱電解質的電離、水的電離、鹽類的水解、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在有機化學基礎的教學中,如何通過“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 ”培養學生的微粒觀?在學生已有微粒觀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強化以下微粒觀: 構成有機物的微粒是原子及原子組成的原子團(如官能團),不同的官能團,結構不同,性質也有差異。官能團之所以能夠決定有機物的特性,主要是因為構成有機物分子的原子、原子團之間均存在著強烈的相互作用共價鍵。對于有機物性質的認識從分析結構人手,重點分析官能團中的或與官能團直接相連的碳原子的成鍵特點、成鍵方式及氧化數,進而分析每種成鍵方式所對應的反應性。鍵的極性、

12、碳原子的飽和程度 考慮官能團與相鄰基團的相互影響對有機物性質所起的作用。利用反應類型的相關知識預測有機物能發生哪些類型的有機反應,什么樣的試劑能和這些有機物發生這些類型的反應,通過這些類型的反應又能生成什么樣的產物,最終幫助學生形成認識有機化合物性質的一般程序。有機物的化學性質不僅取決于構成有機物的微粒官能團的種類、微粒間(原子或原子團)的相互作用,還取決于微觀粒子(原子或原子團)的排列順序及空間排列方式。由于碳原子的最外層有4個電子,每個碳原子不僅可以與其他原子形成4個共價鍵,碳原子之間也能形成4個共價鍵,這些共價鍵可以單鍵、雙鍵或三鍵,碳原子這種成鍵方式的特殊性使得有機化合物普遍存在著同分

13、異構現象。同分異構包括碳鏈異構、官能團異構、位置異構以及空間異構等,同分異構現象的存在,很好的說明了物質的微觀結構對性質的決定作用。【案例1】同分異構體的書寫(1)請分別寫出分子式為CH4、C2H6、C3H8、C4H10的烷烴的同分異構體。并歸納烷烴的同分異構體的書寫方法。(2)請寫出CH3、C2H5、C3H7、C4H9等“烷基”的同分異構體,試找出烷基與對應的烷烴之間的關系,可以借助于球棍模型。(3)請寫出分子式為C3H7Cl、C4H9OH的同分異構體。 (4)請寫出分子式為C5H10O2的含有酯基的同分異構體有機化學反應是分子層次的化學反應化學反應是某一層次微粒的相互作用。化學反應的實質是

14、原子、分子或離子等層次微粒的相互作用。離子反應是從微觀角度認識物質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狀態及行為,認識物質在水溶液中的反應實質是離子間的反應。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形成也是建立在電子轉移和微粒變化的基礎上,而不僅只停留在元素化合價的變化。分子層次的化學反應非常普遍,例如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氫,從微觀角度看是氫分子和氯分子反應生成氯化氫分子,盡管這樣的分子反應大量出現。有機化學反應是分子層次的化學反應有機化學反應分為取代反應、加成反應、消去反應、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加聚反應、縮聚反應等【案例2】如何在高三化學復習中培養學生的“微粒觀”(2)分類觀于分類觀有關的概念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分類

15、,混合物的分類,化學反應的分類,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學鍵的分類,有機物的分類和命名,官能團等。(2)分類觀基本理解6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既是分類的結果,同時又是指導人們對化學物質進行科學分類的基本工具。按物質的連續和不連續形式,首先可以將化學物質分為連續的宏觀形態的物質,如各種元素的單質、化合物、酸、堿、鹽等,以及不連續的微觀形態的物質,如各種化學粒子等兩大類物質。根據分散質微粒直徑的大小可將混合物分為溶液、濁液(懸濁液、乳濁液)和膠體。根據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化狀態下能否導電可分為電解質和非電解質。(2)分類觀基本理解6根據化合物分子中原子之間強烈相互作用(化學鍵)的方式可分為共價化合

