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2024-2025學年度高一下學期試題湖南省長郡二十校聯盟2024—2025學年度高一下期中檢測(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漢王謂陳平曰:“天下紛紛,何時定乎?”陳平曰:“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鐘離昧、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大王誠能捐數萬斤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漢因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睗h王曰:“善!”乃出黃金四萬斤與平,恣所為,不問其出入。平多以金縱反間于楚軍,宣言:“諸將鐘離昧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表椡豕獠恍喷婋x昧等。夏,四月,楚國漢王于滎陽,急;漢王請和,割滎陽以西者為漢。亞父勸羽急攻滎陽,漢王患之。項羽使使至漢,陳平使為太牢①具。舉進,見楚使,即佯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復持去,更以惡草具進楚使。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亞父欲急攻下滎陽城,項王不信,不肯聽。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請骸骨!”歸,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二》)材料二:蘇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早爾?!比粍t當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增曷為以此去哉?《易》曰:‘知幾其神乎!’《詩》曰:‘如彼雨雪,先集維霰②。’增之去,當于羽殺卿子冠軍③時也?!标惿嬷妹褚?,以項燕。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④;而諸侯之叛之也,以弒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則留,不合則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嗚呼!增亦人杰也哉?。ü澾x自蘇軾《范增論》)【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宴會時,牛、羊、豕三牲具備為太牢。②如彼雨雪,先集維霰(xiàn):雨雪,下雪。霰:小雪珠。③卿子冠軍:指宋義。④心:楚懷王的孫子熊心。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后,又尊熊心為義帝。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項王A為人B意忌C信讒D必內相誅E漢F舉兵而攻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屬,類,與《赤壁賦》中“舉酒屬客”的“屬”意思不相同。B.請骸骨,一般是指古代官吏自請退職,言使骸骨得以歸葬故鄉,回老家安度晚年。C.間,離間,與《鴻門宴》中“道芷陽間行”的“間”用法不相同。D.就,就職、赴任,與《勸學》中“金就礪則利”的“就”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陳平認為項羽身邊正直忠心的大臣僅數人,建議漢王用重金實施反間計,漢王采納并給予陳平充分信任,任由他支配黃金而不加過問。B.陳平通過散布謠言,使項羽對鐘離昧等將領產生猜忌;又通過接待楚使的細節,讓項羽對范增心生懷疑,最終導致范增憤而離去。C.蘇軾引用《易經》《詩經》中的語句,為后文提出范增真正該離開的時機作了理論支撐。D.材料二立意新穎,蘇軾認為范增沒有弄清去、留的分寸,卻想依靠項羽而成就功名,實在淺陋,旨在貶低范增。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2)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14.蘇軾認為范增不離去,項羽必殺之。請結合兩則材料內容,概括并分析出支撐這一觀點的依據?!敬鸢浮?0.BDE
11.D12.D
13.(1)楚國使臣回去后,把這些情況全部回復(稟報)給項王,項王果然對亞父大加猜疑。(2)物品必定先腐爛了,然后生出蟲子;人必定先有了懷疑之心,然后聽信讒言。
14.
