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協作體(A佳教育)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卷(原卷版及答案)_第1頁
4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協作體(A佳教育)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卷(原卷版及答案)_第2頁
4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協作體(A佳教育)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卷(原卷版及答案)_第3頁
4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協作體(A佳教育)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卷(原卷版及答案)_第4頁
4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協作體(A佳教育)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卷(原卷版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年11月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協作體高二期中聯考歷史(本試卷共6頁,19題,考試用時75分鐘,全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班級、姓名、準考證號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相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上交。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1.新石器時期,長江流域種水稻使用磨制石器;而嶺南珠江流域還是打制石器。對造成這種差異的解釋最合理的是()A.嶺南自然條件優越食物足 B.原始人群間交流較少C長江流域生產力比較先進 D.考古認識還有待發展2.昭公二十八年曰:“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西周實行這種管理方式,使周天子“非復諸侯之長而為諸侯之君”了。這種管理方式()A.使周天子成為了專制君主B.有利于周代經濟文化的交流C.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D.使西周的宗族血緣關系強化3.“遙領者,不入版圖之地,而別于國內他處設刺史、郡守以轄之。”“遙領”向世人表明其自身的正統地位與不棄國土的決心。因而在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的此消彼長之間,“實授”與“遙領”常常相互轉化。由此可知,“遙領”制度()A.不利統治集團內部的領土認同B.是一種特定時期地方管理制度C.有利于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D.有利于加強中華文明的認同感4.以下是清順治年間科舉考試殿試的考試內容。據此可知,統治者旨在()○順治三年(1646年):王道之始○順治四年:如何得真才,如何防止劣紳欺壓鄉里,興兵作戰與減輕賦稅如何兩得○順治六年:滿漢為一體問題,與民休息之法,不動兵革何以化盜息民A.完善中央集權 B.提倡儒學治國以穩定秩序C解決民族問題 D.改革選官制度以維護統治5.徐繼畬的《瀛寰志略》,介紹了世界各國地理、風土人情等,客觀呈現各國情況,摒棄偏見,尤其對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給予肯定,是一部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的著作,對近代思想發展影響深遠。以下說法最恰的是()A.政治上對中國起了啟蒙作用B.清朝從此擺脫了傳統的華夷觀C.深刻影響了當時中國士大夫D.在中國起到了啟迪智慧的作用6.對如表中近代中國華資銀行業的數據分析最正確的是()年份(年)年末銀行存(家)銀行歇(家)新設銀行(家)資本額(元)1914493938418142191545511452151781916615115197819219176771355571205A.近代中國金融業發展舉步維艱B.中國近代化得到了初步發展C.加劇了帝國主義對華資本輸出D.國際局勢影響中國經濟狀況7.如圖所示是1915年2月4日《神州日報》上登載的一幅漫畫,該漫畫()A.歌頌帝制的覆滅 B.標志新文化運動開始C.抨擊袁世凱復辟 D.反映護國運動的爆發8.毛澤東在井岡山時期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該理論()A.只在井岡山成功實踐 B.是與蘇聯完全不同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模式C.具有實事求是的精神 D.核心內容是土地改革、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9.20世紀六七十年代,糧票、布票等票證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這種現象反映了()A.中蘇矛盾 B.社會主要矛盾 C.中美矛盾 D.階級斗爭矛盾10.關于古希臘的文化,美國學者喬治·薩頓這樣說過:“不論希臘的天才多么深刻……我們沒有權利無視希臘天才的埃及父親和美索不達米亞母親。”可用于論證這一觀點的是()A.眾多的城邦國家 B.女媧造人的傳說C.亞歷山大博物館 D.洪水方舟的傳說11.羅馬帝國的滅亡不像中國某個王朝滅亡,中國新舊王朝的更替,中國仍是中國,這是因為中國有深厚不可動搖的統一基礎,中華漢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具有不可取代性。羅馬帝國則不同,羅馬帝國基本上是靠武力統一的。由材料可知()A.征伐統一的國家不可能延續B.文化是國家能統一和傳承的根源C.中國的大河文明有利于統一D.