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防治知識 2_第1頁
瘧疾防治知識 2_第2頁
瘧疾防治知識 2_第3頁
瘧疾防治知識 2_第4頁
瘧疾防治知識 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瘧疾防治知識,援貝寧醫療隊:柳明,2005年4月17日,瘧疾,瘧疾(malaria)又名打擺子,是由瘧原蟲經按蚊叮咬傳播的污染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寄生蟲病臨床上以周期性定時性發作的寒戰、高熱、出汗退熱,以及貧血和脾大為特點。,瘧疾,寄生于人體的瘧原蟲共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三日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各種脊椎動物(主要是禽類、鼠和猴猿類)的瘧原蟲有100多種,僅靈長類的瘧原蟲偶可感染人。,瘧疾,瘧疾是一很古老的疾病,遠在公元2000年前黃帝內經素問中即有瘧論篇和刺論篇專篇論述瘧疾1880年法國人Laveran在瘧疾病人血清中發現瘧原蟲;1897年英國人Ross發現蚊蟲與傳播瘧疾的關系,瘧原蟲生活史,紅內期,紅外期,無性增殖,有性增殖,流行病學,WHO在一九九九年度世界衛生報告中指出,全球近25億人生活在瘧區,臨床病例數達3-5億人,年死亡人數超過300萬,其中發生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一半為五歲以下兒童。由于全球氣候變暖,瘧疾分布區域擴大,許多人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瘧疾正以難以想像的高速度蔓延。科學家估計,今后20年中,死于瘧疾的人數將成倍增加,,流行特征,瘧疾分布廣泛,北緯60至南緯30之間,海拔2771米高至海平面以下396米廣大區域均有瘧疾發生。本病流行受溫度、濕度、雨量以及按蚊生長繁殖情況的影響。(溫度高于30低于16則不利于瘧原蟲在蚊體內發育),瘧疾疫區分布圖(1999年),瘧疾疫區分布圖(2003年),傳染源,瘧疾病人及帶蟲者是瘧疾的傳染源只有末稍血中存在成熟的雌雄配子體時才具傳染性傳染期:間日瘧13年;惡性瘧1年以內;三日瘧3年以上,偶達數十年;卵形瘧25年。蚊叮后721天發病。服用不足量的抗瘧藥會使期限延長達810個月。 猴瘧偶可感染人類,成為動物傳染源,傳播途徑,瘧疾的自然傳播媒介是雌性按蚊。偶而輸入帶瘧原蟲的血液或使用含瘧原蟲的血液污染的注射器也可傳播瘧疾。罕見通過胎盤感染胎兒。,按蚊,人群易感性,人對瘧疾普遍易感。多次發作或重復感染后,可產生一定免疫力。高瘧區新生兒可從母體獲得保護性抗體。特殊人群因遺傳基因決定對某些瘧原蟲具先天免疫力或易感性,發病機理,瘧原蟲脹破紅細胞,裂殖子和瘧原蟲的代謝產物、殘余和變性的血紅蛋白以及紅細胞碎片等一并進入血流吞噬細胞吞食,產生內源性熱原質,TNF等,與瘧原蟲代謝產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及其他有關癥狀。,病理改變,貧血:瘧原蟲直接破壞紅細胞,是瘧疾患者發生貧血的原因之一脾腫大:脾內大量吞噬細胞吞噬含原蟲的紅細胞、及被原蟲破壞的紅細胞碎片與瘧色素其它器官如:骨髓、腎、胃腸、肺、心、腎上腺等亦有不同病變,脾臟的位置與形態,脾臟,臨床表現,潛伏期 從人體感染瘧原蟲到發病(體溫度37.8),一般10天到15天。