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準代替DZ/T0145—942017-03-08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發布I Ⅲ1范圍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總則 13.1目的任務 13.2工作區域 14設計書編寫 14.1編寫依據 14.2準備工作 24.3主要內容 25野外工作方法技術要求 35.1樣點布設 35.2樣品采集 45.3定點與記錄 65.4野外樣品加工及管理 76野外工作質量檢查 76.1三級質量檢查 76.2野外質量檢查內容 86.3質量檢查記錄 96.4問題的處理 97實驗室樣品接收與加工 97.1實驗室資質 97.2樣品接收 97.3分析樣品加工 7.4分析樣品加工粒徑 7.5測定金元素的樣品加工 7.6加工工具與清潔 7.7樣品分裝 7.8樣品加工損耗 7.9分析副樣保管 7.10保管期限 8樣品分析及質量監控 8.1樣品分析 8.2分析方案選擇 8.3詳查樣品分析技術要求 ⅡDZ/T0145—20178.4質量控制 8.5分析質量評估 9數據整理與數據庫建立 9.1數據整理 9.2數據庫建立 10圖件編制 10.1原始圖件編制 10.2地球化學圖件編制 11異常查證與評價 11.1異常查證目的與任務 11.2異常篩選與排序 11.3異常分類 11.4異常解釋推斷 11.5異常查證程度 11.6異常查證的技術要求 2111.7異常評價 11.8異常查證工作報告 2211.9異常登記 2212成果報告編寫 12.1編寫要求 2212.2編寫提綱 22 2413資料匯交 24附錄A(規范性附錄)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記錄卡格式 附錄B(資料性附錄)GPS野外使用要求 27附錄C(資料性附錄)手持GPS坐標校正校驗記錄格式 29附錄D(資料性附錄)野外工作質量檢查登記系列表 附錄E(資料性附錄)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異常登記 Ⅲ本標準依據GB/T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的有關規則起草。本標準在DZ/T0145—94《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規范》基礎上,結合近期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工作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當前技術發展水平,對DZ/T0145—94進行修訂。與DZ/T0145—94相比,除編輯性修改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增加了設計書編寫依據和設計書編寫要求(見4);——修改了野外工作方法技術要求中的采樣密(網)度、采樣物質和樣品采集方法的相關要求(見——修改了野外樣品加工及管理要求(見5.4); 曾加了三級質量檢查制度及其內容(見6.1);——修改了樣品分析及質量監控的要求(見8);——修改了數據庫建立、圖件編制和成果報告編寫的相關要求(見9.2,10,12);——修改了異常篩選與排序、異常分類、異常查證的技術要求,以及異常評價和異常查證工作報告的內容(見11.2,11.3,11.6,11.7,11.8)。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提出。本標準由全國國土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93)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光等。本標準代替了DZ/T0145—94。DZ/T0145—2017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1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規程本標準適用于地球化學勘查中的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地球化學普查和地球化學詳查等不同勘查階段的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工作。本標準規定了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工作的目的任務、設計書編寫、野外工作方法技術要求、野外工作質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9649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GB/T14496地球化學勘查術語GB/T14839地球化學勘查技術符號DZ/T0011地球化學普查規范(1:50000)DZ/T0153物化探工程測量規范DZ/T0167區域地球化學勘查規范DZ/T0258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規范(1:250000)3總則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通過查明土壤中元素的地球化學分布特征,圈定地球化學異常,開展礦產勘查、資發展各方面應用服務。3.2工作區域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適用于水系不發育、以基巖風化為主的殘坡積物分布的地區及被運積物淺覆蓋的殘坡積土壤分布地區。4設計書編寫4.1編寫依據設計書是開展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的依據,應由項目承擔單位依據相關規范、任務書或委托方合同要24.2準備工作4.2.1資料收集重點收集測區內前人化探工作情況、各類地質礦產工作程度及探礦權分布等資料、工作用地形圖或遙感影像圖;同時,收集地理地貌、交通、人文等資料。編寫設計前,應對測區進行現場踏勘,劃分次級景觀區,提出測區切實可行的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工作方法技術和工作方案,必要時進行方法技術試驗。