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擬定項目介紹_第1頁
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擬定項目介紹_第2頁
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擬定項目介紹_第3頁
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擬定項目介紹_第4頁
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擬定項目介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擬定項目介紹

項目

序號項目名稱所在區域或申報單位頁碼

編號

民間文學(2項):

1I-1舜的傳說市文化館2

21-2謝閣老傳說泗門鎮4

傳統音樂(2項):

3II-4工尺記譜市文化館5

4II-5坐唱藝術鹿亭鄉6

曲藝(1項):

5V-1余姚蓮花文書蘭江街道7

傳統體育與雜技(2項):

陽明街道8

6VI-2精武拳械

余姚精武體育會

7VI-3調吊(三上吊)臨山鎮9

傳統美術(2項):

8vn-5佛像泥塑蘭江街道10

9vn-6余姚刺繡(越繡)鳳山街道11

傳統手工技藝(12項):

鳳山街道、余姚鼎和釀造13

10vni—4致和醬油制作技藝

有限公司

11VIII—5余姚筍干菜制作工藝蘭江街道15

12vm—6朗霞豆漿制作工藝朗霞街道17

余姚土布(越布)制作18

13Vffl—7小曹娥鎮

工藝

14Vffl—8盤紐技藝黃家埠鎮、大嵐鎮18

15vm—9錫器制作工藝黃家埠鎮18

16vm—io梁弄大糕制作技藝梁弄鎮19

17MU-ii木秤制作技藝梁弄鎮、20

18VIU—12四明山竹編鹿亭鄉、大隱鎮20

19vm—13七彎大眠床制作工藝大隱鎮22

20vm—14瀑布茶制作工藝梁弄鎮24

21VIII—15陸埠豆酥糖制作技藝陸埠鎮25

傳統醫藥(1項):

市中醫院、市第三人民醫25

22IX-1余姚胡氏中醫外科

民俗(4項):

23X-1花轎迎親習俗梁弄鎮27

24X-2抬閣河姆渡鎮28

25X-3迎龍習俗馬渚鎮28

余姚傳統廟會(蘆城廟29

26X-4低塘街道、小曹娥鎮

會、小曹娥廟會)

民間文學:

舜的傳說

申報單位;余姚市文化館

【主要內容】舜的歷史線索:7000年前河姆渡文明——4000年前舜

出生時代——3000年前姚江改造——2500年前越王勾踐設立勾章城

(今大隱城山村)一一2200年秦建立余姚縣一一晉代孫恩攻勾章城,

城廢,一支遷小溪(今鄲江鎮,復遷今寧波,為寧波市區前身),一

支遷余姚南廟,與縣城合二為一;一支在唐代跨姚江北饒,建立城治

(今天的慈城鎮,唐開元設立慈溪縣)一一現在。

舜的出生地,在今天的馬渚鎮與蘭江街道,低塘街道與歷山為漁

獵、勞動之地。馬浩與上虞交界處一直有紀念舜母親之山“渥登山”

的“姚墟故跡二

在余姚的當地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舜的傳說。流傳至今的主要有

《虞舜的傳說》、《舜井的傳說》、《小妹妹智救舜帝》等。這些先后收

入《寧波風一一秘圖山》、《姚江民間故事》等書籍中。據史料考證,

舜出生于余姚,因此在余姚一帶留下關于他的種種傳說就不足為奇了。

關于舜的故事,史書上也有大量記載,其中古代24孝故事精典

將舜列為男24孝之首,有“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鳥相助,孝感

動天”之贊譽。

【原文】虞舜,姓姚,名重華。父瞽艘頑,母握登賢而早喪。后

母患,弟象傲,常謀害舜。舜孺慕號泣,如窮人之無所歸。負罪引慝,

孝感動天。嘗耕于歷山,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帝堯聞之,妻以二女,

歷試諸艱。天下大治,因禪焉。大舜心中只有父母,故不知其他,

只求可得父母之歡心,故始終不見父母不是處。人倫之變,至舜而極。

然能盡愛敬之誠,則至頑如腹,尚能底豫允若,況頑不如腰者乎」

【譯文】舜為中國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

虞氏。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

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

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

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

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

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

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關于舜在余姚的歷史痕跡。余姚的縣名,三座山、一條江、二個

姓氏、一塊碑、一批詩文都與舜有關。

1、縣名。余姚,明朝嘉靖《余姚縣志》載:越屬帝舜,肇啟封

±,秦皇列縣,稱名自古,為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舜之余族

封地,故云余姚。縣名出處“晉代周處《風土記》云:“舜支庶所封

故曰余姚二有關史書記載的有:南朝陳顧野王《輿地記》、唐《括地

志》、張守節《史記正義》、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宋樂史《太

平環宇記》均有記載。

2、三座山。馬渚渥登山、渚山和低塘歷山。

3、一條江。姚江。又稱舜江,余姚的姚江也叫舜水。余姚縣歷

山和竦縣舜王山、上虞縣百官鎮都有據說是舜鑿過的井。舜在位時曾

巡行過浙江,紹興就有舜的巡狩臺和以舜命名的小舜江。紹興城東南

40多公里有座舜王山,建有舜王廟,傳說舜曾游憩于此。在傳說中

的舜的出生地和舜后代遺支所在的余姚也都建有舜王廟。這三座舜王

廟被合稱為“越中三舜廟”。舜作為我國遠古時期治理天下有功的“古

帝”,幾千年來一直受到浙江人民的崇拜和紀念。

4、二個姓氏。余姚古姓,姚、虞。都與舜有關。

5、一塊碑。當代文博界泰斗史樹青先生認定余姚為生舜之地,

寫下“姚墟古跡”,鐫刻于龍泉山東大門石壁。又,清乾隆年間有本

《越中雜識》:“虞舜支庶封于余姚,又封于上虞,其他有歷山、舜井、

舜田、陶社……”,歷代余姚為“虞舜故里”、“舜耕歷山”。《余姚六

倉志?山川》中,記述“歷山麓大古塘……有象田、舜井、石床諸跡”

外,還引用舊縣志中一個叫葉華滋的考察記述:“歷山方廣僅數畝,

高尋丈計,……山陽石壁鐫"耕隱“二字,有石嵌空橫覆如床,可坐

數人,相傳為帝舜耕時避雨處”。

6、一批詩文。北宋王安石,路經余姚寫有《歷山賦》:“閔然望

歷山而賦之”:“歷山之峨峨兮,予汝耕之,熟汝強之?”今天低塘街

道還有舜耕小學,創建于1939年。余姚馬渚有大舜廟、余姚有舜帝

祠。現在陽明街道梁堰村還有舜祠。2005年《尋根》雜志載:《舜的

出生地在(余姚)馬渚》。

民間文學:

謝閣老傳說

申報單位:泗門鎮文化站

【主要內容】在浙東一帶,提起泗門謝閣老,誰人不知,哪個不曉。

謝閣老名謝遷,1449年生于泗門。明憲宗成化十年,中浙江省鄉試

第一(解元),第二年,又在北京中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明孝宗

弘治年間,謝遷因辦事公正、才華出眾,而升任東閣大學士。明朝時

不設“丞相”之職,大學士實際上行使丞相之權。當時的人們稱“大

學士”叫“閣老”。謝遷任大學士不久,有人奏請朝廷加東南賦稅,

謝遷據理力爭,才使老百姓的賦稅沒有加重。老百姓都很感激他,稱

他為“賢相”。明武宗正德年間,太監劉瑾當權。謝遷見奸臣當道,

朝政腐敗,就告老還鄉,回到了家鄉泗門。他在汝仇湖畔,和鄉里的

年輕學子,共同研究學問,寫下了許多有關家鄉山水名勝、風情特產

的詩稿文集,編成《歸田稿》,被收入《四庫全書》。明世宗嘉靖初年,

朝廷又請謝遷去北京任大學士,時年已79歲,后以年老體衰為由告

老還鄉。83歲時在泗門家中去世,謚文正。

當地民間,特別是泗門一帶,至今流傳了大量關于謝閣老的故事,

體現了謝遷在當地的影響力,以及人們對謝遷的尊重。代表性故事有:

《謝遷戒邪淫得福報》、《謝閣老解啞對》、《謝閣老童年時代的故事》、

《皇太后召見謝閣老夫人》、《狀元點出韓應龍》、《謝閣老家鄉賑糧》、

《巧勸皇帝不同行》、《謝閣老保護余姚老江橋》、《謝閣老做墳》、《謝

閣老造承恩弟》、《謝閣老與余姚等竹來歷》、《謝閣老與趙文華的故事》、

《謝閣老兄弟倆討彩頭》、《奉旨免黃糧》等等。流傳地區也很廣,除

泗門外,黃家埠、臨山等姚北鄉鎮以及余姚城區的不少老人都會講關

于謝閣老謝遷的各種傳說。與之相似的,余姚民間還有關于孫閣老、

呂閣老等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

備注:謝遷是我市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深受當地群眾愛戴和尊敬;

以謝閣老為主的閣老傳說能夠體現我市歷史上人才輩出的文化底蘊;

謝閣老為代表的閣老故事在我市流傳很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群眾

基礎。今年元宵節期間,泗門鎮舉行了首次“四門謝氏始祖祠堂祭祀

儀式”,群眾反響強烈。

傳統音樂:

工尺記譜

中報單位:市文化館

【主要內容】中國民間傳統記譜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

而得名。它與許多重要的民族樂器的指法和宮調系統緊密聯系,在民

間的歌曲、曲藝、戲曲、器樂中應用很廣泛。

近代常見的工尺譜,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

五、乙等字樣作為表示音高(同時也是唱名)的基本符號,可相當于

so^la、si、do、re、mi、fa(或升Fa)>so、la、si。同音名高八

度,則可將譜字末筆向上挑,或加偏旁彳,如上字的高八度寫作上或

化。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則可將譜字的末筆向下撇,如凡、工等。

若高兩個八度則末筆雙挑或加偏旁彳。若低兩個八度則末筆雙撇。

工尺記譜的方式目前己基本不再使用,但余姚當地民間仍有不少

傳下來的工尺記譜的資料,一些老一輩的民間藝人熟悉工尺譜,并能

通過工尺譜的記載方式演奏樂曲。“工尺譜”中的北方京調曲譜以伴

奏為主,演奏為輔。南方絲竹小調曲譜以演奏為主,伴奏為輔。

通過工尺譜需要的伴奏樂器有:京胡、二胡、琵琶、三弦、簫、

笛、笙、噴吶、鑼、鼓等。

舉例:

1民間吹吸吶工尺譜指法:工六五雙尺上乙乙

四下凡工尺工(臨山任金木)

2紹劇流水二六工五彳尺上,轉彳上四合尺3尺六,

<上四彳上合四合n,彳上尺工尺六3六,五尺六五N六。六二尺

上尺四上,轉尺3六尺3尺六,六尺上尺四上,六工尺上尺六小

尺N六上尺四上。(四明山王根榮)

目前我市許多鄉鎮都有收藏或知曉工尺譜的藝人:如臨山、黃家

埠、梁弄、四明山、鳳山街道、三七市鎮等。

備注:已經被簡譜取代,除了老一輩的藝人和專門從事民間音樂

的學者外,普通人對工尺譜的了解很少°而且這種記譜具有一定的技

術要求,傳承難度大,有逐漸消亡的趨勢。記載工尺譜的資料也已具

有歷史文物的價值。

傳統音樂:

坐唱藝術

申報單位:鹿亭鄉文化站

【主要內容】十番是一種以民間坐唱為形式的戲曲。一般以男性為

主,是舊時婚配、壽宴、廟會、舞龍、喪葬、祭祀及逢年過節的戲班

子,在當地很盛行。

演出代表曲目:寶蓮燈、后水滸等

聲腔與流派:唱腔及樂隊擊打都是類似紹劇,有小工、正工、尺

調流水、二慢、四慢、新水淋、三角板、浪淘沙、倒板稍板三五、懈

二萬、三六等等調腔。

藝人和行當:藝人以男性為主,由十人以上組成團體,每人各分管一

件樂器,分為:正付處,即(鼓板師傅)用右手敲打著用堅皮包成的

皮鼓,左手執著用兩塊棗木制成的板條作為響板,指揮著整個樂隊。

除正付處外還有九個人各自執:大鑼、大鼓、小鑼、大缽、小缽、板

胡、二胡(幫胡)、琵琶(斗子)、嗔吶、叮、笛。

每個人各分扮一個角色,如:四生、四旦、四花。

演出順序:開場前,先鬧場。鬧場的次序是:1、大炮三轉,一

轉緊如一轉,由輕響,火炮大殺。2、鬧直場,中間隔游戲鼓,各是

三轉。3、緊場鑼鼓,直轉走鑼。4、大炮轉直場再轉快鼓慢殺。5、

直場轉三出場再轉探鑼各三盤。6、火炮轉悶鼓各是三轉,一轉緊如

一轉。7、快鼓轉火炮硬殺。

十番的服飾主要為五袍五革,粉紅綠黃白五種色彩的繡花長袍。

道具自行制作,以刀、槍、扇等戲劇的普通道具為主。演員都不化妝,

十余人圍在一起坐著唱戲,大部分以武戲為主,也有少量的彩戲。

樂隊的擊打有:火炮、緊場鑼鼓、直場、走鑼、塊鼓、悶鼓、游

戲敲、碎鑼等。這樣來配合整個戲曲的輔用。

十番的戲臺和服飾,都沒有特殊要求,只要用八只稻桶倒覆在地

上,拼在一塊,上面蓋放平整木板,臺上放一張小華桌(小長桌),

面前放上一條彩巾,中間高掛一盞油燈作照明,再放幾把椅子或凳子

即可。

傳統曲藝:

余姚蓮花文書

申報單位:蘭江街道文化站

【主要內容】早屬余姚原橫河的彈子彎調,后改進為余姚蓮花落,

定名為余姚蓮花文書。創始人陳堯根、陳堯生先生,后傳承張良先生,

張良先生亡故后至今,由盧后和(現58歲,從藝40年)傳承。收徒

慈溪師橋謝愛女女士(系寧波曲藝協會會員)。改革開放后,盧后和

自編自演《玉龍球》,彌補當時缺書之不足。有時候合作演出。

聲腔以余姚彈子彎調移植而來,經相互轉接形成了特有的余姚蓮

花文書,各種流派和小調摻雜而成。

服飾:男演員為長袖大襟深藍色長衫,女演員穿旗袍或大襟短衫。

淡妝。

道具:小臺桌一張置桌框,告知某單位、個人演出。紙扇一把表

現各種形象,靜木一塊,用于靜下來的信號。羅帕一塊,男演員表示

女士小姐的喜怒哀樂。

樂器:按照曲牌配合主要是二胡、三弦、琵琶等伴奏樂器。

演出場所:過去群眾自發集資邀請演出于生產隊倉庫、曬場、村

民大戶大堂沿等場所。

主要演出的宋、明兩代書目是:《平陽傳》、《狄青五虎平西》、《狄

青五虎平南》、《玉蓬環》、《雙玉結》、《綠龍袍》、《金龍鞭》、《麒麟豹》、

《福壽大紅袍》和《玉龍球》等。

余姚蓮花文書藝人盧后和從說書一人演出到二人合演,在周巷姚

劇團任主胡。目前表演于寧波紹興各地,還參加灘簧、道場等民間喜

慶、喪事活動演出。

備注:具有鮮明的地方特征;說書藝人隨著生活娛樂方式的現代

化日益銳減,保護傳承下去有很大難度;該藝人在民間廣受歡迎說明

該藝術在農村還是非常喜聞樂見的。

傳統體育:

精武拳械

申報單位:陽明街道文化站、余姚精武體育會

【主要內容】歷史沿革:姚電俠15歲開始在上海精武體育會學武,

前后擔任過精武體育會國術科科長,總教練之職,成為高級武師后先

后在佛山、馬來西亞授拳,抗日戰爭期間回到老家周巷(現屬慈溪)

任體育教師,傳授武術,收徒符永江。1973年兒子符飛云向父親學

武,后又向姚電俠學武。

主要套路:十二路潭腿、功力掌、大戰拳、節拳、八掛刀、群樣

棍、五虎槍、達摩劍、迷蹤藝、螳螂拳等。

精武精神:愛國修身、正義助人、三岳四德、十項守則、乃武乃

文,唯精唯一培養人才。

主要特征:精武歷來提倡精武一家,團結廣大習武者,匯集黃河

流派,長江流派,珠江流派的武術為一體,精選其中的精粹練習c精

武會徽盾形,意在健身防身,保家為國,而不主動攻擊他人,永不稱

霸。精武以繼承傳統文化為己任,愛國修身、加強與海外華人的聯系。

主要成績:余姚精武會是目前全國7家精武會之一,余姚精武會至創

立起至今已經獲得將近140枚國際金牌,培養學生近兩千余人次。符

永江被入選《世界優秀人才大典》、《中華武林著名人物選》、《中國民

間武術家名典》、《浙江古今人物大辭典》等大全。

傳統雜技:

調吊(三上吊)

申報單位:臨山鎮文化站

【主要內容】“調吊”,又稱“三上吊”、“三調吊”。源于傳統鬼戲,

即傳統的一些紹劇劇目中多有表演。其名稱來歷有兩種解釋:一是指

這節目生動演繹了一個人用腳、背、頭三個部位進行上吊的動作;二

是指動作中有“搓麻將”、“睡懶覺”、“湖孫偷桃”等招式,分別表示

賭鬼、懶漢、賊胚這三種人都要落到上吊的下場,有勸解世人之意。

后因迎神賽會表演的需要,逐漸從舞臺走向了街坊、田野。演員也由

原來的戲班擴展到民間。《余姚廟會考》中記載:“迎會中的執事、儀

仗、杠頭,形式繁復,絢爛多彩。大致有:頭牌、對鑼……甩彩瓶、

調吊等民間雜耍等”。二十世紀初,經過臨山民間四代傳人的努力,

使這一藝術完成了角色的轉換。劇目不再是鬼戲,演員不再畫鬼臉,

內容也日臻完善,以一種獨立的藝術樣式,驚險的絕技動作,重返舞

臺。

據臨山鎮臨城村75歲的老藝人王岳定回憶:他15歲時拜方阿周

為師學習“三上吊"絕技,聽師傅說他是向比他大二歲的陸竹泉師傅

學的。陸竹泉是臨山鎮方家村人,1899年生,他承前啟后吸收了民

間雜技、體操、五禽戲等樣式的精華,把“三上吊”規范成七十二個

招式,一招一式緊密相連,環環相扣,使動作更有美感。1926年他

到上海打工,在老閘戲院演出,贏得“半天飛”的美稱。《文匯報》

為此專門刊文介紹。陸竹泉在上海的成功演出,成為三上吊的轉折點,

使之成為一項富有鄉土氣息的民間藝術。1955年,他參加余姚縣第

一次文藝大匯演,贏得滿堂掌聲。此后再沒表演過。

據馬渚鎮的施成虎(84歲)回憶:古時每年七月初頭,梁弄、

馬渚、云樓、陸埠、五夫、低塘、臨山、后塘河、朗霞、丈亭等地方,

做昏戲時都要舉行一次調吊活動。調男吊是一種高難度的雜技表演,

表演時,在舞臺上,用三根長毛竹做成一個大三腳架,三腳架頂部架

設一條長長的白布,向下而懸,表演者就在懸布上進行表演。

調吊根據表演者技藝高低有18吊、36吊、72吊之分,吊數越多,

難度越大。

表演者表演時,只能在一條白布上做動作(鉆、掛、吊等)。表演時

必須有招軍、鑼鼓音樂伴奏。調吊定在做昏戲時進行,不單獨舉行。

調吊表演者只有一人(除樂隊外)。調吊分為調男吊、調女吊兩種,

兩者不能混合表演。

備注:調吊我市歷史上比較古老的一種傳統表演形式,源于鬼戲;