16、物和離子化合物。根據物質在化學反應中得、失電子的難易情況可分為氧化性物質和還原性物質。根據原子的電子層數或最外層電子數將元素分為周期和族。根據有機物中碳原子的連結方式和官能團的類型可將有機物分為烴、鹵代烴、醇、醛、酚、酮、醚、羧酸、酯等類別。根據不同的標準對化學變化進行分類。根據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同類物質具有相似的性質。(2)分類觀高中階段形成“分類觀”的系列課題:物質及其變化的分類:物質的分類(膠體)。離子反應(對化學反應進行分類)。氧化還原反應(對化學反應進行分類)。金屬及其化合物(金屬單質的通性與特性、堿性氧化物、堿、某些鹽的通性與特性)。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非金屬單質的通性與

17、特性、酸性氧化物、酸)元素周期表。有機化合物的分類:烷烴、烯烴、炔烴、芳香烴、鹵代烴、醇、醛、羧酸、酯類。 “物質的分類”是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中學階段必須建立的基本的化學觀念。對于多達幾千萬種的物質,人們要想認識它們的規律性,就必須運用分類的方法,分門別類地進行研究。這既反應了化學科學的發展規律,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物質是化學科學的重要研究對象,運用分類的方法對物質進行研究,進而感受分類方法對于化學科學研究和一般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這必將為化學必修課程的學習,乃至整個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圖 是對物質的分類及其相關概念的梳理和呈現。物質的分類及其相關概念的知識層級結構(王磊)物質

18、的分類及其相關概念的知識層級結構(王磊)物質分類觀的形成及擴展:分散在義務教育階段、高中必修學習階段和選修學習階段。在義務教育階段,根據物質的組成進行靜態分類,將物質分為純凈物和混合物,純凈物分為單質和化合物,化合物中又提到了氧化物這個分類。在義務教育階段,并沒有明確提出分類這種方法。高中必修學習階段涉及了分類的依據、分類的一些具體結果以及分類的應用。將學生對分類的認識由靜態發展到動態,由宏觀組成發展到微觀結構。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氧化物可以根據和酸、堿發生反應中的表現分為酸性氧化物、堿性氧化物等,為將來二氧化硫、二氧化硅等氧化物性質的預測奠定堅實的基礎;認識到電解質可以根據在水溶液或熔化狀態下的

19、行為分為酸、堿和鹽,使解釋酸、堿和鹽之間的復分解反應的實質成為可能;認識到根據物質在氧化還原反應中的表現分為氧化劑和還原劑,為后續章節中從氧化還原的角度認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濃硫酸、硝酸等物質的性質奠定基礎,使深入認識和解釋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的一些常見的氧化劑、還原劑成為可能。物質分類觀的形成應該是在高中必修階段。高中選修階段是對物質分類視角的進一步擴大,分類的依據更加靠近物質的微觀結構和本身的性質,更加強調物質分類在學習化學、研究化學中的重要應用。如 “有機化學基礎”模塊,將分類的依據擴展到根據物質的微觀結構官能團進行分類,將分類的結果擴展到烯烴、炔烴、芳香烴、鹵代烴、醇、醛、酸、酯等。

20、這樣分類可以讓學生從官能團出發預測、分析一類物質具有的性質,進一步彰顯該種分類的功能。再如 “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將分類的依據擴展到根據物質的微觀結構晶體結構進行分類,將分類的結果擴展到金屬晶體、離子晶體、原子晶體和分子晶體等。這樣分類可以促使學生結合晶體的構成微粒、微粒間的相互作用和微粒的堆積情況預測或者是解釋某一類型晶體的性質,進而理解該晶體的具體應用。這樣個階段,對學生認識發展來說,是一個由模糊分類到分類觀念的形成再到分類擴展的一個過程,可用下圖表示這種發展關系。物質分類觀念的形成及擴展示意圖(王磊)新課程標準將無機元素化合物內容與物質和反應的的分類一起放在主題3“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

21、中,人教版新課程教材則將物質和反應的分類放在必修1第二章,無機元素化合物知識放在第三、四章。這就使新教材中的 “金屬及其化合物”和第四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在編排位置上和編寫內容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編排的位置上這兩章都放在了“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之前,在編寫內容上不再過分強調知識的邏輯順序和知識的深廣度,著重強調將物質按一定標準分成不同的類別進行分析、比較,以突出分類觀的培養。【案例3】鐵的重要化合物思考與交流1請將你知道的含有鐵元素的物質羅列出來,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思考與交流2請利用已有的知識推測各類含鐵元素的物質可能具有哪些性質?舉例并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如果是離子反應寫出離子方

