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上冊《寄情山水》課文知識點歸納_第1頁
湘美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上冊《寄情山水》課文知識點歸納_第2頁
湘美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上冊《寄情山水》課文知識點歸納_第3頁
湘美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上冊《寄情山水》課文知識點歸納_第4頁
湘美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上冊《寄情山水》課文知識點歸納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湘美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上冊《寄情山水》課文知識點歸納中國山水畫概述定義與地位中國山水畫是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在中國畫中占據重要地位。它不僅是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更是畫家通過筆墨表達情感、寄托理想、展現審美觀念的藝術形式,體現了中國人獨特的自然觀、宇宙觀和哲學思想。歷史發展脈絡魏晉南北朝:山水畫開始從人物畫的背景中獨立出來。這一時期的山水畫處于萌芽階段,技法上以勾勒填色為主,畫面比例尚不協調,如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山水作為背景,雖表現簡略,但已顯露出山水畫獨立發展的趨勢。隋唐時期:山水畫逐漸成熟。展子虔的《游春圖》是現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畫,它以青綠設色,描繪了春天的山水景色,畫面色彩鮮艷,空間層次較為清晰,標志著山水畫從“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拙階段走向成熟。五代兩宋:中國山水畫達到鼎盛時期。北方山水畫派以荊浩、關仝、范寬、李成等為代表,作品多表現北方雄渾壯闊的山水景色,畫風雄渾剛健,氣勢磅礴。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畫面中山峰巍峨聳立,巨石突兀,樹木茂密,展現出大自然的雄偉與壯美;南方山水畫派以董源、巨然為代表,擅長表現江南山水的秀麗景色,畫風平淡天真,如董源的《瀟湘圖》,以水墨渲染為主,描繪出江南煙雨迷蒙、草木豐茂的景色。元代:山水畫發生重要變革,文人畫興起。畫家強調以畫抒情,注重筆墨情趣和書法用筆,追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藝術境界。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是元代山水畫的杰出代表,作品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富春江一帶的山水風光,融入了畫家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悟。明清時期:山水畫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明代吳門畫派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代表,作品風格多樣,既有工整細膩的,也有豪放灑脫的;清代“四僧”(八大山人、石濤、髡殘、弘仁)則突破傳統束縛,強調個性表達,石濤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創作理念,對后世山水畫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中國山水畫的藝術特色意境營造概念:意境是中國山水畫的靈魂,是畫家通過筆墨、構圖、色彩等藝術手段所創造出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能深刻表現宇宙生機或人生真諦,從而使審美主體之身心超越感性具體而獲得精神自由的藝術境界。營造方式情景交融:畫家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山水景色之中,使觀者能夠感受到畫中蘊含的情感氛圍。如李可染的《萬山紅遍》,以濃重的紅色描繪秋天的山巒,不僅展現了自然美景,更傳達出畫家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虛實相生:通過對景物的虛實處理,增強畫面的層次感和空間感,引發觀者的聯想和想象。在山水畫中,常以留白表現天空、水面等,以實寫的景物襯托出虛的意境。詩畫結合:許多山水畫作品都題有詩詞,詩詞與畫面相互補充,深化了意境的表達。蘇軾稱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的作品將詩歌的意境融入繪畫之中,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構圖法則1.