表演有勸解世人行善的意義;動作驚險刺激,極具觀賞性;目前傳承

人年歲已高,無法完整地表演調吊,傳承難度極大;王岳定老藝人的

存在,代表著我市這一古老的表演形式還沒有徹底成為記憶,具有一

定的象征意義。

傳統美術:

佛像泥塑

申報單位:蘭江街道文化站

【主要內容】沈元和,佛像泥塑老藝人,現年81歲。師傅顧文治,

云樓賀墅人,明代祖傳佛匠,17歲拜師學徒。師兄油車弄阿清,師

弟阿錠以寺廟泥塑佛像為業。解放后停業,八十年代至今有寺廟定塑,

重操舊業。

工藝流程:

1、打樣。了解佛像的坐、立、帽、衣服、鞋、臉等佛像概況。

2、敲架子。用杉木按要求規格尺寸確定。

3、抄泥加工。用又粘又脆黃泥用手工抄好大致樣后,再用手工

細致加工各部結構。

4、油漆加工。多種油漆料有售,對各部位按要求加工。

5、精密描繪臉部、手足部以及帽、衣、鞋。

代表作:“劉(備)關(公)張(飛)”佛像和“地藏王菩薩”,

“祖宗”佛像。

作品寓意:“十八羅漢”佛像寓意追求光明,用于寺廟。“劉關張”佛

像寓意結義保國,用于殿。“祖宗”佛像寓意先祖祭祀,用于祠堂。

泥塑佛像在寺廟、殿、庵、祠廣泛應用。

材料:取杉木用于按尺寸敲做佛像架子。取山里純黃泥,腳踏手

扭成又粘又脆。各種油漆料街上有售。

工具:集泥工、木工、油漆工和繪畫于一身的鋸、斧、鑿、刮刀

等工具。

傳統美術:

余姚刺繡(越繡)

申報單位:鳳山街道文化站

【主要內容】余姚刺繡屬越繡的一部分,其風格是蘇繡與京繡的結

合。余姚民間刺繡從表現題材來看,用于生活裝飾品,用于小孩衣服,

閨房中的枕套、枕巾,婦女繡花鞋、肚兜等裝飾。這些都與當地的民

俗活動密切相關,與當地的傳統節慶、紅白喜事、生辰壽慶不可分開。

有些刺繡也有一定的寓意,姑娘出嫁的嫁妝繡品中的花生、棗子、蝙

蝠、魚等表意為“早生貴子”、“福”、“年年有余”;表示長壽的“壽

桃”等,表達人們美好的祝愿。戲袍、衣料、壽屏、桌圍、團扇等圖

案多是云、龍、鳳凰、麒麟、獅子等;欣賞品常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寓

意吉祥、長壽、華貴、豐盛等含義為內容或以神話傳說為題材,如“并

蒂蓮”、“喜相逢”、“百子圖”、、“金玉滿堂”、“五蝠捧壽”、“龍鳳呈

祥”、“百鳥朝鳳”等。為使圖案嚴謹豐滿,采用金線墊繡的手法墊凸

之后再施以刺繡,使繡品表面呈立體感,具有金碧輝煌的浮雕效果。

舊時,民間有不少婦女用空余時間繡花,象己故的吳小娥、李杏花,

以及目前健在的謝玲娣、陳美君、孫菊仙等。

基本步驟:

(1)構思:根據作品內容需要,用諧音,象征寓意的手法來烘

托作品主題。

(2)起稿:在繡布上打上圖案樣式,用花繃把布繃緊。

(3)刺繡:按樣式用繡花針和絲線或圓頭線進行從易到繁的刺

繡,并根據圖案樣式不同的要求進行套色。

(4)熟練的繡花人能根據圖案作適當改進,增強圖案的色彩美

感和動感,使作品更完美。

材料是棉布、繡針、圓頭線、絲線等。使用工具為繡花針剪刀、

花繃等。

用途:被廣泛用于服飾、戲衣、被面、枕袋、帳幔、靠墊、鞋面、

桌圍、扇袋、荷包等,更有在壽慶時當作用來作佛教用具的織繡品,

這種繡品往往面積龐大,制作時間綿長,工時數以千計。

刺繡是舊時婦女擅長的一種手工技術,一件精美的刺繡作品是在

優質緞、綢、棉等布料上配以獨特設計的圖案,用多種絲線刺繡而成,

其針腳細致勻稱、色彩艷麗、圖案形象生動。舊時婦女的刺繡都有自

己的巧妙構思和飛針走線的“套路”,都想默默地超過別人。有趣的

是,姑娘和媳婦們坐在一起,雖然巧手們不說自己的套路,但聰明的

姑娘邊聊天、邊用眼睛偷偷地觀摩別人的絕技。這樣,互相取長補短,

互相競爭,越繡越美,花樣越來越多,真可謂百花盛開,多姿多彩。

刺繡以花草圖案和兒何圖案見長,刺繡作品多見于枕頭、門簾、圍裙、

鞋襪等日常用品之中。因而有贊美繡娘工夫的“繡出紅蝦蹦蹦跳,帶

出青蟹橫著爬,繡出魚兒搖尾巴”之語。

(1)家庭傳承,唐高祥自幼在母親孫菊仙影響下開始進行刺繡

學習,扎下了民間刺繡的藝術之根,到目前為止已制作繡品好幾百幅。

由于這是項細活,對手工技術要求很高,所以現在年輕人都不愿學習。

(2)社會傳承,作為一項大眾技術,在過去從事刺繡的藝人較

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鄉鎮企業興起,辦過不少繡品廠,專門繡各

種工藝品,培養了一些民間刺繡藝人。

傳統手工技藝:

致和醬油制作技藝

申報單位:鳳山街道文化站、余姚鼎和釀造有限公司

【主要內容】歷史介紹: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有余姚汪姓人

士根據本地盛產稻米和黃豆,水陸交通比較方便的特點,出資在商貿

興隆,水陸暢通的姚江邊從一家小作坊開始,興辦了“致和醬園”,

開辟了余姚釀造業的百年根基。后來隨著生產和銷路的擴大,還集資

在慈溪、上虞、寧波等地開設了醬園業分號。最鼎盛的時期,競占了

城區東門外和鳴橋至三江口沿江大街的三分之一以上,因而這條街名

也就稱為醬園街。解放后,以致和醬園為基地,把具有規模較大的醬

園業(致和、鼎和、永和、開偉、馬渚衍和、橋頭順裕、蘭塘五和)

和制造筍干菜的唯一特產廠共8家企業合并稱致和醬園廠,把致和廠

和鼎和廠的界墻打通,總廠仍在醬園街。1959年為地方國營企業,

廠名后來改成釀造味精廠,百姓仍叫它致和廠。1999年至2003年,

醬園街所屬地塊實行舊城改造,現在已把該廠遷至市梁輝工業開發區,

為紀念致和企業創建260周年和鼎和企業創建200周年,從塑百年老

字號形象,命名為鼎和釀造有限公司。公司“唯一”牌醬油、米醋被

國家內貿部食品流通開發中心命名為“中國放心食品信譽品牌二

主產品醬油制作順序:

(1)篩豆:黃豆用豆篩篩過,去掉摔粒、爛粒、雜質及半粒豆。

(2)浸豆:把篩好的優質黃豆浸在七石缸里,使其浸漲,一般

為一晝夜24小時,冬天氣溫低,要用熱水或延長浸豆時間,夏天氣

溫高,也可不到24小時的。

(3)蒸煮:用大淘鍋蒸煮(一般蒸鍋有2米多高,可容納黃豆

數千斤)。

(4)發酵:用面粉(自制的,只把小麥扎碎,不去秋皮,為的

是醬油色光好,濃度足)拌和發酵時間3天,天冷保溫。

(5)落缸:發酵黃豆用鹽湯水泮和,稱黃籽,落缸專業名稱叫

黃籽落缸,時間需要六個月至一年,因落缸時間長,因而做醬攤場場

地很大。

(6)曬醬:一年后把落缸的黃籽在太陽下曬,這道工序很關鍵。

(7)翻醬:用大鏟子人工在缸內翻醬,要求把成熟的翻下,不

熟帶籽的翻上,使醬都能熟、勻,便于榨醬油。

(8)拌和:用甜醬和鹽湯水泡開后放3…、5天,這樣可硬榨出

來的醬油鮮味足并帶有甜味,是做上優質醬油(面母油)的必須工序。

(9)榨油:人工用土制機器壓榨后榨出醬油。

(10)上色:把榨出的醬油加上醬色,使醬油變成成品。然后分

裝,銷售。備注:醬油是分等級的,有上等好油、1號油、2號油、3

號油,優質醬油制法:3號油+鹽水+醬色。次等醬油制法:鹽水+醬

色就可以了。(醬渣另外儲存后銷給城郊農民作豬飼料)。所以醬園工

藝無廢棄物。

原料:黃豆、小麥、鹽(做醬油用)、苞米(分金苞、銀苞)、麥

芽(做醬色用)水。

工具:大缸(七石缸),蒸鍋(2米高可容數千斤黃豆),大爐子、

燃料(柴草,后用煤),大豆篩,大鏟子。

傳統習俗:

(1)開工頭道工序要請菩薩,由祝頭師傅負責請菩薩(醬神、

財神等),在車間里點上香燭,供桌上放供果、三牲(豬頭等),燒經

佛,乞求神靈保順有。

(2)浸豆發酵,落缸時間一定要充分,原料要精挑細選,不能

馬虎,以保證質量。

(3)醬缸中的落缸黃籽在放置其間不能受雨水淋和水滲進,所

以缸蓋用竹蔑做成尖頂式樣,竹蓋再墊上內襯,讓雨水順震片流到地

下,這樣就不會影舊缸內原料的質量。

師徒傳承:余姚醬園業在寧紹地區起步較早,在清朝乾隆元年(公

元1736年)。到晚清已成鼎盛之勢。民國年間有陳定寶(出生于1905

年)、朱春生(出生于1903年)、何啟瑞(約于1900年)、楊佰林(約

1897年)等師傅負責把關(以上四名師傅都是紹興人,已亡故)。蔡

達文16歲進廠做學徒,學習制作技術,以后也帶徒傳技,純手工操

作的徒弟有謝百川、姚天白等人。新一代傳承人黃綺華、黃銀祥等人

通過向老師傅學習和自己的刻苦鉆研,開發生產以傳統工藝制作的醬

園系列產品,使這項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得以延續和發展。

備注:余姚醬油釀造歷史悠久,歷史上致和和鼎醬園曾是我市的

百年老字號,民國4年(1915年)4月30日,余姚致和醬園生產的

“面母醬油”獲農工商部簽發的“巴拿馬賽會”獎。其醬油的釀造工

藝已經將近300多年,如今仍在延續和傳承,具有良好的保護價值。

傳統手工技藝:

余姚筍干菜制作技藝

申報單位:蘭江街道文化站

【主要內容】歷史沿革:余姚特產有句老話:“馮村毛筍黃芽頭二

馮村筍白殼、黃芽,以鮮嫩、甘甜聞名。傳說早在明代當地有位姚姓

人任職布政使,曾以馮村筍、馮村筍干菜為貢品進貢京城。明清以來,

被譽為佳稀佐料。如今已打出品牌,注冊商標,由余姚市農副產品專

銷公司代銷,產銷兩旺,促進了山區經濟發展,增加山民收入。

制作過程:馮村地處四明山北麓丘陵山地,紅黃土,呈酸性,泥

層深厚,適宜毛筍生長。雪里藤菜也特別鮮嫩、干凈,是配制筍干菜

的最好蔬菜。筍干菜配制工序要求較高。筍干,要選用鮮嫩,切片,

2日曬干。100市斤鮮筍只能曬筍干4?5市斤。雪里藤選用嫩、潔,

當天曬干。100市斤鮮菜,放鹽3?4市斤,只能曬5?6市斤干菜。

配制工藝:選用2尺鍋,放一定量的水,筍干在底,干菜上面,先旺

火,干菜下鍋后拌勻,文火燒,待水干出鍋。太陽曬,要多次翻曬,

以防筍干粘片,曬干后放入酒髭最好(如今用尼龍袋包裝)。

主要價值:馮村筍干菜是余姚明清時代貢品之一。肉質鮮嫩、金

黃、味甜、清香芬芳,因而當地有“干菜長下飯,做人長淡淡”的俗

語,是流傳民間的一道四季皆宜的高檔素食品,餐上必需品。享譽江

浙滬一帶、國內外、東南亞僑胞、華僑,常托親挽友尋覓品嘗,體會

家鄉風味,寄托思鄉。

傳統手工技藝:

朗霞豆漿制作技藝

申報單位:朗霞街道文化站

【主要內容】朗霞豆漿質量特別好,朗霞豆漿祖師爺徐國香師傅傳

藝規定:一市斤黃豆出20碗豆漿,超出一碗就會影響質量。水必須

是最好的,要保證飲食衛生。朗霞及附近居民已養成每天早晨吃豆漿

的習慣,外來客人到朗霞也少不得要喝碗豆漿。

制作工藝:

1.挑選上好的黃豆,最好是花溝毛豆;

2.浸黃豆,要用最好的水,最好是天落水,必須浸到充分膨脹;

3.磨漿、過濾,必須用干凈紗布袋裝,擠出乳白色的漿水;

4.倒入鍋中用柴月火燒,直到燒開為止;

5.調味:碗中放適量味精、醬油(帶酸)、蔥、辣糊或胡椒粉

等,再盛熟漿于碗中,辣糊、蔥也可適放;

6.以后邊燒邊舀加生漿邊調味。

工藝講究:1豆:必須選擇生長期長、顆粒飽滿、含漿率高的花

溝毛豆;2、水:必須選擇無污染的清潔水,最好是天落水;3火:

必須使用特制的小淘鍋,燒漿時不會外溢,最好用白柴;4配料:配

料很講究,做到色香味具全。

原料:黃豆、水、醬油、米醋、辣糊、味精、小蔥、胡椒粉;工

具:磨、漿桶、小淘鍋(鐵鍋木桶)、柴月、紗布袋。

傳承情況:徐國香師傅在世時(2006年已亡,從事豆漿制作54

年),他已先后接收了26位外地徒弟,足跡遍及余姚、慈溪、上虞、

鎮海、廣東東莞等地,朗霞豆漿的美名已遠傳千里之外,他的第一代

徒弟干大林和干炳龍現在在朗霞街里設店經營豆漿生意,生意紅紅火

火。

傳統手工技藝?

'.余姚土布(越布)制作技藝

申報單位:小曹娥鎮文化站

【主要內容】歷史沿革:余姚土布,又稱“余姚老布”、“越布”、“小

江布”、“細布”,是余姚傳統紡織業的支柱產業。歷史上,余姚東漢

時期所產“越布”、元朝時的“小江布”就聞名全國。余姚歷史上屬

于紹興地區,盛產棉花,在自給自足的傳統生活中,養成了自己種植

生產,通過加工,自己紡織的傳統,一直傳至一九七0年左右,現在

仍有少部分人穿土布制作的衣服。

工藝流程:把收摘的籽棉去軋花廠加工成皮棉(無籽),把皮棉

去彈花店彈成花絮,分成一尺左右長、一寸闊,用拖花板做成花綻,

再做成花團(比拳頭大一團),把這花綻用手搖紡花車紡成棉絲(紗),

把錦紗用調頭,調成一束一束的,用煮好薄粥在大腳盆中把棉紗槳一

槳,涼干后,用紗棚調在紗部里。如果要做花布的,在漿好涼干后,

用顏色粉染上各種顏色,涼干后再調在紗部里。邊參扣,是織布時的

工具。徑好后再上機參好棕線,(棕線是用數股棉紗過漿后的粗線)

這樣就成為徑紗。緯紗用一寸左右的小竹和用搖車一只只搖成,放進

織布梭子里,就可以來回穿梭織成土布了。緯紗也可染上顏色。

材料及工具:皮棉、紡紗的手搖車,調紗的調頭,紗棚,紗部,

調紗凳,織布的扣、梭、布機。

相關習俗:過去余姚地區尊“黃道婆”為布神,廟會期間,在農

家織布的地方供擺“布神”,并舉行迎布神禮俗。

傳統手工技藝:

盤紐技藝

申報單位:黃家埠鎮文化站、大嵐鎮文化站

【主要內容】作為中國傳統服裝的一部分,布紐扣制作作為一項傳

統工藝被代代相傳,沿續至今。過去沒有別的材料做紐扣,所以紐扣

一般都是用布制作的,直到解放初期還很是流行。現在生活當中已很

少用到,但在去世人穿的壽衣上還需要傳統紐扣的制作。作為過去一

項常見的民間手工藝,現在很少有年輕人了解并掌握了,只剩下老年

人會做。

黃家埠鎮文化站推薦張秋女盤紐藝人,據她介紹布紐扣的盤法有

很多種。以葡萄結(布紐扣的一種)為例說明:

1.將布裁成布條;

2.把布條縫成布辮;

3.用鉗子幫助打結,即盤紐;

4.把布紐扣綴在衣服上;

5.剩下的二個剩尾盤成各個花紋。

材料:布條、線。工具:衣針、頂針,結鉗。

另外,大嵐鎮目前尚存一家專門制作大襟衣(壽衣)的手工裁縫

店仍在經營,師從低塘鄭美勝師傅和上海紅幫裁縫退休師傅,從事傳

統裁縫業40年,她制作的大襟衣所需布紐扣采用手工縫制,按形狀

分有葡萄紐、葵花紐、蝴蝶紐和琵琶紐等,按類型分有半顆紐和全顆

紐等。

傳統手工技藝:

錫器制作工藝

申報單位:黃家埠鎮文化站

【主要內容】錫器制作是舊時的傳統手工技藝,主要利用原料錫熔

點低,容易制成各種容器的特點。隨著工業原料的日益豐富、人們對

錫器的需求逐步減少,傳統的錫器作坊在余姚也非常稀少。據調查掌

握的資料,黃家埠鎮五車堰村下街的范南洪錫匠屬于家庭傳承。解放

前父親當時挑擔穿街過巷上門做錫活,1965年左右自己開錫店至今。

現在由于錫價叫漲,錫器作坊已基本處于歇業狀態,平時以做零碎小

件如酒壺、方臺及修舊為主。

生產工藝:熔錫,處理雜質,澆成錫板,樣板剪切,敲打成形,

焊接,銃刮,拋光,成型。

制作用到的材料:

制作器具:鐵鍋,勺。

成形制作器具:澆板,澆成錫板。

裝飾制作器具:榔頭敲打成形,焊接洗刮。

澆制器具:鐵鍋(使錫熔化,澆成錫板)。

作品種類:燭臺(方臺)、澆壺(光壺,毛壺)、錫瓶。

傳統手工技藝:

梁弄大糕制作技藝

申報單位:梁弄鎮文化站

【主要內容】梁弄大糕是當地的特產,具體歷史已不可考證。梁弄

當地民間有訂婚送大糕的習俗,至今仍在延續,是婚嫁生活中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一般是端午過節時還未結婚但已訂婚的男方把幾十箱大

糕作為禮物送給女方家,然后女方家將大糕分給鄰居吃,一來讓鄰居

們知道女兒已經訂婚了,二來讓鄰居們共同分享喜悅,增進鄰里關系。

據調查,現在梁弄還有三月大糕店,以徐龍根、蔣小彩等為主。

以蔣小彩的大糕店為例,解放前梁弄上街三叉路口祖輩曾開過同和南

貨店,出售大糕,因此,是四代祖傳手工工藝。十三屆六中全會后,

全家又做起大糕生意,忙時日銷量有一二百箱,現在傳承給兒子黃志

初,屬于家庭傳承。梁弄大糕每年參加市貿易局主辦的“余姚市金秋

美食展銷會二

制作流程:先將赤豆揀過(去掉雜質)做成豆沙一稱米,其中有

七成粉米,三成糯米一浸水20至25分鐘提起一等1小時后去碾粉一

拌粉摻水(干濕度適當,以手挑起不掉下為準)一粉放入大糕模型內

一篩下粉一拉平一挖孔一放入陷子一再粉篩一點弄平一印花一刀割

開一模具拿掉后一蒸熟一翻出一放入青箸上(青箸葉煮過)

材料:赤豆、七成粳米、三成糯米、糖。工具:缸(浸泡大米用)、

石磨(磨粉用)、布袋(盛粉)、大糕模型、篩、青箸葉、蒸籠。

傳統手工技藝:

木秤制作技藝

申報單位:梁弄鎮文化站

【主要內容】木秤是過去最主要的稱重工具,木秤制作也是過去的

一項重要的手工技藝,一般每個集鎮都有木秤制作坊,如今隨著衡量

工具的日益更新,以及稱重衡量標準的變革,使用傳統十六位進制木

秤的人已經不多。使用木秤的人也越來越少,有逐步被電子稱取代的

趨勢,伴隨著的是木秤工藝的難以延續。木秤制作工藝精度要求高,

不少技藝代表了人們對于古代衡量度的理解,具有一定的保存價值。

梁弄目前還有一家木秤制作點,位于梁弄鎮鎮中路291號,制作

人壽建文,制秤手藝是祖傳下來,到其祖父時,已是第三代人學藝。

制作流程:取材(秤稈)一一染色一一包銅皮一一打鈕一一上秤

鉤一一校秤一一釘秤花一一打磨一一完成。

需要用到的材料:銅鉛的木材、銅皮、鈕、秤坨、鉤、鉛絲;工

具:割刀、榔頭、鉛條、剪刀、刨刀、計量器具、鋸刀、鉆頭。

傳統手工技藝:

四明山竹編

申報單位:鹿亭鄉文化站、大隱鎮文化站

【主要內容】一、工藝類

高山竹編由來已久,具體歷史不可考,是山民除種田和打獵外的

另一種生計,大多數人都會這門技藝。因為這個原因,大約1967年

左右,由浙江外貿公司牽頭,和余姚、寧波兩家外貿公司招收當地竹

編藝人和工人,創辦了小晴工藝竹編廠。竹編產品主要出口日本、美

國等地,產品以用來做裝飾品的動物竹編制品為主,如雞、鴨、獅子、

白象、鳳凰、貓、狗、蘋果等,也有竹籃、草帽等日常生活用具,1992

年左右停業。原廠工人紛紛改行,不再從事竹編這個行業。

制作過程:

1、取材:選用山上的小年(產量比較小的一年)毛竹,這種竹

材不易蟲蛀和霉變。

2、切片:男性用砍刀把毛竹削成薄片,然后劈成竹絲。

3、編織:女性用手工把竹絲編織成型。動物竹編制品則是用木

制的動物模型作范,套在上面編織成型。

4、漂白:把事先調制好的漂白水用鍋煮沸騰,把編好的竹制品

放入浸泡。這道工序可以防竹制品霉變和蟲蛀。

5、成樣:在成型的竹制品上安裝嘴巴、眼睛、腳等部分,這些

部分都是男性事先用毛竹雕成的。

6、上漆:在成樣的竹制品上涂上清漆,使竹制品美觀、發亮、

結實。

7、包裝:把成品打包裝箱,運送出口。

傳承情況:缺少了竹編廠的鹿亭,擅長工藝的工人散落在民間,

工藝衰微。

二、生活類

歷史:在過去的農業生產上,糧食從種到收割進米缸都要用到竹

制品,生活的各個方面也都要用到竹制品。大隱鎮芝林村的徐雪均從

事竹編40余年,能做各種竹制品,如米篩、板篩、箜、簟、搖籃、

元寶籃、白籃、菜籃、杠籃、頭籃、土箕、畚斗、涼席、菜罩等。據

他本人口述,師傅是自己的姐夫,現在隨著先進工藝的進步,從事手

工作業的人越來越少了,竹編手工技藝會做的人也少了。傳統竹制品

制作慢、成本高,本人帶出的徒弟有的開車、有的做五金,都改行了,

沒有繼承人。

制作工藝:1.選料:必須挑選上好的毛竹,即選質地軟的冬天

竹和楊梅時節的毛竹,這樣的竹劈出來的蔑較軟,便于編織,做成的

竹制品不易蛀。

2.劈蔑:按竹制品的規格要求,劈成長短不等、寬闊不一的蕙。

3.過劍門:通過插在板凳上的兩把刀,把初篋一手按定、一手

拉成寬、闊相等的蔑。

4.刮刀:通過插在板凳上的一把橫刀,用手把已過劍門的蔑按

在刀鋒上,把蔑刮成光滑細軟如緞的蔑。

5.編織:按要求編織,如做搖籃,編織成長形的,白籃編織成

圓的,編織好里外殼后,把它們合在一起。

6.插夾:把外殼和里心合在一起的成品插上夾,這樣增加了這

個竹制品的牢固度。

7.扎口:在編織口的口上扎上白藤,這樣一件精美的竹制品就

成功了。

制作工具:劈矮刀、快刀、刮刀、劍門、繞、挖鑿、大小麴、鐵等。

傳統手工技藝:

七彎大眠床制作技藝

申報單位:大隱鎮文化站

【主要內容】歷史沿革:七彎大眠床是清末民初農村的古典式家具

之一,所謂屋有千間,夜眠八尺,畢竟人生近半時光是在眠床中度過

的。文革后,七彎大眠床繼續盛行,稍微家底好一點的人家都要做七

彎大眠床,作為結婚床,直到后來,農村興建洋房了,高低床代替了

七彎大眠床,房間里均是新式家具。但是大多數家庭都舍不得仍掉七

彎大眠床,把它作為歷史遺物了。

制作工藝:七彎大眼床的做工復雜,全床有床底、前掛面、屏風、

帳頂四大部分組成:

1、下莊,就是床架,有四腳床、八腳床之分,講究的為便于搬

遷做成八腳床,一般省料的做成四腳床。床架出面腳用料粗大,用經

得起霉爛的楠樹做,并雕成老虎頭形狀,稱之為“虎頭腳”。

2、前掛面

(1)靠手柱,木頭較厚,中間用骨嵌,先把圖案畫在骨上,用

鋸鋸好,然后再把相同的圖案畫在木板上用鑿子、刀挖去,然后把骨

鑲嵌進去,花板的四周用木頭作為邊包住花板。

(2)靠手柱,經常稱作垂帶,中間有塊小木板上面有畫或者是

塊小鏡子,旁邊用板鋸出花來,托進中間一塊小木板。

(3)靠手柱上面是花板,用鋼絲鋸鋸好,用鑿子鑿、用刀刻,

很細巧,三塊畫板中間均有木頭做成的各柱,上面可以掛著用木頭刻

出來的獅子。

(4)花板上面叫上三塊,用骨鑲嵌,木匠師傅在木骨上畫出花

樣,用鋸鋸好,在木板上畫上同樣的花樣,然后用刀、鑿子挖好,花

雕刻出來,最后將雕刻好的骨鑲嵌進去,用膠水膠好。

(5)壓頭,如圖A,挑選木料要大些,所謂壓頭,也就是

重些能壓住這個掛面,不讓它倒下。

(6)在壓頭上面一塊叫矢腰,是用木板鋸成壓頭差不多的形狀,

考究的矢腰上面也鑲嵌骨或畫上圖案。

(7)矢腰上面叫拋牙,木料比壓頭小,比矢腰大,形狀也如壓

頭。

(8)拋牙上面三塊叫床扁,稍微向前傾斜,像頂帽子的帽檐,

三塊床扁由漆匠師傅畫上梅蘭竹菊等花鳥畫或西湖等風景畫。

3、屏風

4、帳頂

一張七彎眠床完成需要做三十工,全床不用一枚鐵釘,構件縝密

無縫,經久耐用,在白膠尚未問世的年代,一般木匠師傅用黃魚膠當

粘合劑。

材料和工具:材料:木荷樹,楠樹,骨等;工具:各種細節刨,斧頭,

各種鋸,鑿子、刀、砂紙、榔頭等。

傳統手工技藝:

瀑布茶制作工藝

申報單位:梁弄鎮文化站

【主要內容】瀑布茶來由:產于四明山區的道士山。該山在瀑布嶺

山腰,海拔400多米,中有大瀑布,落差數十米,茶樹常年沉浴在云

蒸霧靄之中,形成特有的天然品質。由于產區土壤多為香灰土,茶樹

植根于其中,能吸瀑布之水泡,谷雨前采蒲,是名茶中的珍品。

據《神異記》所載:“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

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

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招之余,乞相遣也。'因立尊祀,

后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虞洪為晉代人,丹丘漢代仙人,距今

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

唐陸羽在《茶經》中說,余姚用大茶樹的芽葉制成的茶葉,品質

特優,稱之仙茗。清初,黃宗羲《詠余姚瀑布茶》詩中道:“檐溜松

風方掃盡,輕陰正是采茶天。相要(邀)直上孤峰頂,出市都爭谷雨

前。兩莒東西分梗葉,一燈兒女共團圓。炒青已到更闌后,猶試新分

瀑布泉」可見,瀑布仙茗已久負盛名。

由于歷史久遠,古老的瀑布仙茗加工工藝已無從考證,也有人認

為已經失傳。但梁弄白水沖村仍有民間傳統的制茶工藝保留著。瀑布

茶在谷雨前采摘,每斤約2萬芽,瀑布茶的采摘標準為一芽一、二葉,

加工工藝分殺青、輕揉、二青理條、炒干4道工序,主要有手工拋、

抖、理、按、搓、截、抓、翻、甩等。二青理條是瀑布茶炒制過程的

關鍵工序,通過理條做形達到纖細苗秀的外形。瀑布茶的品質特征是:

外形緊細,苗秀略扁,色澤綠潤;內質香氣清鮮,滋味鮮醇;湯色綠

而明亮,葉底嫩勻成朵。

傳統手工技藝:

陸埠豆酥醵制作技藝

申報單位:陸埠鎮文化站

【主要內容】陸埠豆酥醮歷史悠久。據鄭瑞云講:咸豐7年,泰豐

南貨店已經開始生產。根據陸埠有關資料記載光緒年間,陸埠鎮上有

一家乾豐南貨雜食店,生產豆酥糖就很有影響,具體歷史很難考證,

但陸埠豆酥醺至少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根據鄭瑞云回憶,早在

1947年他當學徒時候,陸埠的豆酥糖就銷售到新加坡了。現在還有

許多人買了送到國外去,如美國、瑞士、新加坡人到陸埠做客,也有

好幾次買了帶回去。

豆酥糖的原料以黃豆為主,輔以常青豆、黑芝麻、飴糖等。經過

選料一一去豆殼一一碾粉一一絹篩一一秘方制作一一烘干一一包裝

等程序。

目前陸埠豆酥醮制作作坊在當地也較多,其中陸埠永豐作坊較為

有名。

傳承譜系為:李宏海一一徐敖林一一鄭瑞云一一鄭鵬飛呂君英。

相關器具:桿鋤,刀,篩、刷帚,鐵鍋,面板,爐子,烘箱等。

目前情況:目前生產銷售形勢很好。

傳統醫藥:

余姚胡氏中醫外科

市中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

【主要內容】胡氏中醫外科源于清末民國初年(1875T909)余姚馬

渚梅山殿胡家。鼻祖為胡鈞鋼,他曾于十四歲時患慢性骨髓炎十年之

久,經過本人不懈努力、刻苦鉆研醫術發明了活骨散,最終治愈自己

的痼疾,久病成良醫,繼承了傳統醫學,在民間享有盛譽。后兄弟、

子侄輩多有學醫,迄今已傳承了五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