此期無癥狀間日瘧、卵形瘧1014天惡性瘧712天三日瘧30天,臨床表現,前驅癥狀(初次感染者)疲乏、厭食、全身酸痛、腹部不適等典型發作(間日瘧和三日瘧)突起畏寒、寒顫、面色蒼白、皮膚雞皮樣,同時有頭痛和惡心;寒顫停止后,繼以高熱、口渴等可持續半天;然后大量出汗,退熱,癥狀緩解。每隔1、2或3天的周期性出現,臨床表現,惡性瘧起病緩急不一,臨床表現多變起病后多數僅有冷感而無寒戰體溫熱型不規則退熱出汗不明顯或不出汗可致兇險發作,兇險型瘧疾,1腦型 劇烈頭痛,惡心嘔吐; 少數突然暈倒起病抽搐,嗜睡,昏迷; 如治療不及時,發展成腦水腫,致呼吸、循環或腎功衰竭死亡2胃腸型 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瀉水樣便或血便。有的僅有劇烈腹痛,而無腹瀉,常被誤診急腹癥。吐瀉重者可發生休克、腎衰而死3過高熱型 體溫迅速上升達42或更高。患者氣迫,譫妄、抽搐,昏迷,常于數小時后死亡。4黑尿熱 驟起寒戰高熱、腰痛、醬油色尿、排尿刺痛感,復發和再燃,復發遲發性子孢子經過一段休眠期,增殖后再入血流并侵入紅細胞,引起發作主要見于間日瘧和三日瘧,惡性瘧無復發間日瘧一年內;三日瘧在二年內,個別達幾十年再燃治療后臨床癥狀受到控制,但血中仍有瘧原蟲殘存,當抵抗力下降時,瘧原蟲增裂臨床癥狀出現多在初發后13個月內。,實驗室檢查,瘧原蟲檢查 發作開始或發作后數小時采血陽性率高血液涂片染色查瘧原蟲并可鑒別瘧原蟲種類骨髓涂片染色查瘧原蟲,陽性率較血片高血清學檢查 陽性率可達90%,抗瘧抗體一般在感染后23周出現,48周達高峰,實驗室檢查,感染了瘧原蟲的紅細胞,實驗室檢查,瘧原蟲破壞的紅細胞,實驗室檢查,環狀體,晚期滋養體,裂殖體,診斷,流行病學:在瘧疾流行區居住或旅行史,有瘧疾發作史或近期曾接受過輸血的發熱患者都應被懷疑臨床表現 典型的周期性寒戰、發熱、出汗可初步診斷。病原學檢查:從患者周圍血液中檢出瘧原蟲,是瘧疾確診的依據。治療性診斷 臨床表現很象瘧疾,但經多次檢查未找到瘧原蟲。可試用藥物治療48小時發熱控制者,可能為瘧疾。,基礎治療,發作期及退熱后24小時應臥床休息;要注意水份的補給,流質或半流質清淡飲食,(恢復期給高蛋白飲食);吐瀉不能進食者,則適當補液;寒戰時注意保暖;大汗應及時用干毛巾或溫濕毛巾擦干,并隨時更換汗濕的衣被,以免受涼;高熱時采用物理降溫,過高熱患者可藥物降溫,藥物治療,抗瘧藥種類:1)殺滅紅細胞外期裂殖體及休眠子,如伯喹,抗復發作用,也稱根治藥。2)殺滅紅細胞內裂體增殖期,如氯喹,奎寧、青蒿青及蒿甲醚等,用以控制臨床發作。3)殺滅配子體,如伯喹,用于切斷傳播。4)殺來孢子增殖期,如乙胺嘧啶,可抑制蚊體內的孢子增殖發育。,奎寧類藥物,奎寧(quinine)是金雞納樹皮中提取的一種生物堿。主要作用于瘧原蟲的紅內期,控制瘧疾癥狀。氯喹:主要用于治療瘧疾急性發作,是控制瘧疾癥狀的首選藥,金雞納樹,青篙素類藥物,青篙素雙氫青篙素(科泰欣)篙甲醚青蒿琥酯療程不少于5天,青篙素類藥物,在惡性瘧對奎寧、氯喹等抗瘧藥產生抗性的地區,青蒿素類是治療的首選藥比其它抗瘧藥能更快地緩解臨床癥狀、清除血中的原蟲,惡性瘧特別是搶救腦型瘧有良效目前還沒發現服用青蒿素類藥物后有任何嚴重的不良反應青蒿素類不應用于化學預防,中醫治療,針灸治療于發作前兩小時治療可控制發作,系調動了體內免疫反應力 中草藥治療藥物在發作前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