22、程式。Fe、FeO、Fe2O3、Fe(OH)2、Fe(OH)3、FeCl2、FeCl3、FeSO4、Fe2(SO4)3、Fe(NO3)3、Fe3O4“有機化合物的分類”一節,突出了有機物的類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有機化合物進行分類,并重點討論了由于含有的官能團不同而將有機物分為烷烴、烯烴、炔烴、芳香烴、鹵代烴、醚、醇、酚、醛、酮、羧酸、酯,以類別中的典型代表物為例,抓住官能團在有機物中的關鍵作用,推演研究一類有機化合物的性質,建立有機物類別的觀念。這為學生后續學習各種烴和烴的衍生物,預測并設計實驗探究不同類別的有機化合物的性質時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學習的方法。有機化學基礎不再是研究典型代表物

23、的重要性質,而是上升到類別官能團的層次,學習同一類別的其它有機物時也要基于官能團這一核心問題進行討論。如:通過學習,學生不僅知道乙烯能夠發生加成反應、加聚反應,還要理解乙烯之所以發生上述反應是由于碳碳雙鍵中有一個不穩定、較易斷裂的鍵,于是就不難推斷其他的烯烴甚至只要含有碳碳雙鍵的有機化合物都具有類似的性質:斷開碳碳雙鍵中的一個鍵發生加成反應和加聚反應;由于羧基中碳氧單鍵和氧氫鍵具有較強的極性,較易斷開,乙酸既具有酸的通性,又能發生酯化反應,所以只要含有羧基都能發生上述反應。同理也可以對有機化學反應進行分類:從反應物的斷鍵、生成物的成鍵的角度將有機化學反應分為:加成反應、取代反應、消去反應、聚合

24、反應等,根據能否加氧去氫或加氫去氧分為: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 【案例4】有機化學反應的復習(高二)(1)你學過的有機化學反應有 。(2)能夠發生上述化學反應的有機化合物分別是什么?分別含有什么官能團或原子團?(3)發生化學反應時,有機化合物是如何斷鍵、成鍵的?(4)發生不同類型的化學反應的試劑分別是什么?(3)平衡觀與平衡觀有關的概念焓,熵,化學平衡常數,平衡轉化率,濃度商,勒沙特列原理,水的電離平衡,水的離子積,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電離平衡常數,溶液的酸堿性和PH,鹽類的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積等6。基本理解可逆反應在一定條件下建立化學平衡狀態。化學平衡常數是溫度一定時對于有特定方程式

25、的化學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產物濃度系數次冪的乘積與反應物濃度系數次冪的乘積的比值,化學平衡常數是化學反應的限度的定量描述,平衡常數的數值越大,表明反應進行的程度越大。特定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只與溫度有關。平衡轉化率也能定量描述化學反應的限度,平衡常數與平衡轉化率之間存在定量關系,可以相互求算,在溫度一定時平衡常數是唯一的,但是平衡轉化率不唯一,平衡轉化率是對化學反應限度的更微觀、更具體的描述。基本理解濃度商是對特定反應任意化學狀態的表征,當達到化學平衡狀態時,濃度商與平衡常數相等,否則處于平衡移動狀態。改變溫度、濃度、壓強等條件可能會導致濃度商與平衡常數不相等,即會引起平衡移動,其他條件一定時

26、,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反應的方向移動,增大反應物濃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增大壓強平衡向氣態物質系數減小的方向移動。水溶液中的平衡體系決定了溶液中的微粒種類和數量,外界條件的改變會影響微粒的數量,微粒的數量可以通過水的離子積、電離平衡常數、溶度積等平衡常數計算或估算,微粒的種類和數量決定了水溶液的行為,如酸堿性等。水溶液中存在多個平衡時這些平衡體系會相互影響。高中階段形成“平衡觀”的系列課題:化學平衡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鹽類的水解平衡沉淀的溶解平衡【案例5】運用“四重表征”教學模式培養化學基本觀念的實踐研究HClNH3H2ONH4ClpH7(4)化學價值觀 課標中的化學價值觀6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

