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消防復習》word版_第1頁
《建筑消防復習》word版_第2頁
《建筑消防復習》word版_第3頁
《建筑消防復習》word版_第4頁
《建筑消防復習》word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建筑消防與安防技術復習資料建筑消防部分第一章 概述1、智能建筑系統的組成按其基本功能可分為三大塊:樓宇自動化系統(BAS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辦公自動化系統(OASOffice Automation System)和通信自動化系統(CAS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System),即“3A”系統。智能建筑的核心(SICSystem Integrated Center)是系統集成。 SIC借助綜合布線系統實現對BAS、OAS和CAS 的有機整合,以一體化集成的方式實現對信息、資源和管理服務的共享。綜合布線系統(PDSPremises Dis

2、tribution System或者GCSGeneric Cabling System)可形成標準化的強電和弱電接口,把BAS、OAS、CAS與SIC連接起來。這里,GCS更偏重于弱電布線。有些單位、部門為了宣傳和突出某些功能,提出消防自動化系統(FASFire Automation System)和保安自動化系統(SASSecurity Automation System),形成“5A”系統。后來又提出信息管理自動化系統(MASManagement Automation System),出現了“6A”智能建筑。但按國際慣例,FAS和SAS均置于BAS中,而MAS也屬于CAS的子系統,因此,根

3、據國家標準認為IB一般由SIC、PDS和“3A”系統五部分組成。第二章 建筑火災1、燃燒條件 任何物質的燃燒并不是隨便發生的,而是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燃燒的發生和發展,一般必須具備以下三個必要條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點火源。2、火災的定義 所謂火災,是指在時間或空間上失去控制的燃燒所造成的災害。換句話說,凡是失去控制并對財物和人身造成損害的燃燒現象,都是火災。3、火災的分類A、按燃燒對象分類a. A類火災。普通固體可燃物燃燒而引起的火災。固體物質是火災中最常見的燃燒對象。如木材及木制品、纖維板、膠合板、紙張、紙板、棉花、棉布、服裝、糧食、谷類、豆類、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合成塑料、化工原料、建筑

4、材料、裝飾材料等,種類極其繁雜。b. B類火災。油脂及一切可燃液體燃燒引起的火災。油脂包括原油、汽油、煤油、柴油、重油、動植物油。可燃液體主要有酒精、苯、乙醚、少丙酮等各種有機溶劑。原油罐、汽油罐是B類火災的重點保護對象。c. C類火災。可燃氣體燃燒引起的火災。如煤氣、天然氣、甲烷、氫d.類火災。可燃金屬燃燒引起的火災,如鈉、鉀、鈣、鎂、鋁、鍶等金屬火災。可燃金屬燃燒引起的火災之所以從A類火災中分離出來,單獨作為D類火災,是因為這些金屬燃燒時,燃燒熱很大,為普通燃料的520倍,火焰溫度很高,有的甚至達到3000以上,并且在高溫下金屬性質特別活潑,能與水、二氧化碳、氮、鹵素及含鹵化合物發生化學反

5、應,使常用滅火劑失去作用,必須采用特殊的滅火劑滅火。e.帶電火災。指帶電的電氣設備及其他物體燃燒的火災。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被廣泛利用,帶電火災越來越普遍,目前我國部分消防技術規范對此類火災的控制和撲滅做了相應的規定。4、室內建筑火災的發展室內火災的發展過程可以用室內煙氣的平均溫度隨時間的變化來描述,如圖所示。根據室內火災溫度隨時間的變化特點,可以將火災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火災初起階段(OA段)、火災全面發展階段(AC段)、火災熄滅階段(C點以后)。室內火災溫度時間曲線5、室內建筑火災的蔓延火災蔓延是通過熱的傳播進行的。在起火的建筑物內,火由起火房間轉移到其他房間的過程,主要

6、是靠可燃構件的直接燃燒、熱的傳導、熱輻射和熱的對流進行的。(1)火災在水平方向的蔓延A、未設防火分區導致火災向水平方向蔓延B、火災通過洞、孔蔓延C、火災在吊頂內部空間蔓延D、火災通過可燃的隔墻、吊頂、地毯等蔓延(2)火災在豎直方向上的蔓延在現代建筑物內,有大量的電梯、樓梯、設備、垃圾等豎井,這些豎井往往貫穿整個建筑,若未作周密完善的防火設計,一旦發生火災,就可以蔓延到建筑物的任意一層。A、火災通過樓梯間蔓延B、火災通過電梯井蔓延C、火災通過其他豎井蔓延建筑中的通風豎井、管道井、電纜井、垃圾井也是高層建筑火災蔓延的主要途徑。(3)火災通過空調系統管道蔓延(4)火災由窗口蔓延6、建筑設計防火措施建

7、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和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GB50045-95)等規范規定了建筑設計防火應采用的技術措施,其按工種概括起來有以下四大方面:(1)建筑防火;(2)消防給水、滅火系統;(3)采暖、通風和空調系統防火,防排煙系統;(4)電氣防火,火災自動報警控制系統等。第三章 建筑耐火等級1、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45-95(2005年版)高層建筑應根據其使用性質、火災危險性、疏散和撲救難度等進行分類。并應符合下表的規定。2、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16-2006適用于下列新建、擴建和改建的建筑:(1)9層及9層以下的居住建筑(包括設置商業服務網點的居