羅馬滅亡但是羅馬文明流傳下來12.某制度形成了嚴格等級關系,國王位于等級體系的頂端,其下依次是大封建主、中等封建主、小封建主等,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材料反映了該制度的()A.等級性 B.時代性 C.復雜性 D.松散性13.從11世紀開始,英法等國家進入城市復興階段。國王給城市頒發特許證書,城市貴族一般都支持國王。到12世紀末,城市培養的法學家成為國王統治中的重要成員,教士不再是國家文官的唯一來源。由此可知,城市的復興()A.為文藝復興發展奠定基礎B.是因為城市特許證的頒布C.得益于西歐城市自治運動D.加速了資本主義經濟興盛14.如表是中世紀西歐基督教所宣揚的十誡。對十誡內容解讀合理的是()十條誡命1.除了耶和華神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6.不可殺人。2.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偶像。7.不可奸淫。3.不可妄稱耶和華神的名。8.不可偷盜。4.當記念安息日,守為圣日。9.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5.當孝敬父母,使你在世得福10.不可貪戀別人的房屋、妻子、財產,并他一切所有的。A.基督教具有一定的社會教化功能B.十條誡命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C.教會在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D.基督教教條在西歐具有法律效力15.伴隨殖民擴張,全球性的經濟交換網絡開始形成,歐洲居于網絡的中心,殖民地處于邊緣地帶,充當了單一性地流向中心的原料場地。由此可知()A.殖民擴張改變了當地生態結構B.早期侵略促進殖民地經濟發展C.這將導致第三世界經濟畸形發展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正式形成16.二戰結束后,英法等多數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走向衰退,很難維持原有的統治秩序。西方國家人民要求能夠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更多的政治權利。為解決這些問題,西方國家()A.賦予人民以更多的民主權利B.被迫調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C.都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D.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條件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17題18分,18題20分,19題14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一戰國時期,商鞅入秦變法。政治上推行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重農抑商,統一度量衡;軍事上實行軍功爵制。雖遇重重阻礙,商鞅以堅定信念推行到底。變法讓秦國從弱國崛起,秦軍成虎狼之師,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材料二北宋時期,王安石變法如一道驚雷,震撼了當時的政壇。王安石以其卓越的才識和堅定的決心,力圖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在經濟上,推行青苗法、均輸法等,調節物價、穩定市場,增加財政收入;軍事上,實施保甲法等,加強軍事訓練,提高軍隊戰斗力。然而,變法之路充滿坎坷,遭遇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但王安石不畏艱難,執著前行。雖變法最終未能完全成功,卻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改革經驗,成為歷史長河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以上材料均來自網絡(1)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在經濟措施方面有哪些不同點?請結合材料進行分析。(2)兩次變法都面臨巨大阻力,結合所學分析其阻力產生的原因有何相似之處。1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一為解決長期以來婦女代表性不足的問題、增加婦女的政治代表比例、促進政治民主和公平,國際社會中通常采用性別配額制的選舉方法,在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的推動和全球婦女運動的努力下,包括聯合國、各國議會聯盟、歐盟理事會等紛紛呼吁其成員國在選舉中婦女占比至少達到30%。英國的性別配額制首先于20世紀80年代出現在社會民主黨選舉中。為在大選中贏得更多的席位,1993年工黨首次正式確認采用性別配額制,英國國內其他政黨基于自身利益也在積極響應。——摘編自謝飛先《英國議會選舉性別配額制的發展動因分析》材料二“民權”泛指人民的權力。近代中國最急迫的任務是“救亡御侮”,這一任務被“士人”們直接凝練在“民權”思想之中,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提出:“茍欲安內攘外,君國子民,持公法以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設立議院始矣。”資產階級改良派“民權”思想中的“民”,主要包括封建官僚、封建紳士集團和由科舉制度產生的封建功名之士。譚嗣同指出:“茍有紳權,即不必有議院之名,已有議院之實矣。”傳統儒家文化講究“中庸”,資產階級改良派認為“民權”不是和“君權”對立,而是共存的,這體現了“中庸”政治的要旨。西方近代的“民權”思想強調“主權在民”“天賦人權”,體現了理性的思維。西方“民權”思想的實質是并不是人民主權,而是資產階級主權。