踏勘內容包括:a)了解地貌與地形變化,第四系覆蓋層分布特點及厚度,圈定第四系不同厚度分布范圍,進行次級景觀劃分;b)了解殘坡積物質的空間分布特點;選擇典型土壤剖面,開展土壤垂向分層及其發育情況調查,確定樣品采集目的層;c)考察測區交通、工作條件等;d)確定測區的工作重點及工作難點。4.3.1前言應包括任務來源、目標任務、工作周期、測區范圍、選區依據及踏勘成果等。4.3.2交通、自然地理與地質概況主要包括對測區的交通、自然地理、地貌、地質和化探工作條件進行概述與分析,主要內容包括:a)交通、自然地理概況及次級景觀(或第四系厚度分區)劃分;b)區域(礦區)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遙感等調查工作概況及探礦權分布情況;c)測區及外圍典型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特殊地質體地球化學特征分析。4.3.3前人地球化學勘查工作程度及評述應包括對前人工作情況及工作程度進行調查、分析,并對其效果進行評述,主要內容包括:a)前人地球化學測量工作程度、采用的方法技術及效果評述;b)影響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工作效果的因素分析;c)詳查階段應對前人選擇的測量方法及實際效果進行分析,提出其存在的優缺點。4.3.4野外工作方法技術與質量要求4.3.4.1根據測區地球化學景觀特點,選擇測量方法技術及采樣密(網)度、剖面點距,進行工作部署,確定總體工作方案。4.3.4.2確定野外采樣方法技術與質量檢查要求。4.3.4.3確定樣品加工方法技術與質量要求。4.3.5樣品分析與質量監控4.3.5.1選擇分析測試單位。34.3.5.2選擇、確定測定元素及指標。4.3.5.3確定分析測試質量要求,包括測試的檢出限、準確度和精密度等質量指標要求。4.3.5.4確定分析測試質量監控方案,包括密碼樣、內部質量和外部質量監控方案。4.3.6數據處理及圖件編制包括數據庫建設內容與方法技術、數據處理方法技術、編圖種類和方法技術要求等。4.3.7異常查證與評價包括擬采用的異常圈定、異常篩選、異常評序、異常分類、異常登記等方法,異常解釋推斷方法,異常查證工作與評價方案等。4.3.8實物工作量與進度安排包括總工作量和年度工作量,工作階段劃分及工作進度安排。4.3.9預期成果包括總預期成果、年度預期成果及提交成果時間。4.3.10設備、人員的配備、組織管理和安全保障措施包括項目組人員構成與分工、主要設備的配置、單位對項目的組織管理和安全措施等內容。設計書附圖應包括與工作比例尺一致(或大于)的地質礦產圖、工作部署圖、采樣點位圖(實際材料圖)等圖件。附件應包括記錄卡、質量檢查系列表等。5野外工作方法技術要求5.1樣點布設5.1.1測量網度土壤測量采用網格化(不規則網)與規則網兩種方式。一般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地球化學普查階段主要采用網格化或規則網的方式,地球化學詳查階段采用規則網方式。不同比例尺測量網及采樣密度見表1。實際工作時,可在給定的參考測網范圍內依據測區特點選擇具體測網。表1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參考測網與采樣密度比例尺測量網/(m×m)采樣密度/(點/km2)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區域化探245.1.2測網布設原則5.1.2.1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地球化學普查以高斯坐標網作為網格或網線布設采樣點位。5.1.2.2地球化學詳查按照規則網布設采樣點位,測線方向應盡量垂直測區主要構造線方向或成礦地質體走向或異常長軸方向布設。5.1.2.3測網(點)布設應滿足不同工作比例尺的定點精度要求。5.1.2.4在布設采樣點時(特別是不規則網時),注意以下幾項原則:a)代表性原則。布設的樣點應具代表性,能夠采到網格內下伏基巖的代表物(一般為殘坡積物)。b)均勻性原則。樣點與樣點之間應保持基本固定的距離,使采樣點大致均勻分布。保證每個采樣單元有樣點分布,并保證不會連續出現3個空白采樣單元。c)有利性原則。測點布設應有利于控制采樣單元和在目的層采集樣品。d)多點組合原則。為提高土壤樣品的代表性,在采樣點前后(點距的三分之一)范圍或采樣單元內3~5點采集組合樣。e)避開污染的原則。采樣點應避開可能存在污染的村莊、工廠、礦區、公路及外來堆積物等地段f)在小范圍內由土壤樣品替代水系沉積物樣品時,采樣密度應是水系沉積物的2倍。5.2樣品采集5.2.1采樣物質采集的樣品應為能反映原生地質環境和找礦信息的殘坡積物。采樣時應避開運積物(特別是風成沙)、黏土質、有機質和鹽積物等干擾物。不同景觀區根據以上原則確定采樣粒級。依據我國景觀區分布及土壤形成與發育特點,以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和地球化學普查為主的土壤測量的采樣粒級為:a)新疆東天山及準噶爾盆地周邊、甘肅北山、內蒙古中西部、寧夏和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西部等干旱荒漠戈壁殘山景觀區為一4目~+20目。b)內蒙古中東部大興安嶺中南段半干旱中低山景觀區為一4目~+40目。c)西藏、青海等省區的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區景觀區、濕潤半濕潤高寒山區景觀區、高寒湖泊丘陵景觀區;高山峽谷景觀區;陜西、云南、四川、貴州、重慶和甘肅南部濕潤半濕潤中低山景觀區;山西、河北和遼寧西部半干旱中低山景觀區;云南熱帶雨林景觀區;川西北高寒草甸景觀區;以及東北森林沼澤景觀區為一10目~+60目。d)新疆、甘肅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區景觀區為一10目~+80目。e)我國中東部和西南各省區的濕潤半濕潤中低山景觀區,包括中南五省(瓊、鄂、湘、粵、桂)、華東五省(皖、蘇、浙、贛、閩)、山東、河南,采樣粒級為一10目~+80目。f)巖溶景觀區以采集殘積物為主的樣品采樣粒級暫定為一10目。g)地球化學詳查階段,風化殼型礦床勘查區及強風化區的采樣粒級一般為—20目,其他工作區可依據所在景觀區和區域參照上述a)~f)所確定的采樣粒級要求執行。