8、住建筑);(2)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m的公共建筑;(3)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單層公共建筑;(4)地下、半地下建筑(包括建筑附屬的地下室、半地下室);(5)廠房;(6)倉庫;(7)甲、乙、丙類液體儲罐(區);(8)可燃、助燃氣體儲罐(區);(9)可燃材料堆場;(10)城市交通隧道。3、建筑構件的燃燒性能建筑物是由建筑構件組成的,諸如基礎、墻壁、柱、梁、樓板、屋頂、樓梯等。建筑構件的燃燒性能,是由制成建筑構件的材料的燃燒性能確定的,不同燃燒性能的建筑材料制成建筑構件后,其燃燒性能大致可分為不燃燒體、難燃燒體、燃燒體三類。4、耐火極限的概念對任一建筑構件按照溫度時間標準曲線進行耐火試驗,從受到火的作

9、用時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壞或失去隔火作用時止的這段時間稱為耐火極限,用小時(h)表示。5、防火分區的概念所謂防火分區是指采用防火分隔措施劃分出的、能在一定時間內防止火災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區域(空間單元)。在建筑物內采用劃分防火分區這一措施,可以在建筑物一旦發生火災時,有效地把火勢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減少火災損失,同時可以為人員安全疏散、消防撲救提供有利條件。防火分區,按照防止火災向防火分區以外擴大蔓延的功能可分為兩類:其一是豎向防火分區,用以防止多層或高層建筑層與層之間豎向發生火災蔓延;其二是水平防火分區,用以防止火災在水平方向擴大蔓延。豎向防火分區是指用耐火性能較好的樓板

10、及窗間墻(含窗下墻),在建筑物的垂直方向對每個樓層進行的防火分隔。水平防火分區是指用防火墻或防火門、防火卷簾等防火分隔物將各樓層在水平方向分隔出的防火區域。它可以阻止火災在樓層的水平方向蔓延。防火分區應用防火墻分隔。如確有困難時,可采用防火卷簾加冷卻水幕或閉式噴水系統,或采用防火分隔水幕分隔。6、防煙分區 防煙分區是為有利于建筑物內人員安全疏散與有組織排煙,而采取的技術措施。憑借防煙分區,使煙氣集中于設定空間,通過排煙設施將煙氣排至室外。防煙分區范圍是指以屋頂擋煙隔板、擋煙垂壁或從頂棚向下突出不小于500mm的梁為界,從地板到頂棚或吊頂之間的規定空間。大量資料表明,火災現場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是

11、煙害所致。發生火災時,首要任務是把火場上產生的高溫煙氣控制在一定的區域之內,并迅速排出室外。為此,在設定條件下,必須劃分防煙分區。設置防煙分區主要是保證在一定時間內,使火場上產生的高溫煙氣不致隨意擴散,并進而加以排除,從而達到有利人員安全疏散、控制火勢蔓延和減小火災損失的目的。7、防煙分區的設置原則設置防煙分區時,如果面積過大,會使煙氣波及面積擴大,增加受災面,不利安全疏散和撲救;如果面積過小,不僅影響使用,還會提高工程造價。防煙分區不應跨越防火分區。對有特殊用途的場所,如地下室、防煙樓梯間、消防電梯、避難層(間)等,應單獨劃分防煙分區。防煙分區一般不應跨越樓層,如一層面積過小,允許包括一個以

12、上的樓層,但以不超過三層為宜。8、防火分隔設施 防火分隔設施是指能在一定時間內阻止火勢蔓延,且能把建筑內部空間分隔成若干較小防火空間的物體。常用的防火分隔設施有防火門、防火窗、防火卷簾、防火水幕帶、防火閥和排煙防火閥等。9、防火門防火門由門框、門扇、控制設備和附件等組成。按其所用的材料可分為鋼質防火門、木質防火門和復合材料防火門;按耐火極限可分為甲級防火門、乙級防火門和丙級防火門。甲級防火門:耐火極限不低于1.2h。乙級防火門:耐火極限不低于0.9h。丙級防火門:耐火極限不低于0.6h。防火門開啟方向應與疏散方向一致,以便緊急疏散后門能自動關閉,防止火災的蔓延。10、防火卷簾防火卷簾是指在一定

13、時間內,連同框架能滿足耐火穩定性和耐火完整性要求的卷簾。防火卷簾是一種活動的防火分隔設施,平時卷起放在門窗上口的轉軸箱中,起火時將其放開展開,用以阻止火勢從門窗洞口蔓延。11、防火閥防火閥是指在一定時間內能滿足耐火穩定性和耐火完整性要求,用于通風、空調管道內阻火的活動式封閉裝置。防火閥安裝在通風、空調系統的送、回風管上,平時處于開啟狀態,火災時當管道內氣體溫度達到70時關閉,在一定時間內能滿足耐火穩定性和耐火完整性要求,起隔煙阻火作用。防火閥可手動關閉,也可與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聯動自動關閉,但均須人工手動復位。不管自動關閉還是手動關閉,均應能在消防控制室接到防火閥動作的反饋信號。12、排煙防火閥