27、程標準在“課程目標”部分提出以下化學價值觀:初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對“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的”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認識,逐步樹立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觀念。感受并贊賞化學對改善個人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4)化學價值觀 課標中的化學價值觀6高中化學課程標準認為學生應建立以下化學價值觀:有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又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贊賞化學科學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貢獻,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逐步形

28、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養成務實求真、勇于創新、積極實踐的科學態度,崇尚科學,反對迷信。高中階段形成“化學價值觀”的系列課題: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硅硫和氮的氧化物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基本營養物質開發利用金屬礦物和海水資料資源綜合利用 環境保護【案例6】以“元素化合物”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化學價值觀 【案例7】通過“有機化學基礎”中“STS” 內容培養學生的化學價值觀(5)實驗觀 具體觀點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習中檢驗化學理論的實踐,是一種高效的研究化學的方法;化學實驗是培養學生學習科學思維方法的一種重要的

29、途徑;學會定量地看問題;化學實驗是通過分析化學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的,因此,進行化學實驗時,必須重視化學實驗現象的觀察和記錄;實驗數據的處理是獲得實驗結論的重要依據;化學實驗是一種人為控制反應進行的方法,因此一些化學實驗需要進行實驗條件或實驗變量的控制;實驗現象是多樣的,不是唯一的,在實驗中會碰到“意外發現”;實驗儀器可以影響實驗結論的準確性;綠色化學。高中階段形成“實驗觀”的課題:必修教科書首次將“化學實驗”作為專題內容,安排在必修1的第一章,為的就是突出化學實驗的基礎性和化學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地位,既能起到與九年級化學實驗以及化學知識的銜接作用,又能為之后高中化學的新知識學習穿針引線,通過

30、實驗讓學生了解化學學科的這一特征,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法來認識化學、學習化學,對形成科學的實驗觀有重大意義。高中階段形成“實驗觀”的課題:課本第一章第一節“化學實驗基本方法”通過粗鹽提純的實驗,復習了溶解、過濾、蒸發這些基本操作,在此基礎上又介紹了蒸餾和萃取兩個新的分離方法,并通過雜質離子的檢驗與除雜來加深入學生對提純操作的理解,展現了實驗作為一種重要的方法應用的廣泛性;第二節介紹了聯系宏觀和微觀之間的一個重要的橋梁和紐帶物質的量,以及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物質的量不僅僅作為聯系物質宏觀和微觀的紐帶,更是在化學實驗中起到計量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有一個“量”的概念,學著用“量”的角度看問題

31、和解決問題,這也為之后的很多實驗做鋪墊。高中階段形成“實驗觀”的課題: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科的重要特色,在化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之后的幾乎每一章節都會涉及到化學實驗,尤其選修6實驗化學,都是希望通過一系列化學實驗探究活動傳授知識、鍛煉技能、訓練思維,在過程中讓學生逐步建立化學實驗觀 【案例8】以“元素化合物”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化學價值觀 【案例9】通過“有機化學基礎”中“STS” 內容培養學生的化學價值觀基于化學基本觀念構建的教學設計模型2研究方法(1)文獻研究:查閱文獻并進行文獻綜述(2)調查問卷和測試評價:(3)個人訪談:(4)上研討課(1)文獻研究:查閱文獻并進行文獻綜

32、述(2)調查問卷和測試評價:2012年10月高二學生學習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第三章前進行 “有關微粒觀的問卷調查”,第三章、第四章后有后測2013年4月進行芳香烴的教學時,有前測和后測。 2013年5月進行醇的教學時,有前測和后測。2013年5月到斗門一中講課醇,進行了前測和后測(3)個人訪談:案例:運用“四重表征”教學模式培養化學基本觀念的實踐研究(4)上研討課:番禺區名教師課題期間的研討課有6節2011年5月10日徐秋煥老師在番禺區東涌鎮魚窩頭中學上選修5的羧酸 酯(第一課時)。2011年10月15日曾國瓊老師在廣東仲元中學上廣州市研討課氧化還原反應(第一課時)。2011年10月21日黃秀珠

