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浙江省高三語文上學期模擬考試卷(二)附答案解析_第1頁
2025屆浙江省高三語文上學期模擬考試卷(二)附答案解析_第2頁
2025屆浙江省高三語文上學期模擬考試卷(二)附答案解析_第3頁
2025屆浙江省高三語文上學期模擬考試卷(二)附答案解析_第4頁
2025屆浙江省高三語文上學期模擬考試卷(二)附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浙江省高三語文上學期模擬考試卷(二)

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024.11

一、現代文閱讀

(一)現代文閱讀I(17分)

材料一

①就文化而言,最有價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對于深處第三次文化裂變[注]中的鄉村社

會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帶來的種種新的文化觀念、生產生活方式和美麗鄉村。

而正在消逝的則是鄉村社會數千年建構起來的宗族倫理、文化規則、風俗習慣、生產生活方式、甚至其

存在的空間一一傳統村莊。

②作家們敏感地意識到作為傳統鄉村社會實體的一些“村莊”,正在成為逐漸遠去的文化背影。這與大

批農村勞動力進城和城鎮化建設密切相關。由此,作為親密關系存在空間和宗族倫理文化生成地的村莊

正在解體。正是由于村莊成為一種正在消逝的文化,新鄉村敘事才集中爆發出了從未有過的書寫“村莊”

的熱潮,如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阿來的機村、賈平凹的清風街、孫惠芬的上塘村、梁鴻的梁莊

等。作家們盡管風格各異,但卻不約而同地開始與自己心中的“村莊”做最后的告別,有的甚至直接將

作品命名為《即將消失的村莊》(趙本夫)、《最后的村莊》(曹乃謙)。這批書寫村莊的作品,以不

同的方式表達了留住村莊的情懷,并由此生發出文化“鄉愁”主題,為正在消逝的村莊唱出深沉的挽歌。

③這曲多聲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遠歷史回音的“鄉愁”主題。這個時期的鄉愁,既不同于魯迅所

說的“僑寓文學的作者”們“隱現著”的“鄉愁”,也不同于余光中遠離故土的“鄉愁”。魯迅所說的

那些“僑寓”北京的作家們對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對故土的懷戀和想象,諸如“蹇

先艾敘述過貴州,裴文中關心著榆關”,事實上,也應包括沈從文之于湘西。而其時的貴州、榆關、湘

西都還是完好無損地存在著、延續著的鄉村社會,他們“愁”的只是自己主觀上的懷戀、想象和與他們

生活的城市之間的文化反差。所以說,那時的鄉土文學與其說是在寫鄉土,不如說是在寫作家自己的“胸

臆”。謝有順曾用“‘存在’的鄉愁”來區別先鋒派作家們與此前鄉土作家們的“‘文化’的鄉愁”。

而事實上,在鄉村社會的第三次文化裂變中,作家們所面對的不斷變化的鄉村社會,在某種程度上都具

有文化消逝的特征,不管用樹碑立傳、記錄苦難,還是神化、美化甚或丑化方式與之作別,都是一種文

化意義上的“生離死別”,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鄉愁。

(摘編自李震《新鄉村敘事及其文化邏輯》)

材料二

①文化自覺的提出最早來自費孝通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是從人與人的關系角度重新思考人

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關系的成果。由中華民族的“大混雜、大融合”格局所形成的“和而不同”“多元

交融”“多元統一”文化,啟發費孝通提出兼容并包、互利共生、共存共榮的文化自覺思想。在費孝通

的思想脈絡里,文化自覺理論是他從關注利用現代技術富國強民的經濟政治建設,轉向關注利用文化心

態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設的標志。這一思想上的轉向,代表了費孝通對鄉土中國之現代化的體悟,從物質

文明延伸到了精神文明、從社會生態擴展到了社會心態。

②從這一角度上來說,“記住鄉愁”其實就是鄉土中國文化價值的體現,也是鄉村振興和中國式現代化

保持文化自覺的體現。鄉愁除了包含戀土、鄉愁、思鄉的復雜情感外,作為一種隱喻城鄉關系、鄉民認

同的觀念話語,也包含著價值訴求和倫理意義,如理想追求、身份認同、精神寄托等。有學者認為,“記

住鄉愁”是對“鄉愁”這一中國傳統話語的傳承和現代化轉換,為鄉村倫理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重構提供

了道德與文化的“根”,也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文化表達方式。在鄉村振興過

程中,“鄉愁”成為人們重歸故鄉的精神動力。無論是單純思念家鄉的返村鄉民,還是為了支援家鄉建

設的返村鄉賢,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落葉歸根”的精神動機而返鄉,也就是出于對家鄉的文化

認同而非僅僅是對經濟發展機會和政策倡導的認同。因此,鄉村振興所要實現的應當是一個以文化認同

撐起鄉愁、留住鄉愁的鄉村,而不是一個只有城市文化而喪失鄉愁底蘊的鄉村;是一個“文化實心化”

的鄉村,而非一個“文化空心化”的鄉村。這種基于文化自覺的深層認同,也同樣可以作用于城市,鄉

愁記憶是所有中國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③這種鄉愁記憶生成了落葉歸根的觀念,讓人們與家鄉建立了精神紐帶,這是傳統中國城鄉人才流動循

環的原因所在,也是化解現代中國城鄉融合難題的策略之一。費孝通曾在《損蝕沖洗下的鄉土》一文中

提到,人和地在鄉土社會中有著感情的聯系,是一種桑梓情誼、落葉歸根的有機循環中所培養出來的精

神。中國人一直有著強烈的“根”文化,這個根就是供給他生長和教育的社會:小之一家一村,大之一

鄉一國。而從社會層面來說,取之于一鄉的必須回之于一鄉,這樣社會才能維持它的水準。傳統中國確

如費老所言,鄉土社會的人才從不忘本,而是始終設法回到生養他的土地和族人中去,將保衛和培養“鄉

土之根”視為責任和榮耀。然而,在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土生土長的人才已不復為鄉土社會自身

所用,人們既不愿也不能回到鄉土中,這成為中國鄉村隨現代化進程而衰弱的根源之一。因此,記住鄉

愁的意義就在于鞏固人們與家鄉的精神紐帶,使人們能夠將個人人生價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