14、排煙防火閥是安裝在排煙系統管道上,在一定時間內能滿足耐火穩定性和耐火完整性要求,并起阻火隔煙作用的閥門。排煙防火閥的組成、形狀和工作原理與防火閥相似,其不同之處主要是安裝管道和動作溫度不同,防火閥安裝在通風、空調系統的管道上,動作溫度宜為70,而排煙防火閥安裝在排煙系統的管道上,動作溫度為280。排煙防火閥具有手動、自動功能。發生火災后,可自動或手動打開排煙防火閥,進行排煙,當排煙系統中的煙氣溫度達到或超過280時,閥門自動關閉,有效防止了火災向其他部位的蔓延擴大。排煙風機應保證在280時仍能連續工作30min。第四章 消防給水系統1、氣壓給水方式 利用密閉壓力罐內的壓縮空氣,將罐中的水送到用

15、水點的一種增壓供水方式。密閉壓力罐是一種增壓裝置,相當于屋頂水箱或水塔,可以調節和貯存水量并保持所需水壓。 1-水泵;2-止回閥;3-氣壓水罐;4-壓力信號器;5-液位信號器;6-控制器;7-補氣裝置;8-排氣閥;9-安全閥;10-閥門補氣式供水設備:利用密封罐內空氣的可壓縮性,調節輸水的給水裝置,其作用相當于高位水箱或水塔,由氣壓罐內壓力變化自動控制水泵的工作,當罐內空氣壓力不足時,能夠自動補氣增壓。2、變頻調速恒壓給水方式 系統由貯水池、變頻器、控制器、調速泵等組成。恒壓變頻供水設備保持出水壓力不變,采用專用單片機或PLC可編程控制變頻器的頻率輸出,用電機變頻調速,通過恒壓控制器接收給水系

16、統內壓力信號,經分析運算后,輸出信號控制水泵轉速,始終保持水泵出水壓力不變,達到恒壓變流量的目的。一般不使用壓力罐。 3、消火栓系統組成及工作原理消火栓設備(水槍、水龍帶、消火栓)、消防管道、消防水池和水箱、水泵結合器、消防水泵、水源等。工作原理:4、水泵接合器水泵接合器是連接消防車向室內消防給水系統加壓供水的裝置,一端有消防給水管網水平干管引出,另一端設于消防車易于接近的地方。5、離心式水泵(a)構造 泵體(葉輪、泵殼、泵軸等)、電機、管路(吸水管、壓水管)、附件(壓力表、閥門等)(b)工作原理啟動前泵殼及吸水管內充滿水,驅動電機,使葉輪和水高速旋轉,水受到離心力的作用被甩出,由泵殼匯入壓水

17、管,葉輪中心形成真空,吸水池的水在大氣壓作用下被吸入泵殼,又被甩出,如此形成連續的水流輸送。能量傳遞和轉換的過程: 電能機械能壓能、動能。 6、看懂消火栓水泵控制電路 第五章 自動噴水滅火系統1、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分類2、噴頭的公稱動作溫度和色標公稱動作溫度最高環境溫度玻璃球充滿顏色5727橙6838紅7949黃9363綠141111蘭182152紫最常用的是68噴頭3、自動噴水滅火系統主要組件噴頭、報警閥裝置、水流指示器、信號閥、末端試水裝置4、濕式報警閥裝置結構及工作原理結構:濕式報警閥、水力警鈴、壓力開關、延遲器工作原理:濕式報警閥裝置長期處于伺應狀態,系統側充滿工作壓力的水,自動噴水滅火

18、系統控制區內發生火警時,系統管網上的閉式灑水噴頭中的熱敏感元件受熱爆破自動噴水,濕式報警閥系統側壓力下降,在壓差的作用下,閥瓣自動開啟,供水側的水流入系統側對管網進補水,整個管網處于自動噴水滅火狀態。同時,少部份水通過座圈上的小孔流向延遲器和水力警鈴,在一定壓力和流量的情況下,水力警鈴發出報警聲響,壓力開關將壓力信號轉換成電信號,啟動消防水泵和輔助滅火設備進行補水滅火,裝有水流指示器的管網也隨之動作,輸出電信號,使系統控制終端及時發現火災發生的區域,達到自動噴水滅火和報警的目的。5、濕式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基本組成及工作原理濕式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能廣泛應用于環境溫度不低于4、不高于70的建筑物或場

19、所。基本組成:濕式系統由閉式灑水噴頭、水流指示器、濕式報警閥組以及管道及供水設施等組成,而且管道內始終充滿壓力水。工作原理:當火災發生時,火源周圍環境溫度上升,導致火源上方的噴頭開啟、出水,管網壓力下降,報警閥閥后壓力下降致使閥板開啟,接通管網和水源,供水滅火。同時,部分水由閥座上的凹形槽經報警閥的信號管,帶動水力警鈴發出報警信號。如果管網中設有水流指示器,水流指示器感應到水流流動,也可發出電信號指示火災區域。如果管網中設有壓力開關,當管網水壓下降到一定值時,也可發出電信號,消防控制室接到信號后,啟動水泵供水。6、干式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基本組成及工作原理干式系統適用于環境溫度低于4和高于70的