①項羽性格多疑,易信讒言,早生猜忌。材料一中對鐘離昧等人的猜忌與不信任。材料二中項羽早已有猜忌之心,陳平的離間計能生效,正是因項羽生性多疑。②弒義帝之兆,君臣關系動搖。項羽殺卿子冠軍是弒義帝的前兆,而義帝的存亡與范增密切相關,范增曾力主立義帝,其命運與義帝綁定?!窘馕觥俊緦дZ】兩則材料都圍繞范增展開。材料一以史實展現,陳平巧用離間計,致使項羽懷疑范增,范增憤而請辭,最終疽發背死,凸顯了陳平智謀與項羽多疑。材料二則為蘇軾評論,從義帝存亡、項羽殺卿子冠軍等角度,剖析范增早該離去的原因,認為他未早做決斷是不明智的。二者一史一評,為理解范增與項羽關系提供多重視角?!?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項王為人,易于猜忌,易聽信讒言,他們內部必定互相殘殺,我們借機發兵去攻打他們。“項王”主語,“為人”動賓短語,故在B處斷句;“意忌信讒”謂語部分,“意忌”“信讒”兩個并列的動賓短語,陳述主語“項王”,故在D處斷句;“必內相誅”謂語部分,省略主語;且“漢舉兵而攻之”中,“漢”作主語,故在E處斷句。故選BDE?!?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類;/勸請。句意:不過是亞父、鐘離昧、龍且、周殷這些人。/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B.正確。句意:希望您允許我告老還鄉!C.正確。離間,動詞;/從小路,名詞作狀語。句意:又怎么能夠離間沒有懷疑之心的君主呢?/取道芷陽從小路走。D.“意思相同”錯誤。留;/接近、靠近。句意:不在這個時候弄清去留的分寸;/金屬制的刀劍在磨石上磨礪就會鋒利。故選D?!?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旨在貶低范增”錯誤。由材料二第四段“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嗚呼!增亦人杰也哉!”可知,蘇軾對范增不明“去就之分”有所批評,但并沒有貶低范增,篇末還高度肯定范增是“人杰”,肯定了他杰出的才能。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具”,全、都、盡;“報”,回復、稟告;“具以報”,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以(之)具報”,把這些情況全部稟報。(2)“而后”,然后;“讒”,讒言?!?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一第一段“平多以金縱反間于楚軍,宣言:‘諸將鐘離昧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椡豕獠恍喷婋x昧等”,材料二“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可知,項羽對鐘離昧等功臣的猜忌與不信任,正是他性格多疑的直接體現。這種性格使得項羽在面對內部矛盾時,往往無法做出明智的判斷,而是傾向于懷疑和猜忌身邊的人。材料二進一步指出,項羽的猜忌之心早已有之,陳平的離間計之所以能生效,正是因為項羽生性多疑。當項羽對身邊的人產生猜忌時,他往往會采取極端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如誅殺或排擠。因此,蘇軾認為范增若不離去,項羽必殺之,這一觀點正是基于項羽性格多疑、易信讒言的特點而提出的。②由材料二第二段“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等可知,弒義帝之兆表明項羽與范增的君臣關系已動搖。項羽殺卿子冠軍是弒義帝的前兆,而義帝的存亡與范增密切相關。范增曾力主立義帝,其命運與義帝綁定。當項羽弒義帝時,范增作為義帝立國的關鍵謀士,自然成為項羽猜忌和忌憚的對象。因此,蘇軾指出,義帝的存亡不僅關乎楚國的盛衰,也關乎范增的禍福。因此,當項羽殺卿子冠軍、預示弒義帝時,范增與項羽之間的君臣關系已經動搖,范增若不離去,必將面臨被項羽誅殺的命運。參考譯文:材料一:漢王對陳平說:“紛亂的天下,什么時候才能太平呢?”陳平說:“項王身邊正直忠心的臣子,不過是亞父、鐘離昧、龍且、周殷這些人,只幾個人而已。大王如果能拿出數萬斤金,行反間計,就能離間他們君臣關系,讓他們互生疑心。項王為人,易于猜忌,易聽信讒言,他們內部必定互相殘殺,我們借機發兵去攻打他們。我們借機舉兵進攻,一定能夠打敗項王?!睗h王說:“好!”拿出黃金四萬斤交給陳平,任由他自己掌握,不再過問支出。陳平用錢在楚軍中施行反間,傳播謠言:“鐘離昧將軍他們跟著項王立了那么多功勞,然而總是不能裂土封王,現在要跟漢聯合,消滅項氏取得土地稱王?!绷餮詡鞑?,項王果真開始懷疑鐘離昧等人了。夏天,四月,楚軍在滎陽圍攻漢王,形勢緊急,漢王請求講和,條件是把滎陽以西的地區劃歸漢王。亞父范增勸項羽火速攻打滎陽。漢王為此感到憂慮。項羽派使者到漢王這邊來,陳平準備了豐盛的酒食,讓人端去款待。端去之后,一見到楚國的使者,就假裝驚訝地說:“我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原來是項王的使者!”又讓人把端去的食物拿回來,換上粗劣的酒食給楚國的使者吃。楚國的使者回去后,把這些情況詳細地報告給了項王,項王果然對亞父產生了極大的懷疑。亞父想要加緊攻下滎陽城,項王不信任他,不肯聽從他的建議。亞父聽說項王懷疑自己,于是憤怒地說:“天下的大事已經大致定局了,君王您自己處理吧,希望您允許我告老還鄉!”在回去的路上,還沒有到彭城,背上的毒瘡發作而死。材料二:蘇子說:“范增離開項羽,是對的。如果不離開,項羽必定會殺了范增。只是遺憾他沒有早點離開罷了?!奔热贿@樣,那么范增應當因為什么事情而離開呢?范增勸項羽殺掉沛公,項羽不聽從,最終因此失去了天下,(范增)應當在這個時候離開嗎?回答說:“不是。范增想要殺掉沛公,這是盡人臣的本分;項羽不殺沛公,還顯得有君主的度量。范增怎么能因為這個而離開呢?《易經》說:‘人能知道事情萌發的細微跡象(預兆),就能與神道相合?!对娊洝氛f:‘看那下雪的情景,先聚集起來的是微小的雪珠?!对龅碾x開,應當在項羽殺卿子冠軍(宋義)的時候。”陳涉能夠得到民心,是因為項燕。項氏的興起,是因為擁立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而諸侯背叛他,是因為他殺了義帝。