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小題練6 秦漢的經濟、文化與中外交流(含解析)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練習_第1頁
第二單元 小題練6 秦漢的經濟、文化與中外交流(含解析)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練習_第2頁
第二單元 小題練6 秦漢的經濟、文化與中外交流(含解析)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練習_第3頁
第二單元 小題練6 秦漢的經濟、文化與中外交流(含解析)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練習_第4頁
第二單元 小題練6 秦漢的經濟、文化與中外交流(含解析)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題練6秦漢的經濟、文化與中外交流(分值:48分)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A組教材改編題——固基礎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24“教材插圖”改編)如圖所示為東漢畫像磚,該畫像磚描繪了漢代集市的場面,畫面左右上方有著“北市門”“南市門”的字樣,標注了市集的方位。在這個繁榮的市集中,有開門迎客的店鋪,有就地撐傘的地攤,有高臺叫賣的販夫,也有徒步交易的走卒。雖寥寥數人,貿易攤卻安排得井井有條。據此推斷合理的是,漢代()A.交易散布于民間住宅區B.民間基層市場蓬勃涌現C.畫作多取材于市民生活D.商業交易活動規范有序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22“史料閱讀”改編)《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董仲舒提出上述主張的根本目的是()A.實行尊崇儒術B.改變“無為而治”的政策C.加強集權統治D.遵循“儒法并重”的思想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25“學思之窗”改編)司馬相如的《上林賦》記載“若夫終日馳騁,勞神苦形,罷車馬之用,抏士卒之精,費府庫之財,而無德厚之恩,務在獨樂,不顧眾庶,亡國家之政,貪雉兔之獲,則仁者不繇也”。這段文字的特點是()A.恬靜安寧,樸素綺麗B.鋪陳排比、辭藻華麗C.樸實生動、傳播廣泛D.膾炙人口、千古絕唱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25“教材插圖”改編)《九章算術》記載了不少基層官員面臨的實際問題,包括“方田”講田畝面積計算;“衰分”討論按比例分配賦稅與徭役;“商功”解決筑城、開渠等土木工程所遇到的各種體積計算問題等。這反映漢代()A.基層官員的日常公務繁重B.注重數學教育C.科技適應國家治理的需要D.土地兼并嚴重5.(據選擇性必修2教材P69“史料閱讀”改編)羅馬帝國為把羅馬與各行省連接起來,鋪設了很多人工道路,形成了“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漢書》中記載“(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由此可見,道路的修建()A.彰顯了皇權至上 B.有利于對外界的征服C.推動了思想統一 D.適應國家治理的需要6.(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54“學習拓展”改編)19世紀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的概念。此前無論是處于絲綢之路兩端的中國人還是羅馬人,都沒有意識到這樣一條線路的存在,甚至沒有注意到對方的存在,因為沒有商人能夠穿越整個貿易線。這表明()A.古代中西方商路并不存在B.歷史觀念受限于時代條件C.所有歷史活動都是不自覺的D.歷史事實是史學家的想象B組經典模擬題——提能力7.(2024·河北唐山調研)漢初約有60萬將士因賜爵而獲得田宅,軍爵的受益者約300萬人,占當時人口的1/5上下。軍功受益階層被授予了3億畝耕地和1500萬畝的住宅地,這一數量相當于全國耕地的40%。這種做法()A.妨礙了自耕農經濟發展B.為解決邊患集聚了力量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D.有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8.(2025·安徽合肥高三段考)成書于東漢時期的《四民月令》,從田莊的角度出發,記載其從正月到十二月的例行活動,包括耕地、播種、分栽、耘鋤、收獲、儲藏等一系列農事安排,較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農業生產知識。書中不少地方論及農業技術,如稻秧移栽、果樹壓條繁殖,都屬于當時先進的生產經驗。據此可知,東漢()A.踐行藏富于民思想 B.重農政策有所放松C.田莊經濟較為發達 D.農業生產的市場化9.(2025·廣西玉林一模)西漢中期以后,皇家圖書館天祿閣33090卷圖書中,藏有《六藝略》《諸子略》《兵書略》《術數略》和《方技略》等類圖書。對這些書,西漢統治者一改秦代的“焚書”為“秘書”,并進行統一管理。這一做法旨在()A.順應尊崇儒術的政治現實需要B.融合儒法思想C.促使儒家思想確立為正統地位D.改變統治思想10.(2024·江西贛撫吉測試)下表是《史記》與《漢書》中有關列傳的比較。