中,將生命融入到家鄉振興和國家復興中,重新打通城鄉互促共進的回路,甚而以此為基礎,增進以國

為家、家國一體的文化認同。

(摘編自吳越《文化自覺與記住鄉愁:鄉土中國的文化價值》)

【注】第三次文化裂變:在21世紀以來的現代化進程中,隨著第三、第四次科技革命興起,新型信息產

業與農業、工商業的融合體之間不斷沖突與再度融合,鄉村社會從傳統生活習俗、人際關系和交往方式、

語言和行為方式,到心理和觀念意識等都發生了深刻變革。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對于深處第三次文化裂變中的鄉村社會而言,正在消逝的宗族倫理、文化規則、風俗習慣等,具有巨

大的文化價值。

B.“僑寓文學的作者”們的“鄉愁”和沈從文之于湘西的“愁”都偏于主觀化,他們的故土彼時還存在

并延續著。

C.費孝通是最早提出文化自覺理論的人,他認為用現代技術富國強民的效果遠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態安民

遂生。

D.中國鄉村隨著現代化進程而衰弱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鄉村人才流失,鞏固人們與家鄉的精神紐帶,有

助于人才回流。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村莊是親密關系存在空間和宗族倫理文化生成地,它是阿來筆下的機村、賈平凹的清風街、梁鴻的梁

莊,它是“鄉愁”的載體。

B.鄉愁不僅包含戀土、鄉愁、思鄉的情感,也包含價值訴求和倫理意義,它是我國傳統話語,是道德與

文化的“根”,是一種文化表達方式。

C.不斷變化的鄉村社會,正在上演一場文化意義上的“生離死別”,“記住鄉愁”有利于振興鄉村,避

免鄉村“文化空心化”。

D.一家一村一鄉乃至一國都是供給我們生長和教育的環境,我們受到其滋養再回饋反哺,社會才能維持

應有水準,從而不趨向于衰退和消亡。

3.下列選項最符合材料一中“挽歌”主題的一項是()(3分)

A.《秦腔》以賈平凹老家為原型,講述清風街的社會轉型與價值變遷,表現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轉型給農

村帶來的震蕩和變化,以及難以挽回的衰敗、無地彷徨的哀傷。

B.喬葉的《寶水》講述了太行山深處的寶水村由傳統型鄉村轉變為文旅特色型鄉村,重新煥發出生機和

活力的故事,展現了新時代鄉村生活和鄉村建設的生動圖景。

C.魯迅的《故鄉》展現了還鄉者的故鄉體驗和對傳統鄉村的文化價值判斷,反映出底層人民生活的辛酸

與痛苦,也表達出對慘敗的故鄉景象、麻木的故鄉人的痛心與無奈。

D.肖勤的《外婆的月亮田》描繪了層層疊疊的月亮田、開滿潔白桐花的桐花嶺以及傷佬族少女,如世外

桃源般的鄉村,勾起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涓涓鄉愁。

2

4.兩則材料都使用了大量的引號,請說明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3分)

5.中央領導人曾指出要“記得住鄉愁”,結合兩則材料,談談如何才能“記得住鄉愁”。(5分)

(二)現代文閱讀n(18分)

文本1;

李三

汪曾祺

李三是地保,又是更夫。他住在土地祠。土地祠每坊都有一個?!胺弧焙髞砀姆Q為“?!绷恕V挥兴懒?/p>

人,和尚放焰口,寫疏文,寫明死者籍貫,還沿用舊稱:“南贍部洲中華民國某省某縣某坊信士某某……”

云云,疏文是寫給陰間的公事。大概陰間還沒有改過來。土地是陰間的保長。其職權范圍與陽間的保長

相等,不能越界理事,故稱“當坊土地”。李三所管的,也只是這一坊之事。出了本坊,哪怕只差一步,

不論出了什么事,死人、失火,他都不問。一個坊或一個保的疆界,保長清楚,李三也清楚。

李三同時又是廟祝。廟祝也沒有多少事。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掃一下,準備有人來進香。過年