況且義帝的擁立,范增是主謀。義帝的生死存亡,難道僅僅關系到楚國的盛衰嗎,也是與范增的禍福相關聯的啊。沒有義帝死了而范增卻能獨自長久存活的道理。項羽殺卿子冠軍,這就是他要殺義帝的先兆。他殺義帝,就是他懷疑范增的根本原因,難道一定要等到陳平(使用離間計)的時候嗎?東西必定是自己先腐爛,然后蟲子才會在里面生長;人必定是自己先有了懷疑之心,然后讒言才能夠乘虛而入。陳平雖然足智多謀,又怎么能夠離間沒有懷疑之心的君主呢?范增起初勸項梁擁立義帝,諸侯因此而服從;中途卻又殺掉義帝,這不是范增的本意。難道僅僅不是他的本意嗎?他必定是極力勸阻而項羽不聽從。項羽不采用他的建議,反而殺掉他所擁立的人,項羽對范增的懷疑,必定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當項羽殺卿子冠軍的時候,范增和項羽并肩侍奉義帝,君臣的名分還沒有確定。為范增考慮的話,他的力量能夠殺掉項羽就殺掉他,不能的話就離開他,這難道不是很堅毅的大丈夫所為嗎?范增年紀已經七十歲了,與項羽意見相合就留下來,不合就離開。不在這個時候明確去留的態度,卻想要依靠項羽來成就功名,(這種想法)太淺陋了!雖然如此,范增還是漢高祖所畏懼的人。范增不離去,項羽也不會被滅。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江蘇省南通市海安中學2024-2025學年度高一6月階段檢測(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節選自李斯《諫逐客書》)乙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眾、不使其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吾之位可以去辱絕危,終身無天下之患,材之得失無補于治亂之數,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敗亂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謂吾之爵祿貴富足以誘天下之士,榮辱憂戚在我,吾可以坐驕天下之士,而其將無不趨我者,則亦卒入于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養育取用之道,而認認然以為天下實無材,則亦卒入于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為患則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猶可以論其失者,獨以天下為無材者耳。蓋具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畫策而利害得,治國而國安利,此其所以異于人也。故上之人茍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異于眾,況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異能于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故未有有其實而不可見者也。”此徒有見于錐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馬之在廄也弩驥雜處飲水食芻嘶鳴蹄嚙求其所以異者蓋寡。及其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當是之時,使駑馬并驅,則雖傾輪絕勒,敗筋傷骨,不舍晝夜而追之,遼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騏驥、與駑駘別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為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耳。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噫!今天下蓋嘗患無材。吾聞之,六國合從,而辯說之材出;劉、項并世,而籌劃戰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謨謀諫諍之佐來。此數輩者,方此數君未出之時,蓋未嘗有也;人君茍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廣,人物之眾,而曰果無材可用者,吾不信也。(節選自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材論》)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此徒有見于錐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馬之在廄也/駑驥雜處飲水/食芻嘶鳴/啼嚙求其所以異者/蓋寡B.此徒有見于錐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馬之在廄也/駑驥雜處/飲水食芻/嘶鳴啼嚙/求其所以異者蓋寡C.此徒有見于錐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馬之在廄也/駑驥雜處飲水/食芻嘶鳴/啼嚙求其所以異者/蓋寡D.此徒有見于錐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馬之在廄也/駑驥雜處/飲水食芻/嘶鳴啼嚙/求其所以異者蓋寡11.下列詞句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糞土當年萬戶侯:詞中指大軍閥,大官僚薄言采之:助詞,無實義枉用相存:問候,探望
戶庭無塵雜:指世俗的繁雜瑣事B.云青青兮欲雨:黑沉沉的如聽仙樂耳暫明:忽然,一下子一尊還酹江月:將酒灑在地上,表示憑吊蟲翹然矜鳴:舉C.如今有誰堪摘:可以,能夠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表示假設自京師乘風雪:冒
抑汝能之乎?