——摘編自王先民《近代中國早期“民權”思想探跡》(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推動英國選舉性別配額制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中國維新思想與西方啟蒙思想在“民權”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法家認為君主應該用法和刑來管理國家: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動無非法……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詰下之邪,治亂決繆,絀羨齊非,一民之軌,莫如法。屬官威民,退淫殆,止詐偽,莫如刑。——《韓非子·有度》儒家卻主張德治:儒家認為人性善,主張德治,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提出,統治者要“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不要過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議統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人教版歷史選必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以“德治與法治的關系”為主題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

2024年11月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協作體高二期中聯考歷史(本試卷共6頁,19題,考試用時75分鐘,全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班級、姓名、準考證號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相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上交。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1.新石器時期,長江流域種水稻使用磨制石器;而嶺南珠江流域還是打制石器。對造成這種差異的解釋最合理的是()A.嶺南自然條件優越食物足 B.原始人群間交流較少C.長江流域生產力比較先進 D.考古認識還有待發展【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及所學可知,嶺南珠江流域氣候溫暖適宜,自然條件優越,食物相對充足,改進工具的愿望不是很迫切,所以生產力發展速度相對比較緩慢,A項正確;先民都很少交流,但這也不是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新舊石器本身是生產力在當時的表現,不能解釋生產力本身的發展差異,排除C項;“考古認識還有待發展”的表述雖沒錯,但對上述材料的現有認知解釋不合理,排除D項。故選A項。2.昭公二十八年曰:“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西周實行這種管理方式,使周天子“非復諸侯之長而為諸侯之君”了。這種管理方式()A.使周天子成為了專制君主B.有利于周代經濟文化的交流C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D.使西周宗族血緣關系強化【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西周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成為天下諸侯的共主,這有利于西周范圍內經濟文化的交流,B項正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并不是專制君主,排除A項;秦朝統一后,逐漸形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不是“西周”,排除C項;分封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但并沒能使血緣關系得到強化,排除D項。故選B項。3.“遙領者,不入版圖之地,而別于國內他處設刺史、郡守以轄之。”“遙領”向世人表明其自身的正統地位與不棄國土的決心。因而在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的此消彼長之間,“實授”與“遙領”常常相互轉化。由此可知,“遙領”制度()A.不利統治集團內部的領土認同B.是一種特定時期地方管理制度C.有利于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D.有利于加強中華文明認同感【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遙領”制度的綜合作用是以象征性統治的姿態展現國家認同,表明在國家分裂時期也蘊含著“天下歸一”的思想傾向,因此有利于加強各民族尤其是少數民族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D項正確;“實授”與“遙領”可相互轉化,可知有助于強化統治集團內部的領土認同,排除A項;根據“遙領者,不入版圖之地,而別于國內他處設刺史、郡守以轄之”可知,“遙領”地區不在國家管理范圍內,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B項;“遙領”畢竟還沒有完全屬于中央政府的控制與管理,所以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關系不大,排除C項。故選D項。4.以下是清順治年間科舉考試殿試的考試內容。據此可知,統治者旨在()○順治三年(1646年):王道之始○順治四年:如何得真才,如何防止劣紳欺壓鄉里,興兵作戰與減輕賦稅如何兩得○順治六年:滿漢為一體問題,與民休息之法,不動兵革何以化盜息民A.完善中央集權 B.提倡儒學治國以穩定秩序C.解決民族問題 D.