20、建筑物和場所。基本組成:干式系統主要由閉式噴頭、管網、干式報警閥、充氣設備、報警裝置和供水設備組成。工作原理:干式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在發生火災時,火源處溫度上升,使火源上方噴頭開啟,首先排出管網中的壓縮空氣,于是報警閥后管網壓力下降,干式報警閥閥前的壓力大于閥后壓力,干式報警閥開啟,水流向配水管網,并通過已開啟的噴頭噴水滅火。干式系統平時報警閥上下閥板壓力保持平衡,當系統管網有輕微漏氣時,由空氣壓縮機進行補氣,安裝在供氣管道上的壓力開關監視系統管網的氣壓變化狀況。規范要求,干式系統配水管道應設快速排氣閥,故干式報警閥組探測的噴頭總數不宜超過500只。7、預作用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基本組成及工作原

21、理基本組成:預作用自動噴水滅火系統適用于不允許有水漬損失或系統誤動作及寒冷環境的建筑。預作用自動噴水滅火系統主要由閉式噴頭、管網系統、預作用閥、充氣設備、供水設備、火災探測報警系統等組成。工作原理:利用有壓氣體作為系統啟動介質的干式系統、預作用系統,其配水管道內的氣壓值,應根據報警閥的技術性能確定;利用有壓氣體檢測管道是否嚴密的預作用系統,其壓力不宜小于0.03MPa,且不宜大于0.05MPa。火災時,由火災探測系統自動開啟預作用閥,使管道充水呈臨時濕式系統。以后的工作情況和濕式系統一樣。第六章 氣體滅火系統1、氣體滅火系統的類型 根據所使用的滅火劑,氣體滅火系統可歸納為四類。(1)鹵代烷13

22、01滅火劑;(2)鹵代烷1211滅火系統;(3)二氧化碳滅火系統;(4)鹵代烷替代系統。2、氣體滅火系統的應用在選擇使用氣體滅火系統時要注意,有些火災適宜用氣體滅火系統撲救,如液體和氣體火災、固體物質的表面火災、電氣設備火災等;而有些火災不宜用氣體滅火系統撲救,如本身能供氧物質(像炸藥)的火災、金屬火災、有機過氧化物火災、固體的深位火災等。氣體滅火系統最大的優點是滅火劑清潔,滅火后不會對保護對象產生危害,對于那些比較重要需要消防保護但又怕滅火劑污染的場合特別合適。常用的具體場合有:大、中型電子計算機房、圖書館的珍藏室、中央及省市級文物資料檔案室、廣播電視發射塔樓內的重要設備室、程控交換機房、國

23、家及省級有關調度指揮中心的通信機房和控制室等。3、氣體滅火系統的基本組成及工作過程基本組成:由儲存裝置、啟動分配裝置、輸送釋放裝置、監控裝置等設施組成。工作過程:防護區一旦發生火災,首先火災探測器報警,消防控制中心接到火災信號后,啟動聯動裝置(關閉開口、停止空調等),延時約30s后,打開啟動氣瓶的瓶頭閥,利用氣瓶中的高壓氮氣將滅火劑儲存容器上的容器閥打開,滅火劑經管道輸送到噴頭噴出實施滅火。這中間的延時是考慮防護區內人員的疏散。通過壓力開關監測系統是否正常工作,若啟動指令發出,而壓力開關的信號遲遲不返回,說明系統故障,值班人員聽到事故報警,應盡快實施人工啟動。第七章 防煙排煙系統1、防煙分區的

24、作用防煙分區是為有利于建筑物內人員安全疏散與有組織排煙,而采取的技術措施。憑借防煙分區,使煙氣集中于設定空間,通過排煙設施將煙氣排至室外。防煙分區范圍是指以屋頂擋煙隔板、擋煙垂壁或從頂棚向下突出不小于500mm的梁為界,從地板到頂棚或吊頂之間的規定空間。大量資料表明,火災現場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是煙害所致。發生火災時,首要任務是把火場上產生的高溫煙氣控制在一定的區域之內,并迅速排出室外。為此,在設定條件下,必須劃分防煙分區。設置防煙分區主要是保證在一定時間內,使火場上產生的高溫煙氣不致隨意擴散,并進而加以排除,從而達到有利人員安全疏散、控制火勢蔓延和減小火災損失的目的。2、送風排煙主要組件送風排

25、煙系統包括風機、管道、閥門、送風口、排煙口及風機、閥門與送風口或排煙口的聯動裝置等。3、離心式風機結構及工作原理結構:主要由葉輪、機殼、軸、軸承座、進風口、排氣口、傳動件及電動機等組成。工作原理:當葉輪在機殼中旋轉時,葉輪葉片間隙中的氣體被帶動旋轉而獲得離心力,氣體由于離心力作用被徑向地甩向機殼的周緣,并產生一定的正壓力,由蝸殼形機殼匯集沿切向引至排氣口排出;葉輪中則由于氣體被甩離而形成了負壓,氣體因而源源不斷地由進風口軸向地被吸入,從而形成了氣體被連續地吸入、加壓、排出的流動過程。在離心式風機中,實現了電能轉換為機械能,然后再轉換為氣體的壓能的過程。4、讀懂送排煙風機控制電路第八章 火災自動