h)在同一測區或地區,采樣物質應保持一致性;土壤測量與水系沉積物測量混合的測區,采樣粒級應與水系沉積物測量采樣粒級保持一致。5.2.2采樣部位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采樣部位應為代表基巖風化形成的殘坡積碎屑堆積為主的土壤層。我國景觀區5類型多樣,土壤類型及其發育程度差異很大,土壤樣品的采樣部位不盡相同:a)在土壤不發育、土壤分層不明顯的干旱荒漠戈壁殘山景觀區、半干旱中低山景觀區、高寒湖泊丘陵景觀區、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區景觀區和濕潤半濕潤高寒山區景觀區等,采樣部位應為穿過風積和塌積物堆積層的基巖頂部,呈棱角或半棱角狀巖石碎屑的殘坡積土層;在臨近河床的兩側沖洪積薄覆蓋區段,采樣部位亦為剝去或避開沖洪積層的殘坡積層。b)在土壤發育和較發育的森林沼澤景觀區、濕潤半濕潤中低山景觀區、熱帶雨林景觀區、巖溶景觀森林沼澤景觀區還應注意剝去或避開強淋失的礫石層和古冰磧層。c)在同一測區,土壤層的厚度差異較大。在山頂及其附近,土壤層較薄,應剝離掉地表的有機質、風積物(具磨圓的)以及其他運積物質,選擇其下殘坡積層作為采樣部位;在山坡和山腳等區段,應避開上部運積物層,選擇其下部基巖風化碎石土層部位。d)在鹽積層、鈣積層較發育的干旱荒漠戈壁殘山景觀區和半干旱中低山景觀區,應避開鹽積層、鈣e)在黃土覆蓋和黏土分布的區域,應穿過黃土和黏土層,以殘坡積層為采樣部位。f)采樣點被較厚運積物覆蓋時,應采用有效工具穿過運積物層,采集殘坡積層物質。5.2.3采樣深度以采樣部位決定每個采樣點的采樣深度,不做統一采樣深度要求。在每個測區,經踏勘后,應保持采樣物質一致的條件下,根據土壤發育程度、土壤厚度以及土壤層不同的分布特點在設計中給予明土壤測量采樣時應在采樣單元內進行多點樣品組合。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和地球化學普查的樣品應在采樣單元三分之二范圍內采集5個子樣進行組合。地球化學詳查采樣單元較小,樣品至少應在采樣單元內3點采集組合樣。在淺覆蓋區使用機動鉆采集單點樣品。5.2.5樣品采集樣品采集應遵守以下原則與要求:a)樣品采集過程中,應對土壤層和采樣點周圍土壤特點進行觀察,選擇全測區具一致性的采樣層b)采樣時應選擇規定的物質,去除樣品中較大的碎石塊、草根、樹皮、鹽積顆粒和黏土膠結假粒級c)樣品應裝入無污染布袋內,用防水記號筆在樣品布袋上預先寫明樣品編號;樣品過濕時,應加套塑料袋以防相互沾污。5.2.6樣品質(重)量土壤測量樣品過篩后質量要求如下:區域地球化學勘查樣品不低于300g;地球化學普查樣品不低于150g,測金樣品不低于200g;地球化學詳查樣品不低于100g,測金樣品不低于150g。5.2.7重復樣品采集重復樣品適用于各種比例尺面積性測量工作,主要作用為檢驗采樣誤差,包括樣品采集和質量要求6a)重復樣應均勻分布在測區中;重復樣采集應為在確定的重復樣點上,不同時間由不同采樣組人員實施。重復采樣數量為總樣品數的2%~3%。當工作量偏少時,每個測區重復樣應不少于30件;異常查證和詳查時因樣品量較大,可適當降低重復樣品數和重復率。b)重復樣品與基本樣品同一批次加工,統一編號送實驗室分析。重復樣單元素的相對偏差(RD)合格率為RD≤33%,重復樣所有分析元素總合格率應大于或等于85%。合格率小于85%時應查明原因,當確認為采樣問題后,應抽查重復樣的10%~20%進行重新采樣,仍未滿足合格率要求的,全部野外工作應返工。重復樣相對偏差計算公式為: A——第一次采集的樣品某元素含量;B——重復采集樣品同一元素的含量。5.3定點與記錄5.3.1定點野外采用GPS結合地形圖方法定點,工作用地形圖比例尺應大于或等于工作比例尺。具體的定點要求可分為兩類:a)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和地球化學普查工作階段,選擇手持式GPS結合地形圖定點,定點偏差小于b)地球化學詳查工作階段,應布設測網,測網執行DZ/T0153中有關測網布設與精度的相關要求。在同工作比例尺地形圖上定點偏差小于1mm。剖面性工作除對每個采樣點定點外,應在起始點和每5個測點用木樁進行標注。5.3.2標記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和地球化學普查工作階段,每個采樣點應留有明顯且易于長時間保留的標記。無法留有標記時,應留有證明曾到此采樣的明顯痕跡或證據。地球化學詳查工作階段可適當減少標記點,在測線起始點、基線點和每五個測點處應有木樁作標記。5.3.3野外記錄野外采樣應進行現場記錄。記錄使用2H、3H標準鉛筆填寫;字跡應工整清晰,不得重抄、轉抄或涂、擦改。記錄使用統一的野外記錄卡,1:25000,1:10000和1:5000大比例尺土壤測量使用記錄卡,見附錄A;1:250000和1:50000土壤測量記錄卡應遵照DZ/T0167和DZ/T0011相應記錄卡要5.3.4采樣點變更采樣時,因地形地物、通行條件的限制等原因不能到達設計采樣點位,因設計樣點不能采集到合格樣品、設計點位不合理、實際采樣點位超過定點誤差時,需要對設計點位變更,應在專門設立的野外采樣點位增點、棄點或變更點登記表(參見附錄D表D.4)上做采樣點位變更登記,并由項目負責人簽字確認。75.4野外樣品加工及管理5.4.1樣品接收樣品保管與加工人員負責接收樣品。接收樣品時應對照樣品交接單進行樣品清點,核對樣品編號、樣品及樣袋的完整情況、樣品與樣品交接單的對應情況等,核對無誤和無破損后,進行交接登記,由交接雙方人員簽字確認。5.4.2樣品干燥布袋中的樣品一般在日光下自然干燥。為防止結塊和加工方便,干燥過程中應及時揉搓樣品,可用木棒適當敲打。5.4.3樣品過篩加工樣品時應使用不銹鋼篩(底、蓋、篩網與篩圈均為不銹鋼制品)。應按設計要求進行樣品過篩。篩分截取粒級樣品時,應避免膠結的假粒級混入,應采用揉搓或水篩的辦法去掉假粒級和附著的細顆粒物質。5.4.4樣品過篩質量要求樣品應充分過篩。檢查截取粒級樣品質量時,重新過篩后不符合粒級要求的物質質量應小于1%。5.4.5樣品縮分、裝箱與送實驗室分析樣品過篩后,后續的縮分、包裝和送實驗室分析等程序按以下要求操作:a)過篩后樣品用縮分法縮分成兩份,分別裝箱,填寫送樣清單,一份樣品送實驗室進行樣品分析,另一份樣品保存;b)保存樣品與送實驗室分析樣品質量按照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地球化學普查與地球化學詳查相關要求執行;c)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副樣按1:50000或1:100000圖幅經包裝、裝箱后,附樣品清單、分箱樣品清單和樣品編碼圖送交省級樣品庫長期保存。