33、老師在廣東仲元中學上離子反應(第一課時)。2011年11月21日工作室主持人曾國瓊參加了華南師范大學主辦的2011年“國培計劃”現場課活動,上研討課鐵鹽和亞鐵鹽。2011年11月8日宋小媛老師在廣東番禺中學上高三復習課硫及硫的化合物。2012年3月7日陳萍老師在廣州市番禺區石碁第三中上高三復習課工業合成氨。廣州市“十二五”規劃課題的發表論文2篇研討課6節三、研究成果番禺區名教師課題期間的發表論文10篇論文獲獎10篇11醉翁亭記 1反復朗讀并背誦課文,培養文言語感。2結合注釋疏通文義,了解文本內容,掌握文本寫作思路。3把握文章的藝術特色,理解虛詞在文中的作用。4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

34、理想。一、導入新課范仲淹因參與改革被貶,于慶歷六年寫下岳陽樓記,寄托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實際上,這次改革,受到貶謫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還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他于慶歷五年被貶謫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間,歐陽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遜于岳陽樓記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記。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吧!【教學提示】結合前文教學,有利于學生把握本文寫作背景,進而加深學生對作品含義的理解。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簡介: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

35、屬江西)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因此他又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關于“醉翁”與“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豈不為六一乎?”寫作背景: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

36、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內心抑郁,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就是在這個時期寫就的。目標導學二:朗讀文章,通文順字1初讀文章,結合工具書梳理文章字詞。2朗讀文章,劃分文章節奏,標出節奏劃分有疑難的語句。節奏劃分示例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

37、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節奏劃分思考“山行/六七里”為什么不能劃分為“山/行六七里”?明確:“山行”意指“沿著山路走”,“山行”是個狀中短語,不能將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為什么不能劃分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確:“蔚然而深秀”是兩個并列的詞,不宜割裂,“望之”是總起詞語,故應從其后斷句。【教學提示】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劃分朗讀節奏,在劃分節奏的過程中感知文意。對于部分結構復雜的句子,教師可做適當的講解引導。目標導學三:結合注釋,翻譯訓練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自行疏通文義,并畫出不解之處。【教學提示】節奏劃分與明確文意相輔相成,若能以節奏劃分引導學生明確文意最好;

38、若學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讀文意后把握節奏劃分。2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組內互助解疑,并嘗試用“直譯”與“意譯”兩種方法譯讀文章。3教師選擇疑難句或值得翻譯的句子,請學生用兩種翻譯方法進行翻譯。翻譯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直譯法:那太陽一出來,樹林里的霧氣散開,云霧聚攏,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是山間早晚的景色。野花開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郁的綠蔭。天高氣爽,霜色潔白,泉水淺了,石底露出水面,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譯法:太陽升起

39、,山林里霧氣開始消散,煙云聚攏,山谷又開始顯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變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綻開并散發出陣陣幽香,夏日佳樹繁茂并形成一片濃蔭,秋天風高氣爽,霜色潔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教學提示】翻譯有直譯與意譯兩種方式,直譯鍛煉學生用語的準確性,但可能會降低譯文的美感;意譯可加強譯文的美感,培養學生的翻譯興趣,但可能會降低譯文的準確性。因此,需兩種翻譯方式都做必要引導。全文直譯內容見我的積累本。目標導學四:解讀文段,把握文本內容1賞析第一段,說說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明確:首先以“環滁皆山也”五字

40、領起,將滁州的地理環境一筆勾出,點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縱觀滁州全貌,鳥瞰群山環抱之景。接著作者將“鏡頭”全景移向局部,先寫“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諸峰之中,視野集中到最佳處。再寫瑯琊山“蔚然而深秀”,點山“秀”,照應上文的“美”。又寫釀泉,其名字透出了泉與酒的關系,好泉釀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來。作者利用空間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2第二段主要寫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聯系?明確: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寫出了其中的“樂亦無窮”。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樂”的具體化。3第三段同樣是寫“樂”,但卻是寫的游人之樂,作者是如何寫游人之樂的?明確:“滁人游”,前呼后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