還是D.假此科斂丁口:憑借,利用徑造廬訪成:到寄奴曾住: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村中少年好事者:定語后置12.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李斯認為驅逐客卿,放棄人才,等同于幫助敵國去成就他們的霸業,這就好比是給敵人提供武器和糧食。B.有才能的人外表上和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他們遇到事情能夠辦好,出謀劃策和治理國家都超出常人。C.古代的人君認為騏驥和駑馬可以通過拉重車、走平坦的路時的表現看出優劣,人在適當的位置也能試出優劣。D.天下那么大,說沒有人才,王安石是不相信的,他覺得人才是有的,關鍵在于上層的人的尋求和使用。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4分)(2)人之有異能于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故未有有其實而不可見者也。(4分)14.甲、乙兩文都涉及人才觀,但側重點有所不同。請簡要分析。(3分)【答案】10.B
句意:說這種話的人只是看見了錐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卻沒有看到良馬在馬廄里的狀況。在馬廄里,劣馬、駿馬混雜在一起,它們喝水、吃草、嘶叫、踢咬的樣子一樣,要找它們不同的地方,那是很少的。
“夫馬之在廄也”作“睹”的賓語,二者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D;
“雜處”作“駑驥”的謂語,其后應斷開,排除C。
故選B。11.D略12.C.騏驥和駑馬可以通過拉重車,走平坦的路時的表現看出優劣,人在適當的位置也能試出優劣,都是王安石的觀點,并非古代人君的觀點。13.(1)河海不舍棄細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廣,君王不拒絕民眾,所以才能顯示他的恩德。(2)人懷有特別的才能在身上,就像錐子放在布袋里一樣,它的尖端立刻就能顯現出來,所以沒有擁有特殊才能卻看不出來的人啊。14.甲文側重帝王應胸懷寬廣,不分本國他國,廣納人才;乙文側重帝王應把人才放在合話的位置上,進而精察之,審用之,即帝王應善于發現人才、使用人才。解析:甲文李斯用“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作比,指出帝王要想“明其德”,必須“不卻眾庶”;且“民無異國”,是人才都應招攬,所以李斯認為帝王應具有像泰山、河海那樣寬廣的胸懷,不分本國異國,廣納人才。由乙文“故上之人茍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皋、萋、稷、契之智,且不能自異于眾,況其下者乎?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為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可知,王安石提出上層統治者要善于精心地了解人才,并且要知人善任,讓他們擔任適合自己才能的工作。參考譯文:乙天下的憂患,不擔心人才不多,只擔心在上位的人不追求人才;不擔心士不想有作為,而擔心在上位的人不想要士有所作為人才是國家的棟梁,得到了就會使國家安定繁榮,失去了就會使國家滅亡遭屈辱。然而在上位的人不想讓人才多,不想使用人才,是為什么呢?這有三個受蒙蔽。他們甘愿受蒙蔽,認為自己的地位可以遠離屈辱危險,終身沒有天下的大患,人才的得失對于安定和不安定沒有什么幫助,所以不追求人才,隨著自己的心志辦事,而最終陷于失敗危難之中,這是第一條蒙蔽。也有的人認為自己的奉祿富貴足以誘惑天下的士,盛衰樂憂在于我,我可以在天下之士前驕橫,他們將沒有不到我這里來的,那么最終也陷于失效危難之中,這也是一個蒙蔽。又有的人不追求用來養育取用的方法,卻恐懼擔心認為天下實在沒有人才,最終也陷于失敗危難之中。這也是一蒙蔽。這三條蒙蔽,它們所導致的禍患是一樣的,他們的用心不是不好,唯獨說他們的過錯在于認為天下沒有人才。他們是存心不想用天下的人才,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何況一個人有才能,他和別人的外形哪有不同的地方呢?只是他處理事情就能把事情辦好,出謀劃策就能得到好處,治理國家就能使國家安定富強,這就是他們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處于上層地位的人如果不能精心地了解他們、慎重地使用他們,那么他們即使懷抱皋陶、夔、稷、契那樣的才智,也不可能顯出和常人的不同,何況才智低于皋陶、夔、契的人呢?世上那些有糊涂認識的人將會說道:“人們身上具備特殊的才能,就會像錐子裝在口袋里,它的尖端立刻會顯露出來,所以具備實際本領而沒有被發現的事是沒有的?!闭f這種話的人只是看見了錐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卻沒有看到良馬在馬廄里的狀況。在馬廄里,劣馬、駿馬混雜在一起,它們喝水、吃草、嘶叫、踢咬的樣子一樣,要找它們不同的地方,那是很少的。當駿馬拉著重車,走在平坦的道路上,用不著老是鞭打它,也用不著駕車的人多操心,一松開韁繩,千里路程就跑完了。在這個時候,讓幾匹劣馬并駕齊驅,即使跑壞了車輪、拉斷了韁繩、累傷了筋骨、晝夜不停地追趕駿馬,也還是遠遠地趕不上。經過這樣比較以后,才分別得出哪是日行千里、萬里的駿馬,哪是跑不快的劣馬。古代的君主,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不認為天下沒有有才能的人,而是用盡辦法把那些有才能的人找來加以試用。試用的辦法,不過是讓他們擔任適合自己才能的工作罷了。唉!如今天下還有人擔心沒有人才可以加以使用。我聽說過,戰國時六國聯合之際,于是辯論、游說的人才就出來了;劉邦、項羽并存于世,于是籌畫的謀士、打仗的武將這類人物就出來了;唐太宗希望把國家治理好,于是運籌謀略、敢于直諫的輔臣就出來了。這幾類人,當那幾位君主沒有出現時,他們大概也是不會顯露的,君主們想得到他們,這些人就出來了。今天也是這樣,值得擔心的只是居上位者不愿使用人才罷了。憑著天下這樣廣大,人物這樣眾多,而偏要說真的是沒有人才可用,我不相信。分析:王安石對如何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和使用人才有比較全面的看法。他在不少文章中都談到過這個問題。如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就說到人才須人主“陶冶而成之者”,所謂陶冶而成,“亦教之養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而在《取才》里,又具體說到科舉考試中,