5.4.6樣品標識過篩后的樣品裝袋或裝瓶后,袋或瓶上應標有樣號、1:50000(或1:100000)圖幅號(或地區號),同時填寫卡片放入袋或瓶內。袋(瓶)上的樣號標識等應能長期保存,不應被輕易擦掉或自行脫落。5.4.7樣品加工流程樣品加工流程見圖1。6野外工作質量檢查6.1三級質量檢查6.1.1野外工作三級質量檢查野外工作應開展三級質量檢查,包括采樣小組、項目組和項目承擔單位的檢查。8↓↓個★↓↓↓↓個★↓↓要求O拌勻拌勻圖1樣品加工流程圖a)采樣小組的自檢與互檢。每天要求對采樣工作進行100%核對、自檢,并與另一采樣組互檢。b)項目組(包括大組)的質量檢查。當一個階段或一個1:50000(1:100000)圖幅工作結束時,項目組(包括大組)應進行野外和室內工作階段性檢查,編寫階段性質量檢查工作報告。c)項目承擔單位的質量檢查與驗收。野外工作中和結束前,項目承擔單位應對野外工作進行全面質量檢查,并對小組、項目組的質檢工作以及原始資料進行檢查評價,在野外工作結束前應對野外原始資料進行檢查驗收,寫出驗收意見。6.1.2野外質量檢查的工作量野外實地檢查的工作量應占全部采樣點數的3%~5%;室內檢查的工作量應占總工作量的20%;采樣小組的自檢與互檢應為100%。6.2野外質量檢查內容6.2.1采樣小組的日常自檢與互檢采樣小組在采樣結束的當天或隔日對所采樣品及其編號、記錄卡、GPS航跡記錄、工作手圖等進行自檢,同時與另一采樣小組進行互檢,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記錄并注明處理意見。96.2.2項目組檢查6.2.2.1方法技術檢查項目組負責人或質量檢查員(或大組長)應隨同采樣小組深入工作現場,以跟蹤檢查或單獨檢查兩種方式進行方法技術檢查。檢查內容應涵蓋野外采樣和樣品加工全過程,主要包括:野外采樣方法技術、樣點移動情況、采樣點定位精度、采樣層位、采樣物質、防沾污措施等是否符合有關技術規范及工作設計要求;樣品加工的工具、過篩質量、樣品質量、防沾污措施等是否滿足設計要求。6.2.2.2工作質量檢查工作質量檢查包括室內抽查和野外檢查兩個方面。室內抽查主要是核對設計點位與實際采樣點位、GPS航跡圖、記錄卡、樣品成分、質檢記錄、質檢的執行及整改情況。野外檢查主要是實地核對取樣部6.2.3承擔單位質量檢查承擔單位應在項目野外工作結束前和項目執行過程中定期或不定期開展野外質量檢查工作,野外檢查工作應包括:部分項目組檢查點位和資料。檢查內容同6.2.2.1和6.2.2.2。6.3質量檢查記錄所有野外質量檢查均應有檢查記錄,野外質檢記錄格式參見附錄D。野外質量檢查應附有野外質量檢查GPS航跡圖。質量檢查情況應在階段性和工作結束后的工作報告中體現。6.4問題的處理野外質量檢查中的室內質量抽查和野外現場質量檢查發現的問題應及時進行處理。當室內抽查或野外檢查發現錯誤率大于20%時,應有針對性地加大檢查量,再抽檢已完成工作量的2%~5%。對問題確實存在又不能實施整改的、影響了整個工作質量的應做返工處理。返工后,應報請主管單位組織專家進行檢查驗收,并給出評價意見。7實驗室樣品接收與加工7.1實驗室資質承擔樣品分析測試的單位,應具有地質實驗測試乙級以上(含乙級)資質,同時具有區域化探樣品、普查化探樣品和詳查化探樣品分析的相應資質。7.2樣品接收實驗室應配備專職的樣品管理人員,負責樣品的驗收、加工、檢查和保管。樣品送交承擔分析工作的實驗室時,均需辦理交接樣品手續。在雙方交接樣品過程中,如發現送來樣品有下述情況之一者:a)無送樣委托書或送樣委托書填寫不清、不全;b)樣品無編號、編號混亂或有重號,以及樣品與送樣單不一致;c)樣品在運輸過程中受到破損、混樣、丟失或污染;d)樣品質量不符合本標準或設計書要求。實驗室有權拒收樣品,并應及時通知送樣單位處理。樣品經驗收合格后,實驗室樣品管理人員在送樣委托書(或送樣單)上注明收樣日期、簽字和加蓋公章,并返回一份委托書(或送樣單)給送樣單位。7.3分析樣品加工分析樣品加工前應在小于50℃條件下的恒溫干燥箱內充分烘干。經混勻縮分后分取部分樣品(根據分析測試項目要求所需量),采用無污染的磨樣機進行加工,多余樣品留作副樣。為防止樣品污染,工作場所應與加工其他地質礦產樣品的設備及其加工的樣品嚴格隔離。7.4分析樣品加工粒徑7.4.1細碎粒徑樣品加工粒度要求達到-0.074mm(200目),不需過篩,用手感檢查。為保證加工粒度要求,質量檢查人員應每天在已加工好的樣品中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樣品(3%~5%),從中分出5g樣品,用200目篩進行過篩檢查,不合格者全部返工重新破碎。大于20目的樣品采用剛玉質內襯的顎式破碎機,反復破碎至粒度為一0.955mm(20目),經混勻、縮分出100g樣品,用無污染磨樣機全部磨碎至一0.074mm(200目);剩余一20目樣品作為粗粒級副樣保存。7.5測定金元素的樣品加工測定金元素的樣品,可從全部樣品中縮分出部分樣品,用不含金元素的鐵質合金磨具加工。7.6加工工具與清潔每加工完一件樣品,均需徹底清洗所有機具,瑪瑙罐、瑪瑙球等須用水清洗、烘干(或風干),剛玉罐、剛玉球等須用草酸浸洗,立式、臥式剛玉質磨盤粉碎機須用石英砂或待加工樣品磨洗,方可進行下一件樣7.7樣品分裝加工完畢的樣品,根據測試項目要求,需對樣品進行分裝,分別裝入帶內塞的聚乙烯塑料瓶或玻璃瓶中(測定Hg),其余樣品裝入牛皮紙袋中(用作測定其他元素),分裝后的剩余樣品另外裝瓶,留作分析副7.8樣品加工損耗樣品加工全過程損耗率不得超過5%,計算方法見公式(2);縮分誤差不得大于3%;過篩率應在98%7.9分析副樣保管樣品分析完成后,應將分析樣品和副樣(包括粗粒級副樣、細粒級副樣)按批次、樣品號碼順序裝箱7.10保管期限實驗室對分析樣和副樣(包括粗粒級副樣、細粒級副樣)的保存時限,為測試成果報告發出后三個月。送樣單位需保留副樣者,應及時取回保管。送樣單位聲明不需保留副樣或不做聲明者,由實驗室處置。8樣品分析及質量監控8.1樣品分析8.1.1區域和普查化探樣品分析1:250000和1:50000工作比例尺的樣品中分析測試元素、質量監控、技術要求和質量評估應按DZ/T0167和DZ/T0011相應要求執行。8.1.2詳查化探樣品分析8.1.2.1詳查化探樣品分析測試元素,應選擇所處成礦帶內主要的成礦元素和指示元素,一般需選擇10余種元素。同一成礦帶分析元素的選擇應保持一致。本標準列舉了33種元素供選擇(見表2)。