的時候,把兩個“燈對子”找出來,掛在廟門兩邊。燈對子是長方形的紙燈,里面是木條釘成的框子,

外糊白紙,上書大字,一邊是“風調雨順”,一邊是“國泰民安”。燈對子里有橫隔,可以點蠟燭。從

正月初一,一直點到燈節。這半個多月,土地祠門前明晃晃的,很有點節日氣氛。這半個月,進香的也

多。每逢香期,到了晚上,李三就把收香錢的柜子打開,把香錢倒出來,一五一十地數一數。

偶爾有人來賭咒。兩家為一件事分辯不清一一常見的是東家丟了東西,懷疑是西家偷了,兩家對罵了一

陣,就各備一份香燭到土地祠來賭咒。兩個人同時磕了頭,一個說:“土地老爺在上,若是某某偷了我

的東西,就叫他現世現報!”另一個說:“土地老爺在上,我若做了此事,就叫我家死人失天火!他誣

賴我,也一樣!”咒已賭完,各自回家。李三就把只點了小半截的蠟燭吹滅,拔下,收好,備用。

地保所管的事,主要的就是死人、失火。一般人家死了人,他是不管的,他管的是無后的孤寡和“路倒”。

一個孤寡老人死在床上,或是哪里發現一具無名男尸,在本坊地界,李三就有事了:拿了一個捐簿,到

幾家殷實店鋪去化錢。然后買一口薄皮棺材裝殮起來;省事一點,就用蘆席一卷,草繩一捆(這有個名

堂,叫做“萬字紋的棺材,三道紫金箍”),用一把鋤頭背著,送到亂葬崗去埋掉。因此本地流傳一句

罵人的話:“叫李三把你背出去吧!”李三很愿意本坊常發生這樣的事,因為募化得來的錢怎樣花銷,

是誰也不來查賬的。李三拿埋葬費用的余數來喝酒,實在也在情在理,沒有什么說不過去。這種事,誰

愿承攬,就請來試試!哼,你以為這幾杯酒喝到肚里容易呀!不過,為了心安理得,無愧于神鬼,他在

埋了死人后,照例還為他燒一陌紙錢,磕三個頭。

李三希望人家失火么?哎,話怎么能這樣說呢!換一個說法:他希望火不成災,及時救滅。火滅之后,

如果這一家損失不大,他就跑去道喜:“恭喜恭喜,越燒越旺!”如果這家燒得片瓦無存,他就向幸免

殃及的四鄰去道喜:“恭喜恭喜,土地菩薩保佑!”他還會說:“火勢沒有蔓延,也多虧水龍來得快?!?/p>

言下之意也很清楚:水龍來得快,是因為他沒命地飛跑。聽話的人并不是傻子。他飛跑著敲鑼報警,不

會白跑,總是能拿到相當可觀的酒錢的。

地保當然還要管緝盜。誰家失竊,首先得叫李三來。李三先看看小偷進出的路徑,是撬門,是挖洞,還

是爬墻。按律(哪朝的律呢):如果案發,撬門罪最重,只下明火執仗一等。挖洞次之。爬墻又次之。

然后,叫本家寫一份失單。事情就完了。如果是爬墻進去偷的,他還不會忘了把小偷爬墻用的一根船篙

帶走。一一小偷爬墻沒有帶梯子的,只是從河邊船上抽一根竹籬,上面綁十來個稻草疙瘩,錢在墻邊,

踩著草疙瘩就進去了。偷完了,照例把這根竹篙靠在墻外。這根船篙不一會兒就會有失主到土地祠來贖。

——“交二百錢,拿走!”

丟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對李三說,有幾件重要的東西,本家愿出錢贖回,過些日子,李三真能把這些贓

物追回來。但是是怎樣追回來的,是什么人偷的,這些事是不作興問的。這也是規矩。

李三打更。左手拿著竹梆,吊著鑼,右手拿鑼槌。

篤,鐺。定更。

篤,篤;鐺一一鐺。二更。

3

篤,篤,篤;鐺,鐺一一鐺。三更。

三更以后,就不打了。

打更是為了防盜。但是人家失竊,多在四更左右,這時天最黑,人也睡得最死。李三打更,時常也裝腔

作勢嚇唬人:“看見了,看見了!往哪里躲!樹后頭!墻春晁!……”其實他什么也沒看見。

一進臘月,李三在打更時添了一個新項目,喊''小心火燭”:

“歲尾年關,小心火燭!----

“火塘撲熄,一一水缸上滿!一一

“老頭子老太太,銅爐子播遠些一一!

“屋上瓦響,莫疑貓狗,起來望望一一!

“歲尾年關,小心火燭……”

店鋪上了板,人家關了門,外面很黑,西北風嗚嗚地叫著,李三一個人,腰里別著一個白紙燈籠,大街

小巷,拉長了聲音,有板有眼、有腔有調地喊著,聽起來有點凄慘。人們想到:一年又要過去了。又想:

李三也不容易,怪難為他。

沒有死人,沒有失火,沒人還愿,沒人家挨偷,李三這幾天的日子委實過得有些清淡。他拿著鑼、梆,

很無聊地敲著三更:

“篤、篤、篤;鐺,鐺一一鐺!”

一邊敲,一邊走,走到了河邊。一只船上有一根很結實的船篙在船幫外面別著,他一伸手,抽了出來,

夾在胳肢窩里回身便走。他還不緊不慢地敲著:

“篤,篤,篤;鐺,鐺一一鐺!”

不想船篙帶不動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勁的大手攥住了。

李三原想把船篙帶到土地祠,明天等這個弄船的拿錢來贖,能弄二百錢,也能喝四兩。不想這船家剛剛

起來撒過尿,躺下還沒有睡著。他聽到有人抽籬子,爬出艙口一看:是李三!

“好,李三!你偷篙子!”

“莫喊!莫喊!”

李三不是很要臉面的人,但是一個地保偷東西,而且叫人當場抓住,總不大好看。

“你認打認罰?”

“認罰!認罰!罰多少?”

“罰二百錢!”

李三老是罰鄉下人的錢。誰在街上挑糞,濺出了一點,“罰!二百錢!”誰在不該撒尿的地方撒了尿,

“罰!二百錢!”沒有想到這回被別人罰了。李三挨罰,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有刪改)

文本二:

可是鄉土社會并不是這種社會,我們可以說這是個“無法”的社會,假如我們把法律限于以國家權力所

維持的規則,但是“無法”并不影響這社會的秩序,因為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

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單從行為

規范這點說,本和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范的力量。法律是

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皣摇笔侵刚蔚臋嗔?,在現代國家沒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權力。而禮

卻不需要這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

(節選自《鄉土中國?禮治秩序》)

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每逢香期的晚上,李三就要把收香錢的柜子打開,把里面的香錢數一數。李三的行為主要是想看一看

上香的人是否虔誠。

B.賭咒的人家賭完咒回家后,李三總會把只點了小半截的蠟燭拔下,收好,備用。李三的行為充分展示

了底層百姓的節約美德。

4

C.李三對于人家失火的態度是:希望火不成災,及時救滅。火滅之后,他總能左右逢源。李三的態度決

定于自己能否從中獲益。

D.李三在打更時偷拿弄船的船篙,卻不巧被當場抓住了。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最終李三認罰二百錢。

李三的遭遇是自作自受。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對李三這個鄉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的塑造,體現了汪曾祺關注小人物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態度,彰顯出

其對“微小”事物的趣味。

B.小說在結尾部分用很小的篇幅寫了李三偷篙被罰這件事,從“李三挨罰,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這句

可看出作者鮮明的態度,讓讀者回味無窮。

C.李三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他是地保、更夫,同時又是廟祝,作者通過他的幾種職責寫出了當地舊時

代的有關民俗民風。

D.作者擅長在不動聲色的敘述中表現人物,如文中三次寫到李三打更,他從“定更”敲到“三更”,這

能展現出作為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和不易。

8.汪曾祺的小說也被稱為散文化小說,抒情性是散文化小說的重要特征,請從意境氛圍、內蘊、語言三

個方面來分析文本一的抒情性特征。(6分)

9.研讀文本一、文本二,結合具體內容,請分析文本一的故事是否符合費孝通對鄉土社會特點的理解。

(6分)

二、古詩文閱讀

(一)文言文閱讀(20分)

材料1;