“策進士者”、
“策經學者”皆應從衡量考生的實際本領出發。而在本文中,主要是強調起用人才的重大意義。他認為能否起用人才實際上關系到國家治亂興衰的命運,因此處于上層地位的人(包括皇帝在內)要十分重視人才、善于發現人才和使用人才。他尖銳地指出: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欲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边@番話表明作者闡述他對人才問題的看法,是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的。
陜西省西安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期中考試(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正月,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甲午①,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陽。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备咦嬖唬骸肮湟?,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保ㄟx自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有刪改)材料二: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②。烏江亭長艤船③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椡跣υ唬骸疤熘鑫遥液味蔀椋∏壹c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蹦肆铗T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④之,指王翳⑤曰:“此項王也?!表椡跄嗽唬骸拔崧劃h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汝德?!蹦俗载囟?。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稱“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⑥,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ㄟx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有刪改)[注]①甲午:漢五年(公元前202年)陰歷二月初三。②烏江:烏江浦,在今安徽和縣東北之長江西岸。③艤船:攏船靠岸。④面:相面。⑤王翳:灌嬰的部下。⑥背關懷楚:舍棄關中形勝之地,而定都彭城。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項羽仁A而愛人B然陛下C使人攻城D略地E所降下者F因以予之G與天下H同利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句子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高祖,這里指劉邦,曾被封為“漢王”,漢朝開國之君,漢朝對后世影響很大。B.“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與“視為止”(《庖丁解?!罚﹥删渲械摹盀椤痹~義不同。C.“籍獨不愧于心乎”與“何由知吾可也”(《齊桓晉文之事》)都是賓語前置句。D.“不可勝數”與“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兩句中的“勝”詞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諸侯與將相一同請求尊漢王為皇帝,漢王在多次推讓之后最終同意了他們的請求,在氾水之北登上皇帝位。B.高祖請列侯諸將說其能取得天下的原因,高祖對高起、王陵的回答不完全認可,說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C.項羽準備東渡,烏江亭的亭長請項羽趕緊上船過江。因追兵趕到,項羽來不及渡江,就將自己的馬送給了亭長。D.太史公說項羽用三年時間就率領著東方的諸侯們滅掉了秦朝,分封王侯,自號“西楚霸王”,但沒能做到善終。13.把材料中畫橫線
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2)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14.項羽最終失敗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述。【答案】10.BEG
11.C12.C
13.①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夠重用他們,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②縱使江東父老可憐我而且讓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臉面去見他們呢?