26、報警系統1、點型離子感煙探測器的工作原理2、點型光電感煙探測器的工作原理光電感煙火災探測器根據煙霧粒子對光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可分為減光式和散射光式兩種類型。 減光式光電感煙火災探測器 散射光式光電感煙火災探測器3、線型感煙火災探測器的工作原理(1)紅外光束感煙火災探測器(2)激光感煙火災探測器4、感溫火災探測器的的分類及工作原理感溫火災探測器使用的敏感元件主要有熱敏電阻、熱電偶、雙金屬片、易熔金屬、膜盒和半導體材料等。感溫火災探測器按其感溫效果和結構形式可分為點型和線型兩類。點型又分為定溫、差溫、差定溫三種,而線型分為纜式定溫和空氣管式差溫兩種。工作原理:5、感光火災探測器的工作原理6、火災報

27、警控制器的基本功能報警控制器的基本功能有以下八種:(1) 主備電源:火災報警控制器的電源應由主電源和備用電源互補的兩部分組成。主電源為220 V交流市電,備用電源選用可充放電反復使用的各種蓄電池。當主電網有電時,控制器自動利用主電網供電,同時對電池充電。當主電網斷電時,控制器會自動切換改用電池供電,以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行。(2) 火災報警:當火災探測器、手動報警按鈕或其他火災報警信號單元發出火災報警信號時,控制器能迅速、準確地接收、處理,進行火災聲光報警,指出具體火警部位和時間。(3) 故障報警:系統在正常運行時,控制器能對現場所有的設備及控制器自身進行監視,如有故障發生立即報警,并指示具體故障

28、部位。(4) 時鐘單元功能:控制器本身提供一個工作時鐘,用于對工作狀態提供監視參考。(5) 火災報警記憶功能:當控制器收到探測器火災報警信號時,能保持并記憶,不隨報警信號源的消失而消失。同時也能繼續接收、處理其他火災報警信號。(6) 火警優先:在系統出現故障的情況下出現火警,報警器能由報故障自動轉變為報火警,而當火警被清除后又自動恢復報原有故障。 (7) 調顯火警:當火災報警時,數碼管顯示首次火警地址,通過鍵盤操作可調顯其他的火警地址。(8) 輸出控制功能:火災報警控制器具有最少一對以上的輸出控制觸點,用于火災報警時的聯動控制。7、火災報警控制器按用途分類(1)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它是能夠直接

29、接收火災探測器或中繼器,處理各種報警信息,它是組成自動報警系統最常用的設備之一。(2)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一般與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或相當于區域報警控制器相連,處理區域級火災報警控制器送來的報警信號,常使用在較大型系統中。(3)通用火災報警控制器:兼有區域、集中兩級火災報警控制器的雙重特點。通過設置和修改某些參數(可以是硬件或軟件方面),既可連接探測器作區域級使用,又可連接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作集中級使用。8、火災報警控制器按結構型式分類(1)臺式火災報警控制器。其連接火災探測器回路較多,聯動控制較復雜,操作使用方便,一般常見于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2)柜式火災報警控制器。與臺式火災報警控制器基本

30、相同,內部電路構造設計成插板組合式易于功能擴展。(3)壁掛式火災報警控制器。其連接火災探測器回路數相應少一些,控制功能較簡單。般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常采用這種結構。9、火災報警控制器按系統連線形式分類(1)多線制火災報警控制器。其火災探測器與火災報警控制器的連接采用硬線一一對應方式,每個火災探測器至少有一根線與火災報警控制器連接。因此,多線制火災報警控制器連線較多,僅適用于小型火災自動報警系統。(2)總線制火災報警控制器。其火災探測器與火災報警控制器間采用總線方式連接。所有火災探測器均并聯或串聯在總線上,且一般總線數量為24根。具有安裝、調試、使用方便,造價較低的特點,適用于大型火災自動報警系統

31、。10、火災自動報警系統保護對象的級別劃分火災自動報警系統保護的對象應根據其使用性質、火災危險性、疏散和撲救難度等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并符合下表的規定。11、報警區域的劃分報警區域應根據防火分區或樓層劃分。一個報警區域宜由一個或同層相鄰幾個防火分區組成。12、火災探測器的選擇一般規定火災探測器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要求:(1)對火災初期有陰燃階段,產生大量的煙和少量的熱,很少或沒有火焰輻射的場所,應選擇感煙探測器。(2)對火災發展迅速,可產生大量熱、煙和火焰輻射的場所,可選擇感溫探測器、感煙探測器、火焰探測器或其組合。(3)對火災發展迅速,有強烈的火焰輻射和少量的煙、熱的場所,應選擇火焰探測器。

32、(4)對火災形成特征不可預料的場所,可根據模擬試驗的結果選擇探測器。(5)對使用、生產或聚集可燃氣體或可燃液體蒸氣的場所,應選擇可燃氣體探測器。13、根據房間高度選擇探測器試驗說明,火災探測器的類型與房間高度有很大關系。對不同高度的房間,可按表要求選擇。房間高度 h/m感煙探測器感溫探測器火焰探測器一級二級三級12h20不合適不合適不合適不合適合適8h12合適不合適不合適不合適合適6h8合適合適不合適不合適合適4h6合適合適合適不合適合適h4合適合適合適合適合適14、下列場所宜選擇點型感煙探測器:(1)飯店、旅館、教學樓、辦公樓的廳堂、臥室、辦公室等;(2)電子計算機房、通訊機房、電影或電視放