韓子之術,明法尚功。韓子論儒有益與無益也,比之于鹿馬。鹿無益,馬有用也。儒者猶鹿,有用之吏

猶馬也。夫韓子知以鹿馬喻,不知以冠履譬。使韓子不冠,徒履而朝,吾將聽其言也。加冠于首而立于

朝,受無益之服,增無益之行,言與服相違,行與術相反,吾是以非其言而不用其法也。煩勞人體,無

益于人身,莫過跪拜。使韓子逢人不拜,見君父不謁,未必有賊于身體也。然須拜謁以尊親者,禮義至

重,不可失也。以謂有益,禮義不如飲食。使韓子賜食君父之前,不拜而用,肯為之乎?夫拜謁,札義

之效,非益身之實也,然而韓子終不失者,不廢禮義以茍益也。夫儒生,禮義也;耕戰,飲食也。貴耕

戰而賤儒生,是棄禮義求飲食也。使禮義廢,綱紀敗,上下亂而陰陽繆,水旱失時,五谷不登,萬民饑

死,農不得耕,士不得戰也。子貢去告朔之筑羊,孔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弊迂晲嘿M

羊,孔子重廢禮也。故以舊防為無益而去之,必有水災;以舊禮為無補而去之,必有亂患。

(節選自《論衡?卷十?非韓篇》)

材料二: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皖,大夫之

簧與?"子春日:“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皖,大夫之簧與?”曾子曰:“然。

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簧。”曾元日:“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于旦,

請敬易之?!痹釉唬骸盃栔異畚乙膊蝗绫司又異廴艘惨缘录毴酥異廴艘惨怨孟⑽岷吻笤??吾得正而

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節選自《禮記?檀弓》)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爾之愛我A也B不如彼C君子D之愛人也E以德F細人G之愛人也H以姑息I吾何求哉?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術,文中指政治主張,與《師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術”意思不同。

B.履,文中指穿著鞋子。這與《過秦論》中“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意思相同。

C.茍,文中指茍且、貪圖,這與《六國論》中“茍以天下之大”的“茍”意思不同。

D.告朔,指天子季冬將次年歷書頒給諸侯,或諸侯于朔日告祭祖廟,文中指后者。

5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韓非主張明確法令,尊重功績。他將儒生比作無用的鹿,將有用的官吏比作馬。

B.韓非認為儒生沒有用處,但本文作者認為儒生講求禮儀,大有用處,不應拋棄。

C.子貢因為愛惜而要取消用作祭品的羊,孔子看重禮義,認為取消它會招致災禍。

D.曾子用生命踐行禮儀,因為童仆說他用的竹席不合禮法,便不顧病情堅決更換。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使韓子賜食君父之前,不拜而用,肯為之乎?

(2)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于旦,請敬易之。

14.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指出,禮并不是靠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

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9分)

送賈校書東歸寄振上人①

李益

北風吹雁數聲悲,況指前林是別時。

秋草不堪頻送遠,白云何處更相期。

山隨匹馬行看暮,路入寒城獨去遲。

為向東州故人道,江淹②已擬惠休詩③。

[注]:①賈校書:即賈莫(yin),曾任校書郎。振上人:詩僧法振,作者詩友,當時居于“東州”。②

江淹:南朝梁詩人,曾模仿惠休《怨詩行》而作《休上人怨別》?;菪荩耗铣?、齊間詩人,原為僧。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北風勁吹、大雁悲鳴,詩歌開篇便從觸覺與聽覺角度渲染出送別時的傷感氛圍。

B.詩歌第三句與姜夔《揚州慢》中的“廢池喬木,猶厭言兵”采用了相同的寫法。

C.詩人認為,分別之后友人會像浮云一樣行蹤不定,二人何處再相見就難以預期。

D.頸聯描述詩人匹馬獨行返城時倍感寒冷的情景,烘托出與友人別后的孤獨冷寂。

16.教材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學習任務中有關于擬寫“短視頻拍攝腳本”的要求,學校計劃將本詩拍攝

成一個短視頻,請你擬寫第八句的視頻拍攝腳本。根據詩歌內容,展開合理想象,完成下面表格。(6

分)

分鏡頭腳本(時長20秒)

場景靜夜擬詩

音樂特點

遠鏡頭

特寫鏡頭

視頻解說(可從內容、情感角度解說;不超過60字)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7.補寫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蜀道難》中,在絕壁枯松的特寫后,是一組快鏡頭,用“,”兩句營造了排山倒海的聲勢。

(2)在《離騷》中,屈原訴說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貶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緊接著,

他堅定地表示“,。”

(3)自問自答,有助于抒發人物的思想情感,引發讀者思考。這種形式在古詩文中很常見,如“?”

三、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文字,完成問題。(20分)

6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講:“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雹僭?0世紀20年代的鄉土小說

中,②敘事策略基本上是寫實的,③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之一。④通過相對平實的一種眼光,⑤作

家們發現鄉村破敗荒涼的根源。魯迅《故鄉》里金黃的圓月、碧綠的瓜地、英雄的少年,每個意象無不

純美如夢;對照“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之類滿目瘡痍的現狀,“鄉愁”原來只是

不可逼視的幻象。

然而,在同一時期,村落仍在詩意的觀照下,顯露了令人傾心的山水之美、人情人性之美以及風土之美。

沈從文在具有湘西風情的村落里,構建了一條渡船,渡給憑水依山的茶帽,給一半著陸、一半在水的吊

腳樓河街以生機。桐油、青鹽、染色的五倍子,棉花、棉紗,以及布匹、雜貨同海味一一(甲);歷

經歲月風雨的老船夫、一派真純明凈的翠翠、與人性較量的天保和儺送一一船擺渡的是命運。他們在密

密匝匝的生活里種植喜怒哀樂,四季流轉,盛夏的果實躲藏在綠蔭里,等待一場秋的收獲,冬日的皚皚

白雪覆蓋了秋的金黃,(乙)。

作家們所描寫的鄉村大多以自己的故鄉為藍本,經過記憶的篩選,掩蓋了其中艱辛苦楚的成分,營造了

一個令人難忘的美麗原鄉。

在封建時代,人們習慣于從古典史籍、宮殿遺址、文物珍寶去認識中國;從村落開始,我們也慢慢能夠

從一個農民、一座村莊、一條河流等視角出發,去領悟這片博大的土地。

我們生于斯,長于斯,這里埋藏著中華民族A的遺傳信息。

村落是一條絲滑的彩帶,一端扎系在人們身上,一端飄向文學夢鄉。孫犁的文思飄蕩在荷花淀里,沈從

文一生走不出湘西鳳凰的山村。我們每一個人既是田園詩意的表達者,又是鄉居生活的實踐者。這是對

中國鄉村的一種文化自覺。它不是B,而是在舊有的土壤重新生成,它力求在初始之地提煉出有益的精

神元素,構建迥異于傳統社會但具有相對恒定性的社會結構與人地關系。

(有刪改)