改革選官制度以維護統治【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所列殿試內容中的“王道”“減輕賦稅”“與民休息”等主題可知,這些殿試內容是當時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符合儒家價值觀,體現了統治者提倡儒學治國以穩定社會秩序,B項正確;材料中的“滿漢為一體問題”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A項;材料主題并不僅僅涉及民族問題,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改革科舉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5.徐繼畬的《瀛寰志略》,介紹了世界各國地理、風土人情等,客觀呈現各國情況,摒棄偏見,尤其對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給予肯定,是一部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的著作,對近代思想發展影響深遠。以下說法最恰的是()A.政治上對中國起了啟蒙作用B.清朝從此擺脫了傳統的華夷觀C.深刻影響了當時中國士大夫D.在中國起到了啟迪智慧的作用【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瀛寰志略》客觀呈現各國情況,其內容包含地理、風土人情以及西方民主制度等,這些新的知識和觀念有助于啟迪中國人的智慧,拓寬中國人的視野,讓人們從封閉的傳統觀念中開始接觸新的思想和知識,D項正確;《瀛寰志略》對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給予肯定,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帶來了新的政治觀念,在政治觀念上起到了一定的啟蒙作用,但是沒有及時進行實踐,“政治上對中國起了啟蒙作用”的說法不恰當,排除A項;傳統華夷觀在清朝根深蒂固,雖然《瀛寰志略》這部著作帶來了新的世界觀念沖擊,但在整個清朝社會觀念體系中,傳統華夷觀仍然有很大的影響力,并且在晚清時期仍有許多保守勢力堅守傳統觀,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瀛寰志略》對于當時中國士大夫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6.對如表中近代中國華資銀行業的數據分析最正確的是()年份(年)年末銀行存(家)銀行歇(家)新設銀行(家)資本額(元)1914493938418142191545511452151781916615115197819219176771355571205A.近代中國金融業發展舉步維艱B.中國近代化得到了初步發展C.加劇了帝國主義對華資本輸出D.國際局勢影響中國經濟狀況【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本題材料及所學可知,1914-1917年正處于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忙于一戰,無暇東顧,此時中國華資銀行業資本額增多,數量增多,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出現短暫的春天,D項正確;根據表格數據可以看出,這期間銀行還有發展,排除A項;民族工業初步發展是甲午戰爭之后,排除B項;列強對華資本輸出加劇是在《馬關條約》之后,排除C項;故選D項。7.如圖所示是1915年2月4日《神州日報》上登載的一幅漫畫,該漫畫()A.歌頌帝制覆滅 B.標志新文化運動開始C.抨擊袁世凱復辟 D.反映護國運動的爆發【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5年的中國。根據所學可知,1915年,袁世凱加緊了復辟帝制的步伐,意圖通過復古為其復辟帝制奠定基礎,而《覆鼓之影響》的漫畫作者通過將“學堂”“報館”“自治”等民主意象覆蓋在鼓下這一行動,抨擊袁世凱倒行逆施,復辟帝制的做法,C項正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是在1912年,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的開端是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排除B項;護國運動的起因是袁世凱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云南宣布獨立,并且出兵討袁。材料主要是在抨擊袁世凱復辟,未反映護國運動的爆發,排除D項。故選C項。8.毛澤東在井岡山時期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該理論()A.只在井岡山成功實踐 B.是與蘇聯完全不同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模式C.具有實事求是的精神 D.核心內容是土地改革、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正向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工農武裝割據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具有實事求是精神,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民主革命新道路,C項正確;工農武裝割據在多個地區得到實踐,不只是井岡山,排除A項;工農武裝割據是中國民主革命新道路,并非社會主義革命道路,排除B項;其核心內容是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不是土地改革、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排除D項。故選C項。9.20世紀六七十年代,糧票、布票等票證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這種現象反映了()A.中蘇矛盾 B.社會主要矛盾 C.中美矛盾 D.