如因工作需要,分析元素的選擇超出了表2列舉的33種元素,其超出元素可參照有關規范要求執行。表2地球化學詳查樣品分析元素及其檢出限要求單位為微克每克F1B551U1V5W13Y7P58.1.2.2用于詳查化探樣品分析的方法需符合下列原則:a)所要求測定的元素應是它們的全量,不能用酸溶量和偏提取量替代。b)分析方法的各項質量指標,包括分析方法檢出限、準確度、精密度與DZ/T0011要求一致,以保證樣品的分析質量。c)應報出分析元素的定量結果,不能用半定量或近似定量結果替代。d)報出率必須滿足本標準或設計書要求。8.2分析方案選擇選擇元素的分析方法時,應根據測區元素組合特征及含量情況,根據本標準所規定的各種元素分析方法檢出限、準確度、精密度,優先選擇分析質量參數好、效率高、成本低以及兼顧同一分析流程可同時測定多種元素的原則,合理優化分析配套方案。無論采用何種分析方法,其分析方法的各項質量指標,應達到本標準8.4的各項要求,以保證樣品分析質量。8.3詳查樣品分析技術要求8.3.1詳查樣品分析元素檢出限詳查樣品分析元素檢出限要求見表2。8.3.2報出率要求分析方法檢出限要求是指用于地球化學詳查土壤測量樣品的各種分析方法的最低要求,能否滿足某一測區樣品分析要求,還須以各元素報出率來衡量,報出率低于85%時,說明所用分析方法不能滿足該測區樣品分析要求,需采用檢出限更低的分析方法進行分析。8.3.3準確度要求分析方法的準確度采用國家一級標準物質進行考核,選用8個(包括高、中、低含量)不同類別的土壤國家一級標準物質(GBW系列),用選定的土壤樣品分析方法,對每件國家一級標準物質分析12次,并分別計算每件標準物質中每種元素測量值的平均值與標準值之間的平均對數偏差(△lgC),其結果應符合表3中準確度的要求。表3分析方法準確度、精密度允許限要求含量范圍準確度檢出限3倍以內檢出限3倍以上(含3倍)注1:C;為每個GBW標準物質12次實測值的平均值;Cs為GBW標準物質的注2:n為每個GBW標準物質測量次數;C;為每個GBW標準物質單次實測值。8.3.4精密度要求分析方法的精密度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對樣品進行多次測定,各次測定數據之間的符合程度,反映多次測定值波動幅度的大小。分析方法的精密度采用國家一級標準物質進行考核,選用8個(包括高、中、低含量)不同類別的土壤國家一級標準物質(GBW系列),用選定的土壤樣品分析方法,對每件國家一級標準物質分析12次,并分別計算每件標準物質中每種元素12次測量值與標準值之間的相對標準偏差(RSD),其結果應符合表3中精密度的要求。8.4質量控制8.4.1質量控制內容土壤樣品分析質量控制包括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和實驗室外部質量控制。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包括:分析方法控制、分析方法質量指標控制、準確度控制、精密度控制、報出率控制、重復性檢驗控制、日常分析質量監控圖的控制和分析人員自我控制。實驗室外部質量控制包括:外部監控樣各元素合格率控制、外部監控樣各元素標準值與測量值相關系數控制、外部監控樣各元素標準值與測量值的雙樣本方差檢驗(F檢驗)、元素地球化學圖控制。8.4.2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8.4.2.1土壤樣品準確度控制樣品準確度控制依據元素特性分為兩類:a)大多數元素準確度控制采用分析國家一級標準物質方法或由各省研制的監控樣方法進行控制。按不同樣品類別,分別在每50件樣品編號中預先留出的5個空號內,插入2件(另外3個空號中2件為外部控制樣,1件為重復樣)同類別土壤國家一級標準物質或由各省研制的監控樣,與樣品一起分析,以100個號碼為1個統計單元,分別計算每件標準物質或監控樣品中每種元素每次測定的測量值與標準值的對數偏差(△lgC),應符合日常分析準確度要求(見表4),一次原始合格率要求大于或等于98%。b)金(鉑、鈀)元素分析準確度采用分析國家一級標準物質方法進行控制。按不同樣品類別,分別在每50件樣品編號中預先留出的5個空號內,插入2件同類別國家一級標準物質,與樣品一起分析,以100個號碼為1個統計單元,分別計算每件標準物質中金(鉑、鈀)元素每次測定的測量值與標準值的相對誤差(RE),應符合金(鉑、鈀)元素標準物質和樣品日常分析準確度要求(見表5),一次原始合格率要求大于或等于90%。表4日常分析準確度、精密度允許限要求含量范圍檢出限3倍以內檢出限3倍以上(含3倍)含量范圍/(ng/g)相對誤差(RE)或相對偏差(RD)采用分析國家一級標準物質或由各省研制的監控樣方法進行控制。國家一級標準物質或由各省研制的監控樣插入方法同8.4.2.1,以100件樣品為1個統計單元,分別計算每種元素4件標準物質或監控合格率要求大于或等于98%。按所送樣品總數隨機提取一定比例的樣品(3%~5%),編成密碼樣,交由熟練技術人員單獨進行重 (3)每個地區或每批樣品分析完畢后,應對突變高點和突變低點進行重復性檢3%(金、鉑、鈀元素突變高值點應進行100%檢查)。突變點重復性檢驗雙份測定的相對偏差允許限等同采用樣品重復性檢驗雙份測定的相對偏差允許限,并統計合格率,要求一次原始合格率大于或等于8.4.2.7日常分析中質量分析人員自我控制分析人員在每批分析中應嚴格按照要求,做全過程空白試驗。工作曲線、標準物質與樣品必須同時分析,計算公式必須正確,計算結果必須復查等。8.4.3實驗室外部質量控制實驗室外部質量控制是通過插入外部監控樣來實施的,分別在每50個樣品編號中,在預先留出的5個空號內,插入2件(均勻插入)外部監控樣,與樣品一起分析,統計外部監控樣測量值與標準值的各項質量參數,控制樣品分析質量。8.4.3.2外部監控樣主要用于1:250000和1:50000樣品分析,詳查樣品分析可參考使用,具體要求如下:a)外部監控樣制備,使用現有的土壤國家一級標準物質,按不同比例配制成不同濃度、不同基體的外部監控樣。b)外部監控樣的制備方法按標準物質制備要求、流程進行。c)外部監控樣中各元素含量標準值確定。原則上按原標準物質各元素含量標準值及參加配制監控樣的比例,經計算后成為外部監控樣各元素試用值。d)應對配制的外部監控樣進行均勻性和標準值檢驗,采用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法對其主成分進行至少5次分析,用其他靈敏分析方法(如ICP、AAN等)對痕量元素進行至少5次分析,分別取5次分析平均值與標準值進行比對,并計算平均值與標準值之間的對數偏差,如△lgC≤0.05(絕對值),即可認為標準值的結果是準確的。