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3北京重點校高二(上)期末歷史匯編: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_第1頁
2021-2023北京重點校高二(上)期末歷史匯編: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_第2頁
2021-2023北京重點校高二(上)期末歷史匯編: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_第3頁
2021-2023北京重點校高二(上)期末歷史匯編: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1-2023北京重點校高二(上)期末歷史匯編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一、單選題1.(2023秋·北京西城·高二統考期末)歷史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左傳》記載的春秋時期鄭國把刑法燒鑄在金屬器皿上,制定了我國最早的成文法并向全社會公布,史稱“鑄刑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對此分析正確的是(

)A.“鑄刑書”強調道德治國的重要性 B.春秋之前的古代中國未能以法治國C.《左傳》的歷史記載一定客觀真實 D.客觀上反映了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化2.(2023秋·北京昌平·高二統考期末)《論語》記載:“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這句話表明(

)A.德治思想適應兼并戰爭的需要 B.德治與法治治理民眾的效果相同C.賞罰分明有助于君主管理國家 D.儒家主張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3.(2023秋·北京順義·高二統考期末)歷史解釋是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評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歷史解釋是(

)A.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B.王室衰微,諸侯爭霸C.宗法破壞,貴族內訌 D.漢承秦制,郡國并行4.(2022秋·北京東城·高二統考期末)公元前513年,晉國“鑄刑鼎”,將刑書公布于眾。孔子認為“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賤無序,何以為國……晉其亡乎,失其度”。這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

)A.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B.存在不同治國觀念C.宗法制影響力增強 D.成文法在各國推行5.(2022秋·北京房山·高二統考期末)1950-1952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魏墓遺址共出土鐵器95件,其中農具有58件;1953年在河北興隆戰國冶鑄遺址中出土一批鐵范,共40副87件,器形有鋤、鐮、镢、斧、鑿、車具等,其中60%為農具范。這些考古發現說明當時A.河北興隆是當時最大的冶鐵中心 B.鐵犁牛耕成為我國主要耕作方式C.鐵農具使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D.在北方一些地區廣泛使用鐵農具6.(2022秋·北京昌平·高二統考期末)一位史學家寫道:“(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變法,最終建立起君主集權的官僚制政治形態,為以后大一統專制帝國的出現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礎。”各國紛紛變法的影響是①逐步建立君主專制制度

②以儒家思想為指導③為統一奠定了基礎

④推動了社會的轉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材料分析題7.(2022秋·北京西城·高二北京師大附中校考期末)“中國”與“中國人民”材料一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于西周初年青銅器“何尊”。何尊有銘文122字,記述的是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今河南洛陽)之事。其中有“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句,意思是“以此地(洛陽)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周成王時期的青銅器——“何尊”大約成書于公元前5世紀的《尚書》在《梓材》篇中也記述了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之事。文中有“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句,意思是“上天既已把中國的臣民和疆土都付給先王”。這是“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文獻中。材料二

就我所知,“中國人民”這一名稱的提出,首先見于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貨殖列傳》。《史記》成書于公元前1世紀,就是說“中國人民”這一概念從提出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了。《貨殖列傳》所說的中國人民,實際上包含漢朝所設郡縣內的各個民族。——費孝通主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1)指出材料一所引兩則史料的類型,并分析其價值。(2)閱讀材料一、材料二,分別指出“中國”與“中國人民”的含義。由此,你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何認識?

參考答案1.D【詳解】根據材料“《左傳》記載的春秋時期鄭國把刑法燒鑄在金屬器皿上,制定了我國最早的成文法并向全社會公布……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述“鑄刑書”打破奴隸主貴族對于法律的壟斷,將成文法公布于眾,限制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客觀上反映了春秋時期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變化,D項正確;“鑄刑書”將法律條文鑄在金屬鼎上的書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有利于法律在全社會范圍內得到執行,沒有強調道德治國的重要性,排除A項;“鑄刑書”將法律條文鑄在金屬鼎上的書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這有利于限制奴隸主貴族的特權,但不代表春秋之前的古代中國未能以法治國,排除B項;《左傳》,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著,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是研究歷史的重要文獻,但不能表述為“記載一定客觀真實”,并且《左傳》內容的真實性不是材料主旨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2.D【詳解】材料大意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材料說明孔子主張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D項正確;儒家德治思想不能適應兼并戰爭的需要,排除A項;孔子強調德治,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排除B項;法家主張賞罰分明,且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3.C【詳解】根據“莊伯弒主國晉孝侯”“鄭伯弟段作亂”“衛弒其君”“弒其君殤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末年宗法破壞,貴族內訌,C項正確;“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是分封制,材料不能體現,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諸侯爭霸,排除B項;西漢政治制度是漢承秦制,郡國并行,排除D項。故選C項。4.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公元前513年,晉國“鑄刑鼎”,將刑書公布于眾”反映了晉國強調以法治國;材料“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賤無序,何以為國……晉其亡乎,失其度”反映了孔子認為晉國“鑄刑鼎”破壞了尊卑等級秩序,反對晉國的治國方式;這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存在不同的治國觀念,B項正確;夏朝時,啟繼承禹的王位,標志著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排除A項;宗法制度強調用血緣關系來維系政治統治,其在春秋戰國時期走向崩潰,排除C項;材料只反映了晉國推行了成文法,沒有反映其他諸侯國的推行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5.D【詳解】據題意可知,在河南、河北部分地區出土了許多鐵器,其中農具占比比較大,說明在北方一些地區廣泛使用鐵農具,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河北興隆是最大的冶鐵中心,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鐵器,沒有涉及牛耕,排除B項;材料僅說明了鐵農具的出土情況,不能說明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排除C項。故選D項。6.C【詳解】結合所學可知,戰國時期,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根據材料“最終建立起君主集權的官僚制政治形態,為以后大一統專制帝國的出現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礎”,可見變法逐步建立君主專制制度,促進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為統一奠定了基礎,故①③④符合題意,故C項正確;戰國時期儒家思想未受到重視,故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7.(1)“何尊”是實物資料,屬一手資料,考證“中國”一詞出現的時間更準確;《尚書?梓材》是文獻資料,屬二手資料,年代較遠,文中“中國”一詞出現的時間缺乏直接證明。但二者記錄了同一件事,可以互相印證“中國”一詞的出現。(2)含義:“中國”指西周王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方。“中國人民”指漢朝所設郡縣內的各個民族。認識:中華民族是由小到大逐漸由各民族融合而成;中國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有多元一體格局的特點;中華民族所在地域不斷擴大(言之成理皆可)【詳解】(1)一問結合所學可知,青銅器——“何尊”實物史料,《尚書?梓材》是文獻史料;二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