18.文中第一段標有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出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不得改

變句意。(4分)

19.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充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

個字。(4分)

20.請就文中最后一段畫線的句子進行仿寫,仿寫句以“渡船”為本體。要求:使用暗喻修辭,且符合

暗喻修辭特征,依照畫線句結構進行仿寫。(4分)

21.請在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4分)

22.文中畫波浪線的“種植喜怒哀樂”,有人說不合邏輯,有人說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

說明理由。(4分)

四、寫作

23.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材料一:傳統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下人離不了泥土;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以農為生

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一一費孝通《鄉土中國》

材料二:“鄉村哲學家”劉亮程的散文透過對村莊事物的觀察,展現了鄉土世界中獨異的精神地圖。

材料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

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一一黨的二十大報告

上述材料分別出自20世紀40年代的學術著作,20世紀90年代的鄉村文學,黨的二十大報告。請據此圍

繞“鄉土文化與鄉村發展”主題寫一篇發言稿,用于學?!皶r代青年講壇”發言。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7

【答案】

1.(3分)C2.(3分)B3.(3分)A

4.①基于原作者的直接引用,使論證有依據,出處明確,真實可信。比如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

“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統一”文化等。

②強調表達重點,加深讀者對表述對象的印象,突出該詞的重要性。比如“村莊”“鄉愁”“愁”“記

住鄉愁”等。

③突出所引詞語的特殊含義,使其更符合文本的表達,語言更加形象生動。比如“生離死別”“根”“落

葉歸根”等。

5.①關注鄉村文化中正在消逝的部分,鼓勵以不同的方式表達留住村莊的情懷,深化“鄉愁”主題。

②增強對家鄉的文化認同,以文化認同撐起鄉愁、留住鄉愁。

③鞏固人們與家鄉的精神紐帶,使人們能夠將個人人生價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將生命融

入到家鄉振興和國家復興中。

④重新打通城鄉互促共進的回路,讓愿意回歸鄉村社會的人才能夠返村。

【解析】

這篇文章通過兩則材料探討了鄉村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變遷與鄉愁主題。材料一聚焦于文學作品

對正在消逝的傳統鄉村文化的挽歌式書寫,強調文化鄉愁的深沉情感。材料二則從費孝通的文化自覺理

論出發,論述了鄉愁在鄉村振興和文化認同中的重要性,提出“記住鄉愁”不僅是情感寄托,更是文化

價值的體現。兩則材料共同揭示了在現代化背景下,如何通過文化認同和精神紐帶來實現鄉村的可持續

發展。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認為用現代技術富國強民的效果遠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態安民遂生”錯誤。根據材料二第①段“文化

自覺理論是他從關注利用現代技術富國強民的經濟政治建設,轉向關注利用文化心態安民遂生的文化建

設的標志”可知,是費孝通關注的重心發生了轉移,但并沒有對二者所起效果進行比較。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鄉愁……是道德與文化的'根',是一種文化表達方式”錯誤。根據材料二第②段“‘記住鄉愁’

是對‘鄉愁’這一中國傳統話語的傳承和現代化轉換,為鄉村倫理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重構提供了道德與

文化的‘根',也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文化表達方式”可知,“道德與文化的

'根'”和“文化表達方式”指的是“記住鄉愁”而非“鄉愁”。

3.本題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A.根據材料一“這批書寫村莊的作品……為正在消逝的村莊唱出深沉的挽歌”和“這曲多聲部的挽歌,

唱出的是具有深遠歷史回音的‘鄉愁’主題。這個時期的鄉愁,既不同于魯迅所說的……”,以及“在鄉

村社會的第三次文化裂變中,作家們所面對的不斷變化的鄉村社會,在某種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

征”可知,選項屬于此意義上的“挽歌”。

B.該選項主要描述了鄉村的轉型和重新煥發活力的過程,更多地體現了鄉村發展的積極面,沒有寫到鄉

村的文化消逝特征;

C.不屬于鄉村社會的第三次文化裂變中的作品,不符合材料一“挽歌”的范疇。

D.該選項強調的是對鄉村美好景象的描繪和引發的鄉愁,雖然有鄉愁的成分,沒有寫到鄉村的文化消逝

特征。

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論述類文本中引號的表達效果的能力。

文中使用的引號,一共有三種作用,分別是表直接引用、表強調和表特殊含義。

直接引用:材料一中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魯迅所說的“僑寓文學的作者”們“隱現著”的“鄉

愁”,謝有順曾用“‘存在'的鄉愁”來區別先鋒派作家們與此前鄉土作家們的‘文化’的鄉愁”,材

料二中“大混雜、大融合”格局、“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統一”文化、“文化實心化”“文

化空心化”等,這些引用都是選自其他作者的原句,可以使論證有理有據,真實可信。

8

表示強調:引號用于強調文本中的關鍵詞或概念,使得這些詞匯在讀者心中的印象更加深刻。例如,“村

莊”、“鄉愁”、“愁”、“記住鄉愁”等詞匯在材料中被引號標注,突出了它們在討論鄉村文化和文

化自覺中的核心地位,引號的使用加深了讀者對表述對象的印象,突出了該詞的重要性。

特殊含義:引號還可以用于賦予某些詞匯以特殊的含義或語境,使得語言更加形象生動。例如,“生離

死別”在材料一中被用來形象地描述文化消逝的過程,“根”和“落葉歸根”在材料二中被用來比喻人

與家鄉的精神聯系和歸屬感。

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歸納要點、把握中心的能力。

根據材料一第②段“……作家們盡管風格各異,但卻不約而同地開始與自己心中的‘村莊’做最后的告

別……這批書寫村莊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留住村莊的情懷……”可知,可以通過各種藝術形式