據此判斷,影響史學著述的主要因素是()史書《史記》《漢書》標準不拘社會之階級、賢與不肖,只限對歷史發展有影響力的人物,如刺客、俠客、滑稽等西漢人臣之傳記,重視上層有影響力的人物。加入外戚、皇后、宗室,刪去刺客、俠客、滑稽體例體例、編次、傳目自由,根據歷史發展之變化而展開體例嚴謹,突出名禮,遵守儒家正統思想,將貳臣貶于最后A.主流觀念 B.史家素養C.政治形勢 D.史料多寡11.(2024·四川內江三模)兩漢時期,我國傳統節日經歷了規模由小到大,數量逐漸增多,節俗內容逐漸增加的發展過程。東漢,傳統節日初步定型,部分節日延續兩千多年都沒有很大的變更。這反映了兩漢()A.中央集權程度較低 B.全國經濟平衡發展C.社會精神生活豐富 D.形成了文化共同體12.(2025·廣東華南師大附中測試)據下表中兩則史料可知,漢代()史料出處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漢書·地理志》(雷州)徐聞縣,本漢舊縣……漢置左右侯官,在縣南七里,積貨物于此,備其所求,與交易有利《元和郡縣圖志》A.對外政策比較開放B.海路是中外交流主要通道C.地方制度有所變革D.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控制C組高考真題——沖高考13.(2023·廣東高考,2)漢初儒家代表人物陸賈的《新語》云:“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無為者乃有為也。”陸賈的上述思想()A.適應了休養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國理念C.為尊崇儒術提供依據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14.(2022·湖南高考,2)漢武帝南征北伐,東巡西幸,奢靡無度,致府庫告竭,遂用聚斂之臣,“至于賣爵、更幣、算車船、租六畜、告緡、均輸、鹽鐵、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遺,獨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舉()A.體現以農為本 B.服務于漢初戰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決了財政危機15.(2022·天津高考,2)漢武帝時期,“以均輸調鹽鐵助賦”,國家財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對外用兵,還前后巡游二十余次,僅一次巡游“所過賞賜,用帛百余萬匹,錢金以巨萬計”。這一時期國家財政沒有得到根本好轉,主要是由于()A.朝廷過度干預經濟 B.國家經濟資源枯竭C.鹽鐵官營不合時宜 D.只重開源未能節流16.(2023·遼寧高考,2)《史記》注最有影響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骃的《史記集解》、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唐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今有學者認為,除“三家注”外,還應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學家的注。該學者意在強調()A.《史記》具有真實性和文學性B.文獻價值有賴于當代學者闡釋C.文獻必須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證D.考古資料有助于探求歷史真實小題練6秦漢的經濟、文化與中外交流1.D[漢代市集有固定的活動空間,貿易攤被安排得井井有條,由此可知,當時的商業交易活動規范有序,D項正確;集市有固定的活動區,并未和居民區融合,排除A項;民間基層市場蓬勃涌現是在宋朝,排除B項;漢代市民階層尚未興起,排除C項。故選D項。]2.C[根據材料“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可知,董仲舒“尊崇儒術”的目的是通過加強思想專制,鞏固集權地位,C項正確;實行尊崇儒術是其直接目的,并非根本目的,A項排除;漢初無為而治已經不能適應漢武帝需要,董仲舒通過“尊崇儒術”加強集權,改變無為而治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項;董仲舒“尊崇儒術”,提升儒學地位,排斥儒家以外思想,對“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排除D項。故選C項。]3.B[據材料“不顧眾庶,亡國家之政,貪雉兔之獲,則仁者不繇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上林賦》詳細地描寫了賞樂觀舞的場面,采用鋪陳排比的手法,用華麗的辭藻、夸張的語言描寫了建筑的壯麗,樂器的動聽,具有強烈的感染力,B項正確。]4.C[據材料“包括‘方田’講田畝面積計算;‘衰分’討論按比例分配賦稅與徭役;‘商功’解決筑城、開渠等土木工程所遇到的各種體積計算問題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九章算術》是研究方田、賦稅與土木工程等,均是和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的事情,體現了適應國家治理的需要的特點,C項正確;本題主旨為“數學與基層治理”,“基層官員的日常公務繁重”不符合主旨,排除A項;材料主要表述漢代數學解決的問題,沒有涉及數學教育,排除B項;“土地兼并嚴重”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5.D[據材料“條條大路通羅馬”“(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可知,羅馬帝國和秦朝都通過道路交通建設,強化對地方的控制,進而鞏固統治,適應國家治理的需要,D項正確。]