否則,配制的該外部監控樣品應重新混勻,并重新標定含量。8.4.3.3外部監控樣的插入外部監控樣為150件,采用分批的方法均勻插入分析樣品中:a)將配制的外部監控樣,分別在每50件樣品編號中預先留出的5個空號內,均勻插入2件外部監控樣,與樣品一起分析。b)外部監控樣密碼插入工作,由送樣單位派員或由實驗室質量管理人員在實驗室樣品加工完畢后進行。c)外部監控樣必須與樣品同時分析,每份外部監控樣只允許進行單份測定,不得進行雙份或多份分析后取平均值。8.4.3.4外部監控樣各元素分析質量參數的計算以50件外部監控樣為1個統計單元,進行如下統計:a)統計每一種元素單個外部監控樣測量值與標準值的對數偏差(△lgC),以考查樣品分析的準確度;并按表3日常分析準確度、精密度要求,統計每種元素單個外部監控樣的合格率,要求一次原始合格率大于或等于85%。b)統計每一種元素50件外部監控樣測量值與標準值兩組數據間的相關系數(r),以考查樣品分析的偶然誤差,要求r≥0.85。c)統計每一種元素50件外部監控樣測量值與標準值兩組數據間的方差分析(F檢驗),以考查外部監控樣測量值與標準值兩組數據間是否等精度,要求F檢驗值小于或等于F臨界值。d)統計每一種元素50件外部監控樣測量值與標準值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數、平均值、標準偏差等參數,以考查外部監控樣測量值與標準值兩組數據間分布情況及特征。8.4.3.5虛擬圖相似性對比以元素為單元,某元素外部監控樣的質量參數中有1項參數不合格時,應繪制該元素的外部監控樣標準值和測量值虛擬地球化學圖,并進行圖形相似性對比。根據提交的元素分析數據繪制元素地球化學圖,觀察其成圖效果,以判斷樣品分析質量。8.5分析質量評估8.5.1內部監控評估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及質量評估是對每一分析批次、每人、每天分析質量按控制界限要求所進行的實時控制,以判斷分析人員的素質、分析環境、試劑材料、儀器設備是否處于正常運行及受控狀態等進行評估。8.5.2外部監控評估實驗室外部質量控制及質量評估是送樣單位,即用戶和(或)委托第三方,對實驗室所報出的分析數據的可靠性、可利用性是否達到合同或協議規定的要求,是否符合有關規程、規范的要求進行的評估。8.5.3評估報告內容每一批樣品分析工作結束后,實驗室必須及時地對最終報出的樣品分析數據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進行全面的、綜合的質量評估,并提交質量評估報告,報告內容包括:a)任務來源;b)采用的分析方法及其概述;c)分析方法的質量參數,分析方法檢出限、準確度和精密度;d)整個圖幅各元素的報出率、總報出率;e)國家一級標準物質的準確度參數;f)重復性檢驗的合格率;g)異常點重復性檢驗的合格率;h)所采取的技術措施;i)質量控制圖;j)外部質量控制監控樣各項質量參數(合格率、相關系數、F檢驗)完成情況。9數據整理與數據庫建立9.1數據整理9.1.1數據核對主要對獲得的分析數據進行初步整理,根據野外記錄,插入每件樣品的點位坐標,然后進行100%的核對,為編制地球化學圖件打好基礎。9.1.2參數統計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對所獲取的分析數據均應按全區和子區(如地質單元)進行基本地球化學參數統計,包括:樣本數(N)、面積(S)、平均值(X)、標準離差(S?)、變異系數(CV)、逐步剔除平均值加減3倍標準離差后的背景平均值(C?)、中位數(M)以及最大值(Xm)、最小值(Xmn)和異常下限(T)等。9.2數據庫建立9.2.1格式(需添加具體采用的格式)數據庫應按國家地質礦產行業相關標準、軟件格式和資料匯交要求,按可交換格式建立數據庫。9.2.2數據庫內容9.2.2.1野外調查資料:野外獲取的第一手資料,包括采樣點位GPS坐標數據(含投影信息)、GPS航跡9.2.2.2分析數據:面積性和剖面性測量實驗室分析結果、分析質量評估數據等和帶有點位坐標的9.2.2.3圖形數據:野外調查工作實際材料圖件,包括采樣點位(實際材料)圖、地球化學次級景觀或覆蓋物分布圖和成果圖件等。10.1原始圖件編制10.1.1采樣點位圖采樣點位圖即實際材料圖。主要內容包括主要居民點、主要地物標志、交通道路、高斯方里網、經緯度坐標、采樣點位置等。剖面性點位可在工作區采樣點位圖上標注剖面位置。重復樣點以不同顏色或符號標注。采樣點位圖的點位可由實際采樣點位的GPS坐標生成。10.1.2原始數據圖數據圖主要為分析數據圖,以單元素數據編制圖件。剖面性數據可編制帶有采樣點坐標和點位的數10.1.3詳查工作實際材料圖地球化學詳查工作完成后編制實際材料圖。一般可在同比例尺的地質礦產底圖或綜合異常圖或地理底圖上投放完整的詳查工作實際材料。應包括面積性采樣點位,異常查證地質-化探剖面,查證時隨機10.2地球化學圖件編制10.2.1單元素地球化學圖10.2.1.1圖件編制基本要求以單元素數據勾繪等量線或剖面曲線成圖,成圖比例尺與工作比例尺相同:a)1:250000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工作以標準圖幅編制圖件,以4km2網格化數據成圖。提交成果圖件時,可編制小一級比例尺地球化學圖冊。b)1:50000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工作以標準圖幅或多幅聯測圖幅編制圖件,編圖數據為單點原始數據。提交多幅連測全測區成果圖件時,可編制小一級比例尺地球化學圖冊。c)當上述工作的少數區段數據密度達不到成圖要求時,可采用人工方式,以成圖數據單元中心點相鄰的3~6個數據的平均值逐一充填數據后成圖。d)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詳查工作編圖時,在測區內編制同比例尺地球化學圖,編圖數據為單點原始數據。e)剖面性工作以單點原始數據直接編制單元素或多元素曲線剖面圖件,并附同比例尺地質剖面。10.2.1.2地球化學圖等量線間隔等量線勾畫成圖有兩種方式可供選擇:a)累積頻率分級方法:推薦以0.5%、1.2%、2%、3%、4.5%、8%、15%、25%、40%、60%、75%、85%、92%、95.5%、97%、98%、98.8%、99.5%分級間隔對應的含量進行等量線勾繪,可根據工作區數據分布特征進行適當調整,使地球化學圖能客觀反映區內地球化學、地質、礦產分布特征。b)0.1lgC(C的單位為μg/g和ng/g)固定含量間隔方法:具體間隔見表6。