如文學創作來記錄和表達鄉村的記憶,以此來深化“鄉愁”主題,使得鄉村文化得以保留和傳承。

根據材料二第②段“……鄉村振興所要實現的應當是一個以文化認同撐起鄉愁、留住鄉愁的鄉村……”

可知,要增強人們對家鄉的文化認同感,通過文化認同來支撐和留住鄉愁,讓鄉村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

家園,更是心靈歸屬的地方。

根據材料二第③段“……記住鄉愁的意義就在于鞏固人們與家鄉的精神紐帶……使人們能夠將個人人生

價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將生命融入到家鄉振興和國家復興中……”可知,要通過記住鄉

愁來鞏固人們與家鄉之間的情感紐帶,激勵人們參與到家鄉建設和國家發展中去。

根據材料二第③段“……重新打通城鄉互促共進的回路……”可知,需要建立和加強城鄉之間的互動機

制,鼓勵和支持那些希望回到鄉村發展的人才,讓他們能夠順利地返回鄉村,促進鄉村的發展與繁榮。

6.(3分)C7.(3分)B

8.(6分)①注重意境氛圍的描寫,重點寫民風民俗,在鄉土情調中自然展現人物形象,淡化作家的直

接褒貶判斷。

②內蘊:表現李三作為底層普通人促狹油滑的生存狀態,表達對于在傳統沿襲之下人們病態文化心理的

反思。

③語言抒情化:語言散化,多用短句,接近口語,簡潔曉暢而富有韻味,具有抒情情味;語言簡潔曉暢

而從容有致,營造了散淡的氛圍。

9.(6分)觀點:符合費孝通對鄉土社會的理解,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是“無法”的社會,維

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不是“法律”。

分析:①兩家發生糾紛之后,選擇到土地祠來賭咒,而不是去官府打官司,影響他們的正是鄉土社會的

傳統,遇到理不清的糾紛請神明解決;

②失竊后,想找回丟失的重要的東西,本家出錢找李三贖回,而不是由官府緝盜,這表明鄉土社會禮治

秩序的強大;

③李三偷船篙被當場抓住,選擇同等的處理辦法,認罰二百錢,遵循了禮治秩序的傳統。

【解析】

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能力。

A.“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誠”錯誤,“一五一十地數一數”這一動作和細節描寫體現了李三的貪

婪。

B.“李三的行為充分展示了底層人民的節約美德”錯誤,“李三總會把只點了小半截的蠟燭拔下,收好”

體現其貪婪。

D.“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錯誤,由“認罰!認罰!罰多少?”“罰二百錢!”可知李三是直接認罰。

7.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文本藝術特色的能力。

B.“看出作者鮮明的態度”錯誤,這篇小說中作家的情感態度不直接,此句沒有表達作者鮮明的態度。

8.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①就意境氛圍而言,由“只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寫疏文,寫明死者籍貫,還沿用舊稱”“初一、十

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掃一下,準備有人來進香。過年的時候,把兩個‘燈對子'找出來,掛在廟門兩邊”

9

“偶爾有人來賭咒。兩家為一件事分辯不清一一常見的是東家丟了東西,懷疑是西家偷了,兩家對罵了

一陣,就各備一份香燭到土地祠來賭咒”等句子著力刻畫了鄉土社會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充滿了生

活的氛圍,營造了最本真的鄉土社會的風俗,人物形象在鄉土風俗中得到展現,作者對人物的或褒或貶

的評判也在散漫的意境中間接地透露出來,并沒有鮮明犀利地批判。具備散文化的特點。

②從情感內蘊上,文中重點塑造了李三這一人物形象,其形象既有貪婪狡猾,也有艱辛不易,其性格多

面多樣,作為底層小人物,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展現了他的生存方式和狀態,對其有批判,有關懷,有同

情,表現了作者對傳統市價心理影響下的小市民的心理狀態、生活追求的反思和批判。

③從語言特色上,“這也是規矩”“保長清楚,李三也清楚”“但是人家失竊,多在四更左右,這時天

最黑,人也睡得最死”“李三打更。左手拿著竹梆,吊著鑼,右手拿鑼槌”“店鋪上了板,人家關了門,

外面很黑,西北風嗚嗚地叫著”等敘述語言,“恭喜恭喜,越燒越旺”“看見了,看見了!往哪里躲!

樹后頭!墻音兄”“你認打認罰”“認罰!認罰!罰多少”等人物語言,語句句式短小,簡潔明了,不

事雕琢,口語入文,讓人讀后不免琢磨其中韻味,對事件的敘述從容不迫,不急不躁,在緩慢的節奏中

寫人記事,而情感傾向自然而然地流露展現出來,顯出閑散平淡的特點。

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內容和觀點態度的能力。

本題需要首先分析鄉土社會的特點: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合于

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的;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不是法律。

①由文本一“兩家為一件事分辯不清,一一常見的是東家丟了東西,懷疑是西家偷了,兩家對罵了一陣,

就各備一份香燭到土地祠來賭咒。兩個人同時磕了頭,一個說:'……就叫他現世現報!'另一個說:

'就叫我家死人失天火!他誣賴我,也一樣!'咒己賭完,各自回家”可知,兩家發生糾紛,不是去官

府打官司,而是選擇到土地祠來賭咒,請神明解決糾紛,這正是鄉土社會的傳統。

②由“地保當然還要管緝盜。誰家失竊,首先得叫李三來”“丟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對李三說,有幾件

重要的東西,本家愿出錢贖回,過些日子,李三真能把這些贓物追回來”可知,村里發生盜竊之事,村

民也不報案,而是讓地保李三進行解決,自己出錢贖回,這表明鄉土社會禮治秩序的強大。

①由“一只船上有一枝很結實的船篙在船幫外面別著,他一伸手,抽了出來,夾在胳肢窩里回身便走”

“你認打認罰?”“認罰!認罰!罰多少?”“罰二百錢!”可知,李三偷船篙被當場抓住,也不報案,

而是認罰二百錢,遵循了鄉土社會禮治秩序的傳統。

10.(3分)CFI11.(3分)B12.(3分)C

13.(8分)(1)假使韓非在君父面前接受賜給的飲食,不行拜禮就吃,(他)愿意這樣做嗎?