33、映室等;(3)樓梯、走道、電梯機房等;(4)書庫、檔案庫等;(5)有電氣火災危險的場所。15、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場所,不宜選擇光電感煙探測器:(1)可能產生黑煙;(2)有大量粉塵、水霧滯留;(3)可能產生蒸汽和油霧;(4)在正常情況下有煙滯留。16、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場所,宜選擇感溫探測器:(1)相對濕度經常大于95%;(2)無煙火災;(3)有大量粉塵;(4)在正常情況下有煙和蒸氣滯留;(5)廚房、鍋爐房、發電機房、烘干車間等;(6) 吸煙室等;(7) 其他不宜安裝感煙探測器的廳堂和公共場所。17、可能產生陰燃火或發生火災不及時報警將造成重大損失的場所,不宜選擇感溫探測器;溫度在0以下的場所,

34、不宜選擇定溫探測器;溫度變化較大的場所,不宜選擇差溫探測器。18、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場所,不宜選擇火焰探測器:(1)可能發生無煙焰火災;(2)在火焰出現前有濃煙擴散;(3)探測器的鏡頭易被污染;(4)探測器的“視線”易被遮擋;(5)探測器易受陽光或其他光源直接或間接照射;(6)在正常情況下有明火作業以及X射線、弧光等影響。19、下列場所宜選擇可燃氣體探測器:(1)使用管道煤氣或天燃氣的場所;(2)煤氣站和煤氣表房以及存儲液化石油氣罐的場所;(3)其他散發可燃氣體和可燃蒸汽的場所;(4)有可能產生一氧化碳氣體的場所,宜選擇一氧化碳氣體探測器。20、線型火災探測器的選擇(1)無遮擋大空間或有特殊要

35、求的場所,宜選擇紅外光束感煙探測器;大型庫房、博物館、檔案館、飛機庫等經常是無遮擋大空間的情形,發電廠、變配電站、古建筑、文物保護建筑的廳堂館所,有時也適合安裝這種類型探測器。(2)下列場所或部位,宜選擇纜式線型定溫探測器: 電纜隧道、電纜豎井、電纜夾層、電纜橋架等;配電裝置、開關設備、變壓器等;各種皮帶輸送裝置; 控制室、計算機室的悶頂內、地板下及重要設施隱蔽處等;其他環境惡劣不適合點型探測器安裝的危險場所。21、裝有聯動裝置、自動滅火系統以及用單一探測器不能有效確認火災的場合,宜采用感煙探測器、感溫探測器、火焰探測器、(同類型或不同類型)的組合。22、點型火災探測器的設置數量和布置(1)探

36、測區域內的每個房間至少應設置一只火災探測器。(2)感煙探測器、感溫探測器的保護面積和保護半徑,應按表確定。火焰探測器的種類地面面積S(m2)房間高度(h)(m)一只探測器的保護面積A和保護半徑R房間坡度15153030A (m2) R(m) A(m2) R(m) A(m2) R(m) 感煙探測器S80h12806.7807.2808.0S806h12806.71008.01209.9h6605.8807.21009.0感溫探測器S30h8304.4304.9305.5S30h8203.6304.9406.3(3) 感煙探測器、感溫探測器的安裝間距,應根據探測器的保護面積A和保護半徑R確定,并不

37、應超過本規范附錄A探測器安裝間距的極限曲線D1D11(含D9)所規定的范圍。 (4)一個探測區域內所需設置的探測器數量,不應小于下式的計算值:式中:N探測器數量(只),N應取整數;S該探測區域面積();A探測器的保護面積();K修正系數,特級保護對象宜取0.70.8,一級保護對象宜取0.80.9,二級保護對象宜取0.91.0。(5)在有梁的頂棚上設置感煙探測器、感溫探測器時,應符合下列規定:A. 當梁凸出頂棚的高度小于200 mm時,可不計梁對探測器保護面積的影響。B. 當梁凸出頂棚的高度為200600 mm時,應按圖確定不同高度的梁對探測器設置的影響。不同高度的梁對探測器設置的影響C. 當梁

38、凸出頂棚的高度超過600 mm時,被梁隔斷的每個梁間區域至少應設置一只探測器。D. 當被梁隔斷的區域面積超過一只探測器的保護面積時,被隔斷的區域應按公式計算探測器數量。E. 當梁間凈距小于1 m時,可不計梁對探測器保護面積的影響。(6)在寬度小于3 m的內走道頂棚上設置探測器時,宜居中布置。感溫探測器的安裝間距不應超過10 m,感煙探測器的安裝間距不應超過15 m,探測器至端墻的距離不應大于探測器安裝間距的一半。(7) 探測器至墻壁、梁邊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0.5 m。(8)探測器周圍0.5 m內不應有遮擋物。(9)房間被書架、設備或隔斷等分隔,其頂部至頂棚或梁的距離小于房間凈高的時,每個被隔開

39、的部分至少應安裝一只探測器。(10)探測器至空調送風口邊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5 m,并宜接近回風口安裝,探測器至多孔送風頂棚孔口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0.5 m。(11)當屋頂有熱屏障時,感煙探測器下表面至頂棚或屋頂的距離應符合表的規定。探測器的安裝高度h(m)感煙探測器下表面至頂棚或屋頂的距離d(mm)頂棚或屋頂坡度15153030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h6302002003003005006h8702502504004006008h1010030030050050070010h12150350350600600800(12)鋸齒型屋頂和坡度大于15的人字型屋頂,應在每個屋脊處設置一排探測器