6.B[據材料“19世紀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的概念。此前無論是處于絲綢之路兩端的中國人還是羅馬人,都沒有意識到這樣一條線路的存在,甚至沒有注意到對方的存在,因為沒有商人能夠穿越整個貿易線”,可知由于時代時限制,古人并沒有提出“絲綢之路”的概念,而到了19世紀末德國人李希霍芬才提出,故選B項。]7.A[據材料“軍功受益……全國耕地的40%”可知,軍功受益階層占有全國耕地的40%,因賜爵而獲得田宅的軍功階層擠壓了自耕農土地的數量,不利于自耕農經濟發展,故選A項;軍功受益階層并非只是與邊境民族作戰而獲得賞賜,是漢初統治者拉攏臣下的手段,而解決邊患問題需要國家的軍事力量,為解決邊患集聚了力量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土地利用效率提高需要通過土地的耕種技術和方式等精耕細作的措施,材料沒有土地利用效率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軍功賞賜的官僚占有大量土地,若監管措施不利極易發展成地方割據勢力,這與加強中央集權的初衷相悖,排除D項。]8.C[《四民月令》從田莊的角度出發,記載一系列農事安排,較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農業生產知識,且書中不少地方論及農業技術,如稻秧移栽、果樹壓條繁殖,都屬于當時先進的生產經驗,由此可知田莊擁有當時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可見東漢田莊經濟較為發達,故選C項。]9.A[據材料“西漢中期以后,皇家圖書館……并進行統一管理”可知,西漢中期后的皇家圖書館藏書量大,但卻被視作“秘書”而禁止傳播,反映了統治者控制人們思想,順應了西漢政治文化統治的需要,故選A項。]10.A[據材料可知,《史記》記載不拘社會之階級、賢與不肖,只限對歷史發展有影響力的人物,體例、編次、傳目自由;《漢書》的取材標準重視上層有影響力的人物,編排體例突出名禮,遵守儒家正統思想,將貳臣貶于最后,這說明《漢書》的編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故選A項;司馬遷和班固都是偉大的史學家,史家素養不是影響史學著述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司馬遷和班固二人所處時代有所差異,政治形勢會對史學著述產生一定影響,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史記》和《漢書》在標準和體例方面的比較,并沒有關于史料多寡情況的描述,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1.D[根據題干信息“部分節日延續兩千多年都沒有很大的變更”可知,中國傳統節日基本定型于兩漢時期,此時國家統一,社會出現了各種節日風俗得以定型的土壤和條件,即形成了文化共同體,故選D項;中央集權程度與節日定型無直接因果關系,排除A項;全國經濟平衡發展與當時歷史不符,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節日定型,不能體現社會精神生活豐富,排除C項。]12.A[從兩則史料可以看出,漢代與海外國家有較多的交流和貿易往來,這體現了漢代對外政策的開放,故選A項;漢代陸路是中外交流主要通道,并非是海路,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漢朝的對外交流,與地方制度關系不大,排除C項;第二個史料提到了在徐聞縣設立左右侯官,主要是管理貨物的交易買賣,據此不能推斷漢代加強了對整個嶺南地區的控制,排除D項。]13.A[漢初經濟凋敝,在吸取秦亡教訓的基礎上,漢政府決定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陸賈無為而治的思想適應了這一政治需要,故A項正確。漢初尊奉黃老無為思想,不是德法并用,故B項錯誤。“尊崇儒術”是漢武帝時期的政策,不是西漢初期的政策,故C項錯誤。西漢初年,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劉邦在統一戰爭中分封了七個異姓功臣為諸侯王,材料中無為的思想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D項錯誤。]14.A[根據題干信息“獨于田租不敢增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重視保障農業生產,不增加田租。結合所學,這體現了當時統治者以農為本的治國理念,故選A項。漢武帝斂財不僅為了戰事,還涉及“東巡西幸,奢靡無度”,而且“漢初”與漢武帝時期也不對應,排除B項;漢武帝推行這些政令的目的是充盈國庫,而不是為了“藏富于民”,排除C項;“解決了財政危機”的表述過于絕對,而且單憑材料信息也無法得出該結論,排除D項。]15.D[“以均輸調鹽鐵助賦”的意思大概是用均輸令所征收的商業運輸稅以及調鹽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