(2)您的病非常嚴重啊,不能移動(您的身體啊)。希望到了早晨,請允許我遵從您的意思換了它。

14.(3分)①儒生講求的是禮義,用禮義維護禮法。②孔子不贊同子貢取消恫羊的做法,就是對禮的敬

畏。③曾子把守禮看得比生命還重,是主動服禮的有力證據。

【解析】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你愛我不如他(童仆)。君子按照道德標準去愛護人,小人用無原則的寬容去愛護人。我還有什

么苛求?。?/p>

三個“也”都表句中停頓,其后不能斷開,“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結構一致,

應單獨成句,前后CFI處斷開。

11.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

A.正確。政治主張;學術。句意:韓非的政治主張。/領會道理有早有晚,學術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B.錯誤。穿著鞋子;踏上、登上。句意:只穿著鞋子來拜訪。/登上皇帝的寶座控制天下。

C.正確。茍且、貪圖;如果。句意:這是因為人不能廢掉禮義來貪圖對身體的好處。/如果憑著偌大的天

下。

D.正確。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10

C.“孔子……認為取消它會招致災禍”錯,張冠李戴,由原文“子貢惡費羊,孔子重廢禮也。故以舊防

為無益而去之,必有水災;以舊禮為無補而去之,必有亂患”可知,這是作者(王充)的觀點。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使”,假如、假使;“賜食君父之前”,狀語后置,“于君父之前賜食";“用”,吃。

⑵“革”,急,重;“幸”,期望,希冀;“易”,換掉、替換。

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①由原文“夫儒生,禮義也……使禮義廢,綱紀敗”可知,儒生講求的是禮義,用禮義維護禮法。

②由原文“孔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可知,孔子不贊同子貢取消忤羊的做法,就是

對禮的敬畏。

③由原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簧'”“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

焉,斯己矣”可知,曾子把守禮看得比生命還重,是主動服禮的有力證據。

【參考譯文】

材料

韓非的政治主張,是明確法令尊重功績。韓非在評論儒家有用和沒用的時候,把他們比喻成鹿和馬。鹿

沒有用,而馬有用。儒生像鹿一樣,有用的官吏像馬一樣。韓非知道用鹿和馬作比喻,卻不知道用帽子

和鞋子來作比喻。假使韓非不戴帽子,只穿著鞋子來拜訪,我會聽從他責難儒家的話。要是把帽子戴在

頭上而站在大堂中,忍受沒有好處的裝飾,多做了件無用的事情,說的與穿戴相違背,行動與主張相違

反,我因此要指責他的說法而不采用他的政治主張。勞煩人的身體,對人體沒有好處的,沒有超過跪拜

的。假使韓非碰到人不行拜禮,見到君父不下跪,不一定對身體有害。然而對尊者和雙親一定要跪拜,

這是很重要的禮義,不能違反。如果說對身體有好處,禮義比不上飲食。假使韓非在君父面前接受賜給

的飲食,不行拜禮就吃,(他)愿意這樣做嗎?跪拜,是禮義的表現,并非對身體實際上有好處,然而

韓非始終不違反它,這是因為人不能廢掉禮義來貪圖對身體的好處。儒生講求的是禮義,農耕和戰爭講

求的是飲食。重視農耕和戰爭而輕視儒生,這是拋棄禮義而追求飲食。假使禮義被拋棄,維持統治秩序

的禮法就會被破壞,上下關系一片混亂,陰陽二氣也會錯亂,天晴下雨違背時節,五谷沒有收成,老百

姓餓死,農民無法耕種,士兵也無法打仗。子貢要取消告朔的活羊,孔子說:“端木賜,你愛那羊,我

愛這禮?!边@是說子貢痛恨浪費羊,孔子不愿意廢掉禮。所以認為舊堤防是沒有用處的就把它拆掉,一

定會遭水災;認為舊有的禮義沒有補益就把它拋棄,一定會有災亂禍患。

材料二:

曾子臥病在床,病危。(曾子的弟子)樂正子春坐在床旁邊,曾元、曾申坐在床腳下,童仆坐在角落拿

著蠟燭。童仆說:“華美而光潔,(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嗎?”子春說:“住嘴!”曾子聽

見這話,驚懼地說:“啊!”(童仆又)說:“華美而光潔,(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嗎?”

曾子說:“是的。那是季孫贈送的,我沒有能換掉它啊。曾元,(扶我)起來,換竹席。”曾元說:“您

的病非常嚴重啊,不能移動(您的身體啊)。希望到了早晨,請允許我遵從您的意思換了它?!痹诱f:

“你愛我不如他(童仆)。君子按照道德標準去愛護人,小人用無原則的寬容去愛護人。我還有什么苛

求???我只求能堅守正禮而死去,如此而已?!保ㄔ┓鲋穑ㄋ纳眢w)然后更換竹席。(曾參)

回到席子上還沒躺好就死了。

15.(3分)D

16.(6分)抒情低沉、略帶傷感(低沉、傷感)暮色,前林送別(雁、山、馬)李益提筆伏案寫詩(沉

吟、嘆息)江淹曾模仿惠休作詩,此時李益以江淹自比仿照振上人的詩創作,表現出對振上人詩作的贊

賞與對他的思念(寫詩背景及情感)。

【解析】

15.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D.“詩人匹馬獨行返城時倍感寒冷”錯,頸聯意思是,眼看友人遠去,山巒隨著馬匹行進,天色已晚,

道路延伸進寒冷的城池,而我還獨自一人遲遲沒有離去?!吧诫S匹馬”“路入寒城”寫的是友人行為。

11

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合理想象的能力。

教材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單元學習任務中有關于擬寫“短視頻拍攝腳本”的要求,考生需要對腳本的寫

作要求有所了解。填寫表格涉及的能力要求有信息篩選和概括、文本內容的理解與表達,意思相近即可。

尾聯意思是,我已經有了像謝惠休那樣的離別之情,我將告知東州的故友,訴說我心中的感慨。

詩人要伏案寫詩抒發對振上人詩作的贊賞與對他的思念,故背景音樂應該是低沉抒情的,滿含著思念之

情、傷感之意;