40、,探測器下表面至屋頂最高處的距離應符合表的規定。(12)探測器宜水平安裝。當傾斜安裝時,傾斜角不應大于45。 (13)在電梯井、升降機井設置探測器時,其位置宜在井道上方的機房頂棚上。23、線型火災探測器的設置(1)紅外光束感煙探測器的光束軸線至頂棚的垂直距離宜為0.31.0m,距地高度不宜超過20m。(2)相鄰兩組紅外光束感煙探測器的水平距離不應大于14m。探測器至側墻水平距離不應大于7m,且不應小于0.5m。探測器的發射器和接收器之間的距離不宜超過100m。(3)纜式線型定溫探測器在電纜橋架或支架上設置時,宜采用接觸式布置;在各種皮帶輸送裝置上設置時,宜設置在裝置的過熱點附近。24、手動火災

41、報警按鈕的設置(1)每個防火分區應至少設置一個手動火災報警按鈕。從一個防火分區內的任何位置到最鄰近的一個手動火災報警按鈕的距離,不應大于30m。手動火災報警按鈕宜設置在公共活動場所的出入口處。(2)手動火災報警按鈕應設置在明顯的和便于操作的部位。當安裝在墻上時,其底邊距地高度宜為1.31.5m,且應有明顯的標志。25、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布線的一般規定(1)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傳輸線路和50V以下供電控制線路,應采用電壓等級不低于交流250V的銅芯絕緣導線或銅芯電纜。采用交流220/380V的供電和控制線路應采用電壓等級不低于交流500V的銅芯絕緣導線或銅芯電纜。(2)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傳輸線路的

42、線芯截面選擇,除應滿足自動報警裝置技術條件的要求外,還應滿足機械強度的要求。銅芯絕緣導線、銅芯電纜線芯的最小截面面積不應小于下表的規定。序號類別線芯的最小截面面積(mm2)1穿管敷設的絕緣導線1.002線槽內敷設的絕緣導線0.753多芯電纜0.5026、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室內布線要求(1)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傳輸線路應采用穿金屬管、經阻燃處理的硬質塑料管或封閉式線槽保護方式布線。(2) 消防控制、通信和警報線路采用暗敷設時,宜采用金屬管或經阻燃處理的硬質塑料管保護,并應敷設在不燃燒體的結構層內,且保護層厚度不宜小于30 mm。當采用明敷設時,應采用金屬管或金屬線槽保護,并應在金屬管或金屬線槽上采

43、取防火保護措施。采用經阻燃處理的電纜時,可不穿金屬管保護,但應敷設在電纜豎井或吊頂內有防火保護措施的封閉式線槽內。(3)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用的電纜豎井宜與電力、照明用的低壓配電線路電纜豎井分別設置。如受條件限制必須合用時,兩種電纜應分別布置在豎井的兩側。(4) 從接線盒、線槽等處引到探測器底座盒、控制設備盒、揚聲器箱的線路均應加金屬軟管保護。(5) 火災探測器的傳輸線路宜選擇不同顏色的絕緣導線或電纜。正極“+”線應為紅色,負極“-”線應為藍色。同一工程中相同用途導線的顏色應一致,接線端子應有標號。(6) 接線端子箱內的端子宜選擇壓接或帶錫焊接點的端子板,其接線端子上應有相應的標號。(7) 火災

44、自動報警系統的傳輸網絡不應與其他系統的傳輸網絡合用。27、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構成a.報警控制系統主機;b. 操作終端和顯示終端;c. 打印設備(自動記錄報警,故障及各相關消防設備的動作狀態);d. 彩色圖形顯示終端;e. 帶備用蓄電池的電源裝置;f. 火災探測器 g. 手動報警器(破玻璃按鈕、人工報警);h. 消防廣播;i. 疏散警鈴;j. 輸入、輸出監控模塊或中繼器(用于監控所有消防關聯的設施);k. 消防專用通信電話;l. 區域報警裝置(區域火災顯示裝置);m. 其他有關設施。28、區域報警系統A.區域報警系統原理框圖 B.區域報警系統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a.區域報警系統,宜用于二級保

45、護對象。 b.一個報警區域宜設置一臺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或一臺火災報警控制器,系統中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或火災報警控制器不應超過兩臺。c.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或火災報警控制器應設置在有人值班的房間或場所。d.系統中可設置消防聯動控制設備。e.當用一臺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或一臺火災報警控制器警戒多個樓層時,應在每個樓層的樓梯口或消防電梯前室等明顯部位,設置識別著火樓層的燈光顯示裝置。f.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或火災報警控制器安裝在墻上時,其底邊距地面高度宜為1.31.5m,其靠近門軸的側面距墻不應小于0.5m,正面操作距離不應小于1.2m。29、集中報警系統A.集中報警系統方框圖 B. 集中報警系統的設計,

46、應符合下列要求: a. 集中報警系統宜用于一級和二級保護對象。b.系統中應設置一臺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和兩臺及以上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或設置一臺火災報警控制器和兩臺及以上區域顯示器。c.系統中應設置消防聯動控制設備。d.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或火災報警控制器,應能顯示火災報警部位信號和控制信號,亦可進行聯動控制。e.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或火災報警控制器,應設置在有專人值班的消防控制室或值班室內。f.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或火災報警控制器,消防聯動控制設備等在消防控制室或值班室內的布置,應符合規范的規定。30、控制中心報警系統A.控制中心報警系統方框圖 B. 控制中心報警系統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控制中

