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的導游詞_第1頁
大雁塔的導游詞_第2頁
大雁塔的導游詞_第3頁
大雁塔的導游詞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大雁塔的導游詞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鐘、鼓樓東西對峙。鐘、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 " 晨鐘 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 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后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 "雁塔題名 " ,后沿襲成 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 惜早已湮沒。 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 門框上,卻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 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為珍貴。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群。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 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 經之所。

2、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 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 建筑。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 艷,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游人的游覽勝地。【大雁塔的導游詞二】 各位游客,大雁塔在建時高 60 米,5 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后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 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后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 長高了 4。5 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 25 米,基座為方形,邊長 45米至 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 有精美的線刻佛像, 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 上刻當時廢 殿建筑

3、的寫真圖, 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 是研究后代佛教文 化和建筑藝術的珍貴資料。 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 世民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 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 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 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 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筑中的杰作。游客們,大雁塔自建成至今,歷代名人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句。 杜甫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贊語,岑參有“塔勢如涌出, 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的名句。詩人氣

4、勢磅礴的描 寫與富于哲理的感嘆, 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 決意到佛教發源 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蘊。 玄奘于唐貞觀三年 (公元 629年) 從長安出 發,沿著絲綢之路,穿越上天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 天竺,貞觀十九年 (公元 645 年)學成后返回長安,歷時 17年,行程 5 萬公里,經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回佛經 657 部,并在印度獲得 極高地位,備受尊崇。回國后,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學 高僧,組成規模空前的佛經譯物場,并親自任譯主。翻譯的佛經無論 從質量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 開創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 共 譯著佛經 75部1335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

5、,受到各國學者的重 視。應該說西游記是以唐代玄類西出取經為背景而寫成的,但故 事里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個經過藝術化的文學作品里的人物。【大雁塔的導游詞三】 各位游客:到西安游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 安的獨特標志,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 詩句。作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 距市中心約 4 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 慈恩寺初名無漏寺, 到了唐貞觀二 十二年(公元 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念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 的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慈恩” 。它北面正對大 明宮含元殿

6、,占地 26570 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為唐都長安最宏偉、 最壯觀之佛教寺院。 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覽 一番。慈恩寺石獅子鐘鼓樓大雄寶殿藏經樓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 東邊是鐘樓, 里邊懸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鑄 造的一口鐵鐘,重 15 噸。西邊是鼓樓,樓里存有一面大鼓。長久以 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為關中八景之一,廣為流傳。但以往人 們都以為”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 其實此景指的是大雁塔, 因為大雁塔這口鐘重 3 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于明嘉靖二十七年 ( 公 元 1548年) 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間早 100多年, 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大雄寶

7、殿后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 講堂,為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 1 米多。 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 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 塊。此石為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悅耳。大雁塔得名來歷玄奘與寺塔大雁塔建筑及文物各位游客,我們走出藏經樓,就能看到壯觀雄偉的大雁塔。看到 這座唐代建筑,你們一定會又感嘆又好奇吧 ?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此塔 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傳說, 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 小乘佛教不忌 葷腥。有一天, 正是菩薩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 飯。這時天空中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著雁群自言自語: ”今

8、日 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么日子。 “話音未 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于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為這定是菩 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 并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 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到了大雁塔, 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 他是慈恩寺內的第 一任住持方丈。 相傳唐永徽三年 (公元 652年) ,著名高僧玄奘大師為 安置他從西域帶回來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在慈恩寺 西院,敕建了大雁塔。當年三月動工,玄奘親自監造,一年建成。各位游客,大雁塔在建時高 60 米, 5 層,磚表土心,光盤梯。 后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

9、 間、后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 4。 5 米,還加了 兩層。底層每邊長 25米,基座為方形,邊長 45米至 48米,每層四 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 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 上刻當時廢殿建筑的寫真圖, 傳為 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 是研究后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 大唐三藏圣 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 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 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 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 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 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 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