階級斗爭矛盾【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國內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因此材料內容主要反映了社會主要矛盾,B項正確;中蘇矛盾、中美矛盾是外因,排除A、C項;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內部矛盾,而不是階級矛盾,排除D項。故選B項。10.關于古希臘的文化,美國學者喬治·薩頓這樣說過:“不論希臘的天才多么深刻……我們沒有權利無視希臘天才的埃及父親和美索不達米亞母親。”可用于論證這一觀點的是()A.眾多的城邦國家 B.女媧造人的傳說C.亞歷山大博物館 D.洪水方舟的傳說【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希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最早的洪水傳說出現在西亞,并影響了古希臘的文化,這體現了西亞文化對古希臘文化的影響,符合材料觀點,D項正確;城邦國家是在古希臘地區形成的國家形態,并非受到古埃及和古西亞文明的影響,排除A項;女媧造人的傳說,是古中國的文化,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B項,亞歷山大博物館體現了希臘文化的傳播,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1.羅馬帝國的滅亡不像中國某個王朝滅亡,中國新舊王朝的更替,中國仍是中國,這是因為中國有深厚不可動搖的統一基礎,中華漢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具有不可取代性。羅馬帝國則不同,羅馬帝國基本上是靠武力統一的。由材料可知()A.征伐統一的國家不可能延續B.文化是國家能統一和傳承的根源C.中國的大河文明有利于統一D.羅馬滅亡但是羅馬文明流傳下來【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和羅馬帝國。由材料可知,中國統一的基礎是中華漢文化,具有不可取代性。所以國家、文明傳承的根源在于文化核心,B項正確;征伐統一的國家不可能延續說法太絕對,排除A項;大河文明有利于統一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羅馬滅亡但是羅馬文明流傳下來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2.某制度形成了嚴格的等級關系,國王位于等級體系的頂端,其下依次是大封建主、中等封建主、小封建主等,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材料反映了該制度的()A.等級性 B.時代性 C.復雜性 D.松散性【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材料前面部分反映的是等級性,材料“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的是松散性。綜合起來反映的是該制度的復雜性,C項正確;材料中明確提到“形成了嚴格的等級關系,國王位于等級體系的頂端,其下依次是大封建主、中等封建主、小封建主等”,這確實體現了等級性,這只能體現“國王位于等級體系的頂端,其下依次是大封建主、中等封建主、小封建主等”等部分材料,排除A項;材料中并沒有關于這個制度所處時代特征的描述,無法體現時代性,排除B項;“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表明各級封建主在自己的領地內有相對獨立性,封建主之間關系相對松散,但是不能體現“國王位于等級體系的頂端,其下依次是大封建主、中等封建主、小封建主等”,排除D項。故選C項。13.從11世紀開始,英法等國家進入城市復興階段。國王給城市頒發特許證書,城市貴族一般都支持國王。到12世紀末,城市培養的法學家成為國王統治中的重要成員,教士不再是國家文官的唯一來源。由此可知,城市的復興()A.為文藝復興發展奠定基礎B.是因為城市特許證的頒布C.得益于西歐城市自治運動D.加速了資本主義經濟興盛【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1世紀-12世紀末(歐洲)。由材料可知,西歐國家城市的復興,教育也得到發展,教士不再是國家方案的唯一來源,可知城市復興能夠促進人們的思想解放,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奠定基礎,A項正確。特許證書的頒布不是復興的原因,而應該是城市復興后,國王給予的特權,從而換取城市貴族對國王的支持,排除B項;材料強調城市的復興推動教育發展和思想解放,沒有涉及城市自治促進城市的發展,排除C項;資本主義經濟在14、15世紀的歐洲開始萌芽,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4.如表是中世紀西歐基督教所宣揚的十誡。對十誡內容解讀合理的是()十條誡命1.除了耶和華神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6.不可殺人。2.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偶像。7.不可奸淫。3.不可妄稱耶和華神的名。8.不可偷盜。4.當記念安息日,守為圣日。9.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5.當孝敬父母,使你在世得福10.不可貪戀別人的房屋、妻子、財產,并他一切所有的。A.基督教具有一定的社會教化功能B.十條誡命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C.教會在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D.基督教教條西歐具有法律效力【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的西歐。根據材料教所以“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貪戀別人的財物”等“十誡”內容來告誡、規范人的言行,可以說中世紀基督教宗教倫理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A項正確;這些誡命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更多的是為了建立一個相對穩定、公正和有道德秩序的社會環境。