14.①項羽妒賢嫉能,沒有及時獎勵、賞賜將士。②他放棄關中而眷念楚地,又驅逐了義帝而自立為王。③他夸耀自己的戰功,一意孤行而不吸取古代的歷史經驗,要用武力征伐奪取天下。④他臨死時還不悔悟,不知道責備自己,還說是上天要滅亡他?!窘馕觥俊緦дZ】兩篇《史記》選段通過對比手法展現了劉邦與項羽的成敗關鍵。材料一以劉邦登基后的君臣對話為核心,突出其“善用人”的治國智慧,通過“三不如”的自謙與對張良、蕭何、韓信的推崇,揭示其成功在于馭人之術。材料二以項羽烏江自刎的悲壯場景為重點,通過“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心理刻畫和太史公“不師古”的評點,點明其失敗源于剛愎自用與戰略失誤,在歷史鏡鑒中暗含“得人者興,失人者崩”的深刻哲理?!?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項羽為人寬厚。但您派人出去攻城占地時,誰獲得了什么,您就順勢賞給他,這叫“與天下同利”。“然”表轉折,引出后面內容,其前B處斷開;“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為兼語句,“人”為“使”的賓語,為“攻城略地”的主語,E處斷開;“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主謂賓結構,句意完整,賓語“之”后G處斷開。故選BEG。【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古代文化常識及理解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現象及文言句式的能力。A.正確。B.正確。被/因。句意: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目光因為有這個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而凝視不動。C.“都是賓語前置句”錯誤?!凹毑焕⒂谛暮酢笔菭钫Z后置句,正確語序為“籍獨不于心愧乎”/“何由知吾可也”為賓語前置句,“何由”應是“由何”。句意:我難道就不心中有愧嗎?/從哪里知道我可以呢?D.正確。都是“盡”的意思。句意:數也數不盡。/懲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因追兵趕到,項羽來不及渡江”不合文意,根據原文“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可知,項羽是在追兵還沒有趕到時料定自己已經不能脫身,也沒有臉面回到江東,抱定了自殺的念頭,把馬送給了亭長。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者,……也”,判斷句標志;“所以”,……的原因;“取”,取得。②“縱”,縱使;“王我”,使我為王,讓我做王;“面目”,臉面?!?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的能力。①材料一說到“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項羽妒賢嫉能,沒有及時獎勵、賞賜將士;②材料二說到“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機械加工實訓教程》課件 模塊四(刨削與拉削加工實訓)的項目1(銑等件)項目2(鍵槽)
- 八年級物理下冊專題11大氣壓及流體壓強與流速關系問題(解析版)
- 信陽市重點中學2025年高一化學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2025屆浙江省稽陽聯誼學校高三下學期4月二模政治試題
- 山東居然之家活動方案
- 布置鮮花活動方案
- 巨野化工園區活動方案
- 工人聚會音樂活動方案
- 市集售賣活動方案
- 小學端午節教學活動方案
- 2023-2024學年山東青島膠州市高一物理第二學期期末監測試題含解析
- 中藥藥劑學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湖南中醫藥大學
- 電纜橋架技術規范
- 初中英語《反義疑問句》優質課件
- 《風電場工程規劃報告編制規程》(NB-T 31098-2016)
- 中國產科麻醉專家共識(2021版)-共識解讀
- 高血糖高滲狀態
-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護理查房
- 農田水利學專業課程設計
- 三門問題分析報告
- 醫療機構污水管理培訓護理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