遠鏡頭多為遠處、空間范圍大的場景,此處應該把離別的時間“暮色”、地點“前林”作為背景,鏡頭

包括雁、山、馬等場景。

特寫鏡頭應為某一細部的鏡頭,也就是語言上的細節描寫,此處細節場景就是李益提筆伏案寫詩;

視頻解說,可以介紹李益寫詩的背景及李益內心的情感,即江淹曾模仿惠休作詩,此時李益以江淹自比

仿照振上人的詩創作,表現出對振上人詩作的贊賞與對他的思念。

17.(1)飛湍瀑流爭喧眩破崖轉石萬壑雷(2)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3)座中泣下誰最多江

州司馬青衫濕(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有:眩、破、壑、座。

分)

18.(4分)③把“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之一”改成“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或“村落自然成了

素材之一”。

④把“通過相對平實的一種眼光”改成“通過一種相對平實的眼光”。

19.(4分)甲:船擺渡的是生活

乙:又開始醞釀春的黎明/希望/期盼

20.(4分)渡船是一座移動的橋梁,一端連接翠翠的守候,一端牽系儺送的歸期。/渡船是一座移動的

橋梁,一端連接此岸的期盼,一端通向彼岸的希望。

21.(4分)A:生生不息/源遠流長B:另起爐灶/另辟蹊徑/標新立異

22.(4分)觀點一可以使用,屬于超常搭配,理由是:

①“種植”本義是指在土地上培植植物,使其生長和繁殖,在這里和“喜怒哀樂”搭配,突破習慣的修

飾與搭配,語言新穎生動。

②化抽象為具體,“喜怒哀樂”本是無形的,在這里與“種植”搭配顯得具體可感,表現了人們從容坦

蕩的胸懷和冷靜的態度。

③與后文照應,語意銜接緊密,符合語言邏輯。

觀點二

不合語言邏輯,理由是:

①“種植”一詞后面一般與表示“實物”的名詞搭配,如種植樹木,種植蔬菜等,這里與抽象性詞語搭

配,不符合“種植”一詞的搭配習慣。

②“種植”雖是帶有明顯主觀色彩的動詞,在生活里有意種植“喜樂”尚可,但種植“怒哀”背離了人

的主觀意圖,不符合人的情感真實。

【解析】

18.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不合邏輯,“最好的”和“之一”不能同時出現,可刪掉“最好的”或“之一”。

④“相對平實的一種”語序不當,定語的順序一般是“屬數動形名”,“一種”是數量類的定語,應該

放在“相對平實”的前面,可改為“通過一種相對平實的眼光”。

19.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甲處,根據文后的“;”可知,前后兩個句子形成并列關系。根據后文“一一船擺渡的是命運”可知,

甲處填寫的句子應和“船擺渡的是命運”句子結構相同。根據前文“桐油、青鹽、染色的五倍子,棉花、

12

棉紗,以及布匹、雜貨同海味”可知,渡船裝載了很多生活用品,描繪了一幅河上生活的忙碌圖景,所

以此處可填寫“船擺渡的是生活”。

乙處,根據前文“四季流轉,盛夏的果實躲藏在綠蔭里,等待一場秋的收獲,冬日的皚皚白雪覆蓋了秋

的金黃”可知,此處的語境是在寫四季的流轉變化,所以,在描述完冬季景象后,需要一個與春季相關

的句子來延續四季的變化。根據“盛夏的果實”“秋的收獲”“冬日的皚皚白雪”“秋的金黃”可判定

句子的主體結構為“春的……”,春天代表希望,所以可填寫“又開始醞釀春的黎明/希望/期盼”。

20.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仿寫的能力。

本題要求仿寫句使用“暗喻修辭"。暗喻(隱喻)是將某物直接比作另一物,通過隱含的方式表達其特

征或屬性,而不使用“像”“如”等明顯的比喻詞。仿寫句子應以“渡船”為本體,模仿原句結構,保

持句子的整體節奏和意境。

整個句子結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比喻句,第二部分是“一端……,一端……”,這種結構增加了

句子的平衡感和對稱美。

仿寫句應圍繞渡船的“連接”特性展開,結合《邊城》中的人物關系及故事情節,可以考慮“翠翠的守

候”和“儺送的歸期”等意象,或更抽象地表達“此岸的期盼”和“彼岸的希望”。

21.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根據前文“埋藏著中華民族”和后文“遺傳信息”可知,要填入的成語應該能夠準確表達“中華民族的

遺傳信息”這個主語的性質或特點。這里的“遺傳信息”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而是指文化、精神、習

俗等方面的特質。因此,需要選擇一個能夠體現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傳統和精神力量的成語??商?/p>

入“生生不息”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不斷地生長、繁殖。源遠流長:比喻歷史悠久,根底深厚。

根據后文“而是在舊有的土壤重新生成”可知,所填寫的詞語意思應和“在舊有的土壤重新生成”構成

對比關系。結合前文“我們每一個人既是田園詩意的表達者,又是鄉居生活的實踐者。這是對中國鄉村

的一種文化自覺?!笨芍?,文段強調“文化自覺”不是突然冒出來的,而是經過長時間的沉淀和積累,

在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填寫的成語應該表示脫離了這種文化自覺,重新開始的意思??商顚憽傲?/p>

起爐灶”“另辟蹊徑”或“標新立異”。另起爐灶:比喻放棄原來的,另外從頭做起。另辟蹊徑:另外

開辟一條路。比喻另創一種風格或方法。標新立異:原指表明自己新穎的義理,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

后來也指故意提出新奇的見解,表示自己與眾不同。

2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的能力。

結合“他們在密密匝匝的生活里種植喜怒哀樂,四季流轉,盛夏的果實躲藏在綠蔭里,等待一場秋的收

獲,冬日的皚皚白雪覆蓋了秋的金黃……”可知,“種植喜怒哀樂”是對湘西村落居民生活狀態的描繪,

表現出一種細膩的情感表達。

從邏輯角度來看,“種植”通常用來形容具體的事物(如植物),而“喜怒哀樂”是抽象的情感,特別

是將“種植”和“怒”“哀”搭配,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