當數據為異常含量和等量線過密時,可適當將等量線抽稀為0.2|gC(C的單位為μg/g或ng/g)或更大,使等量線在圖面上的間距不小于0.7mm。部分常量及其他元素分析數據含量區間較小時,可依據數據分布特點,選擇0.05|gC(C的單位為μg/g或10-2)等差或等比間隔,選定的等量線間隔要能較準確反映元素的地球化學分布和異常特點。表6地球化學圖等量線固定間隔值(0.1lgC)圖上標注的真值C(μg/g或ng/g)10.2.1.3色區設置色階分級的選取方式為:以藍色作為低值區,黃色為中間值,紅色為高值區。隨著數據值范圍的增大,色區由深藍→藍→淺藍→淺黃→黃→橘黃→紅→深紅等變化,各色區內不同含量線間隔可在藍、黃、紅主色調間選用過渡色階表示。藍、黃、紅3種主色調及相關過渡色區分布應占相近面積,以保持圖面色階的協調性。10.2.1.4圖框外圖飾中比例尺工作的地球化學圖框外應附直方圖、景觀(或覆蓋物厚度)分區角圖、色階、分析質量參數表、責任表、線型比例尺等。責任表中應有樣品分析單位。直方圖含量坐標一律取對數,其組距可采用0.1lgC(C的單位為μg/g或ng/g或10~2)。為使所有分析數值均可落在組段之內,組端值規定要比獲得的分析值的精確度多保留一位小數,組數原則上分為20個。以地質單元為基礎統計的直方圖,每個直方圖上要標注地質單元名稱(或符號)、樣品數(n)、平均值(X)、標準離差(S)和變異系數(CV)。10.2.2單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圖單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圖編制可選擇以下方法:a)直接用異常下限值勾繪異常,并以含量等級劃分出異常濃度外帶、中帶和內帶。當工作區為單一地質單元或數據基本符合正態分布時,按照全區異常下限值乘以2n得到的含量圈定異常(其中n=0,1,2,3,4,…),以異常的1~2、2~4、4~8倍劃分3個濃度帶。數據級差小的元素可依據實際情況確定濃度分帶值。b)采用異常襯度值勾繪異常。當數據為兩個以上的多個母體分布時,可依多個母體分別統計計算出的襯值,或采用大窗口移動平均的方法求取背景趨勢面,以原點數據除以趨勢面值求得該點c)劃分子區分別統計異常下限勾繪異常。應注意子區間異常的銜接。d)異常圖上均應注明異常編號(如Au-9)、異常圖作圖方法、作圖參數和圖例。10.2.3組合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圖組合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圖是在單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圖的基礎上,根據研究對象(如測區及成礦帶的主要成礦類型、單元素異常特點等)的元素間的相關性及與地質體(礦源)的關系等,選擇3~5個元素編繪成組合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圖。每個元素異常以該元素金屬顏色的線條表示。在元素組中,選擇一個主要元素,用該元素的金屬面色表示,元素濃度由低至高,濃度帶顏色應由淡至濃。10.2.4地球化學綜合異常圖地球化學綜合異常圖是在組合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圖的基礎上,反映幾組元素地球化學異常空間分布規律的綜合性圖件。將空間上密切相伴、同種成因并具有邏輯關系的所有元素異常,歸并為一個綜合異常,用黑色曲線圈閉異常范圍。在綜合異常內,選擇一個主元素異常,用其金屬面色表示,濃度帶顏色依元素顏色的濃淡確定。將主要異常元素組合標于曲線上,或標在綜合異常內。綜合異常元素組合如:Au-Cu-Pb-Zn-As,元素間用短線相連。1:250000地球化學綜合異常編號采用中文“綜合異常”第一個字的拼音首字母“Z”表示,1:50000地球化學綜合異常采用中文“化探”第一個字的拼音首字母“H”10.2.5解釋推斷圖解釋推斷圖為地球化學找礦預測圖,是在分析研究各類地球化學圖和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地質特點,按找礦前景和地質意義編制的圖件。應提出以地球化學異常特征為依據的找礦預測區,應包括進一步優選的靶區。對找礦遠景區、找礦靶區應進行編號和分級分類。10.2.6綜合剖面圖異常查證和大比例尺工作階段,可編制單元素或多元素地球化學剖面圖,以圖面清晰易讀、相互干擾少為原則。綜合剖面圖應附隨地形變化的地質剖面。11異常查證與評價11.1.1區域化探和普查化探異常查證的目的任務復核異常是否存在;進一步確定異常位置;了解異常區地質特征,初步驗證引起異常的淺部地質原提出進一步工作的具體意見。11.1.2詳查化探異常查證的目的任務進一步圈定引起異常的蝕變、礦化體范圍,確定地表或淺部礦化體的分布狀態和規模;對化探異常進11.2異常篩選與排序異常查證之前,應以化探異常的統計參數、元素組合和異常分布特征為主,結合典型礦床地質地球化學找礦模型、地質成礦條件與物探等資料對異常進行篩選與排序;提出異常查證意見和建議。提出查證的異常應是有較大找礦前景的異常,特別是有發現礦集區和中、大型礦床前景的異常。11.3異常分類甲1類異常:已知礦異常,推測可找到新礦床或可擴大遠景儲量的異常;甲2類異常:已知礦異常,可解釋該礦床的存在。乙1類異常:推斷可發現大型礦的異常;乙2類異常:推斷可發現中型礦的異常;乙3類異常:推斷可發現小型礦的異常。三類異常可隨工作的進展發生變化而調整。性質和前景不明的異常。無找礦意義和前景的異常。11.4異常解釋推斷對篩選出的重要異常應進行解釋推斷,主要內容包括:異常的參數和異常分布特征,異常所處的地質地球化學條件分析,與已知礦床地球化學找礦模型相比較,綜合評述找礦前景,提出異常查證意見,11.5異常查證程度異常查證應符合11.1的目的與任務要求,應選擇有重要找礦意義的甲類和乙類異常進行查證。每個1:250000圖幅應查證異常10~15處,異常查證應達到三級查證(踏勘檢查)工作程度;在1:50000普查化探工作區內應查證5~10處,普查化探異常查證應達到二級查證(檢查)工作程度;對明顯具較大資源潛力的礦致異常應實施一級查證(詳查)和工程驗證。11.6異常查證的技術要求11.6.1查證技術要求11.6.1.1區域和普查階段的異常查證要求為:a)對重點異常進行同種方法或不同方法大一級比例尺面積性和剖面性的化探工作(或先對化探單點樣品進行分析),進一步確定異常位置,縮小異常范圍;b)在圈出的異常源區段,進行踏勘性地質觀測,測制不少于3條化探、地質綜合剖面;c)對區域化探異常查證的重點異常或重點地段進行面積性1:50000化探和地質草測,必要時可開展1:10000地球化學詳查。