三遠法: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遠”,即高遠、深遠、平遠。高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表現山峰的高聳雄偉,給人以巍峨崇高之感,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深遠:自山前而窺山后,強調畫面的深度和空間感,營造出深邃幽遠的意境,如王蒙的《青卞隱居圖》。平遠:自近山而望遠山,描繪廣闊的平原和水鄉景色,畫面給人以開闊、寧靜之感,如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1.留白與疏密:合理運用留白,使畫面產生空靈、含蓄的美感;疏密安排則是指景物的分布要有聚有散,有疏有密,避免平均分布,以增強畫面的節奏感和韻律感。筆墨技法1.筆法中鋒用筆:筆鋒在筆畫的中心運行,線條圓潤飽滿,富有立體感,常用于勾勒物體的輪廓,如勾勒山石的輪廓線。側鋒用筆:筆鋒偏向一側,線條較為扁平,變化豐富,可用于表現山石的紋理和質感。逆鋒用筆:筆鋒逆著運行方向,線條蒼勁有力,能產生獨特的藝術效果,常用于表現老樹干等粗糙的質感。1.墨法濃墨:墨色濃重,常用于表現物體的暗部或強調重點部分,使畫面有厚重感。淡墨:墨色淺淡,用于表現物體的亮部、遠處的景物或營造朦朧的氛圍。干墨:水分較少,線條干枯蒼勁,可表現山石的滄桑感或樹干的紋理。濕墨:水分充足,線條滋潤流暢,適合表現煙雨迷蒙的景色或物體的濕潤感。焦墨:是最濃的墨,含水量極少,常用于點苔或強調畫面的關鍵部位,使畫面更加醒目。破墨:一種墨法,先畫一種墨色,未干時再用另一墨色覆蓋,使兩種墨色相互滲透,產生豐富的變化。積墨:層層疊加墨色,使畫面更加厚重、豐富,表現出物體的立體感和層次感。《寄情山水》作品賞析古代經典作品1.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創作背景:王希孟是北宋畫家,在宋徽宗趙佶的指導下創作了這幅鴻篇巨制。藝術特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渺的江河湖水,景物繁多,氣象萬千。采用青綠重彩的設色方法,色彩鮮艷奪目,石青石綠等礦物質顏料的運用使畫面歷經千年仍光彩照人。構圖上采用散點透視,將不同時空的景物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展現出宏大的空間場景。1.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創作背景: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藝術特色:這是一幅風俗畫,但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精彩的山水元素。以寫實的手法細膩地描繪了城市、鄉村、河流、橋梁等景物,人物眾多,形態各異,生動地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風貌。畫面中近景、中景、遠景的處理得當,通過對建筑、船只、樹木等的描繪,營造出逼真的空間感。近現代優秀作品1.傅抱石、關山月《江山如此多嬌》創作背景: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在人民大會堂繪制的巨幅山水畫。藝術特色:畫面以毛澤東《沁園春?雪》詞意為題材,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色。畫面上旭日東升,江山壯麗,云海茫茫,長城蜿蜒,表現出新中國的勃勃生機。畫家運用獨特的“抱石皴”筆法,筆墨豪放灑脫,色彩鮮艷明亮,營造出雄渾壯闊的意境。1.李可染《漓江勝景圖》創作背景:李可染多次到漓江寫生,對漓江山水有著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在此基礎上創作了多幅描繪漓江景色的作品。藝術特色:作品以濃重的筆墨描繪漓江兩岸的山巒,用留白表現江水,形成強烈的黑白對比。通過層層積墨,使山巒顯得厚重而富有層次感,展現出漓江山水的靜謐與秀美,體現了畫家“黑、滿、重、亮”的藝術風格。山水畫的創作實踐工具材料筆:常用毛筆,根據筆鋒的長短、粗細分為不同類型,如羊毫筆柔軟,吸水性強,適合渲染;狼毫筆較硬,彈性好,適合勾勒線條;兼毫筆則兼具羊毫和狼毫的特點。墨:分為油煙墨和松煙墨。油煙墨色澤黑亮,有光澤,適合寫意畫和書法;松煙墨烏黑無光,適合畫人物的毛發或表現墨竹等。紙:宣紙是畫山水畫常用的紙張,分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生宣吸水性強,適合寫意畫;熟宣經過加工,不吸水,適合工筆畫;半生熟宣吸水性介于兩者之間,適合半工半寫的畫法。顏料:傳統中國畫顏料分為礦物顏料(如石青、石綠、朱砂等)和植物顏料(如花青、藤黃等),現代也有合成顏料可供選擇。創作步驟立意構思:確定創作主題和想要表達的情感,思考如何通過山水景物來傳達這種意境。取景構圖:可以通過寫生或回憶、想象等方式選取素材,然后運用構圖法則進行畫面布局,安排好景物的位置、大小、疏密關系等。勾勒輪廓:用毛筆蘸墨,以中鋒或側鋒勾勒出山石、樹木、房屋等景物的輪廓,注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