而且其中“當孝敬父母”等內容也是符合人類基本的倫理道德觀念的,不能片面地將其歸結為對人性的束縛,排除B項;表格內容重點不是體現教會在文化傳播、文學藝術等廣義文化領域的作用,而是在社會道德教化方面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宗教規則,主要體現宗教與道德的社會約束力,與法律的強制效力有所不同,排除D項。故選A項。15.伴隨殖民擴張,全球性的經濟交換網絡開始形成,歐洲居于網絡的中心,殖民地處于邊緣地帶,充當了單一性地流向中心的原料場地。由此可知()A.殖民擴張改變了當地生態結構B.早期侵略促進殖民地經濟發展C.這將導致第三世界經濟畸形發展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正式形成【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在殖民擴張時期,歐洲居于全球性經濟交換網絡的中心,殖民地充當著歐洲的原料產地并且處于邊緣地帶,說明殖民地經濟發展具有不平衡的特征,C項正確;殖民擴張造成當地的生態破壞,但并不是材料強調的重點,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突出殖民地經濟的發展,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后,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正式形成,排除D項。故選C項。16.二戰結束后,英法等多數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走向衰退,很難維持原有的統治秩序。西方國家人民要求能夠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更多的政治權利。為解決這些問題,西方國家()A.賦予人民以更多的民主權利B.被迫調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C.都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D.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條件【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西方)。由材料可知,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以及人民的生活都遭受重大變故,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資本主義國家需要從制度層面來解決政治、經濟等問題,這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關系的調整,B項正確;西方國家賦予人民更多的民主權利、調整經濟政策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都是生產關系調整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全部,排除A、C、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17題18分,18題20分,19題14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一戰國時期,商鞅入秦變法。政治上推行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重農抑商,統一度量衡;軍事上實行軍功爵制。雖遇重重阻礙,商鞅以堅定信念推行到底。變法讓秦國從弱國崛起,秦軍成虎狼之師,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材料二北宋時期,王安石變法如一道驚雷,震撼了當時的政壇。王安石以其卓越的才識和堅定的決心,力圖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在經濟上,推行青苗法、均輸法等,調節物價、穩定市場,增加財政收入;軍事上,實施保甲法等,加強軍事訓練,提高軍隊戰斗力。然而,變法之路充滿坎坷,遭遇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但王安石不畏艱難,執著前行。雖變法最終未能完全成功,卻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改革經驗,成為歷史長河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以上材料均來自網絡(1)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在經濟措施方面有哪些不同點?請結合材料進行分析。(2)兩次變法都面臨巨大阻力,結合所學分析其阻力產生的原因有何相似之處。【答案】(1)不同點:商鞅變法在經濟上主要采取重農抑商,以農業生產為核心推動經濟發展;統一度量衡為商業貿易創造穩定環境。而王安石變法經濟措施更為多樣,青苗法是在青黃不接時向農民提供貸款,抑制高利貸對農民的盤剝;均輸法旨在調節物資供需關系、平抑物價并增加財政收入。兩者不同在于商鞅變法重點在確立農業的主導地位并規范商業環境。王安石變法則是通過多種經濟手段全面調節國家經濟,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也關注農民的生產生活。(2)兩次變法阻力產生的原因有以下相似:首先,都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其次,傳統觀念的束縛也是重要原因。最后,兩次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缺乏廣泛的社會支持基礎,難以形成強大的改革合力。【解析】【17題詳解】本題是對比類材料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一“經濟上重農抑商,統一度量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在經濟上主要采取重農抑商,以農業生產為核心推動經濟發展;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統一度量衡為商業貿易創造穩定環境。