11.6.1.2詳查階段的異常查證技術要求為:a)在可能引起異常的巖(礦)石露頭地段,系統采集面積性或剖面性或有針對性的礦化巖石或土壤樣品,提出工程驗證依據,進行淺部工程驗證,必要時進行深部工程驗證;b)詳查中所有工程驗證工作均應進行系統的巖石測量。11.6.1.3異常查證時,應配備野外現場或駐地快速分析設備。11.6.1.4異常查證的樣品分析質量參照DZ/T0011的要求。11.6.1.5異常查證結束后,應提出進一步工作的建議。11.6.2考核內容全面檢查是否符合本階段的查證要求,其中重點考核:a)初步查明了引起異常的原因;b)對異常的找礦意義和資源前景做出了有依據的評價。11.7異常評價異常評價的主要任務是在研究成礦區帶或工作區地質地球化學規律基礎上,根據地球化學異常和異常系列分布特征與重要異常查證成果,開展礦產資源潛力評價。主要工作內容包括:a)典型礦(床)田地球化學找礦模型收集或建立;b)區域成礦地球化學異常綜合特征與局部異常分布特征分析;c)重要礦種資源潛力分析;d)區域礦產資源遠景預測;e)詳查后的找礦前景預測。11.8異常查證工作報告異常查證工作結束后,應編寫異常查證工作報告,主要內容包括a)工作目的、工作部署和任務完成情況;b)工作方法、工作布置和完成的工作量;c)主要成果(重點異常的查證結果與解釋推斷);d)提出找礦目標和進一步工作的具體意見;e)附元素地球化學圖、地球化學綜合異常圖、地質圖、實際材料圖、推斷解釋圖和進一步工作建議圖等。11.9異常登記異常查證與評價工作完成后,應對圈定的異常逐一進行登記,編制地球化學異常登記卡(參見附錄E)和異常剖析圖,并儲存于數據庫中。12成果報告編寫12.1編寫要求報告編寫應全面收集工作區的地質、礦產、化探、物探、遙感等有關資料。全面分析工作區內地球化學與異常分布特征及異常查證資料,綜合研究元素的分布規律、空間分布以及與地質構造的關系,對引起異常的原因進行推斷解釋,對測區的資源潛力做出評價,對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在基礎地質和生態環境研究方面的應用進行總結分析。12.2編寫提綱簡要介紹工區概況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b)工區自然地理及景觀特點;c)地質簡況;e)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12.2.2工作方法與質量評述工作方法與質量評述應包括野外工作、樣品加工、分析測試、資料整理與異常查證等幾個方面,主要點質量及質量評述等;b)樣品加工方法及質量;c)分析方法及質量評述;d)數據處理與圖件編制;12.2.3地球化學參數特征離差、變異系數等,以及利用統計參數進行的各種分析與研究。12.2.4元素地球化學分布特征主要由元素組合特征、地球化學分區及元素地球化學分布特征組成:a)元素組合特征;b)地球化學分區;12.2.5地球化學分布與地質背景的關系主要討論元素分布與地質背景的相互關系:a)元素地球化學分布與地層的關系;b)元素地球化學分布與侵入巖的關系;c)元素地球化學分布與構造的關系。12.2.6地球化學成礦環境特征分析主要研究分析與測區成礦作用密切相關的元素或組合的區域分布特點及其與地質成礦密切相關的成礦地球化學環境分析。12.2.7綜合地球化學異常區域分布特征對測區內綜合地球化學異常的區域性分布特點及其規律性進行探討,研究區域地質成礦作用及其礦產分布與地球化學異常的關系。主要包括兩項內容,即對重點異常的解釋推斷和對篩選出的異常實施查證:b)主要異常(包括建立已知礦異常找礦模型)的解釋推斷;c)重點異常查證的工作部署、查證結果與評價;d)異常查證的結論與建議。12.2.9找礦遠景區劃分及找礦方向探討主要適用于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和地球化學普查:a)找礦遠景區劃分方法與依據;b)找礦遠景區異常與異常系列分布特征;c)礦床地球化學找礦模型;d)礦產資源遠景預測。12.2.10某些基礎地質問題探討主要適用于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和地球化學普查:a)基礎地質問題的推測與討論;b)生態環境問題探討。12.2.11結論與建議對本報告存在的問題加以總結,并提出相應建議。報告附圖、附件內容應包括以下幾項:a)單元素地球化學圖及異常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福建寧德2024~2025學年高一下冊期末質量檢測數學試題學生卷
- 相聲中的即興表演技巧考核試卷
- 鄉土民俗資源在內陸養殖產業升級中的作用考核試卷
- 農藥廢水處理中吸附材料研究動態考核試卷
- 上海市普陀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五四制)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含答案)
- 絲印印刷品背面油墨凝固問題及處理技巧考核試卷
- 食品安全分子檢測中的免疫分析技術進展分析考核試卷
- 2025年中國PP-R粉碎下角料數據監測報告
- 2025年中國MPEG測試儀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FD管理冊數據監測報告
- 云南錫業職業技術學院《影視劇配音》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遼寧沈陽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全國水務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阿細跳月課件
- 藥品召回管理辦法
- 網絡物流保險行業發展概況及未來五年行業數據趨勢預測
- 2024年山東濟南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物理試卷真題(含答案詳解)
- 初三九年級化學全冊導學案(人教新課標版)
- 校園除草課件
- 成都市2022級(2025屆)高中畢業班摸底測試(零診)數學試卷(含答案)
- 門靜脈血栓的介入治療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