47、心報警系統宜用于特級和一級保護對象。a.系統中至少應設置一臺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一臺專用消防聯動控制設備和兩臺及以上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或至少設置一臺火災報警控制器、一臺消防聯動控制設備和兩臺及以上區域顯示器。b.系統應能集中顯示火災報警部位信號和聯動控制狀態信號。c.系統中設置的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或火災報警控制器和消防聯動控制設備在消防控制室內的布置,應符合規范的規定。31、消防聯動控制設計要求(1)當消防聯動控制設備的控制信號和火災探測器的報警信號在同一總線回路上傳輸時,其傳輸總線的敷設應符合規范規定。(2)消防水泵、防煙和排煙風機的控制設備當采用總線編碼模塊控制時,還應在消防控制室設置手

48、動直接控制裝置。(3)設置在消防控制室以外的消防聯動控制設備的動作狀態信號,均應在消防控制室顯示。32、火災應急廣播(1)控制中心報警系統應設置火災應急廣播,集中報警系統宜設置火災應急廣播。(2)火災應急廣播揚聲器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民用建筑內揚聲器應設置在走道和大廳等公共場所,每個揚聲器的額定功率不應小于3 W,其數量應能保證從一個防火分區的任何部位到最近一個揚聲器的距離不大于25m。走道內最后一個揚聲器至走道末端的距離不應大于12.5m。在環境噪聲大于60dB的場所設置的揚聲器,在其播放范圍內最遠點的播放聲壓級應高于背景噪聲15 dB。客房設置專用揚聲器時,其功率不宜小于1.0 W。(

49、3)火災應急廣播與公共廣播合用時,應符合下列要求: 火災時應能在消防控制室將火災疏散層的揚聲器和公共廣播擴音機強制轉入火災應急廣播狀態。消防控制室應能監控用于火災應急廣播時的擴音機的工作狀態,并應具有遙控開啟擴音機和采用傳聲器播音的功能。 床頭控制柜內設有服務性音樂廣播揚聲器時,應有火災應急廣播功能。 應設置火災應急廣播備用擴音機,其容量不應小于火災時需同時廣播的范圍內火災應急廣播揚聲器最大容量總和的1.5倍。33、火災報警裝置(1)未設置火災應急廣播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應設置火災警報裝置。(2)每個防火分區至少應設一個火災警報裝置,其位置宜設在各樓層走道靠近樓梯出口處。警報裝置宜采用手動或自

50、動控制方式。(3)在環境噪聲大于60dB的場所設置火災警報裝置時,其聲警報器的聲壓級應高于背景噪聲15dB。34、消防專用電話(1)消防專用電話網絡應為獨立的消防通信系統。(2)消防控制室應設置消防專用電話總機,且宜選擇共電式電話總機或對講通信電話設備。(3)電話分機或電話塞孔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下列部位應設置消防專用電話分機:a.消防水泵房、備用發電機房、配變電室、主要通風和空調機房、排煙機房、消防電梯機房及其他與消防聯動控制有關的且經常有人值班的機房。b.滅火控制系統操作裝置處或控制室。c.企業消防站、消防值班室、總調度室。 設有手動火災報警按鈕、消火栓按鈕等處宜設置電話塞孔。電話塞孔

51、在墻上安裝時,其底邊距地面高度宜為1.31.5m。 特級保護對象的各避難層應每隔20m設置一個消防專用電話分機或電話塞孔。(4)消防控制室、消防值班室或企業消防站等處,應設置可直接報警的外線電話。35、系統接地(1)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值應符合下列要求:a.采用專用接地裝置時,接地電阻值不應大于4;b.采用共用接地裝置時,接地電阻值不應大于1。(2)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應設專用接地干線,并應在消防控制室設置專用接地板。專用接地干線應從消防控制室專用接地板引至接地體。(3)專用接地干線應采用銅芯絕緣導線,其線芯截面面積不應小于25。專用接地干線宜穿硬質塑料管埋設至接地體。(4)由消防控

52、制室接地板引至各消防電子設備的專用接地線應選用銅芯絕緣導線,其線芯截面面積不應小于4。(5)消防電子設備凡采用交流供電時,設備金屬外殼和金屬支架等應作保護接地,接地線應與電氣保護接地干線(PE線)相連接。36、消防控制室和消防聯動控制一般規定(1)消防控制設備應由下列部分或全部控制裝置組成:a.火災報警控制器;b.自動滅火系統的控制裝置;c.室內消火栓系統的控制裝置;d.防煙、排煙系統及空調通風系統的控制裝置;e.常開防火門、防火卷簾的控制裝置;f.電梯回降控制裝置;g.火災應急廣播的控制裝置;h.火災警報裝置的控制裝置;i.火災應急照明與疏散指示標志的控制裝置。(2)消防控制設備的控制方式應根據建筑的形式、工程規模、管理體制及功能要求綜合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a.單體建筑宜集中控制;b.大型建筑群宜采用分散與集中相結合控制。(3)消防控制設備的控制電源及信號回路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