根據材料二“在經濟上,推行青苗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而王安石變法經濟措施更為多樣,青苗法是在青黃不接時向農民提供貸款,抑制高利貸對農民的盤剝;根據材料二“均輸法等,調節物價、穩定市場,增加財政收入”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青苗法是在青黃不接時向農民提供貸款,抑制高利貸對農民的盤剝以及均輸法旨在調節物資供需關系、平抑物價并增加財政收入。綜合以上可知,兩者不同在于商鞅變法重點在確立農業的主導地位并規范商業環境;根據材料“在經濟上,推行青苗法、均輸法等,調節物價、穩定市場,增加財政收入”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安石變法則是通過多種經濟手段全面調節國家經濟,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也關注農民的生產生活。【18題詳解】本題是對比類材料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一“雖遇重重阻礙,商鞅以堅定信念推行到底。”與材料二“變法之路充滿坎坷,遭遇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但王安石不畏艱難,執著前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利益集團,觀念以及社會等領域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利益集團角度分析,首先,都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從觀念角度分析,其次,傳統觀念的束縛也是重要原因;從社會角度分析,兩次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缺乏廣泛的社會支持基礎,難以形成強大的改革合力。1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一為解決長期以來婦女代表性不足的問題、增加婦女的政治代表比例、促進政治民主和公平,國際社會中通常采用性別配額制的選舉方法,在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的推動和全球婦女運動的努力下,包括聯合國、各國議會聯盟、歐盟理事會等紛紛呼吁其成員國在選舉中婦女占比至少達到30%。英國的性別配額制首先于20世紀80年代出現在社會民主黨選舉中。為在大選中贏得更多的席位,1993年工黨首次正式確認采用性別配額制,英國國內其他政黨基于自身利益也在積極響應。——摘編自謝飛先《英國議會選舉性別配額制的發展動因分析》材料二“民權”泛指人民的權力。近代中國最急迫的任務是“救亡御侮”,這一任務被“士人”們直接凝練在“民權”思想之中,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提出:“茍欲安內攘外,君國子民,持公法以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設立議院始矣。”資產階級改良派“民權”思想中的“民”,主要包括封建官僚、封建紳士集團和由科舉制度產生的封建功名之士。譚嗣同指出:“茍有紳權,即不必有議院之名,已有議院之實矣。”傳統儒家文化講究“中庸”,資產階級改良派認為“民權”不是和“君權”對立,而是共存的,這體現了“中庸”政治的要旨。西方近代的“民權”思想強調“主權在民”“天賦人權”,體現了理性的思維。西方“民權”思想的實質是并不是人民主權,而是資產階級主權。——摘編自王先民《近代中國早期“民權”思想探跡》(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推動英國選舉性別配額制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中國維新思想與西方啟蒙思想在“民權”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原因:國際社會與國際組織的倡導;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及世界婦女運動的發展;英國政黨政治的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及人們思想的解放。(2)不同:中國服務于救亡圖存的需要,西方側重于思想啟蒙;中國近代民權思想體現了封建體系中部分社會集團的利益,西方近代民權思想體現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近代中國民權與君權共存,西方根本否定君主專制。原因:近代中國民族危機嚴重,西方主要任務是反封建;近代中國封建農業經濟占據主導地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西方商品經濟發達,資本主義發展程度高;中國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的長期影響,西方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解析】【18題詳解】本題是概括分析題。時空是現代英國。從材料中可知,聯合國、各國議會組織、歐盟理事會等國際組織呼吁其成員國的選舉中婦女占比至少達30%,說明是國際組織的積極推動;同時聯合國通過《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說明世界婦女運動的發展及其社會地位的提高;材料中體現1993年英國工黨首次正式確認性別配額制,說明是英國政治的推動;結合所學知識,所有這些都應該是思想的進一步解放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19題詳解】本題是概括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不同:根據材料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